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丰收的金秋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9-17

丰收的金秋(附照片)

——记哈定先生回顾展

哈定(1923-2004)
  □俞晓夫
  “补白、添彩”——纪念哈定先生艺术成就回顾展,在中华艺术宫如期举行,场面隆重,名流纷至沓来,一时瞩目。我想,中华宫的八月和九月应该完全属于哈先生了,这个已辞世十多年,魂魄却还远在洛杉矶的一代水彩画大家,终于可以荣归故里。他已从从容容地收获了一个金秋!
  此次展览,首先是策展十分成功,别出心裁,与时俱进。一般说来一个老先生的回顾展,多少会有些乏味,或者老气横秋。这个展览不是,居然被做成一个师生联谊的时尚派对,就像一块大蛋糕,被切成不同的一块块,令人吃起来津津有味;加上展厅的布置活泼、阳光、走线流畅、鱼贯,处处绽放着师生间争奇斗艳的互动。当然,主角还是哈先生,生前靠自己潇潇洒洒的足迹、遍走祖国大地,换来了今天展厅里一幅幅游刃有余的壮美画卷;靠自己的勤奋和多产,厚积薄发撑起今天这个大展。要知道,有档次的老先生很多,但真正能撑得住的老先生就没几个了,哈先生是一个。
  还有就是展厅里星光熠熠——他的那些老学生们,他们每人自带一个拿手的“菜”来参加派对,譬如陈逸飞带来的是雪藏级的《占领总统府》的色彩小稿,王劼音带来的是西式做法的中国高古,夏葆元的修长人物、魏景山的美国小风情,还有徐文华、王永强、邱瑞敏、陈逸鸣、张安朴、凌启宁、任丽君……等等等等,一长串,他们和哈先生天上人间,地北天南,相互遥望,交相辉映。
  我一下子伤感了,我遗憾哈先生毕竟是无法看到今天的这个场面,虽然他和他的“哈定画室”已不必再经历风雨、只需静静地期待天边彩虹的升起。
  至于说到我和哈先生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只有一点点,但就是这一点点也是可以算在账上的。那就是在五十年代,因家境不错,曾去“哈定画室”学过很短的一段日子,当时因为太小,耐不住画铅笔素描而离开,倒是后来,长大一点了,在徐汇区少年宫学画的时候,听过哈先生客串来少年宫讲的几堂课。
  印象最深的还是哈先生夫妇和他的三个女儿,他们就像美国电影《绿野仙踪》里的人物,飘然而至。还有就是画室里摆放的静物:一瓶花,一块布、一个石膏、几本外国画册,就这些……已足够填满我幼小的心灵,渐渐的,我内心的渴望和视野其实已大大超过了父辈。有趣的是,许多年过去,我大学毕业在油雕院工作几年后,突然撞见被落实政策、风尘仆仆前来报到的新同事哈定先生——那个曾经的《绿野仙踪》里的人物。当时,除了一时语塞,也没多想,只知道哈定先生又一次从谷底被捞了上来,好就好在最后还是上来了。现在想来,其实这是一个沉重的命题,需要我们好好去梳理和反省的,它有关乎“哈定画室”,哈定先生本人,哈先生那代人,那曾经被扭曲和剥夺的尊严。现在,随着国力提升,那些久违了的传承应该回归了。我似乎听到了某种呼唤,找到了某种解读。我问自己:如果今天我们不爱哈定先生,那明天我们的后人怎么去爱我们?
  (作者为著名油画家、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哈定先生的弟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