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声诊断学:肝脏超声诊断讲义

 看书学习198 2014-09-22


来源:超声诊断学


肝脏超声诊断讲义

A、解剖及正常声像图

1、肝脏解剖 

肝脏位于右上腹腔,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脏器,呈楔形。肝脏分叶以门静脉为基础,分为五叶(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及尾叶),进而分段,分为八段,I段尾叶,II段左外上段,III段左外下段,IV段左内叶,V段右前下段,VI段右后下段,VII段右后上段,VIII段右前上段。

2正常肝脏声像图

 F     超声表现 肝脏的超声检测一般无需特殊准备,要有次序多方位扫查。肝脏被膜呈细线状回声,轮廓光滑整齐,膈面呈弧形,回声强而清晰,脏面内凹或较平坦,边缘锐利。肝内门静脉、肝静脉、胆管及一级分支均能显示。肝实质回声呈均匀分布的中低水平的细小点状回声。

F     动态超声表现 在此动态图像中见肝表面光滑表现为强回声线,肝实质成等回声,内部光点分布均匀,管道结构走行正常,此图像中可见三条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此为第二肝门。

B、弥漫性病变

1、脂肪肝

F     病理、临床表现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内脂肪堆积的结果,常见病因为高胆固醇饮食、高脂肪饮食、嗜酒、糖尿病等。脂肪在肝脏中过量浸润,没有被消耗的脂肪形成脂肪滴,散布于肝实质中,致使肝细胞肿大、肝体积增大,肝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黄。临床常无自觉症状,偶有肝区不适,体检可有肝脏肿大,质地柔软,长期脂肪肝可发展成肝硬化。

 F     超声表现 脂肪肝声像图表现为超声测量肝脏径线正常或增大,肝包膜光滑,下缘角增大。肝区各切面前段2313光点变细变密,回声明显增强。由于脂肪弥漫浸润,致回声由前至后逐渐衰减,使切面后段的1323光点稀疏,回声减弱,甚至呈无回声区,后方的肝包膜回声亦显著减弱,直至观察不到。肝脏管道回声显著减少,门静脉系统和肝静脉系统常难以显示。

F     动态超声表现 在此动态图像中可见肝脏光点细密增多,回声增强,血管走向欠清,符合轻度脂肪肝声像图。

F     鉴别诊断 局限性及非均匀性脂肪肝与肝癌鉴别,局限性脂肪肝亦称叶段型脂肪肝,呈脂肪变的肝实质分布在某一肝叶或肝段,回声增强,常以肝静脉为界;非均匀性脂肪肝多出现于肝右前叶和左内叶胆囊区附近,呈低回声,内部可显示等号状管道回声,为正常肝实质回声,与肝癌鉴别困难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或应用CT检查,以助鉴别。

F     临床价值 B型超声对典型脂肪肝的诊断容易。

2肝硬化

F     病理、临床表现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很多,包括病毒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血吸虫病等,这些因素造成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损害,肝细胞变性、坏死,随后出现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及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的破坏和重建,形成肝硬化。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不适、上腹隐痛和腹泻,营养状况差等,同时可出现脾肿大、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腹水等门脉高压症。

 F     超声表现 这里主要讲述门脉性肝硬化的声像图表现。肝脏外形及大小改变:肝硬化早期切面各径线测值增大。门脉性肝硬化晚期,随着肝内纤维化的加重,肝脏可明显缩小,甚至变形。肝脏包膜回声改变:肝硬化早期肝脏包膜回声比较光滑。随着肝硬化进展,肝脏表面回声可出现凹凸不平或锯齿状改变。肝脏实质回声改变:肝硬化时肝内回声光点增多变粗,分布不均匀;呈分布密度不一的短小粗线状增强回声。肝静脉系统改变:肝静脉内径变细或粗细不匀;走行迂曲,直至闭塞而消失。出现门静脉高压时声像图改变:脾脏肿大,脾实质回声增强增密,门静脉系统血管增宽。于肝硬化失代偿期,可出现腹水。侧支循环开放,胃左静脉扩张、迂曲,脐静脉重开,胆囊壁均匀性增厚,呈双边影图像,脐周静脉曲张等。

F     动态超声表现 在此动态图像中见肝右叶体积变小,肝脏表面凹凸不平,肝实质内光点增多增粗,分布不均匀,胆囊壁毛糙增厚,肝周围见液性暗区。

F     鉴别诊断 与弥漫型肝癌鉴别,肿瘤弥漫分布于整个肝脏,直径多在1.0cm左右,因该类肿瘤常有肝硬化基础,临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困难,往往需要结合病史、其它有关的化验检查综合分析,必要时可通过实时超声引导下经皮作细针穿刺吸取细胞学检查而确定诊断,但弥漫性肝癌易伴发门静脉及肝静脉内广泛性癌栓,此点在超声检查时需注意观察。

F     临床价值 超声、CTMRI对肝硬化早期的诊断,都缺乏特异性,而对中晚期典型的肝硬化图像,诊断一般较容易。早期测定肝生化指标比观察影像学改变更有价值。

3血吸虫肝病

F     病理、临床表现 血吸虫寄生于人体的门静脉系统,其主要病变是虫卵在肝内沉积,形成慢性增殖性病变,肝脏可发生嗜酸性脓肿、坏死和和营养不良等广泛损害,终致肝硬化,其体积缩小,表面凹凸不平,可有较大的结节。

F     超声表现 血吸虫病肝脏改变,其声像图特点为肝脏形态失常,左叶增大,右叶缩小。 肝脏表面呈波浪状凹凸不平。典型者肝区出现网格状征象。腹水,脾脏增厚、肿大,内部回声增强。门静脉内径增宽,脾门区脾静脉内径增宽。晚期发展成肝硬化。

 F     动态超声表现 在此动态图像中见肝脏实质回声增多增粗,分布不均匀,回声增强成网格样改变。

F     鉴别诊断 粗网格状回声改变与结节性肝癌鉴别,需要通过病史、其它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综合考虑,加以鉴别。

F     临床价值 慢性血吸虫病肝脏表现为典型的网格状改变时,超声诊断可明确。在肝脏表现不典型者,需要其它的检测方法综合诊断。

A、             局灶性含液性病变

1肝囊肿

F     病理、临床表现 肝囊肿呈球形或椭圆形,可孤立存在也可多发。囊内为淡黄色浆液性胶状物或棕色半固体状物。临床常无症状。

 F     超声表现 肝囊肿声像图特点表现为肝内见一个或数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囊壁薄,边缘光滑,后壁回声增强,侧壁可出现回声失落。

F     动态超声表现 在此动态图像中见肝右叶一枚液性暗区,边界清晰,内部透声好,后方回声增强。

F     鉴别诊断 多发性肝囊肿与多囊肝鉴别,多囊肝多有遗传性及家族史,肝脏体积普遍增大,形态失常,肝内出现广泛分布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且互不相通,多不能显示“后方增强征”,并且可以同时检出其它脏器的多囊改变。与肝内血管、胆囊和扩张胆管的横断面鉴别时,注意多切面扫查,可区分管状和囊状改变。

F     临床价值 肝囊肿具有一般液性占位病变的典型声像图特点,超声诊断不难,且优于其它的图像诊断方法。这是肝囊肿的CT表现,可以看到肝右叶的圆形水样密度影。

2多囊肝

F     病理、临床表现 本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部分患者可伴多囊肾、多囊胰及多囊脾等。肿大的肝脏呈中度硬度、结节状、有囊性感。囊肿之间有正常肝组织,囊壁光滑,内容物为无色清液。临床长期无明显症状。

F     超声表现 肝脏呈不规则增大,形态失常,表面不平。肝内无数个大小不一、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囊肿间隔一般较薄,各个囊肿后壁回声增强不明显。周围组织可被压迫、推移。

F     鉴别诊断 详见肝囊肿的鉴别诊断。

F     临床价值 多囊肝的典型声像图特点较明显,超声诊断不难,且优于其它的图像诊断方法。需同时检查有无合并多囊肾、多囊胰及多囊脾等,并应注意有无合并肝癌等其他疾病。

3肝脓肿

F     病理、临床表现 肝脓肿分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大类,常见为细菌性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通常为经胆道系统、门静脉系统、肝动脉系统或淋巴系统侵入肝脏所致。主要表现为恶寒、高热、肝区疼痛及肝肿大,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F     超声表现 肝脓肿的声像图表现与病程及脓肿液化程度有关。发病初期,类似肝内占位性病变,可表现为病变区分布不均匀的低中回声,边界不规则且模糊。随着病程进展,病变区开始出现坏死液化,此时出现蜂窝状结构,回声低,部分为无回声区。当脓肿完全液化时,常呈大片无回声区,或稀疏的低回声。当脓液稀薄时,变动体位后可见脓液翻动的回声反射。

F     动态超声表现 在此动态图像中见肝右叶形态不规则液性暗区,边界欠清,内部透声欠佳,可见等回声光点。

F     鉴别诊断 肝脓肿发病初期,声像图上与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不易区别。有时肝脓肿坏死液化与恶性肿瘤液化不易鉴别。可定期随访,必要时作诊断性穿刺。脓液稠厚含有坏死脱落组织时,常易误诊为肝内实性占位病变,此时令患者快速深呼吸或侧动体位,常可见到其内回声有飘浮现象,有助于鉴别。图中详细描述了阿米巴肝脓肿和细菌性肝脓肿的区别。

F     临床价值 脓肿包括形成、吸收、愈合等过程,而超声只能显示某一阶段声像图变化,所以需要密切结合病史与体征动态观察。超声实时显像对定位诊断十分重要,可对病灶进行穿刺抽脓、作细菌培养和涂片检验、抽吸引流和注射抗生素治疗。

4、外伤性血肿

F     病理、临床表现 外伤后可引起肝脏实质内或包膜下血肿。患者有右上腹疼痛症状,如失血量过多,可出现心率增加、血压下降等灌注不足表现。

F     超声表现 肝血肿表现为肝实质内或肝包膜下边缘清晰的无回声区(血肿),或者边缘不清的低回声区(血凝块)。当血块和血液同时存在时,可伴有高回声。合并肝破裂,可出现条状高回声;合并肝包膜破裂时,可表现为肝周围间隙或腹腔内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检查无回声区内花色血流,动静脉血流混叠在一起。

F     临床价值 结合临床外伤史和超声表现,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需注意有无合并肝内占位性病变,与肝癌破裂出血相鉴别;也应同时注意有无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如脾破裂出血等。

B、             局灶性实质性病变

1肝血管瘤

F     病理、临床表现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分为海绵样血管瘤和肝毛细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可单发亦可多发,生长缓慢,可侵犯肝脏的一叶或数叶。切面示肿瘤呈紫红色,由较粗的血管或血窦组成,内部有时可见新鲜或机化的血栓,有时具有较多的动静脉交通支。肝毛细血管瘤单发多见,生长缓慢,体积常较小,为肝内毛细血管过度增生所致,一般无临床症状。

 F     超声表现1)海绵状血管瘤:随血管瘤的增大可出现肝脏不同程度增大、增厚、轮廓不规则。病变区常较大,形状不规则,布满圆形、椭圆形及管状液性暗区。病变越过肋下,探查适当用压力,可见病变区有压缩征。该图即为肝海绵状血管瘤。(2)肝毛细血管瘤:病变常较小,表现为回声增强,分布较均匀,与正常周围肝组织有明显界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内部均可观察到圆形或管状无回声区,形成筛状结构,偶见肝组织内有小血管通入病变区,使其周围出现凹陷性缺损。

F     动态超声表现 在此动态图像中见肝右叶一枚偏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为肝毛细血管瘤。

F     鉴别诊断 小血管瘤有时与肝癌不易鉴别,尤其无明显血窦,形态不规则的血管瘤,此时宜检查AFP、核素血池扫描、CT或核磁共振等以鉴别,必要时可在超声引导下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此外声像图可作定期动态检查,血管瘤短期内无增大。

F     临床价值 肝血管瘤声像图较典型,特征性较强,诊断较易,必要时结合CT等检查。

2、原发性肝癌

F     病理、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中肝细胞肝癌(HCC)占90%以上,是亚洲人肝脏常见的恶性肿瘤。本病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密切相关,50%-90%的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30%-50%的肝硬化并发肝细胞癌。在亚洲多为乙型肝炎,欧美国家多为酒精性肝炎。肝癌发病过程为肝细胞损伤-增生-间变-癌变。大体分型为结节型、巨块型以及弥漫型三种。早期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中晚期可出现右上腹部疼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体重减轻、肝脏肿大及AFP升高等。

 F     超声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声像图表现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中巨块型表现为肝脏内实性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表现为镶嵌征,即结中结,肿块周边可见低回声晕环。结节型表现为肝内多发等回声结节。另外弥漫型表现为肝脏弥漫性肿大,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弥漫性多发低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原发性肝癌的间接征象有肝脏肿大,形态失常,肝血管受压移位,门静脉癌栓形成,周围淋巴结转移,侵及肝内胆管及肝门结构。CDFI示肿瘤内部及周边出现彩色血流信号,频谱为高速的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可高可低。

F     动态超声表现 在此动态图像中见肝右叶巨大等回声团快,边界清晰,周边可见细窄晕环,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表现为“结中结”,肿块内部血流丰富。

F     鉴别诊断 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中,有原发病灶,一般肝脏内为多发的转移灶,典型者表现为“牛眼征”。与肝脓肿鉴别,早期未完全液化或脓液稠厚的肝脓肿,内部常呈不均匀分布的低至中等回声,在症状、体征不明显者,易与肝癌混淆,但仔细观察肝脓肿周围组织受炎症影响回声轻度增强,翻动体位、加压拍击肝区可观察到肿块内部回声轻微的漂浮、移动征象,探头加压,局部压痛感,可动态跟踪观察,必要时超声引导下穿刺。

F     临床价值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临床首先依赖甲胎蛋白,在其阴性情况下,超声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且更适合于肝癌的普查筛选和动态追踪。目前超声、CT都可发现直径1cm的病灶。超声对病变较大的临床型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肯定的价值。超声可区分囊实性病灶,行定性诊断。超声显像可对肝脏进行分叶分段,作出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在肿瘤患者的随访过程中,超声可能早期发现或除外复发或肝内转移,有助于及时作出必要的相应措施。在肥胖、受体位限制的病人,超声图像质量不如CT,并且超声检查较CT更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这是巨块型原发性肝癌的MRI图像表现。

2、 转移性肝癌

F     病理、临床表现 全身脏器的恶性肿瘤都可转移到肝脏,通过门静脉、淋巴系统、肝动脉及邻近脏器侵润。常为多发性。外观较小的肿块呈瓷白色圆形病灶,质地坚硬。大的肿块可出现不规则坏死区和出血。

 F     超声表现 由于病灶可来自于全身各器官,转移性肝癌病理改变也多样,声像图变化不同,有如下特征:(1)低回声型:病变区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分叶状,轮廓不整齐,境界较清楚,有向周围组织呈蟹足样伸展征象。内部回声低于周围肝组织回声,远侧常有回声轻度增强现象。此型可见于各种癌瘤的肝转移。(2)高回声型:病变区回声明显高于周围肝组织回声。此型可见于各种癌瘤的肝转移。(3)无回声型:病变区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轮廓较光滑整齐,境界清晰。内部常呈无回声,偶有稀疏的微弱回声,其后方回声有时可轻度增强。此型见于所有转移瘤的坏死和源于可分泌粘液的原发肿瘤,恶性淋巴瘤及黑色素瘤。(4)混合回声型:胃肠道、卵巢等恶性肿瘤的肝转移。

F     动态超声表现 在此动态图像中可见肝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的实性团块,部分表现为等回声,部分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均边界清晰,周边见晕环,肿块内部回声均匀。

F     鉴别诊断 与原发性肝癌鉴别:多为单发,可有一定的肝脏疾病的基础,例如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AFP升高,并且门静脉内可见癌栓形成,肿瘤内部及周边可见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与肝血管瘤鉴别时,肝血管瘤生长缓慢,一般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筛状结构。

临床价值 在恶性肿瘤治疗前后,确定肝脏有无转移病灶,对决定和选择治疗方案、预后的估计有很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