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方剂学3

 学中医书馆 2014-09-19
总论(开窍剂)

一、   概念

凡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为开窍剂。

二、   分类

本类方剂分为凉开和温开两类。

三、   注意事项

1、辨明病证的虚实,如邪盛气实而见口噤,两手紧握,脉有力者,属于闭证,可用开窍剂;

2、对于汗出肢冷,呼吸气微,手撒遗尿,口开目合的脱证,即使神志昏迷,也不可使用。

3、对于阳明腑实证而见神昏谵语者,治之宜寒下,不宜使用开窍剂;

4、阳明腑实而兼邪陷心包证,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或先投寒下,或开窍与泻下并用;

5、开窍剂多为芳香的药物,其性辛散走窜,久服易伤元气,故临床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6、此类方剂中的麝香等药,有碍胎元,孕妇慎用;

7、本类方剂多制成散剂、丸剂或注射剂使用,尤以丸剂为优,宜温开水化服或鼻饲,不宜加热煎煮。

凉开

安宫牛黄丸

功用: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干舌燥,痰涎壅盛,舌红或绛,脉数。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紫雪

功用: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主治:热邪内陷心包热盛动风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斑疹吐衄,口渴引饮,唇焦齿燥,尿赤便秘,舌红绛苔干黄,脉数有力或弦数,以及小儿热上惊厥。


至宝丹

功用: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主治:痰热内闭心包证。神昏谵语,身热烦燥,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以及中风、中暑、小儿惊厥属于痰热内闭者。

“温病三宝”的区别及其使用:

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合称“温病三宝”,是凉开方剂中的常用代表方剂,均用于热闭证。

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豁痰,适用于热陷心包,神昏谵语之证;

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化浊辟秽,主治一切热闭神昏之证;

紫雪的解毒之功不及安宫牛黄丸,开窍之效逊于至宝丹,但优于息风止痉,故对热陷心包及热盛动风,症见神昏而有痉厥者,较为合适。

温开

苏合香丸

功用:芳香开窍,行气温中。

主治:寒闭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心腹卒痛,甚则昏厥。亦治中风、中气及感受时行瘴疠之气,属于寒闭证者。

方解:方中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化浊;诃子收涩敛气,二者和诸香药配伍,可以补气收敛,防止辛香太过,耗散正气。

另有冠心苏合丸,功用:芳香开窍,行气活血,宽胸止痛。主治:心绞痛,胸闷憋气,属于痰浊气滞血瘀者。

苏合香丸是温开方剂中的常用代表方剂,治疗寒闭证,优于开窍辟秽,并长于行气温中止痛,故对气滞寒凝所致的心腹疼痛,有较好疗效。

庆泩堂 发表于 2013-1-29 23:52

治燥剂

一、   概念

凡以清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的作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二、   分类

燥证:外燥证(邪自外来)-治宜清宣外燥

外燥可以分为凉燥-体现燥邪的本性:治以清宣温润-杏苏散

            温燥-燥邪从热化:治以清宣凉润-轻证:桑杏汤;重证:清燥救肺汤。

内燥证(邪自内生)-治宜滋阴润燥

      病位在上-肺干咳、少痰、咽燥、咯血;

      病位在中-胃肌肉消瘦、干呕食少;

      病位在下-肾消渴、津枯便秘;

            五脏相关:肺胃-麦门冬汤;肺肾-百合固金汤。

三、   注意事项

1、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治之宜加清热泻火或生津益气之品。

2、辛香耗津、苦寒化燥之品,均非燥病所宜。

3、宜用甘寒养阴而不滋腻之品。





--------------------------------------------------------------------------------

燥邪:燥为阴邪,为秋令之邪,小寒之性,易伤津耗气,燥易化热,易伤肺络。燥邪性收敛,导致津液敷布障碍,以致诸干燥的症状。治之可以不加养阴之品。若已从热化,即是温燥,则须适当加益气养阴之品。

清宣化燥

杏苏散

组成:苏叶9g杏仁9g半夏9g茯苓9g橘红6g前胡9g苦桔梗6g枳壳6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

方歌:杏苏散内陈夏前,枳桔苓草枣姜研,清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功用:清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秋日之表寒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方解:

苏叶――辛温不燥,解肌发表,开宣肺气,使凉燥从表而解;

杏仁――辛苦温,辛温之性用治凉燥之性,苦降之性用于降气化痰;

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宣利肺气;

前胡――降气止咳平喘;

半夏、橘红、茯苓、甘草(二陈汤之义)――标本兼顾,半夏、橘红针对已成之痰;茯苓、甘草针对未成之痰;

生姜、大枣――调营卫。





--------------------------------------------------------------------------------

橘皮:疏理气机;橘红:化痰。


桑杏汤

组成:霜桑叶3g杏仁5g沙参6g象贝3g香豉3g栀子皮3g梨皮3g

方歌: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燥能医。

功用:清宣温燥。

主治:外感温燥证轻证。头痛,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方解:本方证为温燥外袭,肺津受灼所致的轻证。

霜桑叶――辛凉疏导外邪,且有润肺之功;

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

豆豉――辛温而较平和者,用以加强桑叶疏导外邪的作用;

贝母――清热化痰;

栀子皮――清胸膈之热;

梨皮、沙参既能养肺阴,又能清肺热,肺热阴虚者最为适宜――养阴润肺。





--------------------------------------------------------------------------------

栀子皮:肺为上焦,病邪在于肺卫,病轻药轻,故用栀子之皮。若病重则可加黄芩、连翘(凉膈散)。


清燥救肺汤

组成:冬桑叶9g石膏8g甘草3g人参2g胡麻仁3g阿胶3g麦冬4g杏仁2g枇杷叶3g

方歌: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夸。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证重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膈满闷,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方解:清宣外燥,益气养阴。

桑叶――清宣外燥;

石膏、麦冬――清热养阴,一者清肺经之热,一者润肺金之燥;

人参、甘草――益气和中,使土旺金生,肺气自旺;

麻仁、阿胶――滋阴养液;

杏仁、枇杷叶――苦以降气;

甘草――调和诸药。

问答题:

清燥救肺汤主治何证?病机有何特点?方中为何质轻的桑叶用量大于质重的石膏的用量以及用小量人参的意义,结合病机加以解释。

方剂中加入补益药的目的都是为了补虚-错。如人参败毒散的人参,扶正以助解表。

比较题:

桑杏汤和杏苏散都可以治疗外燥证,有何不同?比较之。

桑杏汤和清燥救肺汤都可以治疗温燥证,有何不同?比较之。





--------------------------------------------------------------------------------

桑叶,疏导外邪;石膏,清泄里热。本方证为表邪所致,故以桑叶量大,突出其疏散外邪的特点。

人参,量小,以扶正祛邪。见人参败毒散中人参的用法。


滋阴润燥


麦门冬汤

组成:麦冬70g半夏10g 人参6g甘草6g粳米5g大枣4枚

方歌: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此方珍。

功用:润肺宜胃,降逆下气。

主治:肺痿。咳唾涎沫,短气喘促,咽喉干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方解:肺痿是由于肺胃阴虚,痰涎不化所致。其病在肺,其源在胃,以土为金母,胃主津液,故以“培土生金”。

麦冬――甘寒养阴;

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宜胃气,养胃阴;

半夏――苦辛温燥,为何用之?麦冬:半夏=7:1。“去性存用”用麦冬的甘寒之性制约半夏的温燥之性,且麦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半夏辛开之性又可降逆下气,化痰涎。

问答题:

麦门冬汤治疗何证?该病的病机有何特点?为何用苦辛温燥的半夏?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养阴清肺汤

组成:生地12g麦冬9g生甘草3g玄参9g贝母5g丹皮3g薄荷3g白芍5g

方歌: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麦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方解:

白芍、丹皮――养血、清热,归肝经,滋养肝阴以养肺阴;

生地、麦冬、玄参――滋阴增液;

贝母――清热化痰;

薄荷――疏散风热,防外燥;

生甘草――清热解毒。





--------------------------------------------------------------------------------

白喉:应与乳蛾鉴别,易合病心肌炎。


玉液汤

组成:生山药30g生黄芪15g知母18g鸡内金6g葛根5g五味子9g天花粉9g

功用:益气滋阴,固肾止渴。

主治:消渴。口常干渴,饮水不解,小便数多,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

升阳生津,助脾气上行,散精达肺。


琼玉膏

组成:人参生地白茯苓蜂蜜

功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

主治:肺痨。干咳少痰,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增液汤

组成:玄参30g麦冬24g生地24g

功用:增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者。

方解:“增水行舟”法之代表。本方证先服增液汤,若大便不下,则用增液承气汤。

庆泩堂 发表于 2013-1-29 23:53

祛痰剂

一、   概念

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二、   分类

祛痰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五类。

三、   注意事项

1、痰由湿生,湿责之于脾,所以治痰剂中常配伍健脾祛湿之品;

2、治痰剂中常配伍理气药;

3、对于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者,常结合软坚散结之法;

4、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咯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

燥湿化痰

二陈汤

组成:半夏橘红各15g白茯苓9g炙甘草4.5g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功用:燥湿化痰,利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解: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燥湿化痰,且又能降逆和胃,为君;橘红为臣,理气燥湿祛痰;痰由湿生,湿自脾来,故以茯苓健脾渗湿。

煎加生姜,因其可以降逆化饮,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复用少量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祛痰不伤正。

问答题:

二陈汤主治何证?病机有何特点?本方煎加生姜和乌梅有何意义?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茯苓丸

组成:茯苓6g枳壳3g半夏9g风化朴硝3g

功用:燥湿行气,软坚化痰。

主治:痰停中脘证。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等。


温胆汤

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6g橘皮9g炙甘草3g白茯苓4.5g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证。



--------------------------------------------------------------------------------

温胆汤:与蒿芩清胆汤的组成比较,后者含有前者的方义。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组成: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各6g胆南星制半夏各9g

方歌: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瓜蒌实,芩苓姜汁糊为丸,气顺火消痰自失。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方中胆南星为君,清热化痰,治痰热之壅闭;瓜蒌仁、黄芩为臣,瓜蒌仁甘寒,长于清肺化痰;黄芩苦寒,善能清泻肺火;用枳实以治气逆;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又用茯苓健脾渗湿,杏仁宣利肺气,半夏燥湿化痰。

问答题:

清气化痰丸主治何证?病机有何特点?方中配伍枳实有何意义?





--------------------------------------------------------------------------------

气急呕恶:气逆的症状明显。桔梗、枳壳为治之的常用药对,但本方用枳实,说明病重。

小陷胸汤

组成:黄连6g半夏12g瓜蒌实20g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心下痞和结胸证的辩证要点:“实则结胸虚则痞。”

心下痞~半夏泻心汤

结胸证~大结胸证――水热互结――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

      小结胸证――痰热互结――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





--------------------------------------------------------------------------------

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胸腹,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


滚痰丸

组成:大黄黄芩各15g礞石3g沉香2g

功用:泻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证。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或噎息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形气俱实者适用)

注意:必须空腹服;首剂量要相对大;





--------------------------------------------------------------------------------

此处的痰为无形之痰。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组成:贝母5g瓜蒌3g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2.5g

方歌:贝母瓜蒌花粉研,橘红桔梗茯苓添,呛咳咽干痰难出,润燥化痰病自安。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等。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组成:茯苓12g甘草9g干姜9g细辛5g五味子5g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方解:

干姜、细辛、五味子――化饮;

茯苓――健脾渗湿;

甘草――和中,调药。

比较题:

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小青龙汤两方均可治疗寒痰寒饮之证,二者有何不同,从四个方面加以比较。

化痰熄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9g天麻茯苓橘红各6g白术15g甘草3g

方歌: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大枣姜,眩晕头痛风痰证,热盛阴亏切莫尝。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方解: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疗风痰眩晕的要药;臣以白术健脾燥湿;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橘红理气化痰;甘草调中和药,煎加姜枣以调和脾胃。

问答题:

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何证?病机有何特点?方中半夏、天麻配伍有何意义?


定痫丸

功用:涤痰熄风。

主治:痰热痫证。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抽搐,目斜口歪,痰涎直流,叫喊作声。亦可用于癫狂。

庆泩堂 发表于 2013-1-29 23:54

固涩剂

总论

一、   概念

凡是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属于“十剂”中的涩剂。

二、   分类

根据所治病症的不同,分为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

三、   注意事项

1、固涩剂是为正气内虚,耗散滑脱之证而设。运用时应根据证的不同而随证加减。

2、固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而设,故凡外邪未去,误用固涩,则有“闭门留寇”之弊,转生他变。

3、对于实邪所致的热病多汗,火扰遗泄,热痢初起,食滞泄泻,实热崩带等,均非本类方之所宜。

固表止汗

牡蛎散

组成:黄芪30g 麻黄根9g 煅牡蛎30g 小麦百余粒同煎。

方歌:牡蛎散内用黄芪,小麦麻根合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收涩见效奇。

功用: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方解:方中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生黄芪味甘微温,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麻黄根甘平,功专止汗,为佐;小麦甘凉,专入心经,养心气,退虚热,为使。

本方以卫气不固,阴液外泄的自汗、盗汗证为临床指征。服完本方之后,可以玉屏风散巩固其疗效。

敛肺止咳

九仙散

组成: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五味子 阿胶 乌梅各10g 贝母5g 罂粟壳15g 

方歌:九仙散中罂粟君,五味乌梅共为臣,参胶款桑贝桔梗,敛肺止咳益气阴。

功用: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主治:久咳肺虚证。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粘,脉虚数。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方解:久咳伤肺,肺气必虚,以致咳嗽不已,甚则气喘;肺主气属卫,肺气虚损,则卫外不固,而致自汗;久咳伤肺阴,虚热内生,敛液成痰,故痰少而粘,脉虚而数。

    方中重用罂粟壳味酸涩,敛肺止咳为君;五味子、乌梅酸涩,收敛肺气,以加强君药之功效,为臣;人参补益肺气,阿胶滋养肺阴,款冬花、桑白皮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贝母止咳化痰,合桑白皮以清肺热,共为佐;桔梗宣肺祛痰,载药上行,为使。诸药配伍敛中有散、降中寓升,总体以降、收为主。

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组成:人参9g 当归6g 白术9g 肉豆蔻6g 肉桂3g 炙甘草6g白芍15g 木香4.5g 煨诃子12g 罂粟壳15g 

方歌: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

功用:涩肠止泻,温中补虚。

主治:久泻久痢。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迟细。

方解:方中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为君;肉豆蔻、诃子暖脾温中,涩肠止泻,为臣;人参、白术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血,且白芍又治下痢腹痛;肉桂温补脾肾,消散阴寒;木香理气醒脾,使诸药补涩而不壅滞气机,共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本方标本兼治,以治标为主。





--------------------------------------------------------------------------------

诃子:生用生肺津,止咳化痰;煨用,涩肠止泻。

洞泻不止。



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6g 补骨脂12g 五味子 吴茱萸各6g 

方歌:四神骨脂与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须,大枣生姜为丸服,五更肾泄最相宜。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肾泄。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方解:方中重用补骨脂辛苦大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为君;肉豆蔻辛温,温脾暖胃,涩肠止泻,配合君药以为臣;五味子酸温,固肾益气,涩精止泻;吴茱萸温暖肝肾以散阴寒,共为佐;生姜暖胃散寒,大枣补脾养胃,为使。





--------------------------------------------------------------------------------

肾泄:又称五更泄、鸡鸣泄。“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脾肾阳虚,阳虚则内生寒,而五更正是阴气极盛,阳气萌发之际,阳气当至而不至,阴气极而下行,故为泄泻。


桃花汤

组成:赤石脂25g 干姜6g 粳米25g 

功用:温中涩肠止痢。

主治:虚寒痢。下痢不止,便脓血,色黯不鲜,日久不愈,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

若是湿热痢疾则用芍药汤。

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

组成:沙苑蒺藜 芡实 莲须各12g 龙骨 煅牡蛎各10g 莲子粉糊丸。

方歌:金锁固精芡莲须,蒺藜龙骨与牡蛎,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精止滑遗。

功用:补肾涩精。

主治:遗精。遗精滑泄,神疲乏力,腰痛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方中以沙苑蒺藜甘温补肾固精为君;芡实、莲须甘涩而平,益肾固精,补脾,且莲子亦可交通心肾,为臣;佐以龙骨甘涩平,牡蛎咸平微寒,俱能固涩止遗;莲须甘平,尤为收敛固精之佳品。

附方:

水陆二仙丹:芡实、金樱子各12g。功用:补肾涩精。主治:男子遗精白浊,小便频数,女子带下,纯属肾虚不摄者。





--------------------------------------------------------------------------------

本方为纯固涩之剂,治标之方。常与水陆二仙丹合方。

沙苑蒺藜:又名沙苑子,潼蒺藜。

此方证之遗精为肾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以致遗精滑泄。


桑螵蛸散

组成:桑螵蛸9g 远志6g 菖蒲6g 龙骨15g 人参9g 茯神12g当归9g 龟甲15g 

方歌:桑螵蛸散治便数,参苓龙骨同龟壳,菖蒲远志当归入,补肾宁心健忘灵。

功用: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主治:心肾两虚证。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或遗尿遗精,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桑螵蛸甘咸平,补肾固精止遗,为君;臣以龙骨收敛固涩,且安心神;龟甲滋养肾阴,亦补心阴;桑螵蛸得龙骨则固涩之力增,龙骨配龟甲则益阴潜阳,安神之功著;人参大补元气,茯神宁心安神;菖蒲开心窍,远志安神定志,通肾窍,可使肾气上达于心,菖蒲、远志二药相配则使心肾相交;又以当归补血,合人参以达气血双补之效。

本方是由《千金要方》的孔圣枕中丹和《外台秘要》的定志丸合方而成,前者有龟版、龙骨、菖蒲、远志,两调心肾,主治心悸多梦,健忘遗精;后者有菖蒲、远志、茯苓、人参,治五脏之不足,心神虚怯,神志不安。





--------------------------------------------------------------------------------

本方证为心肾两虚,水火不交所致。


缩泉丸

组成:乌药6g 益智仁9g,酒煎山药末为糊,作丸。

功用: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膀胱虚寒证。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淡,脉沉弱。

方解:方中益智仁辛温,温补脾肾,固精气,缩小便,为君;乌药辛温,调气散寒,除膀胱肾间之冷气,止小便频数,为臣;以山药糊丸,取其健脾补肾,固涩精气,为佐使。





--------------------------------------------------------------------------------

膀胱者,与肾相为表里,肾气不足则膀胱虚寒,不能约束水液,以致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


固崩止带

固冲汤

组成:白术30g 生黄芪18g 煅龙骨24g 煅牡蛎24g 萸肉24g 白芍12g 海螵蛸12g 茜草9g 棕榈炭6g 五倍子1.5g 

方歌:固冲补气用术芪,龙牡芍萸茜草宜,倍子海蛸棕榈炭,崩中漏下总能医。

功用: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主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证。血崩或月经过多,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淡,脉微弱者。

方解:方中重用白术、黄芪补气健脾,脾气旺则统摄有权,共为君;肝司血海,肾主冲任,故以山茱萸、白芍补益肝肾,养血敛阴,共为臣;煅龙骨、煅牡蛎、棕榈炭、五倍子收涩止血;在大队固涩药中,又配海螵蛸、茜草化瘀止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共为佐。本方为益气摄血法的代表方,用时应辨明病因,对于血热妄行者忌用。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补气固冲治其本,收涩止血治其标,化瘀止血兼顾,以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首当急固。”


完带汤

组成:白术20g 山药30g 人参6g 白芍15g 车前子9g 苍术9g 甘草3g 陈皮2g 黑芥穗2g 柴胡2g 

方歌:完带汤中用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辅,苍术车前黑芥穗,陈皮甘草与柴胡。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如涕,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方解:本方为治疗白带的主要方剂,其病为肝脾不和,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方中以白术、山药为君,意在补脾祛湿,使脾气健运,湿浊得消;山药并能补肾以固带脉,使带脉约束有权,带下可止。臣以人参补中益气,苍术燥湿健脾,白芍柔肝理脾,车前子利湿清热,令湿浊从小便而出。佐以陈皮理气,既可使君药补而不滞,又可行气以化湿;柴胡、芥穗辛散,配白术生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则疏肝解郁。使以甘草调药和中。





--------------------------------------------------------------------------------

白术、苍术并用说明方中健脾燥湿并重,但白术量大,故以健脾为主。

黑芥穗:荆芥炭,炒炭有收涩、收敛之效。

固经丸

组成:黄柏6g 黄芩15g 椿根皮12g 白芍15g 龟版15g 香附6g 

功用:滋阴清热,固经止血。

主治:崩漏。经水过期不止,或下血量过多,血色深红或紫黑稠粘,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脉弦数。


易黄汤

组成:山药30g 芡实30g 黄柏6g 车前子3g 白果12g 

功用:补肾清热,祛湿止带。

主治:湿热带下。带下色黄,其气腥秽,舌红,苔黄腻者。

庆泩堂 发表于 2013-1-29 23:54

消食剂

一、   概念

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统称为消食剂。属于“八法”中的消法。

二、   分类

消食剂分为消食化滞、健脾消食两类。

三、   注意事项

1、消食剂和泻下剂均能消除体内的有形实邪,但在临床运用时应有区别。消食剂多属渐消缓散之剂,适用于病势较缓的食积证;而泻下剂多属攻逐之剂,适用于病势较急,积滞较重的食积证。

2、消食剂虽较泻下剂缓和,但总属攻伐之品,不宜长期使用,纯虚无实者禁用。

比较题:

消食剂和泻下剂都可以祛除体内的有形实邪,二者有何不同?临床如何区别使用?

固涩剂和补益剂都可以治疗虚证,二者有何不同?


消食化滞

保和丸

组成:山楂18g神曲6g半夏茯苓各9g陈皮连翘莱菔子各6g

方歌: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莱菔加,炊饼为丸白汤下,方中亦可加麦芽,大安丸内加白术,消中兼补效堪夸。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等。

方解:本方治证是由于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所致。

山楂――消肉积;

神曲――消化酒食陈腐之积;

莱菔子――下气消食,消谷面之积;

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

茯苓――渗湿健脾,和中止泻;

连翘――清热散结(为防食积化热)。





--------------------------------------------------------------------------------

食积:a、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食积~治标~只消不补~保和丸;b、脾胃虚弱,运化失职,逐渐食积~消补兼施,标本兼顾~枳术丸。


枳实导滞丸

组成:大黄9g枳实神曲各9g茯苓黄芩黄连白术各3g泽泻6g

方歌:枳实导滞首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

功用: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主治:湿热食积。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方解:大黄、枳实、神曲――泻下攻积,消食导滞;

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而止痢;

茯苓、泽泻――利水渗湿而止泻;

白术――健脾。

本方亦属“通因通用”法。


木香槟榔丸

组成: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茂(莪术)黄连各3g黄柏大黄各5g香附子牵牛各10g

方歌:

功用: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主治:痢疾,食积。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食积内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

方解:木香、槟榔――一升一降;

    大黄、牵牛――攻积导滞,泻热通便;

莪术――血分药,疏肝解郁;

青皮、香附――行气化积;

陈皮――理气和胃;

黄连、黄柏――清热燥湿。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法的代表。

健脾消食

健脾丸

组成:白术15g木香黄连甘草各6g白茯苓10g人参9g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各6g

方歌: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此方寻。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停食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方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之方义,健脾;

山楂、神曲、麦芽――消导食积;

山药、肉豆蔻――健脾止泻;

黄连――清热燥湿以解湿热;

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

本方为消补兼施之剂,健脾为主,补大于消。

附:保和丸~只消不补;健脾丸(补大于消)、枳实消痞丸(消大于补)~消补兼施。

比较题:

健脾丸和枳实消痞丸同属消补兼施之剂,二者有何不同?


肥儿丸

组成:神曲黄连肉豆蔻使君子麦芽槟榔木香

功用:健脾消食,清热驱虫。

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面黄体瘦,肚腹胀满,发热口臭,大便溏薄,以及虫积腹痛。

庆泩堂 发表于 2013-1-29 23:55

驱虫剂

一、   概念

凡以驱虫药为主组成,具有驱虫或杀虫等作用,用于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为驱虫剂。

二、   注意事项

1、急性发作期~安蛔(乌梅丸);静止期~驱蛔(化虫丸);

2、空腹服药,忌油腻,首剂足量;

3、注意掌握剂量,有些驱虫药有毒性,易伤正气。




乌梅丸

组成:乌梅30g细辛3g干姜9g黄连6g当归6g附子6g蜀椒5g桂枝6g人参6g黄柏6g

方歌: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腹痛时作,心烦呕吐,时发时止,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亦治久痢久泻。

方解:“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乌梅――涩肠止泻;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止痢;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温肾暖脾助运;人参、当归――益气补血扶正。

方药配伍特点:寒热并用;补泻同施;邪正兼顾;酸苦辛俱备。


化虫丸

组成:铅粉鹤虱槟榔苦楝根白矾

功用:驱杀肠中诸虫。

主治:虫积。发作时腹中疼痛,往来上下,其痛甚剧,呕吐清水,或吐蛔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