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福地,人杰地灵。地处宁沪杭三角枢纽中心的江苏省金坛市,自然造化“两山两水六分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生态优美的江南古城。 近年来,金坛市以“变废为宝”为目标,整治废弃地,盘活闲置地,优化用地布局,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金坛土地综合利用有‘三高’:节地水平高、土地利用率高、土地产出效益高。”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克洪自豪地对记者说。如今,金坛市已形成从上至下、纵横交错的立体式空间节地模式,节约集约用地让金坛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坛子”。 废弃地整治抱“金娃” 稻蟹共作,是金坛市近年来创新推广的养蟹方式,也是一种高产、高效、无公害的立体开发利用理想模式。 “稻田养蟹,产出的蟹是稻田蟹,收割的米是稻蟹米。”黄克洪介绍说,“1亩田能产34公斤螃蟹,1公斤蟹最低卖70元,最高卖100元,仅稻田蟹一项每亩至少收入2380元。稻米亩产500公斤左右,稻蟹米是普通稻米价格的3倍多。综合计算,一亩蟹稻田收入超过8000元,是普通稻田的5倍。” 稻蟹共作,得益于金坛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工矿废弃地治理。对治理难度较大的废弃砖瓦厂,金坛市因地制宜,将遍布田间的砖瓦碎渣用于铺设田间路基,打造“立体式”蟹稻田。 “稻蟹共作备受农民欢迎,他们都说废弃地成了‘聚宝盆’,土地整治抱出了‘金娃娃’。”金坛市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朱励军对记者说。 走在朱林镇唐王村,田间道路铺设整齐,记者注意到,蟹稻田将传统的深塘改为浅塘,大塘改小塘。据朱励军介绍,田里围沟宽为2米,沟深为80厘米,围沟坡比达1∶3,稻田面积占整田面积的60%左右,便于螃蟹出售后及时整塘,稻田及早整理。 “3年来,全市以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为契机,对78处工矿废弃地进行了复垦,建设规模达4768亩,增加农用地4768亩,其中耕地4417亩。”黄克洪介绍说,“我们加强对复垦农用地的跟踪服务,因地制宜引导发展规模种养殖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对3000亩复垦农用地进行有序流转,打造出上阮省级农业生态示范园、江南春米业、黄金村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10多家规模性农业合作社品牌。以江南春米业为例,其生产的苏牌有机米每年9月上旬上市,每公斤40元仍供不应求。公司实行‘一次收购、二次分配’机制,农民在原增收500元/亩的基础上,每亩可额外获得约150元的收益。” 土地复垦捧“金碗” 来到紧邻唐王村的薛埠镇方麓村,映入眼帘的不是土窑,取而代之的是整治成型的耕地,与之相隔不远的则是崭新的厂房。 同样是砖瓦厂改建,方麓村将蟹稻共作理念演化为适合自身发展的“田厂共生”。 “我们将保留的砖瓦厂改造为隧道窑,老窑撤出,多占的土地进行复垦。”朱励军介绍说,“市局对隧道窑改造设置了3个条件,即实现车间化生产、取缔晾晒场地、退耕复垦。最终保留的4座砖瓦厂通过技改和引进先进设备,效益翻了三番,节地235亩。” “当初,这砖瓦厂是我们的招商引资项目,当时考虑村里用地比较宽松,项目又可以提供就业岗位。如今成为高能耗产业,若不是借助土地整治,我们也是束手无策。”方麓村党支部书记朱所良坦言。 朱所良介绍说,村集体将复垦后的土地回收,按照市场价出租,村民净收入为每亩700元,同时与农民签订协议,每三年租金递增10%。方麓村通过废弃地治理增加耕地600亩,若按700元/亩出租,回报收入可达42万元。 “如果将整理出来的农田全部用于稻蟹共作,那收益就远不止42万元了。”朱所良对记者说,“工矿废弃地治理为咱们老百姓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大伙儿都说土地复垦后捧上了‘金饭碗’。” 标准厂房成“金窝” 来到儒林镇工业集中区,鳞次栉比的厂房映入记者眼帘。 “这是我们镇高产的‘孵化器’。”儒林镇副镇长朱云冰介绍说,“这里原来都是闲置地和废弃厂房,我们投资8000万元建设了4层标准化厂房,占地面积68亩,厂房总面积5.5万平方米。如今标准厂房盘活了5个废弃厂房项目,周边土地也跟着‘活’起来了。” 盘活存量土地,破解用地“瓶颈”制约,就要在引入机制上下功夫。儒林镇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腾出空间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投资项目,特别是符合当地经济转型升级、产业提升发展方向的材料科技、智能设备及农业装备项目,有效推动了土地利用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集中区内的常州灵科机械有限公司最具代表性。走进公司厂房,机械化设备整齐排放,地面整洁如新,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公司占地相对较小,但生产设备对场地要求高,单独供地不达标,且单独供地再建厂房成本也很高,工业集中区标准厂房为公司解决了难题。在金坛市国土资源局的推动下,公司投资3000万元购买了6109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可年产150台集装袋智能化裁缝设备和5000吨高强度塑料编织布,预计年收入2.5亿元。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金坛市土地资源愈发紧张。“企业发展,不能一味伸手要地,要更多地盘活存量土地。”黄克洪表示,“我们主动帮助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盘活低效土地、改造存量厂房,2013年全市盘活存量土地2400亩,节约集约用地成效初显。” 黄克洪举了个例子,2013年,通过市国土资源局牵线搭桥,常州武矿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收购闲置企业土地120亩及厂房3.8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的高强精密高性能铜导线项目顺利落地,达产后年销售可达15亿元。 “如今,标准厂房被许多中小型企业称为‘金窝’。”黄克洪介绍说,金坛市正制定相应保障措施,用地15亩以下的小企业不再单独供地,引导企业入驻标准厂房,鼓励产业落后、经营困难企业退出土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据统计,全市目前共建成标准厂房49万平方米,在建标准厂房46万平方米,有效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 |
|
来自: 枣阳国土zhangh > 《节约集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