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店不卖书

 菜的菩提 2014-09-20

书店不卖书


日期:2014-09-16 作者:董鼎山 来源:新民晚报

 
 

书店不卖书

  (美)董鼎山

  少年时我对读书充满热情,常去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闲逛。那时的四马路,以两项营业闻名。晚间妓院林立,供外地来的商人娱乐;白日则到处是门户大开的书摊,让好奇的读者任意浏览各种新书。

  我记得那时有三家书局最为出名: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其他我常去的还有较为新颖的开明书店与生活书店。我还记得,鲁迅的《呐喊》是一本赤红书皮的书,猜想其中含有深意。后来斯诺《西行漫记》(是胡愈之等的合译,当然不是后来董乐山重译的《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引起青年读书群一阵轰动。不过《西行漫记》当时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禁书,我向一家小书店讨阅,店员偷偷地在书摊底下抽出一本红皮书,我也偷偷地买下来,由此触发了我与弟弟乐山的思想转变,一时把延安视为圣地(我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斯诺两位遗孀都有机会见面相谈,一名HE-LEN FOSTER,一名LOISWHEELER)。

  我为什么想到购书难这个话题呢?前些日子《侨报》朋友替我举行了新书发布会,使我切身感到在纽约购书的困难。《侨报》只能在华埠东方书店购买不到20本新书,其余是从国内购来。在纽约的新华书店竟不出售新书。书店无书出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为了纪念我的90岁诞辰,替我出了两本新书《书影与肖像:鼎山自选集》《忆旧与琐记:鼎山回忆录》,我兴致勃勃地到伊丽莎白街新开的新华书店去询问,一位女店员冷冷地说:“我们不卖新书,只卖文具,但你可以订购国内杂志。”书店不卖新书?真使我这个懂得逻辑学的人一下愕住。结果我请天津出版社代办,邮途走了两个月。

  这次商务印书馆替我出版了《纽约客随感录》,赠书也是长途邮递寄到,但我未去新华书店询问。东方书店位于二楼,我已无力爬楼梯了。幸而《侨报》朋友出力找到。

  不过我在这里要写的是一位喜欢读书朋友的烦恼。他住在香港,照理购物非常方便,竟购不到我的新书。这里是他两封信中的报告:

  “我多次去铜锣湾的商务印书馆,都说没有尊作《纽约客随感录》。我去中环的三联书店,也说没有。去商务好几次,职员显出不耐烦。我发现商务有雨伞出卖,每把80元港币,还说不买书也可买特价伞!出售新书,不登广告,不作宣传,已是异常。顾客来问,反而不耐烦,更是奇闻。我们心目中对读书的尊严,竟受到没有文化的市侩侮辱,我自幼所尊重的商务印书馆失了踪?它的营业部不将销书当作一回事?”

  我乃写E-MAIL向我的编辑诉说。好意的她,把我朋友的邮址要去,邮寄送他一本,但未解释商务的营业奇象。

  朋友收到新书,来信向我致谢,接着说:“最近我又好奇去了这里的三联与商务,仍然无尊作。附带要提的是商务印书馆有特价的伞出售,三联书店则有一层,简直是小型的百货商店,恐怕是因房租贵,买书的人不多,只能另觅出路,搞副业。”

  朋友的信,令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听说近年网上书店兴盛,实体书店难以为继。据《侨报》朋友说,我的新书他们也是从网上购得。不过我还是希望国内出版界、文化界有人作文给我一些解释。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30余年前一桩旧事,当我的第一本畅销书《天下真小》(初印印数12,500册)于1984年出版时,三联书店与《读书》杂志编辑告我,此书在全国各地到处一抢而空。我喜而问道,再版时是否多印几千本,以满足读者需要?他们摇首苦笑道:“我们任务已告完成,不必再烦。”这类“任务完成,不必再版”的态度,完全违反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如何赚钱的看法。看来目前的市场经济恐怕已令国内经营观念改了,但是作为一个作家,我还是在遗憾当年大笔版税的损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