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偶感拾零】之一《从诗歌的融通说开去》,作品

 江山携手 2014-09-22

  
  
  不知何时起习惯在开车时思考——下班后退出工作状态,一个人坐在汽车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思绪任意弥漫,被路口的红灯切割得断断续续零零碎碎,而这样的切割也意外的让思绪出现了许多新鲜的切面,这些充满意外的“鲜切面”也常常会带给我意外的思路。每逢这样的时候我会不自觉的想起诗歌,那种充满回车的文体不也如此么?被断句和换行不断的切割,也因为这些切割出现了顿挫、跳跃以及空间感和留白等等。
  
  
  
  顺着这样的思路散漫的走下去自然就想起一句几乎被人用烂的话“功夫在某某外”,此处的某某可以是诗、画、茶道、武艺、唱念做打也可以是打球,是生意,是为人处世,是修行等等。无非是说个融会贯通,虽是老生常谈可未必真能做到。
  
  为何?第一大约是不知如何融通。纵观国人受教育的经历——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还不算学前班一年,幼儿园二到三年,中考高考不理想复读一到二年,读研三年,为就业参加各种培训班一到三年——这十几年甚至二十年所接受的教育一直遵循着“教给你”然后出题“考察你”的模式,似乎大家都认同了这样一种规律。所学习的多是现成的例题、例句、例文等。如此练就的惯性思维已经很具象;而所谓“融通”的思维模式需要的是放弃表面的具象找到看似无联系的事物内部的共通之处。比如诗歌,看似是讲究语言实则是在提炼思想,将生活里对细枝末节的感悟提炼出来入诗远远比单独追求“语言高级”有看头。若放眼开去,这融通的思维模式应该是善于思考头脑搭配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应该是放弃习惯性接纳式学习,自发的挖掘性总结对比。
  
  第二大约是来浮躁。所谓的融通必然是要经历观察、整理、对比、思考等一系列精神活动的,而这样庞杂的过程所得到的结果有时候又未必可以一招制胜,相对于快节奏发展下的人内心的价值观来说怕是显得奢侈了。比若文字比不过图片的网络时代,阅读的耐心与细腻感受越来越少;比若总结必然归结数字的发展时代,对内心和感性的关注越来越少;比若富和帅大行其道的审美时代,对德与得的考量越来越宽容……说到这里会想起那句谚语印地安人说过:“别走太快,等等灵魂!”大约我们已经习惯性走的太快太远了,习惯了直接迈向结果。于是有些人红了,有些人富了,有些人栽了……大有不成功就成仁的架势。然而很多时候过程就是结果,比如诗歌。没有语言所表述思想结果便无从谈起,就文体来说一首诗歌几十到上百字实在是一个很迅捷的过程,而思想作为诗歌的内核整个思考过程却是相对庞杂而漫长的。而就短暂效果来看也许未必有一两个漂亮的句子或者词语来的闪耀,这也如同很多社会现象一样(如同比较某个十年磨一剑的人和靠某些吸引眼球的出位手法一夜爆红的人)。看似捷径般直奔结果而去,却未必长久。当然如果足够聪明我们当然可以在如此迅捷得到结果之后补课给思想,站在结果那儿一边享用成功一边等待我们缓慢的灵魂赶上来。若说到诗歌创作上,当然可以先努力写一些漂亮的句子词语来点亮,然后再慢慢通过积累和思考不断的在内核提升上做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