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今天:"9.18事件"爆发"不抵抗命令"出于谁手

 同心緣书屋 2014-09-18

    在83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 (农历八月初七),“九一八”事变爆发。

  事变概述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此次事变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埋下了导火索。中国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并利用投靠日本的前清废帝溥仪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东北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中国国耻日”。  

  一、“九一八”事件缘由

  (一)、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积贫积弱。

  “九一八”之前,蒋介石与各军阀派系之间摩擦不断,国力内耗,经济萧条。民众饱受战事之苦。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之间爆发了中原大战。在实力不支时,先前一直冷眼旁观的张学良于当年9月18日通电拥蒋,随即派东北军12万人入关。冯、阎军队败退,张学良由此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政府陆、海、空三军副司令。

  1931年,全国性水灾爆发,受灾区域达16省。其中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湘、鄂、赣、浙、皖、苏、鲁、豫8省灾情极为严重,民不聊生,灾孚遍地。蒋介石于1931年9月18日的日记中感叹:“早起批阅。与妻谒陵告辞。九时半登永绥舰,下关街中水深三尺,甚为忧虑。”

  (二)日寇步步为谋,策划侵华战争。

  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   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从1929年起,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三省先后秘密组织了四次“参谋旅行”,侦察情况,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作战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大纲”,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由此,日军不断挑起事端,制造武装侵占东北的借口。7月,制造了“万宝山事件”。日军利用侨居在长春附近万宝山的朝鲜人与当地农民因租地挖渠引起的冲突,以保护朝鲜人为由,开枪镇压中国农民,打伤多人。日本事后反而颠倒事实,在朝鲜大肆宣传华人排斥朝鲜人,在朝鲜煽起了一场骇人的暴力排华事件。同时,陆军参谋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调运至沈阳,对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月,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国师团长会议上叫嚷: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利用“中村事件”,在日本国内掀起反华高潮,进一步做了发动此次战争的各种准备。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

  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中国人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三)权贵勾结,腐败盛行。各自为政,国殇面前个人利益为先。

  一九三一年,中国正陷在严重的分裂、内战与严重的天然灾难之中,当时共有三个政府(南京、广州、瑞金)、两个国家(中华民国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以及十几个分裂的军政系统(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晋军、川军(又分三个系统)、粤军、桂军、湘军、滇军、黔军,以及实际接近独立的边陲地区,新疆与西藏),在这些的分裂势力之间,不断地爆发军事冲突以及地盘争夺,严重的耗损国力,也妨害了国家的建设与经营。

  当时南京的国民政府,表面上号称中国的中央政府,实际上直接掌管的地区,只有长江中下游的几个省是一个地方型中央政府,还需要负担从满清、北洋军阀政府所有欠下、有如天文数字的外债与国债。同时政府内部腐败,权贵勾结,民怨载道。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南京政府的财政因为大规模天灾的破坏,与南方的军事行动的经费,国家因应所需的支出几乎是毫无着落,又因蒋介石当时急于解决与中国共产党的内战问题,在自顾尚不暇的状况下,自然极不愿东北再发生任何事端。同时蒋介石于张学良二人都认为,日本政府正在积极地与中国进行在东北扩张发展的交涉,只要中国避免给关东军找到军事冲突的借口,日本政府应该会约束关东军,而没有理由来放任关东军公然并吞中国的东北。(九一八事变其实是关东军的一次兵变,日本政府分为两派,少壮派支持九一八事变,而另外一派则反对)。

  侵华计划的鼓吹手日本的“中国通”板垣征四郎,通过长期对中国的研究观察,就当时关东军的兵力少,关东军在整个东北地区才有一万八九千人,而东北军有19万人。这一万八九千人怎么战胜19万东北军,取得整个东北的权力问题时,分析说:中国社会可以分而制之,中国从政治力量到军事力量都可以分而制之,不要看总体上人口多,总体上兵力很强,但却是分散的,各怀鬼胎的,各有各的利益的,互相争斗的。我们能够把他们各个击破。

  板垣征四郎的分析在后来的抗日战役中多次得到验证。

  1931年12月28日,日军向在锦州的张学良东北军再次发起进攻,新国民政府在举国上下要求抗日的压力下,下令张学良死守锦州。张学良称自己的兵力武器不足,请求中央政府予以增援。时任行政院长的孙科(孙中山长子)召集诸将领讨论对张进行增援,可是没有一个将军表示愿意去东北增援张学良军。在此情况下,东北军不战而撤出锦州,全军退于山海关以内,试图保住他们在北平附近的最后一块地盘。

  事后张学良在解释东北军为什么不执行中央政府死守锦州的命令时,批评中央政府说:中央口头上要求东北军死守,实际上却不给予任何支援,想让东北军在抗日中耗尽自己的实力。这时孙科政府体会到“口头上抗日简单,实际上抗日行动难”的滋味。随后不久日本又于1932年1月18日策划了上海事变,守卫上海的第十九军因为得不到周边部队的增援而惨烈败北。

  (四)不予抵抗,幻想欧美干预

  事实上,中国国民政府方面对日本的野心并非一无所知,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 ”8月16日,蒋介石致电张“无论日本军队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与民族于不顾。 ”

  当时国民政府对日本的绥靖,除了两国实力存在巨大的差距,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即希望欧美列强能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遏制日本对中国的野心。这种幻想在多年后,经过宋美龄的阐述得以表露。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 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战。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1931年,日本军部秘密制订了有关侵略我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历史点评:82年前的九一八事变,就是这样一个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略中国的大事件,是日本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重要步骤。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东北父老乡亲成了亡国奴。这一事件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历史深刻警醒,世界的竞争是国家实力的竞争,“落后就要挨打”是古老中国弱则被辱的沉痛教训。82年过去,让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镜,从“国耻”中醒悟与成长!

  谜团:九一八"不抵抗命令"出于张学良之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