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方剂学 2

 学中医书馆 2014-09-19
总论(理气剂)
一、   概念
凡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为理气剂。
二、   分类
气病的范围较为广泛,但不外气虚、气滞、气逆三个方面。气虚证治之以补益剂中的补气剂;气滞当以行气;气逆当以降气。故本章方剂分为行气和降气两大类。
三、   注意事项
1、 使用理气剂要辨清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2、 气滞而兼气逆者,宜行气与降气并用;若兼气虚者,则需配伍补气之品,以虚实兼顾。
3、 理气剂多属芳香辛燥之品,易伤津耗气,应用适可而止,慎勿过剂,尤其对年老体弱者或阴虚火旺者以及孕妇等,均当慎用。

行气
越鞠丸
组成: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各6g

方歌: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食湿因,芎苍香附兼神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

方解: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为君;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祛瘀,以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气解郁之功;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共为臣佐使。

本方证治之郁证系由肝脾气机郁滞,以致气、血、痰、火、食、湿等相因成郁。故此病又称为“六郁”,其中气、血、火三郁责之于肝胆;痰、湿、食责之于脾胃,虽言六郁,但以气郁为主。不加治痰药是由治病求本之故。

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陈皮各6g香附川芎枳壳芍药各5g炙甘草3g

方歌: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

方解: 方中重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香附理气疏肝,以助君药;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共为臣;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佐。甘草兼调和诸药,为使。

四磨汤
组成:人参6g槟榔9g沉香6g天台乌药6g

功用: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主治:肝气郁结证。胸膈胀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瓜蒌薤白白酒汤
组成:瓜蒌实24g薤白12g白酒适量

方歌: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喘息短气时咳唾,难卧仍加半夏良。

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痹。胸中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方解:方中以瓜蒌实理气宽胸,涤痰散结为君;薤白温通滑利,通阳散结,行气止痛为臣;一祛痰结,一通胸阳,相辅相成,为治胸痹之要药;佐以辛散温通之白酒,行气活血,增强薤白行气通阳之功。

附方:
1、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实24g,薤白9g,半夏12g,白酒适量。功用: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主治:胸痹。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不能安卧者。
2、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12g,厚朴12g,薤白9g,桂枝6g,瓜蒌实24g。功用:通阳散结,下气祛痰。主治:胸痹。气结在胸,胸满而痛,心中痞气,气从胁下上逆抢心,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此为有痰湿阻滞者。
此为胸阳不振,阴寒之气上逆者也。三个方剂所治之病证依次加重。

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姜9g苏叶6g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方解:方中半夏辛苦温燥,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助半夏以化痰;生姜辛散温通,助半夏和胃止呕,共为佐;苏叶芳香疏散,宣肺疏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为使。

因其用药多苦温辛燥,故津伤较重或阴虚者不宜使用。

生姜:此处一物三用,和胃降逆止呕;辛散水气以消痰;振奋脾阳加强运化。
苏叶:为解表药,此处用之意在使气上行,以配合诸降气药,使气机升降通顺,亦可治梅核气。
梅核气:每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为痰,痰气互结于咽喉所致。

枳实消痞丸
组成:干姜3g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6g半夏曲人参各9g枳实15g厚朴12g黄连6g

方歌: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蒸饼糊丸消积满,消中有补两相兼。

功用:行气消痞,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失调。

方解:方中以辛温之枳实行气消痞为君;辛苦性温之厚朴下气除满为臣;苦寒之黄连清热燥湿以泻痞,半夏辛温和胃而散结除痞,干姜温中祛寒,三药相合,辛开苦降,调其寒热,助枳、朴行其开痞;以麦芽消食和胃;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补中健脾,祛湿和中共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中重用枳实、厚朴,且黄连之量大于干姜,故本方消重于补,寒大于温,其治当属实多虚少,热重寒轻之证。

厚朴温中汤
组成:厚朴陈皮各9g炙甘草茯苓草豆蔻仁木香各5g干姜2g,水煎服,加生姜三片。

方歌: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虚寒胀满用皆灵。

功用:行气温中,燥湿除满。

主治: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沉弦。

方解:方中厚朴辛苦温燥,辛散行气以消胀,苦温燥湿以除满,为君;草豆蔻辛温芳香,温中散寒,燥湿健脾,为臣;陈皮、木香行气宽中以消胀除满;干、生姜助草豆蔻温胃暖脾以散寒止痛;茯苓、甘草渗湿健脾而和中,均为佐使之用。

干、生姜合用,另外回阳救急汤亦为干、生姜合用。

良附丸
组成:高良姜香附子各9g。

功用: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气滞寒凝证。胃脘疼痛,胸闷胁痛,畏寒喜热,以及妇女痛经。

金铃子散
组成:金铃子玄胡索各9g。

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心胸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天台乌药散
组成:天台乌药12g木香6g小茴香6g青皮6g高良姜9g槟榔9g川楝子12g巴豆12g

方歌:天台乌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行气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方解:方中乌药辛温,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青皮疏肝理气,木香行气止痛,小茴香暖肝散寒,良姜散寒止痛,共为臣;用槟榔下气导滞,直达下焦而破坚;取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是为增强川楝子行气散结之功,又可制其苦寒之性,“去性存用”者也,共为佐使。

本方主治疝气为寒凝肝脉,气机阻滞所致。“诸疝皆归肝经。”“治疝必先治气。”

橘核丸
组成: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各9g木通厚朴枳实木香延胡索桂心各6g

方歌:橘核丸中川楝桂,朴实延胡藻带昆,桃仁木香于木通,颓疝痛丸盐酒吞。

功用: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主治:颓疝。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

方解:方中橘核苦辛性平,入肝行气,散结止痛,为治疝气之要药,为君;川楝子入厥阴气分行气而止痛;桃仁入厥阴血分活血散结以消肿;海藻、昆布、海带软坚散结而消肿胀,共为臣;延胡索活血散瘀;木香行气散结;厚朴下气除湿;枳实行气破坚;肉桂温肝肾而散寒凝;木通通利血脉而除湿,均为佐使。

本方证治以睾丸肿胀为特征。是由于寒湿客于经脉,肝经之气血郁滞所致。

暖肝煎
组成:小茴香6g肉桂3~6g当归6~9g枸杞子9g乌药6g沉香3g茯苓6g

方歌: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合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主治:肝肾虚寒证寒疝。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解:方中肉桂辛甘大热,温肾暖肝,散寒止痛;小茴香味辛性温,暖肝散寒,理气止痛,两药共为君;当归辛甘温,养血补肝,枸杞子补养肝肾,两药共补肝肾之不足;乌药、沉香行气散寒止痛,均为臣;阳虚阴盛,水湿不化,故用甘淡之茯苓渗湿健脾;少佐生姜,温散寒凝,为佐使。

加味乌药汤
组成:乌药砂仁木香延胡索各10g香附10g甘草5g

功用: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痛经。月经前或月经初行时,少腹胀痛,胀甚于痛,或连胸胁乳房胀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降气
定喘汤
组成:白果9g麻黄9g苏子6g款冬花9g杏仁9g桑白皮6g黄芩6g半夏9g甘草3g

方歌: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哮喘尝。

功用: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主治: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平素有热痰,又感风寒邪气,内外合邪,表里同病。白果、麻黄配伍,麻黄解表宣肺化痰,白果敛肺止咳定喘,二者配伍,散收结合,既可加强其平喘之功,又能方麻黄疏散太过伤气。杏仁、苏子、款冬花、半夏皆能降气平喘,化痰止咳;因痰为热痰,故用桑白皮、黄芩;甘草调和药性为使。

热痰用本方,寒痰用小青龙。
白果:因为本方证有外邪存在,故量必须小。
本方治标,然治本者以健脾补肾为主。
白果甘涩,佐制麻黄。

旋复代赭汤
组成:旋覆花9g人参6g生姜10g代赭石9g炙甘草6g半夏9g大枣4枚

方歌: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随,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反胃呕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

方解:旋覆花(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下气化痰,为君;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为臣;二者配伍:代赭石寒而伤胃,故量少,以祛邪不伤正;又因本证为寒证,而旋覆花温,代赭石寒,故前者宜多。

温降法治之。

橘皮竹茹汤
组成:橘皮12g竹茹12g生姜9g甘草6g人参3g大枣5枚方歌: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功用: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舌红嫩,脉虚数。

方解:用清降之法。竹茹清胃止呕,生姜温胃止呕,橘皮行气,参、枣、姜、草益气和胃,甘草又可调和诸药。

生姜:呕家圣药。

丁香柿蒂汤
组成:丁香6g柿蒂9g人参3g生姜6g

功用: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主治:虚寒呃逆。呃逆不已,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脉沉迟。

苏子降气汤
组成:紫苏子半夏各9g当归6g炙甘草6g前胡厚朴各6g肉桂3g。二片生姜、一个大枣、五片苏叶同煎。

方歌: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下实上虚之咳喘证。痰涎壅盛,咳喘短气,胸膈满闷,活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方解:治上者:苏子、半夏、厚朴、前胡。针对上实,皆为降药。

治下者:当归(3点用途:可以治咳逆上气;养血润燥以佐制半夏、苏子之辛燥之性;肝肾同源,当归补肝血、滋肝阴,可加强肉桂温补下元的作用)、肉桂(温补下元,补命火)、甘草。用苏叶者,略似半夏厚朴汤中之苏叶,在大量的降气药中加入少量苏叶,使气机升降相得益彰,但量要小。

原书一方用橘红,则燥湿化痰之力更强。若痰涎壅盛,咳喘气逆甚者,则可加沉香,用沉香面1~2g,冲服。

本方证为中阳不足以致肾阳不足,不能纳气化饮,故应补益肝肾。但以“上实”为主。

庆泩堂 发表于 2013-1-29 23:46

理血剂
一、概念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瘀血或出血证的方剂。
二、分类
活血祛瘀剂和止血剂
三、注意事项
1、治疗血证必须探明致病原因,分清标本缓急,正确运用急者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顾的法则。
2、逐瘀过猛,易伤正气;止血过急,易致留瘀。
3、活血祛瘀剂性多破泄,故凡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

活血祛瘀

桃核承气汤
组成:桃仁12g大黄12g桂枝6g炙甘草6g芒硝6g

方歌: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

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躁,其人如狂,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方解:本方证为太阳不解,传入下焦,瘀热互结所致的下焦蓄血证。

方由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组成。方中桃仁破血祛瘀,大黄攻下瘀积,二者瘀热并治而为君药;芒硝软坚散结,桂枝“温经通脉”、“散下焦蓄血”共为臣;炙甘草护胃安中,和解诸药以为佐使。

服后“微利”,使蓄血去,瘀热清,诸证自平。

本方的应用不外乎破血下瘀,引热下行。如表证未解者,先当解表,而后用本方。

小便自利:本证为下焦蓄血而非蓄水,病在血分,膀胱气化正常,故小便自利,这是蓄血证与蓄水证的区别。
热在血分,故至夜发热。

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

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燥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解:本方治疗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的胸痛胸闷。“胸中的血府血瘀”之证。本方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牛膝――引瘀血下行;
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
桔梗、枳壳――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
生地――凉血清热,合当归又能养阴润燥,使去瘀不致伤血;
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即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

附方:
通窍活血汤:有麝香、葱白以温通经脉,功用:活血通窍。主治头面瘀阻的头痛昏晕等证。

膈下逐瘀汤:有五灵脂,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膈下瘀血,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等证。
少腹逐瘀汤:有小茴香、干姜、延胡索、蒲黄、五灵脂,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少腹淤积疼痛,经期少腹胀满,或瘀血阻滞久不受孕等。

身痛逐瘀汤: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主治气血闭阻经络所致的身痛,经久不愈者。

牛膝:用其药势,量宜大,如>15g。
此五种药再加上地黄则为桃红四物汤,这里地黄用的是生地,其意是凉血清热,兼有四物汤之意。

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120g当归尾3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类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脉缓。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益气活血,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化瘀不伤血,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本方证以正气虚为主,故用生黄芪量宜重(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本方证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为“因虚致瘀”。

复元活血汤
组成:柴胡9g天花粉9g当归9g红花6g甘草6g穿山甲6g酒大黄12g桃仁9g

方歌:复元活血草柴胡,粉归山甲黄桃红。

功用: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方解:
重用酒制大黄――荡涤留瘀败血,引瘀下行;柴胡――疏肝理气,使气行血行,且可引诸药入肝经;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以攻胁下之瘀滞,共为君药。
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穿山甲――破瘀通络;
天花粉――入血分消瘀而续绝伤,清热散结消肿;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加酒煎药――增强活血通络之力。

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9g当归6g芍药6g川芎6g人参6g桂枝6g阿胶6g牡丹皮6g生姜6g甘草6g半夏6g麦冬9g

方歌: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停经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方解:
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脉,为君;
当归、川芎、芍药――活血祛瘀,养血调经;
丹皮――活血祛瘀,退虚热;
阿胶、麦冬――养阴润燥清热,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
人参、甘草――益气和中;

半夏――降气散结;
生姜――温里散寒,温中和胃;
甘草――又能调诸药。

生化汤
组成:全当归24g川芎9g桃仁6g姜炭2g炙甘草2g

方歌: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独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功用:化瘀生新,温经止痛。

主治: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桂枝茯苓丸
组成:桂枝茯苓丹皮芍药各6g

方歌:金匱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和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癥块胎可安。

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主治:瘀阻胞宫证。腹痛拒按,或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或妊娠胎动不安等。

方解:本方证治妇人素有癥块,导致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之证。
桂枝――温通经脉而行瘀滞;
桃仁――化瘀消癥之要药;
丹皮――散血行瘀,清退瘀久所化之热;
芍药――养血和血;
茯苓――消痰利水,渗湿健脾。
为保胎元,不得不用消癥之法。癥去则血自归经,而血止胎安。

失笑散
组成:五灵脂蒲黄各6g

功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瘀血停滞。心胸刺痛,脘腹疼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丹参饮
组成:丹参30g檀香砂仁各6g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鳖甲煎丸
功用: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

主治:疟母。

第二节止血
止血剂,适用于血溢于脉外二出现的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

热证出血,血遇热则行,侧柏叶、小蓟、白茅根用于下焦尿血;槐花、地榆用于下焦便血为主。寒证出血。突然的大出血的情况下,必须大补元气,补气摄血,如固冲汤。又要防止血留瘀,如犀角地黄汤。

“见血休止血”是说不要一味的着眼于止血,要辩证审因。

上部出血忌用升提药,可以加牛膝、大黄等引血下行;下部出血忌用沉降药,可辅以荆芥穗、升麻、黄芪等升提药。

止血剂
四生丸
组成:生荷叶9g生艾叶9g生柏叶12g生地黄15g

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

方解:血宜温宜静。

侧柏叶凉血止血为君;生地凉血清热,养阴生津为臣;生荷叶凉血化瘀,治血不留瘀为佐;生艾叶辛温不燥,可增强本方止血之功,又可避免血止留瘀,起到兼制的作用。

咳血方
组成:青黛6g瓜蒌仁9g海粉9g栀子9g生诃子6g

方歌:咳血方中诃子收,海粉山栀共瓜蒌,青黛泻肝凉血热,咳嗽痰血此方投。

功用: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肝火犯肺之咳血证,“木火刑金”,本证病标在肺,病本在肝。治之以清肝宁肺(舍标图本法),凉血止血。
青黛、栀子――皆归肝经,泻肝经实火,澄本清源为君;
瓜蒌仁、海粉――前者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后者清肝降火,软坚化痰;
生诃子――清热下气,敛肺化痰。

问答题:
四生丸主治何证?病机有何特点?方中为何有温性的艾叶?
咳血方主治何证?方中为何以青黛、栀子为君?结合主治证加以解释。

比较题:
咳血方和百合固金汤两方都可以治疗咳血证,二者有何不同?

海粉:即是海浮石。

小蓟饮子
组成:生地30g小蓟15g滑石15g木通6g蒲黄9g藕节9g淡竹叶9g当归6g栀子9g炙甘草6g

方歌: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血淋、尿血。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方解:血淋、尿血。为下焦郁热,损伤膀胱血络,故尿中带血。
膀胱刺激症:尿频、尿急、尿道刺痛、尿血。
生地――凉血止血,养阴清热,为君;
小蓟――凉血止血;
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消瘀,使止血不留瘀;
滑石、木通、竹叶、生地――含导赤散、六一散之方意;
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其性温,且可防止寒凉太过,血止留瘀;
炙甘草――和中调药。

配伍特点:止血之中寓以化瘀,清利之中寓以养阴。

槐花散
组成:槐花12g侧柏叶12g荆芥炭6g枳壳6g

方歌: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荆芥枳壳充,为末等分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功。

功用:清肠凉血,疏风行气。

主治:肠风(脏毒)下血。便前出血近血,或便后出血远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

方解:肠风脏毒下血证。槐花是治疗风热便血、清肠泄热的专药,如地榆槐角丸。
槐花――泻热清肠,凉血止血,为君;
侧柏叶――清热凉血,燥湿收敛,为臣;
荆芥炭――微温不燥,炒炭入血分,可疏风理血;枳壳――宽肠下气,为佐使。

配伍特点:本方寓行气药于止血中,寄清疏于收涩之内,相反相成。

黄土汤
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各9g灶心土30g

方歌: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阳虚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以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方解:阳虚便血。脾阳虚,脾不统血的虚寒性出血证。灶心土温中收涩止血,为君。灶心土煎汤代水煮药,阿胶烊化。附子、白术脾肾双补;阿胶、生地滋阴养血;黄芩可以止血,又可佐制温热以防动血;甘草和药益气调中。

黄芩:其性苦寒,但有附子等大量温热药于方中,则无碍方之大意,且其可以防止诸温热之品动血之嫌。

问答题:
小蓟饮子主治何证?方中为何配伍辛温的当归?结合病机加以解释。
黄土汤主治何证?方中为何配伍苦寒的黄芩?结合病机加以解释。
比较题:
槐花散和黄土汤两方都可以治疗便血证,有何不同?

庆泩堂 发表于 2013-1-29 23:48

总论(补益剂)
一、   概念
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为补益剂。属“补”法。
二、   分类
补益剂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六类。
气与血二者相互依存,关系密切,气能行血、气能生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故补气与补血常常同时进行,血虚者,补血时宜加入补气之品,以助生化;气虚者,补气常少加入补血之品,过则阴柔碍胃;若气血两虚则宜气血双补。

三、   使用方法

由于阴阳互根,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的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补益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补益法和间接补益法。前者直接补益虚损的本脏,后者“虚则补其母”,以补其相生之脏。

四、   注意事项

1、          辨别虚实的真假。
2、          对虚不受补者,宜先调理脾胃,可适当配合健脾和胃,理气消导之品,以资运化,使之补而不滞。

第一节补气
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之证。此处所补之气为宗气也,其源自脾肺水谷之气和肺吸入之清气。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脾气虚,健运不力则有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中气下陷则有久泻脱肛甚则内脏下垂。肺气虚则见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喘,脉虚大或虚弱,皆宗气不足之象也。

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9g炙甘草6g

方歌:四君补气基本方,食少无力大便溏,人参白术茯苓草,益气健脾功效强。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晄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细缓)。

方解: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即可大补脾胃之气,又可补益肺气,为君。白术为臣,苦温健脾燥湿。佐以茯苓甘淡健脾渗湿;苓、术合用,健脾除湿之功更强。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此方能使脾胃之气健旺,运化复常,资生气血,故为补气的基本方。参、术、草均为甘温壅滞之品,有碍于脾胃气机,得茯苓之淡渗利窍,则补中有利,补而不滞。

本方与理中丸仅一味之差,四君子汤参、术、苓、草,重在益气健脾,理中丸参、术、姜、草,重在温中祛寒。

附方:
1、异功散:四君子汤加陈皮9g,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2、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3g、半夏4.5g,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3、          香砂六君子汤:人参3g,白术6g,茯苓6g,甘草2g,陈皮2.5g,半夏3g,砂仁2.5g,木香2g,生姜6g,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4、   保元汤:黄芪9g,人参3g,炙甘草3g,肉桂1.5g,生姜一片,功用:益气温阳。
5、    加减四君子汤:白扁豆、藿香叶、炙甘草、黄芪各一两,人参、茯苓、白术各四两,功用:益气补中,健脾化湿。
6、   白术散:四君子汤加藿香叶五钱,木香二钱,葛根五钱,功用:益气补中,和胃生津。
7、    另外还有补气运脾汤、健固汤、固真汤、腹伤二方。详见《医方发挥》

本证为脾胃气虚,纳谷与运化乏力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故面色晄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脾失健运,胃纳不振,湿浊内生,故饮食减少;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停滞于中脘,则引起胃气上逆发为呕吐,又因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清浊相干,水谷不分,故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均为中焦脾胃气虚之象。
肺主气,而脾为肺之母,脾胃虚弱,肺气先绝,故见此。或可解释为肺之宗气的一部分为脾气上乘而成,脾之清阳不升,宗气生化必不足,而致如此者。
此处的益气偏向于大补元气。
脾喜燥而恶湿也。

参苓白术散
组成:人参15g白茯苓15g白术15g莲子肉9g桔梗6g白扁豆12g山药15g薏苡仁9g砂仁6g甘草9g大枣汤调下

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兼可益肺。

主治:脾虚夹湿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方解:本方以四君子益气健脾为主,配以白扁豆、薏苡仁、山药之甘淡,莲子之甘涩,辅助白术,既可健脾,又能渗湿止泻。加砂仁行气化湿,使补而不滞。桔梗宣肺利气,入肺经以通调水道以利湿;又可借肺之布津而养全身,并引药补肺而防肺虚。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本方为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山药、莲子、扁豆、薏仁、砂仁、桔梗而成。两方均可益气健脾,但四君子汤以补气为主;而参苓白术散兼有和胃渗湿作用,并有保肺之效,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之证,亦可用于肺损虚劳诸证,为“培土生金”法中的常用方剂。

此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另有《古今医鉴》载有参苓白术散,较本方多陈皮一味,适宜于脾胃气虚兼有湿阻气滞证者。

本证为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湿自内生,气机不畅,故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治之以补益脾胃,兼以渗湿为法。
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
桔梗:为手太阴肺经的引经药,配入本方,如舟楫载药上行,达于上焦以益肺。
肺为水之上源,宣肺亦可利水渗湿。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g炙甘草9g人参6g当归3g橘皮6g升麻6g柴胡6g白术9g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          脾胃气虚证。食少便溏,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晄白,脉大而虚软。
2、          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          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本方证因于饮食劳倦伤脾,致脾胃元气虚衰,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阳气而起。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为君。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中益气之功。用当归养血和营是恐气虚时久,以致营血亏虚,以协助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化痰湿而醒脾气,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大意有二: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一是升阳举陷,以求清升浊降,于是脾胃和调,水谷精微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即可自愈。

附方:
1、          升陷汤:生黄芪18g,知母9g,柴胡4.5g,桔梗4.5g,升麻3g,功用:益气升陷。主治:大气下陷证。

2、          升阳益胃汤:黄芪30g,半夏、人参、炙甘草各15g,独活、防风、白芍、羌活各9g,橘皮6g,茯苓、柴胡、泽泻、白术各5g,黄连1.5g,生姜五片,大枣二枚,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主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

此为气虚难以鼓充于血脉之故。
此处用补中益气汤是为“甘温除热”之法。
清阳不能循于皮肤分肉之间,以温皮毛腠理而卫外,卫阳不足则恶寒,阴在内阳之守,卫气不固,则阴液外泄而为自汗。玉屏风散亦能治自汗,但其不能治气虚发热之证,此为二者区别。
黄芪:生用其性轻清而锐,轻清则能升阳举陷,气锐则其补更速,通达内外。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此为四君子汤去茯苓,去茯苓者,因其淡渗下利之性也。
少量升麻、柴胡的作用:升阳须在补气的前提下进行,若单是升阳而不补气,则升提不力,效果不佳。其中“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本草纲目》)

玉屏风散
组成:防风6g黄芪白术各12g

方歌: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畏效相成。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于外感风邪。

方解: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佐以防风祛风固表,合芪、术则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使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伍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寓散,不致壅遏。

本方与桂枝汤均可用治表虚自汗,而两者不尽相同。本方证之自汗为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致;桂枝汤证之自汗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所致。卫强者,非卫气强悍,而是“两阳”相并谓之强,“两阳”是指卫阳、风邪(风为阳邪)。

生脉散
组成:人参9g麦冬9g五味子6g

方歌:生脉散治气阴虚,人参麦冬五味齐,补气生津又敛阴,气短自汗诸证去。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          久咳肺虚,气阴两伤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方解:方中人参甘温,益气生津以补肺,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为君;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为臣;参麦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相得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

暑:暑为阳邪,易耗气伤阴,暑多挾湿,暑气通于心。暑邪具有季节性,治之当以清暑热,益气阴,利小便,清心为法。其利小便者,为给湿邪以出路也。
肺气虚,不能固表也。

人参蛤蚧散
组成:蛤蚧一对甘草五两杏仁五两人参茯苓贝母桑白皮知母各二两
方歌:补益人参蛤蚧散,专治痰血与咳喘,桑皮二母杏苓草,若非虚热慎勿餐。

功用:补肺益肾,止咳定喘。

主治:肺肾气虚喘息、咳嗽。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羸瘦,或遍身浮肿,脉浮虚。

第二节 补血
补血法,适用于营血亏虚的病证。血虚多由失血过多,化源不足或瘀血不去而成。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血虚证主要影响心肝脾三脏。心血不足,则心神失养,血脉不充,故见心悸失眠,脉细无力;血不荣面,则面色苍白或萎黄;肝血不足,筋爪失养,故唇爪色淡;血不荣于上,则头昏眼花;血海空虚,则妇女经少经闭。脾不统血,则见衄血便血,经色淡,淋漓不止。

四物汤
组成: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方歌:四物补血基本方,营血虚滞急煎尝,熟地当归白芍芎,补血调经功效强。

功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方解: 本方所使之药物可以分为两组,一是以补为主以治血虚,为地黄、芍药;一是以通为主以治血滞,为当归、川芎。而地黄可分为生、熟,芍药有赤、白,当归有身、尾。故可以依证之不同,用不同药物,以取良效。本方以熟地滋阴养血为君;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为臣;白芍养血柔肝和营,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为佐。四味相合,则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此为本方的配伍特点。

附方:

桃红四物汤:四物汤加桃仁9g,红花6g。功用:养血活血。主治: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粘稠,腹痛等。

脐腹作痛:不通则痛,血滞所致也。
活血药的使用:活血的力量由小到大如下。赤芍、丹皮――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蛰虫、水蛭、虻虫、斑蝥。(活血-破血)
问月经:经期(28+/-7)、经色、经量,伴见证状,如通经、乳房胀痛等。

当归补血汤
组成:黄芪30g当归6g

方歌:当归补血君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补气生血功独显,血虚发热用之宜。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证。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方解: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为君;配伍当归甘辛而温,养血和营,为臣。如此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诸证自除。

黄芪:当归=5:1。
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所致。血虚阳浮,阴不维阳,故肌热面红,烦渴引饮。此种烦渴,每每时烦是止,渴喜热饮;面红目赤,是虚火上冲的症显。
黄芪亦有托疮生肌的作用。

归脾汤
组成:白术9g茯神9g黄芪12g龙眼肉12g酸枣仁12g人参6g木香6g炙甘草3g当归9g远志6g

方歌:归脾参芪术草姜,当归龙眼枣木香,茯神远志酸枣仁,益气补血心脾强。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          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          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方解: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补脾气,养心血,共为君;人参、白术甘温补气,当归滋养营血,为臣;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而不滞,俱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在补气以生血。方中黄芪配当归,寓有当归补血汤之意,使气旺则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

崩漏:崩,崩中也,为突然的大量阴道出血,病势凶险;漏,漏下也,为月经淋漓不尽,病势较轻。

气血双补
八珍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9g炙甘草5g加生姜三片大枣五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方解:方中人参、熟地相配,益气养血,共为君;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均为臣;佐以川芎活血行气,使之补而不滞。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本方其实是由四君子汤加四物汤合成,四君子补气,四物养血,如是而已。

附方:
十全大补汤:人参、肉桂、川芎、地黄、茯苓、白术、炙甘草、黄芪、当归、白芍,加生姜、大枣。功用:温补气血。主治:气血不足,饮食减少,久病体虚,脚膝无力,面色萎黄,精神倦怠,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

泰山磐石散
组成:人参3g黄芪6g白术6g炙甘草2g当归3g川芎2g白芍3g熟地3g川续断3g糯米6g黄芩3g砂仁1.5g

方歌:泰山磐石八珍全,去苓加芪芩断联,再益砂仁及糯米,妇人胎动可安全。

功用: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堕胎、滑胎。胎动不安,后屡有堕胎宿疾,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

方解:方以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固胎元;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和血以养胎元;续断与熟地合用,补益肝肾而保胎元。白术与黄芩相配,健脾清热,为安胎要药。砂仁理气醒脾,又有安胎之效。糯米补脾养胃。本方系八珍汤去茯苓,加黄芪、续断、黄芩、砂仁、糯米而成,去茯苓,因其淡渗易使津液下行外泄,不利于养胎。(其药势向下)

本方证是由气血虚弱,胞宫不固,胎元失养,以致胎动不安,甚或流产滑胎。
续断:虽为安胎药,但由于有活血之功,共剂量宜小。
常用的安胎药:苏梗、砂仁-理气安胎;黄芩-除热安胎;白术-健脾安胎;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补肾安胎。

补阴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24g山茱萸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

方歌:六味地黄益肝肾,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生水,麦冬加入长寿丸。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疼痛,小便淋漓,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可固精,共为臣;三药相配,自养肝肾脾,为“三补”。配伍泽泻利湿以泄肾浊,防熟地滋腻之性;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淡渗利湿,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均为佐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三补三泻,以补为主。

“补必兼泻邪,邪去则补乃得力。”

附方:
1、          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知母盐炒、黄柏盐炒各6g。功用: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症。
2、          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各9g,功用:滋肾养肝明目。主治:肝肾阴虚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3、          都气丸: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6g,功用:滋肾纳气。主治:肾虚气喘,或呃逆之证。
4、          麦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麦冬9g,五味子6g,功用:滋补肺肾。主治: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

遗精:此为虚火上炎之遗精,为梦遗。
足跟疼痛:少阴经循行之处,故如此。
肾浊:由于肾的功能失调产生的没有生理功能的寒水之邪。

左归丸
组成:熟地24g山药12g枸杞子12g山茱萸12g怀牛膝9g菟丝子12g鹿角胶12g龟板胶12g

方歌: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滋肾益精为君;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鹿龟二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其中龟板胶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中配伍补阳药,意在“阳中求阴”,为臣;菟丝子、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为佐。

六味地黄丸以补肾阴为主,适用于阴虚内热证;左归丸纯甘壮水,纯补无泻,适用于真阴不足,精髓亏损之证。“左归是育阴以涵阳,不是壮水以制火。”

附方:

左归饮:熟地9g,山药、枸杞子各6g,炙甘草3g,茯苓4.5g,山茱萸6g,功用:补益肾阴。主治:治阴不足证。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尖红,脉细数。左归饮与左归丸均为补益之剂,同治肾阴不足证。然而左归饮滋阴补肾之力逊于左归丸,适用于肾阴不足之轻证。





--------------------------------------------------------------------------------

怀牛膝:书中原写的为川牛膝。川牛膝-引血下行;怀牛膝-补肝肾,强腰膝。

现在一般入汤剂,应烊化兑服。若病人脾胃虚弱,则可以用蛤粉拌炒成珠,以减少其滋腻之性。


大补阴丸

组成:熟地龟版各18g黄柏知母各12g。

方歌:大补阴丸知柏黄,龟版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者,尺脉数而有力。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龟版滋阴潜阳,壮水之主,共为君;黄柏、知母苦寒降火,以存阴液,平其阳亢,为臣;猪脊髓、蜂蜜为血肉甘润之品,可以滋补精髓,以及制约黄柏的苦燥之性,为佐使。本方的配伍特点为滋阴药与清热降火药相配,培本清源,两者兼顾。本方滋阴与降火之效显著,适用于阴虚火旺者,此为与六味地黄丸的区别(偏于补养肾阴,而清热之力不足)。

比较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1、          左归丸:纯用补益之品,纯补无泻-阴虚火不旺。

2、          六味地黄丸:滋阴降火,育阴以涵阳-壮水之主。

3、          大补阴丸:滋阴降火并重(培本清源)-阴虚火旺甚者。





--------------------------------------------------------------------------------

此为阴虚火旺,相火妄动之象。


炙甘草汤

组成:炙甘草12g生姜9g桂枝9g人参6g生地50g阿胶6g麦冬10g大枣10枚以清酒水酒各半煎服。

方歌:炙甘草汤参姜归,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功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主治:

1、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          虚劳肺痿。咳嗽,痰唾多,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方解: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为君;配以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佐以桂枝、生姜辛温性散,以温心阳,通血脉。用法中加酒煎服,意在以清酒之辛热,温通血脉,以行药力。

    诸药合用,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足而心脉通,共成阴阳并补之剂。如此则气血充足,阴阳调和,悸定脉复。





--------------------------------------------------------------------------------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清酒:现在以黄酒代之即可。

桂枝:入心经,可以振奋心阳,益气通脉。


一贯煎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生地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4.5g

方歌: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癥瘕。

方解:方中运用大量的滋阴药配以少量的行气药为此方的特点。重用生地为君,滋阴补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身、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而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以涵阳。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遂肝木条达之性,药虽性苦寒,但有大量甘寒滋阴养血之品,则无苦燥伤阴之弊。

本方与逍遥散的异同:

共同点:都可以疏理肝气,以治肝郁不舒之胁痛。

不同点:逍遥散疏肝养血健脾之力强,主治肝郁血虚之胁痛,伴有神疲食少;一贯煎滋养肝肾之力强,主治肝肾阴虚之胁痛,并见吞酸吐苦。





--------------------------------------------------------------------------------

肝体阴而用阳之故也。


百合固金汤

组成:百合12g熟地生地当归身各9g白芍6g甘草3g桔梗6g玄参3g贝母6g麦冬9g

方歌:百合固金二地黄,麦冬玄参桔甘藏,贝母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功用:滋肾保肺,止咳化痰。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方中百合甘苦微寒,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生地、熟地并用,既可滋阴养血,又可清热凉血,共为君;麦冬甘寒,助百合以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玄参咸寒,助二地黄滋阴壮水,以清虚火,为臣;当归、白芍养血和血;贝母润肺化痰止咳;桔梗载药上行,清利咽喉,化痰散结,为佐。生甘草清热泻火,调和诸药,为使。

第五节补阳

补阳法,适用于肾阳虚弱的病证。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具有温煦脏器的功能,是人体一切机能活动的原动力。阳虚不得温煦,阴寒内生,故见阳虚诸证。


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24g山药山茱萸各12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g 桂枝附子各3g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方解:本方证治为肾阳不足所致。方中重用干地黄以滋补肾阴,为君;臣以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加以附子、桂枝之辛热,助命门以温阳化气;佐以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且可使滋阴而不滋腻,丹皮清肝泻火,使补阳不动相火。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为补阳与补阴配伍,阴阳并补,而以补阳为主;二为滋阴之中配以少量桂、附以温阳,目的在于阴中求阳,少火生气,故方名“肾气”。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注意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的沿革过程!

附方:

加味肾气丸:附子9g,白茯苓、泽泻、山茱萸、山药、车前子、牡丹皮各6g,官桂3g,川牛膝6g,熟地6g。功用:温补肾阳,利水消肿。主治:肾阳虚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

此方出于《金匱要略》,又名金匱肾气丸、八味丸,另有肾气丸出自《济生方》与本方略有出入,又名加味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十味丸。

干地黄:现在可以用熟地代替,当时尚未有熟地的炮制方法,故唐以前都为干地黄。

桂枝:现在可以用肉桂代替,当时桂枝、肉桂不分,故如此。

柯琴曰:“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


右归丸

组成:熟地24g山药12g山茱萸9g枸杞子9g菟丝子12g鹿角胶12g杜仲12g肉桂6g当归9g制附子6g

方歌: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

方解:本方系金匱肾气丸减去“三泻”(泽泻、丹皮、茯苓),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当归而成。方中附子、肉桂、鹿角胶配补肾中之元阳,温里祛寒,共为君药;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填精补髓,意在“阴中求阳”,为臣;佐以菟丝子、杜仲补肝肾,强腰膝;当归补血和血。诸药合用,功专温补。

注意与左归丸的区别!

共同点:熟地、山药、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

不同点:左归丸-鹿角胶阳中求阴、龟版、牛膝;

右归丸-鹿角胶、制附子、肉桂、杜仲与牛膝相比,在补肝肾的同时具有补肾阳的作用、当归。右归丸中的补阴药意在阴中求阳。

附方:

右归饮:熟地9~30g,山药9g,枸杞子9g,山茱萸6g,炙甘草3g,肉桂3~6g,杜仲9g,制附子6~9g。功用: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主治:肾阳不足证。气怯神疲,腹痛腰酸,肢冷脉细,舌淡苔白,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





--------------------------------------------------------------------------------

杜仲:甘温,归肝肾经,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

组成:熟地12g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各9g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各6g

方歌: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功用:滋肾阴,补肾阴,开窍化痰。

主治: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方解:喑痱乃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

方中以甘温的熟地与酸温的山茱萸相配,补肾填精;肉苁蓉、巴戟天温肾壮阳。配以桂、附之辛热,以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源;石斛补胃阴、麦冬补肺阴、五味子敛阴,以壮水济火。石菖蒲与远志、茯苓合用,功能开窍化痰、交通心肾。加少许薄荷疏郁而轻清上行,疏散外风;姜、枣以和中调药。





--------------------------------------------------------------------------------

喑:又作“瘖”,舌强不能言语。

痱:足废不能行走。


七宝美髯丹

组成:赤、白何首乌各18g赤、白茯苓各18g牛膝9g当归9g枸杞子9g菟丝子9g补骨脂6g

方歌: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肝肾精血虚。

功用:补益肝肾,乌发壮骨。

主治:肝肾不足证。须发早白,脱发,齿牙动摇,腰膝酸软,梦遗滑精,肾虚不育等。

庆泩堂 发表于 2013-1-29 23:48

总论(安神剂)

一、   概念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称为安神剂。

二、   分类

神志不安的疾患多表现为心悸失眠,烦躁惊狂。其中与这些症状关系最密切的是心、肝、肾。神志不安证表现为惊狂善怒,烦躁不安者,多属实证,治之以重镇安神;表现为心悸健忘,虚烦失眠者,多属虚证,治之以补养安神。故本章方剂分为重镇安神和补养安神两类。

三、   注意事项

1、重镇安神剂多由金石类药物组成,此类药物易伤胃气,不宜久服;

2、对于脾胃虚弱者,可配合服用健脾和胃之品;

3、某些安神药,如朱砂具有一定的毒性,久服能导致慢性中毒或蓄积中毒,应当予以注意。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组成:朱砂半两黄连六钱炙甘草五钱半生地二钱半当归二钱半

方歌: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清热养阴可复康。

功用:重镇安神,清心泻火。

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舌红,脉细数。

方解:方中朱砂质重性寒,专入心经,重可镇怯,寒能清热,为重镇安神之品,为君;黄连苦寒,清心泻火,助君药清心安神,为臣;生地甘苦大寒,滋阴清热;当归甘辛苦温,补养心血,配伍生地共补其不足之阴血,为佐;使以炙甘草和中调药,防朱砂质重碍胃。

注意:本药不可多服或久服,以防引起汞中毒。此外,阴虚、脾弱者忌用。





--------------------------------------------------------------------------------

本方主治心经实火,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本方证治由心火亢盛,灼伤阴血,心失所养所致。心火亢盛,当清其火;阴血不足,当补其阴血。


磁朱丸

组成:磁石二两朱砂一两神曲四两

方歌: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潜阳治目疾,心悸失眠皆可用,癫狂痫证宜服之。

功用:益阴明目,重镇安神。

主治:心肾不交证。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亦治癫痫。

方解:方中磁石辛寒入肾,益阴潜阳,重镇安神为君;朱砂甘寒入心,清心降火,重镇安神为臣;两药相伍,益阴潜阳,水火既济,使精气得以上荣,心火不致上扰,心肾交泰,则目昏耳聋,心悸失眠等症自除。然现上有朱砂入心,下有磁石入肾,尚需中焦予以斡旋,方能使气机运转,得以正常。故方中又用神曲健脾和胃为佐药,以助金石药之运化,并可防其重镇碍胃。炼蜜为丸,取其补中益胃,且可缓和药力。

柯琴称之“此丸治癫痫之圣剂”。





--------------------------------------------------------------------------------

本方证治是由肾阴不足,心阳偏亢,心肾不交所致。肾阴不足,则精气不能上注于目,故视物不清;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能上贯于耳,则耳鸣耳聋;阴虚则阳浮,心阳不得下潜,以致心神不宁,故心悸失眠,甚则神乱而发癫痫。治之宜益阴潜阳,交通心肾。

“婴男姹女,黄婆为媒。”婴男,心也;姹女,肾也;黄婆,脾胃中焦是也。

补养安神


天王补心丹

组成:酸枣仁柏子仁当归身天冬麦冬各9g生地12g人参 丹参玄参白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各5g朱砂用三五钱为衣。

方歌:天王补心柏子仁,二冬归地与三参,桔芩远志朱砂蜜,枣味酸收血自生。

功用: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方中重用生地滋养阴血为君;天冬、麦冬滋阴清热;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当归补血润燥,共为臣;人参补气,使气旺则阴血自生,且又能宁心益智;五味子益气敛阴,以助补气生阴之力;茯苓用茯神更佳、远志养心安神,又可交通心肾;玄参滋阴降火,以治虚火上炎;丹参清心活血,使之补而不滞;朱砂镇心安神,共为佐;桔梗为使,取其载药上行,使药力上入心经,与丹参相伍,又可行气血,使诸药滋而不腻,补不留瘀。





--------------------------------------------------------------------------------

滋养安神与重镇安神相结合。

此处之梦遗为肾阴虚,相火妄动,扰动精室所致。

天冬、麦冬:前者入肾经,后者入肺胃经。

丹参,凉血活血,消痈安神。“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酸枣仁汤

组成:酸枣仁15~30g茯苓6g知母6~9g川芎6g甘草3g

方歌: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用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安然入梦乡。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证。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方解:本方证治皆由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而起。方中重用酸枣仁,其性味甘平,入心肝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为君;茯苓(神)健脾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清热,为臣;佐以川芎调畅气机,疏达肝气;甘草生用,和中缓急,为使。诸药相伍,一则养肝血以宁心神,一则清内热以除虚烦。





--------------------------------------------------------------------------------

方中以知母之苦寒之性制约川芎之辛温,使之保留活血行气之功而无辛温之性,“去性存用”之


甘麦大枣汤

组成:甘草9g小麦15~30g大枣5枚

功用: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脏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少苔,脉细微数。

庆泩堂 发表于 2013-1-29 23:49

治风剂

一、   概念

凡用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的药物为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的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

二、   分类

风邪分为外风和内风,治风剂亦分为疏散外风和平熄内风两大类。

风证:

一、外风证(邪自外来):治之宜疏散外风。正虚邪甚,伤人病位深,病情重,多伤于肌肉、筋骨、关节等处。表现为关节屈伸不利,肌肤麻木不仁,破伤风口噤,角弓反张等。――川芎茶调散,牵正散。

二、内风证(风自内生、肝风内动):本虚标实,治之宜平熄内风。

1、高热动风,热极生风――清热凉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2、肝肾阴亏,阴虚阳亢;肝风上旋――滋阴潜阳,平肝熄风――镇肝熄风汤

3、温病后期,真阴亏损,虚风内动――滋阴养血熄风――大定风珠

三、   注意事项

1、若属外风,治宜疏散,而不宜平熄;若属内风,则以平熄,且忌用辛散;

2、外风与内风之间,亦可互相影响,外风可以引动内风,而内风又可兼夹外风,对于这种错综复杂的证候,立法用方,应该分清主次,全面照顾。


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

组成:川芎荆芥各12g白芷羌活甘草各6g细辛3g防风4.5g薄荷12g食后以清茶调下。

方歌: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邪所致,故治外风以疏散为主。方中川芎、羌活、白芷可以疏风止痛,分别用于少阳、厥阴头痛(头顶或两侧痛),太阳头痛(后脑牵连项痛),阳明头痛(前额及眉心痛);细辛散寒止痛,用于少阴头痛;防风辛散风邪,为治风之要药;薄荷,荆芥解表疏风,清利头目;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方药配伍特点:本方集上行升散诸药于一方,故祛风止头痛之效明显,

用时以清茶调下的作用:取茶叶的苦寒之性,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的温燥升散之性,使升中有降。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顶之上,惟风药可治。”

个人感受:我认为本方与九味羌活汤颇为相似,诸经之药俱备,应用是根据病证加减。

问答题:

川芎茶调散主治何证?病机有何特点?方药配伍有何特点?


独活寄生汤

组成: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地黄各6g。

方歌: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为风寒湿邪时久不愈,以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所致。久痹正虚邪实。祛邪-秦艽、防风、细辛(入三阴经,发散阴经风寒,搜剔筋骨风湿而止痛)、桂心(温补下元肾阳);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独活(祛下焦风寒湿邪,蠲痹止痛,为君)、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含有八珍汤之方义,人参、甘草、茯苓四君子去白术、川芎、当归、芍药、地黄八珍汤。

配伍特点:是以祛风寒湿药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之品,邪正兼顾,有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之义。

久痹用本方,新痹者用蠲痹汤

《素问?痹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问答题:

独活寄生汤主治证病机有何特点?方药配伍有何特点?方药配伍意义如何?





--------------------------------------------------------------------------------

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主筋,膝为筋之会。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故肢节屈伸不利。

风寒湿邪:风为阳邪,性善走窜,所致者为行痹;寒邪所致为痛痹;湿邪粘腻,所致为着痹。

秦艽、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古人谓“痹证必用秦艽”、“三痹必用秦艽”。

独活:“独活善治在下在里之伏风”


大秦艽汤

组成:秦艽9g川芎独活白芍石膏甘草各6g羌活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各3g细辛2g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方解:

祛邪――秦艽(祛风清热,通经活络,为君),羌活、独活、细辛、白芷、防风,辛温之品,祛散风邪;

扶正――又用四君子去人参和四物(二地黄同用),茯苓、白术、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熟地、生地;

清热――石膏、黄芩、生地(为风邪郁而化热所设,药物可换)

“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也。”





--------------------------------------------------------------------------------

病情由浅至深:络――经――腑――脏。

用白芍、当归、熟地养血柔筋,使祛风不伤津。

二地黄:既有正虚,又有邪实,故二者同用。


小活络丹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又走不定。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牵正散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各6g,全蝎3g。

功用:祛风化痰止痉。

主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

方解:方中白附子归脾经,白僵蚕、全蝎归肝经,祛风通络止痉。使用时用热酒调服,可以宣通血脉,并能引药入络。另外,炙甘草汤、生化汤也是水酒各半。


玉真散

方歌: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反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功用:祛风定痛。

主治:破伤风。牙关紧闭,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甚则咬牙缩舌。



消风散

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石膏知母当归胡麻仁生地各6g木通生甘草各3g

方歌: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功用: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方解:

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 四者共为君药-―疏风止痒;

知母、石膏――清热泻火;

苍术、苦参――祛风、清热燥湿(止痒);

当归、生地、麻仁――养血活血,滋阴润燥;

生甘草、木通、生地――清热解毒,使邪从小便而出,为导赤散之方义。

配伍特点以祛风为主,配伍祛湿、清热、养血之品。

治痒必要疏风。治血包含:配伍活血药、祛瘀药;郁久化热,故用凉血药;郁久耗伤阴血,故用养血药。

若痒甚,则加清热燥湿之品: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平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

组成:羚羊角4.5g钩藤9g霜桑叶6g滁(白)菊花9g生地15g白芍9g贝母12g竹茹15g茯神木9g生甘草3g

方歌: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风内动急煎尝。

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肝热生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惊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方解:羚羊角、钩藤清热凉肝熄风;菊花助君药凉肝;风火相煽,易耗伤津,故用生地、芍药滋阴增液养血;芍药、甘草(芍药甘草汤)舒筋;邪热亢盛,易炼液成痰,故用川贝、竹茹清热化痰;热扰心神,故以茯神宁心安神;霜桑叶辛凉疏散外风;生甘草和诸药。

配伍特点:以凉肝熄风药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故为凉肝熄风的代表方剂。

“风火相煽,筋脉为病。”肝为风、心为火、肝为筋、脉为心,总说为肝心为病。温热初起,邪实为主,故见高热,脏腑辨证,重在心肝二脏。





--------------------------------------------------------------------------------

羚羊角:一般用0.5-3g,用水冲服,粉剂。若无可用山羊角代替,按30:1的量给。

钩藤:后下。

霜桑叶:辛凉,且有润泽之性。在平熄内风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外风。


镇肝熄风汤

组成:怀牛膝30g代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版15g生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5g

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牡蛎赭茵供,麦龟膝草龙川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行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者为肝阳亢盛之象。

方解:

代赭石重镇,能入冲脉、牛膝既能补益肝肾,又能引血下行、龙骨、牡蛎――镇潜,针对阳亢,治标;

龟版、玄参、天冬滋肾阴、白芍――滋补肝肾之阴,治本;

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升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疏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后用此方者,自无他虞也”;甘草――调和药性。甘草、麦芽相配,可以和胃调中,防止金石类药物碍胃之弊,颇似磁朱丸中的神曲之意。

配伍特点:重用镇潜药,配伍滋阴之品,镇潜以治其标,滋阴以治其本,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

问答题:

镇肝熄风汤主治何证?病机有何特点?方药配伍有何特点?方中为何配伍川楝子、生麦芽、茵陈三药?结合病机加以解释。



附:催乳与回乳:催乳用生麦芽,可配伍黄芪、党参补气血,漏芦、路路通通经下乳;此外,猪蹄、鲫鱼汤亦有下乳之效。回乳:用炒麦芽60g,单味即可,或可加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30~60g,赤芍,也可加川楝子、青皮疏理肝气,行气活血。





--------------------------------------------------------------------------------

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水不涵木”

此为高血压危象。


天麻钩藤饮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宁。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大定风珠

组成:白芍18g阿胶9g龟版12g干地黄18g麻仁6g五味子6g牡蛎12g麦冬18g炙甘草12g鸡子黄2个鳖甲12g

方歌: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功用:滋阴熄风。

主治:阴虚动风证。温病后期,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

方解:方中以鸡子黄、阿胶为君,用血肉有形之品重补真阴;配伍白芍、地黄、麦冬滋阴养液;又以龟版、鳖甲、牡蛎滋阴潜阳;麻仁、五味子、炙甘草酸甘养阴。

比较题:

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三者皆可治疗肝风内动,主治内风证,各有何不同?从四个方面加以比较。

庆泩堂 发表于 2013-1-29 23:50

祛湿剂

一、   概念

凡以取食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

二、   分类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分为:化湿和胃(湿浊内阻)、清热祛湿(湿热)、利水渗湿(水湿壅盛)、温化水湿(寒湿)、祛湿化浊(外来风湿侵袭肌表)五类。

三、   注意事项

1、湿邪在外在上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枯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可攻下以解之(攻逐水湿);从寒而化者,以温阳化湿;从热而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

2、湿邪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最易阻碍气机,而气之不行,又使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多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化;

3、湿邪易与热邪合病,湿热二邪性质相反,湿遏热伏,临床上用湿热分消法。治湿邪药给其以出路,故常通利三焦以导湿邪而出;

4、祛湿剂多有芳香温燥或淡渗利湿之品组成,易于伤津耗液,故对于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均应慎用。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治湿当健脾,脾旺湿自绝。”


化湿和胃

平胃散

组成:苍术15g厚朴陈皮各9g甘草6g生姜2片大枣2枚

方歌: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除胀满,调味和中此方宜。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

苍术――味苦性燥,燥湿健脾;厚朴――行气除满,行气以利湿;陈皮――疏理脾胃气机,芳香醒脾;甘草――调和诸药,煎加姜枣调和脾胃。本方为基础方,临床时可酌情加减。

附方:

柴平汤:柴胡人参半夏黄芩甘草陈皮厚朴苍术各6g,加姜枣煎服,功用:和解少阳,祛湿和胃。主治:湿疟。





--------------------------------------------------------------------------------

常自下利:大便溏薄下利。


藿香正气散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5g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各10g藿香15g炙甘草12g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或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方解: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故既要解表,又要化湿。

君药――藿香辛温而解在表之邪,芳香而化在里之湿浊;

辛温解表――紫苏、白芷,加强其辛温解表之力;

化湿治里――大腹皮、厚朴,下气除满,降;桔梗宣肺利膈,升;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茯苓、白术,健脾运湿;

调和营卫、和诸药――姜枣、甘草。

解表之剂勿过煮,要保证发挥药力,药用冷水先泡一小时;间隔四个小时吃第二煎,第一煎服完后身发燥,服第二煎后,则汗出,病乃解;药量不少于250~300ml。

问答题:

藿香正气散主治何证?病机有何特点?方中为何以藿香为君药?结合病机加以解释。

比较题:

藿香正气散和平胃散两方都可以治疗湿滞脾胃证,有何不同?从四个方面加以比较。





--------------------------------------------------------------------------------

半夏曲:降逆和胃之力强;半夏:燥湿化痰之力强。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

方歌: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

方解: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湿热合邪,郁蒸肌肤,故一身面目俱黄,小便不利。

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黄疸之主药; 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出。大黄泻热逐瘀,通利二便,导瘀热由二便而下,前后分消。

黄疸的发生与消退与小便有密切的关系。小便不利,则湿热无从分消,故郁蒸发黄;小便通利,则湿热得以下泄,而黄疸自退。

附方:

栀子柏皮汤:栀子、甘草、黄柏。功用:清热利湿。主治:伤寒身热发黄。

茵陈四逆汤:干姜、炙甘草、附子、茵陈。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主治:阴黄。黄色晦暗,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脉紧细或沉细无力。

八正散

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大黄木通各9g,煎时入灯心草。

方歌: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淋漓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为湿热下注膀胱所致。

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萹蓄――清热利湿;

栀子――清泻三焦湿热;

大黄――泻火、降火,利小便;

甘草――调和诸药,而止茎中作痛;

灯心草――导热下行。

比较题:

八正散和小蓟饮子都可以治疗小便淋痛,二者有何不同?





--------------------------------------------------------------------------------

炙甘草:若病人体质尚可,可用生甘草直达茎中,治疗尿涩痛。

三仁汤

组成:杏仁12g滑石18g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薏苡仁18g半夏10g

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方解: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湿重热轻的主要方剂。

杏仁――开上,宣利上焦肺气;

白蔻仁――畅中,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

薏苡仁――渗下,甘淡性寒,利湿清热而健脾,疏导下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滑石――清热利窍,使邪有去路;

通草、竹叶――甘寒淡渗,以助清利湿热;

半夏、厚朴――辛苦性温,行气化湿,散结除痞。

本方为湿热分消法的代表方。

中医治疗湿温病的三点禁忌:1、忌汗;2、忌下;3、忌滋阴。

问答题:

三仁汤主治何证?病机有何特点?方中三仁配伍有何意义?中医治疗湿温病的三点禁忌是什么?为什么?





--------------------------------------------------------------------------------

为“湿热分消”法的代表方。

午后身热:湿为阴邪,午后阴气盛,故可有午后身热。


甘露消毒丹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


连朴散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

当归拈痛汤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二妙散

组成:黄柏苍术各15g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下部湿疮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方解:湿热并重者,黄柏、苍术各半;热重者黄柏、苍术2:1;湿重者,苍术、黄柏2:1。

附方:

三妙丸:加川牛膝6g,功用: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者。

四妙丸:再加薏苡仁12g,功用:清热利湿,舒筋壮骨。主治:湿热痿证。

利水渗湿


五苓散

组成: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          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          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          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解:

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治标;

白术――健脾,治本;

桂枝――辛温解表,用以解肌发表;温阳化气,以助膀胱气化。

问答题:

五苓散主治何证?病机有何特点?方中配伍桂枝有何作用?

比较题:

五苓散、猪苓汤都可以治疗小便不利,有何不同?

防己黄芪、五皮散都可以治疗水肿,有何不同?





--------------------------------------------------------------------------------

头痛微热:代表表邪未解。


猪苓汤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9g

方歌: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功用: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者。

方解:

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同五苓散;

阿胶――养阴;

滑石――清热。


防己黄芪汤

组成:防己12g黄芪15g甘草6g白术9g生姜4片大枣1枚

方歌:防己黄芪金匱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方解:益气利水,标本兼顾。

防己、白术、甘草、生姜、大枣――治本虚;

黄芪――益气固表,行水消肿。


五皮散

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9g

方歌: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或以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宜。

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苔白腻,脉缓。

方解:由脾虚湿盛,水溢肌肤所致。


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甘草6g

方歌: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解: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的代表。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

组成:甘草6g白术6g干姜12g茯苓12g

功用:祛寒除湿。

主治:肾著病。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如坐冷水中,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方解: 缘于寒湿之邪外袭。

真武汤

组成: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附子9g

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

1、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          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扑地。

方解:

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暖脾土;

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淡渗利水;

生姜――温散,助附子以温阳散寒,又助茯苓、白术散水湿;

白芍――一药三用:利小便行水气;柔肝止腹痛;敛阴疏筋止筋惕肉瞤,其护阴的作用能够防止利水之品伤阴。以利水不伤阴,祛邪不伤正。


实脾汤

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大腹子附子白茯苓干姜各6g炙甘草3g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方歌: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方解:

附子、干姜――温阳化气行水;

茯苓、白术――健脾渗湿,使湿邪从小便而走;

厚朴、木香、槟榔、草果――行气导滞,化湿行水,气顺则胀消;

木瓜――酸温,芳香醒脾化湿;其酸敛可以护阴,同真武汤中之白芍;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比较题:

真武汤与实脾散都可以治疗阴水证,有何不同?P258





--------------------------------------------------------------------------------

大腹子:槟榔。

祛湿化浊


萆薢分清饮

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9g

功用: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主治:虚寒白浊。小便频数,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方解:

萆薢――治疗下焦湿浊的主药;菖蒲――通窍;乌药、益智仁――含缩泉丸之方意。

比较题:

萆薢分清饮和桑螵蛸散都可以治疗小便淋浊,尿如米泔色,二者有何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