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生炉是这样“炼”出来的

 苏迷 2014-09-19
巧生炉是这样“炼”出来的
 制模车间工人在雕刻蜡模,手越细,浇铸后出来的铜坯越细腻。
工人在为香炉上色,均匀涂抹色粉也非常耗时间。
 浇铸处的炉火温度高达上千度,在这里站上一分钟就满头大汗了。
 这两尊香炉各重500斤,是所有香炉中最大的。
 陈巧生在给香炉上色,这是成品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
  首席记者李龙兴摄影张健实习生陈丹丹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9月16日当记者慕名前往中国传统工艺大师陈巧生的铜艺工坊时,即被诗仙太白用绝美诗句勾勒出的一幅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景象所吸引。只见院子中央两只博山炉炉体呈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状,其形古朴俊美,山峰重峦叠嶂,山间飞禽走兽扑爬腾挪栩栩如生,日辉月映,美不胜收。
  “它是中国最大的博山炉。”陈巧生介绍,博山炉源自汉代,是铜香薰炉的鼻祖。2012年,他以古炉为母本,殚精竭虑铸出此款高三尺、重达300余斤的大博山薰炉。
  一只炉从“孕育”到“出生”并不容易,要经历制作蜡模、制作外模、烤模流蜡、炼铜铸造、修器打磨、皮壳作色六道繁琐的程序。师傅告诉记者,制炉“形”是第一,一炉一模,先要用蜡料塑成所铸器物的样子。而炼铜铸造是关键,因为铜含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杂质,必须精准达到十二炼使铜质更加精纯。
  在“修模”室的聚光灯下,陈巧生正手拿细小刻刀全神贯注地在炉身雕刻着“汉代繁荣”。只见他手中的这只汉代博山炉造型别具一格:炉身下面是青龙白虎图案底座,象征尊贵的身份与地位;中间为一只凤凰,双手托着一个用来放置油灯的盘子;炉身上面则是一只呈豆状的薰炉。陈巧生说,香炉本是古代帝王所用之物,受博山炉的启发,萌生了制作这款薰炉的想法,让它更具寻常百姓生活的气息。
  去年,陈巧生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私人铜炉文化主题博物馆。在博物馆,一款款造型、色泽各异的“巧生炉”珍品纷纷引入眼帘。陈巧生制作的“巧生款”宣德炉,被收藏家称为“巧生炉”。北京雍和宫、普陀山普济寺等名寺住持、方丈均以“巧生炉”供奉佛前。上海世博会期间,16尊“巧生炉”作为中国杰出文化艺术品代表在中国馆隆重展出,并作为国礼赠送给出席开幕式的各国嘉宾。
  陈巧生告诉记者,其实前人制作的铜炉款式不足百种,他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理念,不断创新将巧生炉样式丰富至如今的1000余种。“制炉大师陈巧生,承艺百年创中兴。喜赏倩炉抚晚年,乐遗后代作古董。”七十六岁的石金瑶老先生,特地送来亲笔书画,以表对巧生炉铸造工艺的赞赏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