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鄣吴村吴昌硕故居

初夏时节,旅居美国洛杉矶的钱冀平夫妇回到老家,老同学难得一聚,决定一起赴浙江自驾游,一路上边走边聊,叙叙旧情,还可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寻访吴越名贤遗迹。4月16日上午,游览过浙北著名古镇南浔﹙见2012年的游记《冬游浙东三十一至三十四》﹚,下午2点沿申苏浙皖高速公路西行到泗安,转杭长高速﹙杭州至长兴﹚至安吉出口下。下了高速经良朋到达鄣吴镇。
鄣吴是中国近代画坛、印坛一代宗师吴昌硕的故里。汽车沿着山间小溪驶进了鄣吴镇,镇口立有一座石坊,便停下车来照相。只见坊额刻着“里仁为美”四个大
字,这四个字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句话是孔子说的,意思是:“居住的地方有仁德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算是明智之举呢?”这块匾额讲述二段历史:第一,鄣吴镇过去叫鄣吴村,她还有个儒雅的名字叫“归仁里”;第二,这是吴氏先祖择地而居之处。吴昌硕先祖本是淮安望族,南宋名将吴璘、吴玠﹙2011年9月3日游览陕西宝鸡大散关的游记中,曾写到吴璘、吴玠兄弟镇守大散关抗击元军﹚的弟弟吴瑾于建炎元年随赵构南渡浙北,择地而居到了安吉。吴昌硕在《吴氏宗谱·吴氏列祖诸传》中追述了这段史实:“……十九公名瑾,为鄣吴村吴氏始迁祖。初居淮上——时高宗南渡,公不欲居都会,拿舟泛苕水,曲折寻其源,抵安吉州南之鱼池乡即所谓鄣吴村者……今吾氏居是村者,皆公之裔也。”
吴昌硕故居位于石坊西侧不远处。走近看,一座青砖砌筑的古旧院落坐北朝南立于路边。正面开有两樘院门,西边一座砖雕门头上刻有“奕世流芳”四个楷字,
大门却关着。门前有座带栏杆的石桥,桥下是个半月形水池,桥面比路面略低。有介绍说,此为明代状元桥,是故居大院前的门庭建筑,系三拱石桥,横跨半月形莲池上,砌筑精致美观。明嘉靖年间﹙1522—1566﹚,吴氏一门父子、兄弟四人相继进士及第,故名状元桥。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填埋,1997年考古发掘时按原样修复。
东边一座院门的门楣上刻着“其乐融融”四个字,墙上挂着一块“昌硕画苑”
的小牌子,落款:吴长邺﹙吴昌硕嫡孙﹚。走进院门是个狭长的天井,天井后面是前厅。进门墙上挂着《吴昌硕年谱》,厅堂正中是少年吴昌硕的雕像,只见他一手持刻刀,一手持磨平的砖块,正在聚精会神地篆刻。雕像的基座上刻着两行字: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稍知其源流正变。那是吴昌硕在《西泠印社
记》中的一段文字。雕像背景是用安吉的特产——毛竹搭建的一道屏风,以示吴昌硕青年时代生活的清贫与简朴。
走出前厅,后面是大院,迎面是一道青砖影壁。有介绍说,此为明代影壁。影
壁俗称照壁,古称萧墙。此壁是大院中仅存的明代地面建筑,上面以仿木砖斗拱盖顶,中间以水磨方砖墁壁,四周饰以石雕,端庄秀美。仔细看,整个大院虽然空空荡荡,但墙基和排水沟都是用巨大的条石或青砖砌筑的,有棱有角,做得非常精致。大院中立有“明·天井遗址”介绍:天井呈“7”字形,两两相对,基部呈须弥座,四周凿雨沟,沟沟相通,与壁上涵洞及门前的半月形池塘组成科学的排水系
统。看了这些介绍,不得不惊叹在浙皖交界的深山之中,竟有此规模巨大,雕刻精美的一幢明代建筑的遗址。
大院一角建有一条碑廊,走近看,廊壁镶有十几块吴昌硕书画作品的石雕。我不懂书画,稍稍浏览一遍,其落笔之流畅,写意之深刻,令人惊叹。有介绍说,昌

硕艺术碑廊建于2004年,为双回廊仿古建筑,撷取吴昌硕吟颂家乡书画作品十一幅,以碑刻形式展示大师艺术成就,体现其桑梓情怀。
大院北侧搭有一排葡萄架,葡萄架旁的院墙上镶有几块古碑刻,每块古碑都用玻璃框罩着。走近看,有幅“吴氏家族墓碑”介绍,上面写道:故居集有吴氏家族
墓碑六通,其中吴麟夫妇墓碑的铭文由明代吏部尚书、大学士闻渊撰文,“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征明书,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吴氏家世的重要实物资料。
葡萄架旁边是三间坐东朝西的老屋,门头挂着“吴昌硕故居”的匾额,细看落款是吴昌硕嫡孙、当代书画家吴长邺所题。门前写有简介:此为吴昌硕出生老屋,
房屋占地232平方米,为清代前期砖木结构建筑。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农历八月初一,吴昌硕诞生于此,并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老屋前后两进,前进为附房,设有厨房、餐厅和火塘;西厢放置生产、生活用具;后进为主楼,中间为客厅,西间为吴昌硕父母卧室,东间为弟兄生活的房间;楼上为书斋,及未婚妻章氏的临时卧室。1865年吴昌硕随父迁居县城﹙今安城古城﹚后,故居一直由其族人居住,1987的收归国有。
进门便是一间厨房,里面设有江南农村常见的砖灶、水缸、碗柜等炊事用具。

厨房后门头悬挂一块“缶庐故址”匾额,也是吴长邺所书。“缶庐”二字却有来历,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吴昌硕书“道在瓦甓”四字以赠金俯将(字杰)。金知昌硕爱缶,遂以珍藏古缶为报。吴昌硕深爱之,即以“缶”名其庐。吴昌硕爱缶的
理由在其《缶庐诗》中有记载。诗前有序文:“金俯将赠予古缶云:得之古圹。了无文字,朴陋可喜,因以名吾庐。”其诗文曰:
以缶为庐庐即缶,庐中岁月缶为寿。
俯将持赠情独厚,时惟壬午四月九。
雷文斑驳类蝌蚪,眇无文字镌俗手。
既虚其中守厥口,十石五石颇能受。
兴酣一击洪钟吼,廿年尘梦惊回首。
出门四顾牛马走,拔剑或似王郎偶。
昨日龙湖今虎阜,岂不怀归畏朋友。
吾庐风雨飘摇久,暂顿家具从吾苟。
折钗还酿三升酒,同我妇子奉我母。
东家印出覆斗钮,西家器重提梁卣。
考文作记定谁某,此缶不落周秦后。
吾庐位置侪箕帚,虽不求美亦不丑。
君不见江干茅屋杜陵叟。
二进是三间楼房,中间是客厅,厅上摆放着两付清式靠椅、茶几,壁上挂着一幅《苍松古贤图》,旁边配一付对联“三径苔纹新点缀;一池墨浪旧生涯”,讲的是清贫安逸的读书人生活。落款“同治三年岁在甲子辛甲”,辛甲,吴昌硕的父
亲。有介绍说,吴辛甲生于道光六年﹙1821年﹚,卒于同治七年﹙1868年﹚,享年49岁。吴辛甲,号周史,又号如川、巴禀生,咸丰元年举人,截取知县钦加同知衔,著有《半日村诗稿》。王季平先生在其《吴昌硕和他的故里》一书中写道:吴辛甲不仅性喜吟咏,而且还嗜好金石之学,特别是后者,这对吴昌硕的一生影响极大。吴昌硕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印坛盟主(首任西泠印社社长),与他很小就在父亲的影响和指导下接触金石学有关。乡里人传说,吴昌硕受其父亲影响,自小酷爱刻印。但因家贫,无钱购买刻刀、印石,便以铁钉作刀,古砖为石。偶得一石便如获至宝,刻了又磨,磨了又刻。他经常独处一隅,就着窗前光线刻印,终日不倦,因而小伙伴们给他一个极为女性化的绰号——“乡阿姐”,吴昌硕晚年曾刻过一枚“乡阿姐”的印章,怀旧自娱。据说,吴昌硕左手无名指即是因为小时候刻印时,不小心将手指凿伤,因乡间缺医少药以致烂去一截。吴昌硕到老仍念念不忘,经常以断指示人。
客厅旁边布置了一间“金石馆”,馆内放有一尊吴昌硕的胸像,陈列了数十件
篆刻作品。有介绍说,2009年,吴昌硕诞生165周年,特邀全国当代篆刻家,以鄣吴地理风貌、历史人文为主题进行篆刻创作,征集到的89位篆刻家的力作陈列于此。因不懂篆刻,只能从那些奇怪的文字中,约略看到当代才华横溢的雕刻家们对

浙北古镇——鄣吴的称颂。
接着,踏着格吱响的木楼梯登上了二楼。楼上原是吴家的书斋,而现在杉木板壁上挂满了吴昌硕的字画作品,另有一幅身穿清代朝服的人物画像,画的是一男二

女三个人,人物画得非常精致,栩栩如生。这是吴家何人,身份如此高贵?王季平先生在《吴昌硕和他的故里》一书中对吴昌硕祖辈有这样的介绍:“吴昌硕出生于鄣吴村书香世家,为吴氏第二十二世孙。据《吴氏宗谱》记载:其父亲吴辛甲,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截取知县,著有《半日村诗稿》;其伯父吴开甲,咸丰辛亥科举人,后署理江西建昌府;其祖父吴渊,为清嘉庆戊午科举人,截取知县,曾任嘉兴府海盐县教谕,后任孝丰古桃书院山长,著有《天目山房诗稿》;再往上溯,其曾祖吴芳南,高曾祖吴树垣均为国学生……。”“明朝中叶以来,吴氏族人重教之风日盛,籍科举之阶跻身于仕林者不绝于缕,人材辈出,群星灿烂。最著名的当推明嘉靖朝的‘吴氏父子四进士’吴麟、吴龙、吴维岳、吴维京,清乾隆时的进士、藏书家吴五凤等,他们都先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以他们熠熠的光芒闪耀于历史的星空中。”真不愧是书香门第,如此肥沃的文化土壤方能培养出一代宗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