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字文 一字判词 清朝年间,一寡妇想改嫁,而公婆及邻居想阻挠,她便向官府呈上状子:“夫亡妻少,翁壮叔大,瓜田李下,当嫁不当嫁?”寥寥数语,述说了改嫁理由。县官接状核实后,挥笔写下只有一个字的判决书:“嫁。” 一字嫁妆 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得知女儿备办嫁妆后,从京城捎回一个箱子。喜事之日女儿春梅打开箱子,全家愕然:原来箱内空空,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大字:“勤。”新婚夫妇领会了父亲的用意,于是,一字嫁妆便成了他们治家的座右铭。 一字碑文 一代“书圣”王羲之对鹅情有独钟,他写的“鹅”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出神入化,独具一格。后人在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他写的“鹅”字。 一字家书 六十年代初期,著名作家赵树理收到大儿子赵广元向他要钱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精炼《只有一个字:“钱!”没想到赵树理的回信不仅快而且妙:“0!”他认为儿子既已自立,就不应该再依赖父亲,可见赵树理教子之严。 一字评价 享有京剧界“通天教主”美誉的王瑶卿先生曾对京剧四大名旦的艺术特色有过“一字评”:梅兰芳的“象”,尚小云的“棒”,程砚秋的“唱”,荀慧生的“浪”。 一字影评 号称中国第一部恐怖片的《恐怖夜》上映时,当时媒体吹得神乎其神,而实际上却是言过其实,令人大跌眼镜。于是乎,有人为此写了一语中的的一字评论:“假!” 一字评论 1942年秋,著名作家老舍在四川青城山与碧野见面时,只用一个字:“翠!”就概括了“青城天下幽”的特色,实乃点睛妙笔。 一字座右铭 鲁迅先生12岁时,就读于绍兴的“三味书屋”。一次,因帮母亲做事,上学迟到了。严厉的寿镜吾老师狠狠地责备了他。为了牢记教训,从严要求自己,他用小刀在书桌面的右下角,方方正正地刻了一个字:“早。” 无独有偶,著名画家李可染年青时学画,曾写了一个“王”字作为座右铭。“王”与“亡”同音,其意是学不好画毋宁死。 2)妙批 唐代,某人参加科举考试,在文中引用了《尚书》中的一句话:“昧昧我思之。”该考生误将“昧昧”写成“妹妹”。主考官韩愈读后不禁哑然失笑,提笔在旁边批道:“哥哥你错了。”信手拈来,恰成妙对! 一个秀才写了一篇文章请一老先生评点。老先生阅后,批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秀才见是杜甫名句,暗自高兴。而老先生的弦外之音是:不知所云,离题万里。 据说,欧阳修曾经给三篇蹩脚文章排等次。他给这三篇文章分别加上了评语:“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这三个评语,语序不同,但等次已明,而且感情色彩鲜明,真令人拍案叫绝! 清代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才疏学浅。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卷末写道:“我是中堂李大人之亲戚。”“戚”不会写,写成“妻”。考官见了,又好气又好笑,批道:“故我不敢娶。”但故意把“娶”写成“取”,以毒攻毒,实在有趣。 近代学士章式之有个妙批。他的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好用“而”,章先生批道:“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十个“而”字,个个用得精当! 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好用“了”字,老师看了直皱眉,批道:“该用了时不用了,不该用了尽是了,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以后少用了。”读了之后,这个学生再也不敢滥用“了”字了。 还有一则类似的故事。一个学生爱用“如何”一词,老师无论如何也忍耐不住了,批道:“如何如何究如何?如何如何这样多?如何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将如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令这个学生汗颜! 3)匾题 (1)午 有个人去拜见姓牛的富翁,姓牛的推说出门了,不出来见他。 这人便在富家门上写了很大一个“午”字,然后就走了。有人问他是啥意思,他回答说:“这是'牛’不出头嘛!” (2)竹苞 乾隆年间,纪晓岚被推为一代文宗,人们都以能得其墨宝为荣。和珅也附庸风雅,请其为自己新建的宅第题写匾额。纪晓岚郑重其事地为其题写两个大字:“竹苞”。并说是取自《诗?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以“竹苞松茂”喻根基稳固,枝叶繁荣,以贺其豪宅落成,同时祝其家族兴旺。和珅大喜过望,精心装裱,并把它挂在最显眼之处,以示炫耀。乾隆帝某日大驾光临和府,看到“竹苞”二字,开始颇为不解,继而忍俊不禁,这才揭开其中奥秘:所谓“竹苞”者,“个个草包也”。 (3)蘭玻 从前,有一个卖草的,名叫王皮,家在城东门居住,后来因卖草积累,转做生意发了财,富甲一方,为人悭吝。人们仍然看不起他,仍然叫他“扛草王皮”。他建了一处豪宅,请了本地最有名的书法家,给他题写匾额,想一改门风。这位书法家看了一下王皮,就题写了“蘭玻”二字,意雅字好,王皮得意起来。(蘭,兰的繁体字) 有一次,有个书生路过,一看匾额上那两个字,冲口而出地说道:“这不是东门扛草的王皮吗?” (4)凡鸟 一词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繁体)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繁体)字,凡鸟也。 (5)森森堂 这天,蒲松龄又访张历友,张历友不在,但见六名顽童爬窗跳桌,耗子般打闹不休。蒲松龄上前制止:“先生不在,大家应该遵守学堂规矩,闹闹嚷嚷,成何体统!” 顽童们见蒲松龄皂衣破烂,误为村夫野老,讽骂道:哪里来的老土驴?我们闹不闹碍你屁事!” 蒲松龄笑道:“你们别瞧不起人,我写的一手好字呢!不信试试,我给你学堂上题块匾额,你们先生保准高兴!” 顽童们好奇,于是砚墨铺纸,簇拥蒲松龄即可就写。蒲松龄饱醮笔墨,写了“森森堂”三字。 张历友归来,顽童们争相述说一遍,奉上蒲松龄题字。张历友看了题字,忍俊不住,“噗哧”一声,喷了一桌茶水。然后解释道:“两个森字,六个木字组成。就是说,你们六个是一堆呆木头……” 顽童们听了,好不尴尬,心里乱骂“土驴”不止 (6)点心店 明代有一个徐渭,字文长,以书、画、诗、文等名噪遐迩。相传有一个点心店老板,因生意不好,想让徐文长重题门上招牌,以求振兴。徐答应了,就题了“点心店”三个字,只是其中“心”字的中间少点了一点。老板不识字,也没看出来。 然而,自徐文长题字之后,这个点心店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起来,老板十分高兴。有一天,有一个买点心的书生,边买点心边问老板:“这字是谁写的?”“怎么,字写得不好吗?”老板自信地反问。书生说:“字写得好我才问呢,为什么'心’字少了一点?” 老板不听犹可,一听顿时不满起来。待顾客走后,他觉得徐文长捉弄了他,就气势汹汹地去找徐文长质问。徐说“我是为了你呀”,老板不由分说,一定要他把错字改过来,徐说“好吧”。 字是改过来了,不过从此点心店生意很快萧条起来。原来,买点心者多,都是奔着那一点来的。 (7)衙门走狗 清朝乾隆年间,兴化县有个财主 ,靠拍马逢迎和鱼肉乡民 ,搜刮了一笔钱 ,盖了个大宅院 。 他请大文豪郑板桥来题匾 。郑板桥拿起笔题了四个字 :雅闻起敬 郑板桥暗中关照上光油的油漆匠 ,对 “ 雅 ”、“ 起 ”、“ 敬 ”三字单油左边一半 ;“ 闻 ”字单油外边的“ 门 ” 。油漆匠心领神会 ,高兴地照办了 。 过了些日子 ,门匾经过日晒风吹 ,无油的地方模糊褪色 ,有油的地方字迹更加明显 ,那四个字竟成了“ 牙门走苟 ”(衙门走狗)。把那个财主气得七窍生烟 , 大病一场 。 (8)斌尖卡傀 北伐战争中,'一切权力归农会’,叶德辉却写下一副对联:'农运方兴,稻梁菽麦黍稷一班杂种;会场扩大,马牛羊鸡犬彘六畜满堂’,横额是:'斌尖卡傀’。意为不文不武,不小不大,不上不下,非人非鬼。他的所作所为当然激怒了革命党人,结果,在1927年4月11日被农民协会镇压于长沙浏城桥外识字岭。 叶德辉(1864-1927年),字奂彬,号直山,一号郎园,清末民初湖南乃至全国赫赫有名的大藏书家,出版家和版本目录学家。其藏书之富甲三湘,出版古籍之多雄视全国,研究版本目录功力之深于同时代无人能及。 (9)五世其娼 有一粗心人过年,门前横批上写着“春光明媚”四字,后来结婚,又写“五世其昌”四字贴在上面,因纸裁小,露出“媚”字女旁,凑成了“五世其娼”四字,贻笑大方。 (10)母配孟德 书生的母亲死了。有人送来一个奠幛,还有四张纸,上边写着四个大字:“德配孟母”,让他自己缝上。书生翻来倒去看不懂,最后排成了“母配孟德”,缝在奠幛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