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胃炎 经验良方

 一株小苗 2014-09-22
提要: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为主。早年学习《伤寒论》五泻心汤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想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通过学习导师刘渡舟教授慢性胃炎的医案后,明确的认识到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痞,就是西医所说的慢性胃炎。
原理:应用五泻心汤中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合用是调理脾胃阴阳的,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而气机痞阻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因此,用仲景首创三泻心汤以治疗心下痞证,在临床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就将应用泻心汤类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良方提供如下:
组成:半夏12克、干姜12克、黄芩12克、黄连6克、人参6克(西洋参,党参20克代)、炙甘草10克、大枣20克、生姜1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
加减:肝胃不和加柴胡、川楝子、枳壳。疼痛剧烈加延胡索、预知子。胃酸过多加浙贝母、海螵蛸。胆汁反流加吴茱萸、浙贝母、金钱草。胃阴虚加乌梅、石斛、沙参、山药。脾胃虚弱加白术、茯苓、砂仁。血瘀疼痛加鸡内金、郁金、山楂、三七。食积加槟榔、焦三仙。脾胃湿热加薏苡仁、厚朴、苍术。肝气郁结加柴胡、白芍、枳实。预防癌变加山慈菇、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体会:本方仲景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痞证,而我们后人将其称为痰气痞。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人参、草、枣以补之。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我在临床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良方。 

老中医  王圣尉  编辑   本方仅供参考  临床治疗辨证施治提要: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为主。早年学习《伤寒论》五泻心汤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想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通过学习导师刘渡舟教授慢性胃炎的医案后,明确的认识到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痞,就是西医所说的慢性胃炎。

原理:应用五泻心汤中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合用是调理脾胃阴阳的,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然而气机痞阻于心下,而使胃脘之气不和则。因此,用仲景首创三泻心汤以治疗心下痞证,在临床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就将应用泻心汤类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良方提供如下:
组成:半夏12克、干姜12克、黄芩12克、黄连6克、人参6克(西洋参,党参20克代)、炙甘草10克、大枣20克、生姜1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
加减:肝胃不和加柴胡、川楝子、枳壳。疼痛剧烈加延胡索、预知子。胃酸过多加浙贝母、海螵蛸。胆汁反流加吴茱萸、浙贝母、金钱草。胃阴虚加乌梅、石斛、沙参、山药。脾胃虚弱加白术、茯苓、砂仁。血瘀疼痛加鸡内金、郁金、山楂、三七。食积加槟榔、焦三仙。脾胃湿热加薏苡仁、厚朴、苍术。肝气郁结加柴胡、白芍、枳实。预防癌变加山慈菇、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体会:本方仲景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痞证,而我们后人将其称为痰气痞。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人参、草、枣以补之。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我在临床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良方。 

老中医  王圣尉  编辑   本方仅供参考  临床治疗辨证施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