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昌硕评传(1)

 shc8755 2014-09-17

 
 


  • 吴昌硕评传(1)

      王琪森

      今年9月12日是海派书画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诞辰170周年纪念,作者对吴昌硕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写成此书。全书史料翔实,描写细腻,文笔生动,可读性强,全景式地展示了清末民初海上艺苑的风云际会。

      

    1.鄣吴半日村乡愁

      浙江安吉鄣吴村是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古村名镇。它安谧幽然地静卧于竹海苍翠、溪水清碧的山林之间。吴昌硕的故居就在绿树掩映的村落中间,屋后是峰峦奇秀的金华山,与之遥相对望的是山势逶迤的玉华山,两山呵护的鄣吴村,绿竹摇曳,松柏巍然,空翠蔽日,故而又有“半日邨”之名。迈步进入故居,前是一座古朴斑驳的明代三孔石桥,横跨于半月形的小池上,当地人称为“状元桥”,又曰“四进士桥”。据史料所载:吴氏家族曾先后有四人成为进士。这就是《明史》上有名的“父子兄弟四进士”。

      门楣的题匾“吴昌硕故居”为其孙吴长邺所书,笔画遒劲酣畅,颇有缶翁遗韵。故居分为前后二进,第一进为平屋,粉墙木窗,青砖铺地,传导了淳朴的家风。穿过二道门,便是一个小天井,虽为枣栗之地,但却是吴昌硕童年时的乐园。其后就是三间楼房,系吴昌硕故居的主体建筑。当中是客厅,左边是吴辛甲夫妇的卧室,窗外的一束春阳抚摩着一张古老的雕花架子床,泛出岁月的氤氲之气。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1844年9月12日),吴昌硕就出生在这张古床上。那一声响亮的婴啼,似也宣告了鄣吴古村将走向山外,闻名遐迩。

      吴昌硕的父亲吴辛甲其时为24岁,正在为博取功名而寒窗苦读。其母为万氏,共生有三子三女,吴昌硕系次子,长子有宾幼时即夭折,三子祥卿及女儿后死于战乱。尽管吴家到吴昌硕的父辈时已家道中落,但诗文传家之风依然相袭。年少时的小昌硕不仅随父亲开蒙识字读书,还跟着父亲捉刀刻印。由于他外貌瘦弱、生性文静,又喜好长时间伏案在方砖上练字或刻印,所以村民们及小伙伴们笑称他为“乡阿姐”。后来,吴昌硕常在他的书画得意之作上,钤有他手刻的“古鄣”印。乡恋,成了他维系终生的思念。乡愁,亦是他相伴一世的情结。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吴昌硕5岁了,每当父亲吴辛甲在看书或写字时,小小年纪的他总会好奇地站在父亲的身边,看上好一阵时间。有时趁父亲不在,他会拿起父亲放在书桌上的毛笔在纸上乱画涂鸦。有时见父亲在摇头晃脑地吟诗,他也扭动着小腰模仿,发出谁也听不懂的“唔、唔、呀、呀”的声音,引得专门从安吉县城来鄣吴村照顾他的老祖母笑得直不起腰。这一年的秋收过后,吴家院里的菊花开得十分茂盛,在阳光的映照下泛出金灿灿的色泽。宅门外的桂花树上也缀满了一簇簇黄色的小花,不时散发出清醇的芳香。也就在这一天有些凉意的清晨,母亲特地为小昌硕换上了一套洗干净的衣服。然后,父亲把他领到二楼他的书房内,在靠窗的地方,放着一张小木桌和小板凳,父亲让他坐下后,郑重地拿起桌上的一支笔和一本已卷角的旧书,对他说从今天起你就要开始识字写字了。“嗯。”小昌硕从父亲手中接过笔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一个乡村幼童的发蒙仪式就是如此简单而直观,但一颗读书种子就在这样一个“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节开始萌芽了。

      老祖父吴渊尽管在安吉县城担任着书院院长的职务,但对吴昌硕的学习情况也很关心,有时老祖母带着小昌硕到县城去看老祖父时,吴渊总要问问他最近又新学了哪几个字?还一边喝着茶,一边问道:“大字上面加一横,是什么字呀?”“是天。”小昌硕稚声稚气地答道。“嗯,是天。那天字上加个口是什么字呢?”老祖父又启发性地提示道。“那是,吴。”他扑闪着眼睛,脱口而出。“好!好!大有进步。”吴渊高兴地牵起孙子的小手,踏着书院内朗朗读书声的节拍,从前院走到后院,那浓郁清醇的书香也熏染了一个学童的心灵。

      在鄣吴村那条清亮的小溪之上,有一座玲珑的小桥,步过小桥有几间黛瓦粉墙的建筑掩映于松林翠竹之中,这就是吴氏宗祠。吴昌硕七岁之后,父亲就把他送入了这所吴氏“溪南静室”家塾就读,一方面让小昌硕从小受到传统家塾亲情化的启蒙教育,另一方面也是让他融入同龄小乡亲的群体,从小培养一种家族亲情意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