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科主任“声明”引发的争议

 老庄. 2014-09-20

 

        两份声明

        医院、医生,似乎应该是天然的“利益共同体”。然而,随着医患矛盾频繁发生,医生与医院之间,关系也开始变得微妙,甚至意见分歧。不久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主任马瑞雪,便遭遇这样的事情。

        不久前,一位女子带着5岁的女儿到儿科医院就诊。骨科急诊值班医生由于正在接诊另外一名患者,便要求女子先去挂号,没想到对方突然伸手抓挠值班医生脸部。双 方争执了几句,该女子又报警叫来了警察。因为医生的伤不太重,警方建议进行双方调解。但在沟通中女子态度恶劣,值班医生拒绝调解。

        马瑞雪得知此事后,力挺被病人家属抓挠的小医生,并发表强硬“声明”:“我的科室将不再为她的孩子提供下一步治疗。”这一“声明”,立马得到医生圈的声援。却没想到,医院随后出具一份官方声明:“医院对患儿的救治义不容辞,希望社会能更加尊重医务人员。”

        《上海观察》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被患者家属抓挠的医生三十来岁,平时对病人态度很好。最后,他还是为打人者的孩子看了病。而发出声明的马瑞雪是个急性子的北方人,平时讲话比较直接,可能也正是这种性格,促使她写了那个“声明”。

        知情人士强调,马瑞雪当时的“声明”是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没想到流传到网络上,被大量医生同行认同、点赞。但来自网络上更多普通患者的责问,也让院方压力山大,所以才会出现了两份口吻截然不同的“声明”。

        明眼人一看便知,马瑞雪的 “声明”来自医生心底呼声;院方官方声明,则出于公立医院社会定位的考虑。应该说,双方都没有错,但对于受了委屈没处伸冤这件事,不少医生直呼“无语”、“放软档”,表示深深的不甘与无奈。

        微妙关系

        医 院与医生的微妙关系,在去年十月的“温岭弑医案”中,已露端倪。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王云杰被害后,沪上曾有一家三甲医院医生自行组织默哀,最 终被院方一纸通知“搅黄”;相比之下,另一家三甲医院,院领导利用心理辅导时间,带头为被害医生默哀,在医生圈大得人心。

        医生与医院,远不是外界以为的单纯同盟关系。与病人一样,医生也有自己诉求。在服务病人的道德要求下,医院服务于员工——也即医务人员的意识,无形之中却弱了一截。

        那些医生出身的院领导们,何尝不知医务人员的苦衷?在医患矛盾尚未如此突出时,各大医院皆设有“委屈奖”。“委屈奖”,顾名思义,医院知道员工因为工作受委屈了,但出于顾全大局,还是忍一忍、让一让。可如今,随着医患矛盾的升级,“委屈奖”的作用力越来越小,被打、被骂、甚至危及生命。被损害的职业尊严,怎能通过“委屈”二字来和解?

        更令人不解的是,大多医患恶性事件中,无辜医生反倒成了替罪羊。比如,几年前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人因为上次就诊的不满,将刀子对准了完全不搭界的实习医生,酿成悲剧。作为一线工作者,医生成了病家一腔怨气的发泄对象。

        医院与医生,到底什么关系?医生借医院平台成长,医院因医生壮大名气,这些自然毋庸置疑。由于我国特殊的医院事业单位模式,医院与医生并非单纯的劳资关系,“单位人”的固有体制特点,使医院非但是医生供职之所,很多时候,还兼具了行业管理与发展的强大附属功能。

        再以此前一直大肆宣传的多点执业政策来看,“单位人”的关系,令医生有心无胆迈出多点执业这一步,颇有点“孙悟空逃不出如来神掌”的味道。

        如何理顺

        总是受委屈,一线医生的积极性难免受挫。马瑞雪主任的强硬声明,接连被无数同行点赞。随后,她在微信上写的事情原委,以及自己的心情感触,亦博得不少医生的认同。

        由此可见,在体制内无法争论的意见、无法发泄的情绪,医生无奈只能选择自媒体倾诉。至于伤了自尊的医生,能否再以“初心”接待每一位病人,想来也难。

        医生与医院,紧密捆绑,而今弊端已现——医院“代言”医生、医生难以找回归属。合理的两者关系应该是这样:医生作为自由执业者,可以与医院双向选择;维权、资质评定等,则应该由与医院完全无交集的行业协会来操作。这样一来,医生不怕受制于医院而忍气吞声,医院也不用担心因为医生拒诊而承担责任。



(作者:浅草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