分享

哈尔滨市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并举,发展与环保共赢

 mlg997 2014-09-17

  2009年GDP将同比增长超过13%的同时,万元GDP能耗将下降5.3%以上,超额5%完成计划;二氧化硫、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将分别净减1.2万吨和1.59万吨,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指标;市区可吸入颗粒物、降尘年均值将分别下降9.3%和4.1%,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将增加到310天,首次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

  无论是哥本哈根余音未了的国际交锋,还是国内声势日涨的生态文明建设浪潮,有一个话题都是无法回避的焦点: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如今,在中国工业重镇哈尔滨,这组即将成为现实的数字正在对这个焦点话题进行一次具有模板意义的诠释。

  破解“双重”重压

  许多人并不知道,面对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双重责任,哈尔滨曾背负着“双重”重压。

  “一五”期间的157个工业项目建设,改革开放后的跨越式发展,在为哈尔滨这个“共和国工业长子”造就一身“钢筋铁骨”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一只只“耗能虎”、戴上一顶顶“黑帽子”。工业能耗占全市能源消耗的60%左右,水泥制造业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高企;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占70%左右,同时缺少减排大项目,使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长期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制约着哈尔滨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要发展经济,更要保护环境。”在党的十七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从“环境换取增长”转变为“环境优化增长”,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抓手,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定盘星”引领下,哈尔滨开始了不断创新发展方式,打造绿色GDP,为冰城人民营造蓝天碧水,为子孙后代留下清洁可持续发展空间的进程。

  ———创新机制护航绿色GDP。近年来,哈尔滨市将环保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和重要督办内容,6个区环保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形成环保生态建设领域的管理新机制。采取前置论证评估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新建和扩建,对年耗能1000吨标准煤或年耗电200万千瓦时以上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筑高了节能环保市场的准入“门槛”,将“三高”项目拒之市门之外;建立工业节能降耗专家库和节能降耗信息数据库、编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规划,在50余名专家参与下,对30户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监察,哈尔滨市对用能大户的管理日渐常态化。

  ———节能新项目镇住 “耗能虎”。统计数字表明,“十一五”时期以来,全市共投入节能减排资金80多亿元,有力支撑了节能环保项目建设。其中开发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节能项目超过40个。随着20多户老大难企业的落后产能被淘汰,华电能源哈尔滨第三发电厂等最大的能耗大户年节能20多万吨标准煤,超额完成年度节能计划……一大批节能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投用,改善了企业的能耗结构,带动了全市工业节能工作。虽然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哈尔滨市,但哈尔滨在工业经济发展中仍抓住节能减排这根主线不动摇,实现了发展与环保共赢。据市经委副主任佟毓明介绍,今年前9个月哈尔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387.9亿元,同比增长12.1%。而同一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52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3.4%,超额完成了节能降耗任务。

  ———加减相宜促减排。与节能并行,抓住关节点在“增量”控制与“存量”削减相结合上做文章,哈尔滨市不断提高工业企业减排量。锅炉机组脱硫、清洁能源替代……目前全市已有1607家单位完成了超标排放锅炉及除尘设施的限期治理,更新改造锅炉或除尘器1840台(套)。与此同时,瞄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一幅新能源发展蓝图也在冰城开始描绘。十几座风力发电站正在木兰、依兰等地开发建设,其中部分电站已经投用;新建的大顶子山水力发电站已在松花江上输出电力;黑龙江双连秸秆燃料乙醇项目,黑龙江建业常温甲脂生物质柴油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着。通过各方的不断努力,目前哈市气体主要污染物削减量已占全省削减总量的近一半。

  最大供暖城市的蓝天白云

  大工业、大农业、大城市。

  当每年漫长的冬季来临,如此的城市定位带给哈尔滨的是数百万人开始取暖,而我国“煤多油少”的能源结构也决定在这个长达6个月的取暖期内,燃煤排放的烟尘将笼罩这座城市。

  在这个中国最北部、冬季取暖时间最长的省会城市,冬季取暖排放成为节能减排道路上的又一只“拦路虎”,这比工业污染更具“哈尔滨特色”。

  对于已踏上绿色发展之路的哈尔滨,这个障碍必须逾越。集思广益后,控制原煤散烧、推广集中供热等力降供暖排放的行动开始付诸行动。

  作为这个行动的“主力”,哈尔滨市确定了集中供热并网规划,凡在集中供热项目辐射区域内的分散小型热源,不论其隶属关系如何、所有制性质如何,均要按规定并入集中供热热网。 根据这一规划,结合城市基础建设,哈尔滨市着重发展热电联产和区域锅炉,道里集中供热、哈热扩建集中供热、西南部集中供热等项目陆续投入建设并开始运营,重点推进西南部集中供热、滨江热电厂供热、群力集中供热等三大工程,预计总投资80亿元左右。其中道里集中供热工程在东起滨洲铁路,西到康安路,北起松花江,南至霁虹桥、抚顺街、安和街铁路、新阳路所围成区域内建设供热面积达到1800万平方米的集中供热区。

  这些供热工程建设期间,全市先后停用燃煤锅炉数百台,拆除大烟囱上千座,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062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由55%提高到64%。而对于集中供热区域外的地区,哈市则在新建、改建、扩建供暖锅炉上应用清洁能源,或通过使用蜂窝型煤专用锅炉和洁净煤技术产品并配备先进的除尘设备,降低冬季取暖期间锅炉的烟尘排放。

  随着一根根冬季供暖用的大烟囱不再冒出黑烟,哈尔滨市区的空气质量明显改观。去年,全市累计减排大气主要污染物近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的阶段性考核指标,市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持续达到国家标准,降尘年均值同比降低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接近国家二级标准。今年上半年,哈尔滨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为160天,“好天”数量同比增加两天。

  碧水清波留子孙

  松花江,哈尔滨人的母亲河。

  2005年秋的那场水污染事件使哈尔滨人猛省,母亲河的治污已刻不容缓,水污染治理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哈尔滨市松花江水污染治理工作正从城市水源地保护、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业污染治理三方面齐头并进。到2008年底,涉及哈尔滨市的24个国家级松花江规划治污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目前,双城、文昌三期、哈高科大豆公司污水处理等12个项目已建成调试,建成率达50%,计划所有项目今年底前建成,并具备调试运行能力。与此同时,松花江干支流两侧1公里内村屯的面源综合整治已完成总任务量的20%。到2008年底,哈尔滨市累计减排水主要污染物1.4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的阶段性考核指标,43个重点企业水污染源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松花江干流水质达标河段同比增加3.4个百分点,市区、市域出境水质中主要污染指标同比降低9.7%和3%,14条一级支流达标数量由2007年的7条增加到9条,劣五类支流由2007年的3条减至1条,流域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水体治污的同时,哈尔滨市十分注重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控。目前14个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已完成划界立标,取缔一级保护区内排污口6个。沿江一、二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四大排污口已全部封停,二级保护区内的点源污染得到治理。55家医疗机构、86家大中型餐饮单位的废水通过限期整治得到治理。与此同时,通过严格控制地下水审批,回填废弃违法地下水井等举措,哈尔滨市城区80%区域地下水水位回升,地下水下降漏斗区域面积缩减至200平方公里。哈尔滨市还在全市范围内布设300个地下水动态监测点,实时监测地下水质、水温和水位变化,为城市后备水源安全护航。

  冰城人走进“低碳时代”

  摒弃几个世纪的高耗能传统增长模式,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当一项项节能减排举措改变着哈尔滨的面貌时,全新的经济生活模式也开始改变着哈尔滨人的思维。生态文明、生态建设、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开始浸润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植树造林、草原保护等生态恢复工程的力度,哈尔滨的生态环境正在明显改善。2007年治理水土流失、改良草原、植树造林41万亩,全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2008年,推进完成植树造林和水土流失、草原三化治理71.9万亩,完成96个生态功能区恢复治理任务的30%,新建呼兰河湿地等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一些区域已经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建筑、交通、农业领域,节能工程遍地开花。全市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已全部达到节能50%标准,新建居住建筑开始执行节能65%设计标准。全市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比例达到69.04%,应用比例达到81.24%,分别比计划目标提高0.04和1.24个百分点;年改装LPG(液化石油气)/汽油车辆215台,新增LPG车辆101台,更新LPG车辆114台,总投资12482.9万元。全市乙醇汽油使用量达60万吨,节约汽油6万吨;全市农村新建沼气池31017户,产沼气1002.8万立方米(折标煤7165吨)。新建太阳能房32.26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17.6万平方米。

  在机关、家庭,节能措施花样翻新。通过宣传推广,2008年哈尔滨市推广节能灯任务78万只,超额完成任务指标的30%;全市30万个家庭、3000家单位参与了“节能减排社区行动”,使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活动期间节水约30万吨,减排废水24万吨,节电15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4805吨。冰城人开始进入“低碳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