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力资源 致力于在中国情境中做出世界级研究

 卡耐基左 2014-09-20
                             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的近200位代表围绕“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深化变革和持续发展”的主题展开深入研讨。管理观念从“成本中心”转向“资源中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赵曙明认为,知识生产力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产业、一家公司竞争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投资在农业经济时代是“加数效应”,在工业经济时代是“倍数效应”,在知识经济时代是“指数效应”。近年来,所有组织都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与会专家认为,从个体层面,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关注人的素质或胜任特征或领导力;从群体层面,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团队建设和团队精神;从组织层面,人力资源管理关注制度和文化层面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和决定。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善仕表示,自2010年我国发生多起罢工事件之后,人力资源管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开始重视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从以“企业主”为中心转向以“员工”为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则由原来粗暴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这也是应对新生代员工的举措,老一代员工任劳任怨,新生代员工则更重视主体的感受。”他说。“既要工作也要快乐是新生代员工的新型工作观。”据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陈春花介绍,近些年来,企业对员工幸福感的关注度呈现上升趋势,这种关注与企业对于员工的观念开始由原来的“费用”向“资本”转变有关。

    她指出,一方面,员工幸福感已经被证实与较高程度的创造性、创新性及员工投入等相关,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绩效,高绩效反之也能够促进员工的成就感,提高员工幸福感;另一方面,员工幸福感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本身也得到了重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刘帮成认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正在逐步从“人事”(成本中心)的观念向“人力资源”(资源中心),甚至是“人力资本”(利润中心)观念的转变。在实践方面,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应考虑如何从被动应对日常管理问题向主动支持,甚至引领组织战略规划和发展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要重点关注劳资关系“基于证据的管理是当前管理实践的共同趋势。”刘帮成表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除了进行管理问题解惑(或咨询)、管理知识的创造、分享和整合外,还在担任主持人或协调者的角色,即为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对话进行有效促动。

    比如有关新生代员工的价值观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发现新生代员工的价值观,并引导和管理新生代员工价值观,同时也为管理层与新生代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一个“第三方”平台。刘善仕则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中,要改变的不是这些新生代员工,而是管理人员的思维和观念。管理人员应思考如何去认识新生代员工,并按照新生代员工的利益诉求去管理他们。在这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新生代员工特点的研究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及目前人力资源研究关注的热点,与会学者表示,和谐劳动关系、员工流失率、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互联网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跨文化管理问题、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都是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其中,因为员工的利益保障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在企业雇佣关系或劳资关系方面要下大力气。提倡顶天立地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一个好的研究既是顶天的,又是立地的,在中国情境中做出世界级的研究,并将此研究推广到世界,是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追求的目标。”刘善仕表示,在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要提倡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跟国际前沿接轨,立地就是要接地气,立足企业实践。尤其在目前的环境中,我国的管理研究还落后于企业实践创新。

    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发展是举世瞩目的,然而相应的研究并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刘善仕认为,研究者们应通过案例研究、企业调研,将企业的创新实践总结提炼出来。一方面要了解西方的理论和研究,另一方面,还要立足中国的管理实践,不断从实践中发掘出可以推广到世界的成功经验。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龙立荣认为,要加强质化研究,从质化研究去提炼科学问题。对中国文化研究很重要,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者要考虑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单单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来说,也要注意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刘帮成认为,问题导向应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当然这个问题导向可以是纯粹理论性质的问题,也可以是管理实践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本土化研究应值得积极倡导和鼓励,但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也是必不可少的,至少也是一国“软实力”在国际上的具体体现。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需要注意科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而不是简单地以“八股文”方式来进行机械组合。

    观点如何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善仕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落脚点应是提高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我国要不断优化现有的教育结构,加强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产学研结合,真正面向企业去培养人才,不要把大学教育变为脱离企业实践的教育;除了技能以外,高等教育还需要加强职业精神,学习能力等软实力的教育。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于桂兰:促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改善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更重要路径是政府和社会共同推动我国2亿多农民工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职业技能和职业化水平的提高。这应当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最重要的着力点。产业结构升级背后是人力资源质量的升级。无论组织还社会,即使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很高,执行层面的职业化水平不匹配,职业技术达不到设计目标和标准,也难以实现整体效益的提高。

    我国目前制造业、建筑业、餐饮零售服务业等很多行业,处于执行层面的劳动力,有很多是农民工。他们职业技能和职业化水平的提升,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他们是我们国家总体人力资本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他们的培训和开发,应该是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之一。通过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不仅有助于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还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