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系列之二:中国人对人的本性的

 灵魂医学 2014-09-18

  

必须澄清中国人对人的本性的糊涂认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说的性,就是指人的本性。作为私塾教材传下来的《三字经》对人的本性的解释,是中国思想界对人的本性的最正统的解释。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界关于本性认识的不变价的硬通货。

   与这种统认识相对立的还有一种观点,这就是“性本恶”。但是这种观点在中国思想界并没有站住脚,性本恶与性本善争论的结果,反而使得性本善更加“正确”,更加完美。

   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

从广义上来说,人们普遍认为行善是做对别人有利的事,特别是做对贫者,弱者有利的事;做恶就是做有损别人利益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性本善说则可解释为:人生来就是为别人作好事的;性本恶则又可解释为:人生来就是做损人利已的坏事的。

   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成立呢?实际上这两种情况哪一种也不成立,哪一种也没有真正说出人的本性来.

   如果人的本性是“本善”,那为什么社会上又会出现那么多的抢劫、偷盗、强奸、贪污、争夺等丑恶现象呢?如果人的本性是“本恶”,那么社会上又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舍已为人的好人好事?为什么会有拾金不昧者?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社会为什么还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三字经的作者大概就是为了更好解释这种有善又有恶的社会现象,才表述出了“习相远”的观点。这里的习,就是学习,模仿的意思。那么我们这里不免要问:

性本善的人是向谁学习得性恶起来了?

也可能会有人说是向坏人学习的,那么最初的坏人又是谁呢?最初的坏人又是如何学坏的?这问题未必有人能圆满地作出回答吧?

要说模仿和学习,应该说人在尚不太懂事开始就开始向已成人的人学习模仿了,那么人在尚不太懂事的时候就最应具有“善”的本性了吧?可是,谁见过拿了东西一味送给别人的孩童?哪个孩童不是拿了东西都向自己嘴里填?就是别人逗他去要,也很难要得出来。这种从娘胎就带来的本性行为,难道就是人之初的“善”的表现吗?

人之初的“善”到底表现在哪里呢?

 尽管《三字经》已经渐渐失传了,《三字经》的观点已经不十分吃香了,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他又有死而复生的可能。《三字经》对人的本性的解释并没有被人们所揭穿,时至今日还有人在传印这些经典,用以指导社会。《三字经》的观点仍然主导着人们相当多的思想和行为。直到现在,人的本性仍然没有被全社会清醒地认识。“性本善”实质上起到了拖盖人的真实本性的作用。

正因为中国人对人的本性极其缺乏正确认识,才导致人们对诸多社会问是也产生了模糊认识。正是这些模糊认识,促使了中国社会的畸形发展,孕育出了皇帝社会和文化革命那样的历史怪胎,可以说性本善观念在中国思想界贻害至深。

为自己,并不具有原始的恶性,也不存在原始的善性。在社会条件下,只为自己、完全不为别人的行为才具有自私性。为自己而损害别人或是损害全体的行为才构成恶行和恶性。为别人或为群体而舍弃个体利益的行为才是人们称之为的善行和善性。

用性本善和性本恶来定义人类个体的本性,显然是不全面的,不恰当的。说性本善具有片面性,说性本恶同样具有片面性。不是善就是恶的说道,是对人的本性没有真正认识的一种极端、片面定性法。中国几千年的本性理论就是这种极端定性的说教,以致形成了中国几千年的本性极端文化现象。

关于人的本性,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个十分糊涂的问题。中国有头脑的祖先(例如孔子、孟子、荀子)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都是糊涂不清的。当这种糊涂观念定型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后,便再也没有清楚过。尽管有史以来无数哲人们就“性本善”、“性本恶”的争论一浪又一浪,但始终没有争到点子上,一直没有触及到个体利益这个根本问题。

正因为人的本性问题在中国没能真正地揭露出来。所以许多与本性相关联的社会问题就得不到正确的解释,也得不到正确的处理。致于民众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还不知道是一种损害,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反而以为是公平和公正。这种糊涂观念对社会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无益的,受益的只能是以皇帝为首的极少数特权者。

为了说明本性问题。我们不得不从古人那里进行发掘,不得不从人之初的孩童时期开始考查,从社会之初去探索,以便更好地发挥人的本性的积极作用,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主动地对本性加以限制和约束,使本性不在人生歧途上发展,以减少本性对社会造成危害。

人的本性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呈善,在失去约束的条件下呈恶。问题最终要归结到对人的本性的约束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