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一斤十六两的来历

 仲让樵 2014-09-22

一斤十六两的来历

鄢陵县一高 陈景成

现在的重量单位中,一公斤(也就是一千克)等于二市斤,一市斤等于十两。在古代的重量单位有:斤、两、铢、钱、石、鈞,原来二十四铢为一两,一市斤等于十六两,一斤共384铢,暗合384爻之数。

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各地的度量衡很不统一。就拿重量单位来说,有一斤十两的,有一斤十三两的,等等五花八门,种类很多。秦始皇以气吞山河之势统一了六国之后,决定全国统一度量衡。就重量单位来说,根据人事法天象地的思想,我国南七北六共十三个省,来做为十三个星是据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共十三个星的来划分的,原来十三两称就有十三星之说。再加上福、寿、禄三星,共计十六个星,这样来做为十六两秤杆儿上的十六个星,亦有四乘于四等于十六,为先后天八卦之象及性命丈六金刚之体。这就需要在称杆上每斤之间加上三颗星。这三颗星都有自己的名字:第一颗叫作福星,它代表称主人的福份;第二颗叫作禄星,它代表主人的禄量;第三颗叫作寿星,它代表主人的寿命。统一之后,召告天下:天下百姓在给他人称东西时,如果少称一两,就将折去自己的福份;如果少称二两,就会折去自己的福份和禄量;如果少称三两,就会折去自己的福份、禄量和寿命。所以,古人待别人都很厚道,给别人称东西时从不短斤少两。生意人地位也最低,士农工商吗,做生意不敢缺斤短两了,也就有无商不尖的说法,但现在的商人却是无商不奸了。人们结婚是,常常在前面的桌子上插杆秤,相当于南斗六星,北斗七星永在,不会迷失方向,又有福、寿、禄三星相伴,幸福到永远。另一层含义也告诫夫妻双方要互敬互爱,和谐相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度量衡不断革新,十六两称又被改为十两称,人们习惯称原来的十六两称为老称,改后的十两称为新称。再后来又统一使用公斤称。但是不管怎么改,福、禄、寿这三颗星却始终保留着,仍然代表着称主人的福份、禄量和寿命,因为人们仍然需要它。政府一再强调要买卖公平,不能短斤少两,也是在保护买卖双方的利益。因为短斤少两一方面坑害了买方,使人家的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也坑害了卖方,使他的福份、禄量和寿命遭到折扣,这样一来,损失就更大了。 

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斤两之间可以理解为8进位,半斤为一常用单位的话,半斤= 8两,1两= 3 X 8铢(楚国)。实际上有一个单位"釿"就是"8两"单位。古代中国16两为1斤,故:1斤= 2釿= 2 X 8两。

古 代 的 重 量 单 位:升、斗、歌珥等

"他连得"(talent,又译"塔兰特")是古代以色列人使用频率很高的重量单位。

 

1"他连得"约等于30公斤(kg)。1他连得= 3000"舍客勒"(shekels)。

 

从以色列的"他连得"可考证中国古代的"石"(念dan)单位与之的对应关系。

 

在中国战国时期(再早似乎没有该单位),1石= 30公斤。也就是说,1战国"石" = 1以色列"他连得"!换话说,中国的"石"(dan)就是以色列的"他连得"。但在其后的不同时期,该单位分量有所不同,或多或少都有,皆围绕30,000克。

 

两者发音也接近。中国的"石"本来念"shi",为什么单单在度量衡上取名为"dan"很说明它的特性:因为古代这么重的单位不可能使用珍贵的金属做砝码,只能使用常见易得的石头(见图),但由于它原先发音(接近)"talent",所以就把30公斤重的石头砝码按照中国人把外语中的名词通常最前或最后一个音节而简化的习惯就叫"石"(dan)了。假如我们连读"talent",就发现简读为"dan"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了:"t""d"爆破音在发音中的互换本来就很常见,再加上"l"元音化倾向,所以转换为中国的"dan"毫不为怪。

 

舍客勒(shekels或shekalim):又可翻译为"谢克尔",古以色列、巴比伦等地的重量或货币单位,标准的说法是"约为半盎司"。或者说:2舍客勒= 1盎司。

 

1盎司等于31克。战国时期(楚国)"1两"等于15.6克,所以1(以色列)舍克勒=(战国)1两!中国"两"的称呼很可能是"shekalim"最后一个音节"lim"的简称和变异。在古代语言不确定时期,由"林"转换为"两"很容易理解。

 

同时,由于"1战国釿"(31.5克)= 2战国两;所以,英国1盎司=战国(魏国)"1釿"(31.5克)!

 

这种全球度量衡的接近,尤其是相等,绝对不可等闲视之,是远古共同文化渊源的重要信息,几乎可以与人种基因等恒定因素同样看待。假如不是文化传承,怎么可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约而同?另外它们几乎全部出现于中国传统历史观中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我觉得中国的历史必须重新改写:承认至少从商朝开始中国已经与中东以色列等国有广泛的文化联系。中国学术界现在已经承认有一条"玉石之路"从中原大地一直通到新疆西域,时间为商朝。但是,我认为这依然是拘谨的,应该把范围再扩大,把时间再提前。

 

以色列1季拉(gerahs):约合0.78克。中国战国前后1两= 15.6克。

 

可以说:2"以色列"季拉=中国1/10两。实际上这个以色列"季拉"就相当与中国"1钱"的重量。中国1两= 10钱。但是我没有看到战国时期有"钱"单位的使用。

 

中国战国时期1斤=今天中国1市斤。1公斤= 2今天中国市斤。

 

1(东周)寽= 1战国斤= 2(东周)冢= 250克。

 

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斤两之间可以理解为8进位,半斤为一常用单位的话,半斤= 8两,1两= 3 X 8铢(楚国)。实际上有一个单位"釿"就是"8两"单位。古代中国16两为1斤,故:1斤= 2釿= 2 X 8两。

 

但10进位的整数也不缺乏:1镒(魏、韩) = 10釿(魏、韩)。

 

液量单位:

 

1(以色列)歌铒(measure)= 0.5品脱。《圣经》中有"二万歌珥"的说法。也就是说:20000歌珥=西方10000品脱。换句话说,1(英国)品脱= 2(以色列)歌铒1品脱= 0.5683L(公升,为避免与中国升混淆后面一律采用"L"替代"公升")。1L = 2品脱。也就是说:1L = 2 X 2"歌珥"。

 

我奇怪地发现这样一个对应:中国周制1斗= 2L。

 

也就是说:中国周制1斗= 2L!周制1斗= 2 X 2英国品脱。1周制斗= 2 X 2 X 2"歌珥"。

 

1L = 5周制升。1周制斗= 10周制升。

 

演变到现在中国传统依然使用的单位,1市斗= 10市升= 10L!这种恰好相等让人迷惑。考虑到古代计量工具的不严格,本节对比一般不计算小数点之后的单位。

 

《圣经》中以色列20000歌珥= 10000英国品脱= 5000L = 1000(周制)升= 100(周制)斗!

 

罢特(baths):古代以色列液量单位,今天约旦依然使用,一般翻译为"巴思"。体现了古代计量单位的原始性,取已有的物品为计量标准,为古代人一次洗澡水量也未可知,1罢特大约为37-40.546L。

 

战国1斛= 20L,也就是说,很可能:1罢特=战国2斛(按最大值)。

 

我还发现一个整数:中国楚国1筲=今天的1L!

 

明清时期的1合= 100cc!对应关系基本整齐。

 

前面已说过:中国东周1斗= 1 Seir。"Seir"是个《圣经》常用地名,它如今作为液量和重量单位出现在印度,我相信这个计量单位一定首先出现于中东,然后才流传到印度,最后成为中国的量衡单位"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