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蓝印花布

 tjhx0526 2014-09-22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蓝印花布的传说 作者:雨蔚
  -------------------------------------------------------------------
  
  江南水乡的蓝印花与苗族的蜡染一样,都是我国最古老的织物印花方法之一。与苗族的蜡染布相比较,蓝印花布无任是在色彩的饱和度,还是印染工艺技巧方面都是有过之而不及的。蓝印花布古称"药斑布"、"石灰浇花布",又称"蓝拷花布",是我国传统民间工艺中的一枝美丽奇葩,它以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素雅的风韵,清新明快的魅力而享誉海内外的,因此布是以靛蓝印染而成,故名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制作历史渊远流长。早在秦汉,在织物上印上花纹染色的面料称作"缬",据《二仪实录》载"缬,秦汉间始有",《周礼*考工记》在记载当时染色工艺状况时也写道"青与白相间也"。
  在秦汉造纸术未发明,棉花种植尚未引进,因此人们只能在木板上二面阴刻成花纹,然后把麻、丝织物夹在二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称作"夹缬",这也可以说是今日蓝印花布之雏形。
  随着蔡伦发明造纸术,七世纪棉花种植从印度传入,十三世纪松江人黄道婆从海南把棉纺技术传授给江南织农,因而民间蓝印花布花版制作技术有了长足进步,老百姓对棉质蓝印花布的使用也得到了普及。
  手工蓝印花布始于汉朝,发展在宋代,而真正形成自己的生产工艺和独特风格是在明清时期。在宋元蓝印花布称为"药斑布",在明清又称作"浇花布"。在明清时期,由于当时崇德(今桐乡)的气候地理环境非常适宜"蓝草"(印染兰印花布的一种主要植物染料)的生长,且"蓝草"种植在当地农村已十分普遍,再加上当地的民间纺织技术又十分发达,故在明清时期崇德的染织蓝印花布的作坊已充斥街市,据明代《崇德县志》记载,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印染蓝印花布的工艺非常特殊且复杂。制作时,以油纸刻成花版蒙在白布上,然后用石灰、豆粉和水调成防染浆知印,晾干后浸入蓝靛缸内染色,取出后晾干,刮去粉浆,漂洗后退即成。
  蓝印花布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大类,它具有染而不褪,耐洗耐晒,纹形愈洗愈明的特点,所有的花纹大多均取材于民间传说或故事,江南水乡风韵十分鲜明,图案色彩深沉明快,朴实典雅,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千百年来,用蓝印花布做成的服饰、床被、围裙、桌布等是江南百姓们最喜爱日常家用品。早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蓝印花布产品已远销南洋一带,并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和喜爱。
  关于蓝印花布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据说从前有一个名叫葛洪的农夫,他为了给自己妻子的白色包头巾增添一点色彩而费尽了心思。一天傍晚,葛洪夫妇从农田干完农活回家时,在田埂边发现一株碧青透蓝小草,于是葛洪就把它采了回去,随手放在一只石灰缸沿上,准备明早再多采几株一起捣成汁染头巾。没想到第二天,那株放在石灰缸沿上草已掉入缸里,而一缸的石灰水却变成了清蓝色。他见草汁已经浸泡出,于是就将白头巾放入了缸内染色。三天之后,将头巾晒干一看,这条头巾青里泛蓝,上面还散布着一些似花的小白点。仔细一看,这小花似的白点其实是粘在头巾上的石灰。他试着用手去搓擦那石灰,石灰是被搓掉了,但白点却依旧存在,原来这粘石灰的地方染不上色。
  看到这神奇的一幕,葛洪是恍然大悟,心想,如果用石灰在布上印上花纹,再放到这种草汁里去浸染,然后再刮掉石灰,不就可以染出有花纹图案的蓝布了嘛。就这样,他用这样方法给他的妻子又重新染了很多好看的蓝花头巾和蓝花围裙。
  葛洪用"蓝草"染出蓝花头巾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村上的姑娘阿姨大娘大婶们纷纷拿了头巾来请他帮忙染印。一时间,他忙得连自家田里的庄稼都给荒芜了,于是他就索性开起了染坊,并带出了许多的徒弟,成了民间染坊师傅们崇拜的蓝印花布的祖师爷。
  现在,桐乡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在继承民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并借鉴剪纸、苏绣、木刻、素描等表现手法,不仅使古蓝印花布兰白分明、清新明丽、古朴典雅的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为还这古老的民间工艺注入了现代时装艺术和人文意识,产品远销日、美、欧几十个国家。
  用蓝印花布做成的《清明上河图》、《百寿图》、《百子图》,以及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和丰子恺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瞻瞻底脚踏车》等挂轴更是深受海内外客商的欢迎。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