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树名言

 你我同行66 2014-09-23
古树连云密。 ——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 《入峭峡安居溪伐术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

唐·陈子昂《入峭峡安居溪伐术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本句大意是:古老的树木茂密成林,简直与天边的云朵连成一片。树密而以“连云”夸张,生动而逼真。可用来描写古木参天的景象。

树倒猢狲散。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 树名言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本句大意是:树倒了,树上的猴子也就各奔东西了。本句多含贬义,比喻为首的人垮了台,跟随他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现在多用来说明为首的人或集团倒台后,依附他(它)的人或势力也随之土崩瓦解。

恶之者众则危。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正论》

见《荀子·正论》。恶(wǜ务):憎恨。本句太意是:憎恨这人的多了,这人就危险了。得人心则安,失人心则危,因此遭到憎恨的多少,就是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危险与否的标志。

一川红树迎霜老。 ——唐代诗人 王武陵 《秋暮登北楼》

唐·王武陵《秋暮登北楼》。红树:指枫树,非植物学上属红树科的那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森的“红树”。本句大意是:一川红色的枫树林,迎着秋霜渐渐变老。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枫树,为秋令红叶植物的代名词,非专指某一树种而言。秋叶红艳可供观赏的枫香(也称“枫树”)当然也包括在诗词中所说的枫树之内。这里作者由枫叶经霜变红而想象枫树也因时序之推移而变“老”,赋红树以性灵,别有意趣。可用来描写枫树。

学者当自树其帜。 ——清代画家、书法家 郑板桥 《与江宾谷江禹九书》

见清·郑板桥《与江宾谷江禹九书》。本句大意是:学者应当建树自己的旗帜。郑板桥是一位有气节的封建士大夫,思想较为开放,敢于面对封建礼教而标新立异,不媚流俗。~正是他这种品质的表现。此口号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十分难能可贵。中国的学者,历来囿于四书五经的樊篱,思不出经,非礼勿言,往往足少小而学一艺,皓首方穷一经,并且是亦步亦趋,以注解前贤之说为荣。郑板桥号召学者自树其帜,颇有点离经叛道的意味。然而正是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道出了为学应该创新的基本精神。

人的名,树的影。 ——评书表演艺术大师 单田芳 树的名言
树倒之前必先枯。 ——英国诗人 拜伦
老树著花无丑枝。 ——北宋诗人 梅尧臣
树由其果实而得名。 —— 马富尔
树豫务滋,除恶务本。 —— 《尚书》 《尚书·泰哲》

《尚书·泰哲》下。树:建立。滋:滋长。本:根本,指根除。这两句大意是:培养高尚的品德,一定要不断地进行;清除邪恶的东西,必须从根本上铲尽。培养高尚的品德,应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不断提高;铲除邪恶必须雷厉风行,果断坚决,除恶务尽。“除恶务尽”已成成语,说明打击邪恶势力,清除坏人坏事,务必干净、彻底,力争从根本上消灭之。

白日一照,浮云自开。 ——北宋文学家 苏轼 《贺范端明启》 树名言

宋·苏轼《贺范端明启》。这两句大意是:太阳出来一照空中的浮云都消散了。从字面意思看,这两句说的是自然现象,而苏轼借以表达的原意是:皇帝的恩光一照,范氏原来由于被剥夺袭承祖上功名而产生的种种忧郁、晦气,便都捎失了。这两句可以用来说明天象,也常被用来说明社会现象:或真理一出,流言皆消;或正气一树,邪恶全遁。

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南朝宋史学家 范晔 《后汉书·崔骃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传》。靡(mǐ米):无。这两句大意是:高树没有荫翳,独树不成森林。高树无荫,是比喻达官之不可依;也说明这样一个哲理:量(高)的增长超过限度(即成荫的高度)则引起质变(无荫)。独术不林,是比喻个人力量的薄弱;也说明量的变化达不到所必须的限度就不会引起质变。两句话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形态——量变和质变的道理,也可比喻人事。

树曲木者,恶得直景。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

汉·刘向《说苑》卷一。树:种植。恶(wū巫):怎么。景(yǐng颍):同“影”。这两句大意是:种棵弯弯曲曲的树,怎么指望有笔直的树影呢?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两句比喻扶植了坏人,就不能指望他会有什么善行义举,会对社会作出什么积极的贡献。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南北朝文学家 庾信 《周谯国公走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北朝·周·庾信《周谯国公走人步陆孤氏墓志铭》。这两句大意是:西风吹动棵棵树木发出萧瑟的声响,远近的山峰都显出寒凉的景色。这两句渲染了寒秋浓郁的凄凉肃杀气氛,可用于描写深秋山色,或衬托冷落悲凉的心情。

寸土尺树,天然可爱。 ——元代学者 吴莱 树的名言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北宋词人 周邦彦 《兰链王》

宋·周邦彦《兰链王》[柳烟直]。阴:树荫。弄:卖弄,炫耀。这两句大意是:大堤上柳树成行,柳荫形成一条直线,丝丝柳条笼罩在烟霭里轻轻飘拂,炫耀着自己碧绿的颜色。柳条“丝丝”笼于烟霭之中,显得朦朦胧胧,给人以美感。而那碧绿的垂柳,仿佛也知道自己的形象很美,便故意飘舞起自己的轻柔的身姿,修长的手臂,美丽的秀发向人炫耀着自己青春的碧色,“弄碧”二字蕴含极丰,富有情致。可用来咏柳。

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蝶恋花》

宋·陆游《蝶恋花》[禹庙兰亭]。这两句大意是:一夜之间,清霜把湖边的树木都染成了红色。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名句,写一夜飞雪,梨花万树的奇观。陆游~则写一夜清霜,万树流丹的妙景。两个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非其地而树之,不生也。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说苑·杂言》

汉·刘向《说苑·杂言》。树:种植。本句大意是:在没有生长条件的地方种植的植物,不能生长存活。世间万物的生存,都有其生存的条件,而且一切事物都各有其特殊性。热带的植物移植到寒带难以生长,寒带的植物移植到热带也难以存活,因为缺少它们各自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说明一切事物都需因地制宜,都离不开其生存的条件。

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 ——元代散曲家 张养浩 《庆东园·即景》

元·张养浩《庆东园·即景》。树杪(miǎo秒):树枝的细梢。这两句大意是:白鹤挺立在花边像玉雕般清丽,黄莺啼叫于树梢如弦乐般动听。鹤洁白而竦身,故用“立”用“玉”绘其挺然玉立之姿;莺常啼而悦耳,故用“啼”用“弦”状其婉转如乐之声。诗人抓住特点写出了鹤、莺的神韵,可见炼字的重要。

万树绿低迷,一庭红扑簌。 —— 《后庭宴》 《后庭宴》 树名言

无名氏《后庭宴》[千里故乡]。低迷:绿荫浓重的样子。扑簌(sù素):花坠落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绿荫低垂,万树葱茏,一庭飞花,遍地残红。这首词写的是一位贵家歌女的暮春思乡曲。全词都在抒情,末二句“~”以景语作结,写出一片暮春景象。叶盛花落是暮春特有的景色,大自然以这种独特的标志揭示了事物的消长关系,本词作者又把这种关系以凝练的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对后来的作者颇具影响,唐人韩琮的“绿暗红稀”,宋人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就是对这种手法的借鉴和发展。描写晚春景色可从中得到启迪。

瘦根盘地远,香吹入云清。 ——唐代诗人 张乔 《题兴善寺古松》

唐·张乔《题兴善寺古松》。这两句大意是:古松的瘦根盘在地面,伸展到远处,清幽的香气被风吹入云中。前句写松根,以“瘦”“远”修饰,见其虬根盘曲,是视觉感受,后句写松香,以“入云清”修饰,闻清香之幽远,是嗅觉感受。作者善于抓住古松的特色描绘,着墨不多,很得古松之“神”。可用来描写古松。

枝耸碧云端,根侵藓璧盘。 ——唐代道士 张鼎 《山中松》

唐·张鼎《山中松》。藓:苔藓。壁:墙壁,此指壁立的山崖。盘:同“磐”,巨石。这两句大意是:松树的枝干耸入碧色的云端,松根侵入生满苔藓的崖壁。作者写的是“山中松”而不是平地的松树。山中松的突出特点一是高,耸人云端,因松色苍翠,故说“碧云端”;一是奇,树根紧紧咬定壁立的崖石,下临深渊而岿然不动,故作者用一“侵”字。到过泰山、黄山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作者正是抓住山中松的突出特点,所以描写得很形象。

根老藏鱼窟,枝低系钓舟。 ——晚唐女诗人 鱼玄机 《江边柳》

唐·鱼玄机《江边柳》。这两句的大意是:江边的柳树老根深入水下像是藏着鱼洞,低垂的柳枝轻拂水面,仿佛可以系住钓船。柳生江边,其“根”其“枝”无不与江水相关,故以“鱼窟”、“钓舟”陪衬,使读者似乎看到在柳枝低垂的江边,依稀掩映着渔舟,在水下柳根盘屈处,仿佛有鱼群出没,给江边的老柳平添了许多生机。衬托手法可以借鉴。

晚山岚色近,斜日树阴疏。 ——唐代诗人 姚伦 《过章秀才洛阳客舍》 树的名言

唐·姚伦《过章秀才洛阳客舍》。岚(1án兰):山林中的雾气。这两句大意是:傍晚山间,苍茫的雾气趣来越近;落日西斜,树投下了稀疏的阴影。这是作者傍晚时分过访章秀才洛阳客舍时所看到的景色,暮霭由远而近慢慢浓重,西沉的斜阳在雾霭笼罩下新次暗淡,树影也越来越稀疏。两句写出了暮色降临时的景物变化,描写山林晚景可作参考。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唐代女诗人 湘驿女子 《题玉泉溪》

唐·湘驿女子《题玉泉溪》。红树:枫树。这两句大意是:红叶满树,仿佛因浓重的秋色而酣醉;碧绿的溪水在夜间叮咚作响,好像在轻轻弹拨琴弦。首旬着一“醉”字,境界全出,把红叶烂漫、秋意正浓的景色渲染得很有抒情气氛。白天声音嘈杂,所以难以听到小溪潺潺。朦胧的夜色不仅使溪水显得碧绿,而且在静谧中使叮咚之声清晰可闻。这两句采用拟人化手法,赋于红树、碧溪以人的形态,形象鲜明,韵味别具,富有诗情画意,可以引用表现秋景。诗句用拟人手法增加表情达意的功能,写作时也可学习。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唐代诗人 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树杪(miǎo秒):树梢。这两句大意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白色飞瀑好似悬挂在绿树梢上一般。王维善以画理入诗,他运用绘画上的透视学原理和色彩的搭配写景,不仅表现出山势的高峻,山泉的奇丽,而且写出了景物的远近、高低,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王士祯评曰:“兴来神来,天然入妙”。可化用以描写山岭雨后多流泉飞瀑的可爱风景。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唐代诗人 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hè贺):山沟。杜鹃:鸟名,又叫子规,春天啼叫。这两句大意是:万壑千山到处都是参天的大树,到处都响起杜鹃鸟的啼叫声。两句诗是互文见义,勾面出一幅壮美的春山图,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宛如身临其境,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势。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唐代诗人 司空曙 《喜外弟卢纶见宿》

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这两句大意是:寒雨中的黄叶树,昏灯下的白发人,令人多么感伤啊!这首诗原诗为:“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诗歌抒写了独居之悲和相逢之喜。~二句以落叶喻人之衰老,颇为贴切。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类似,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作用,又有比兴的意味。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问世以来,秋风落叶,常常被用来塑造悲的气氛。此二句也是如此,特别富有诗味。用以描绘感伤的场景和伤时嗟老的情绪,十分恰切。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代诗人 沈佺期 《夏晚寓直省中》 树名言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这两句大意是:小池塘里残存的暑气正在消退,大树已把早秋的凉意带回来了。小池藏不下多少热气,而大树容易招风,它们最先知道暑尽秋来的消息,所以作者选择这两种典型景物来描写夏末秋初的风光。

数重云外树,不隔眼中人。 ——唐代诗人 钱起 《再得毕侍御书闻巴中卧病》

唐·钱起《再得毕侍御书闻巴中卧病》。这两句大意是:路程遥远,云树重重,也不能把知心朋友分隔开来。柳宗元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是埋怨重岭叠树遮住了视线,使自己望友人不能及,表现出对挚友思念之殷。钱起的~则说天外云树层层叠叠也不能把眼中人隔开,说明诚挚的友谊是可以超越一切的。二者异曲同工,各有其妙,都表现了友谊之情深和思念之意切。此名句写思亲、思友都可以引用。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晚唐诗人 马戴 《灞上秋居》

唐·马戴《灞上秋居》。这两句大意是:异乡的树上黄叶飘落,寒凉的秋夜独对孤灯。前句写白天室外所见:秋风瑟瑟,落叶萧萧,最易触动人们悲感的季节到来了。而“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自己却羁旅他多,有“根”而“归”不得,怎不令人触景伤怀呢?后句写夜晚室内所感:一灯如豆,青光独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只觉得孤独寂寞,寒夜难捱。从白昼到黑夜,从室外到室内,从所见到所感,两句诗酿造出浓重的羁愁旅思的氛围,在这氛围中的诗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眠芳树下,半被落花埋。 ——唐代诗人 卢纶 《春词》

唐·卢纶《春词》。这两句大意是:醉卧在花树下,身子的一半倒被落花埋住了。这两句写酒醉后躺在树下不省人事,而且时间已经很久了。因为有芳树、落花作陪衬,醉态也显得非常优美。诗情画意,油然而出。

朝来入忘树,孤客最先闻。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秋风引》 树的名言

唐·刘禹锡《秋风引》。这两句大意是:早晨,秋风吹到庭树之间,羁旅他多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这首诗写因秋风起,雁南飞而引起孤客的思归之情。全诗是:“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秋风吹来,只要不是聋子,每个人都可同时听到,为什么孤客偏能“最先”听到呢?因为羁旅行役的客子,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故秋风初至,便最先感知。“最先”二字把旅情归思巧妙的暗示出来,于曲折中见深意,含蓄不尽。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感情,可以作参考。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唐代诗人 李商隐 《蝉》

唐·李商隐《蝉》。这两句大意是:五更时分,悲鸣了一夜的蝉声稀疏下来,似乎已无力为继,但蝉栖身的高树却仍一片碧绿,对蝉的处境无动于衷。这是一首托物寓怀诗,借以表明诗人志行高洁,不遇于时,反映周围环境的冷酷,自己欲求助而无援。~两句不仅写出了蝉的感情、神韵。显示了高度的表现技巧,寄情寓怀也妙合无迹。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唐代诗人 李白 《秋登巴陵望洞庭》

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灭:指分辨不清,意为一片葱绿色。这两句大意是:山色葱茏苍翠,使人分不清远处的树木。水绿天青,浑然一色,使人不觉得还有寒烟存在。此写洞庭湖山水风光,两句均写视觉感受。上句写分不清山和树的差异,下句写分不清水和烟的界限。通过两个视觉上的小小误差.表现了山色青葱碧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洞庭气魄。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唐代诗人 李白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唐·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咸阳:此指长安。这两句大意是:我的心随着狂风西飞,吹落在长安的树上。这首诗是诗人在金乡(在今山东省)送友人韦八回长安时写的送别诗。~两句平空起势,想落天外,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长安的深深眷恋之意。浪漫主义的想象显示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深受人们的喜爱。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代诗人 贾岛 《疆李凝幽居》

唐·贾岛《疆李凝幽居》。本句大意是:在月光下,僧人敲着庙门,这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原诗是写作者访问朋友李凝的经过.“僧”指诗人贾岛自已。“敲”字用得很成功,不仅能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而且也可唤起读者的听觉感受,从而收到寓静于声,反宏环境幽静的艺术效果。据说,作者起初用“推”字,又想改为“敲”字,当时正骑着驴走在路上,只顾在驴背上做着手势斟酌到底用“推”还是用“敲”.不觉撞入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中。韩愈问明缘由,建议贾岛连用“敲”字。这就是“推敲。~词的来历。后人常用“推敲”表现反复斟酌,寻求最佳选择的心理活动;贾岛字斟句酌的精神也传为佳话,常被引用为炼字的例句,并启示人们写作时必须一丝不苛。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代文学家 韩愈 《调张籍》 树名言

唐·韩愈《调张籍》。蚍蜉(pifu皮浮):一种大蚂蚁。撼:摇动。这两句大意是:蚂蚁妄想摇动大树,这种不自量力的举动实在令人觉得可笑。原诗抒写了对当时一些谤伤李白、杜甫的轻薄后生的愤慨,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热情赞美了李、杜的诗文,表现出对李、杜的仰慕之情。~的比喻非常生动,后人将两句提炼为“蚍蜉撼树”的成语,可用来嘲讽那种不自量力的人及其行为。《庄子·人世间》中说:“(螳螂)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后人提炼成“螳臂当车”的成语,与“蚍蜉撼树”寓义略同。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唐代诗人 杜甫 《遣意》

唐·杜甫《遣意》其二。初弦月:农历每月初八九,月上缺其半,称上弦月,也叫初弦月。这两句大意是:半圆的月被云掩盖,小树的花清香暗传。这首诗是杜甫成都草堂建成后逢春而作。两句写深夜之景,因月为云掩,故花香暗传。写春夜的幽静,春花的芬芳,可从中受到启迪;而诗人工于体物、绘景,用准确的语言表现景物的色态、气味、神韵,更值得后人学习。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

唐·陈子昂《送东莱王学士无竞》。宜:适宜。晚岁:冬天。这两句大意是:孤独的松树喜欢严寒的冬日,而众多的花木则爱好暖和的芳春。这是作者送政治失意的友人王无竞远行时作的赠诗。作者用孤松比喻耿直坚贞之士,以众木比喻趋炎附势的群小,勉励朋友要作正直的“孤松”,而以奉迎趋时的“众木”为戒。诗句以对比手法突出孤松,可资借鉴。

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唐代诗人 岑参 《送杨子》

唐·岑参《送杨子》。柳叶:即杨柳叶。古人爱以烟状杨柳,故言“柳叶万条烟”。这两句大意是:千树梨花竞相开放,犹如树上盖了一层瑞雪;万条杨柳随风摆动,就像轻烟袅袅飘浮。此二句在原诗中是说送别时正值妩媚的春天。梨花开放,如降瑞雪;杨柳婀娜,婆娑多姿。诗人以质朴的语言写出了阳春美景,含有慰别之意。

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隋代诗人 薛道衡 《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 树的名言

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荠(jì纪):荠菜,这两句大意是:远处原野上的大树像一棵棵荠菜,远处江水中的小船像一片片树叶。作者写原野和江水,取“遥”“远”的观察角度,产生的效果是视野开阔而景物微小。以“荠“和“叶”来比喻远处的树和舟,也显得熨贴其切。可用来描写村野远景。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南安道中》

宋·朱熹《南安道中》。这两句大意是:栖在高处的蝉多有悠远的声韵,茂密的树林中传出它们袅袅的余音。高则传远,障则婉转,诗人根据声音传播的这一规律,描绘了蝉处于不同地方的鸣声特点。高与茂相间,悠远与袅袅相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群蝉大合唱的旋律,有如身临其境一般。

丹枫明远树,黄叶暗鸣泉。 ——南宋诗人 杨万里 《野炊猿藤径树下》

宋·杨万里《野炊猿藤径树下》。这两句大意是:枫林流丹,炙灼人眼,将远树映照得历历在目;黄叶飘金,铺地如毯,覆盖了近处叮咚作响的清泉。~两句将山中深秋景物写得有声有色,远景近景,层次分明。“丹枫”色鲜,能使远树变“明”;“黄叶”色幽,可把鸣泉变“暗”。以“明”、“暗”对举,突出色泽及音响变化,既具绘画美,又有音乐效应。眼前呈现出一片明丽的秋色,而没有萧索悲凉的秋意。写秋景可作参考。

北风吹树急,西日照窗凉。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双庙》

宋·王安石《双庙》。这两句大意是:北风急骤地吹着树枝,步阳冷冷地照着窗户。以“急”形容冬日的北风,以“凉”形容冬日的夕阳,全是着重从主观感受落笔,既突出了冬日的严寒,也在景物描写之中隐含着诗人苍凉的心绪。可用来描写寒冬。

巢禽投树尽,疲马入城迟。 ——北宋诗人 梅尧臣 《日冥》

宋·梅尧臣《日冥》。这两句大意是:禽鸟归巢全已纷纷飞入林中,疲惫的马匹正在徐徐步入城门。鸟投林,马入城,不明写日暮而暮色自见。可用来描写日暮景色。

晴电忽穿树,好风微动萍。 ——清代文学家 厉鹗 《苦热夜坐》 树名言

清·厉鹗《苦热夜坐》。进两句大意是:晴朗的夜空毫无雨意,忽然一道闪电穿过树林,一阵凉风吹来,轻轻地拂动了池面的浮萍。这是一首描写夏夜追凉的小诗。~两句写闷热的夏夜里忽然划过一道闪电,接着一阵清风吹过,浮萍微微飘动,顿时有了凉意。一个“好”字,反映了苦于暑热的人们的快感。

晓月淡长空,新岚浮远树。 ——清代文人 华岩 《晓景》

清·华岩《晓景》。岚(1án兰):山里的雾气。这两句大意是:晓月在天空发出淡淡的光辉,刚刚出现的晨雾在远处的山林浮动。拂晓月光转“淡”,清晨雾气浮动的景象已经依稀可见,具有一种朦胧美。可用来描写黎明。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南朝齐诗人 谢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朝·齐·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之:到。天际:天边。归舟:指驶向京都的船。江树:指京都方向江岸的树影。这两句大意是:离开京城,越行越远,从天边云中回首远眺,看到的是回京的船只和江岸的树影。通过对这种开阔而迷茫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京邑的依恋之情。可用于抒写旅愁。

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 ——南朝文学家 范云 《效古诗》

南朝·粱·范云《效古诗》。阴山:今黄河河套以北,大漠以南山脉的通称。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这两句大意是:风卷黄沙蒙蒙一片,阴山山脉的树木被风沙折断;大雾弥漫,不辨东西,边城交河也消失在茫茫浓雾之中。写西北边塞风光可以引用。

疏峰时吐月,密树不开天。 ——南朝文学家 吴均 《登寿阳八公山》 树的名言

南朝·梁·吴均《登寿阳八公山》。阳:县名,即今安徽省寿县。八公山:山名,其地形势险要。疏峰:山峰稀疏之处。时:时而。不开天:形容天空完全被遮蔽。这两句大意是:明月有时在山峰稀疏之处露脸,好像是被山峰吐出来似的;整个天空都被树木遮掩得严严实实。前一句写八公山峰峦之高,后一句写八公山上树木之密,两句诗在写景方面很富有表现力,后来唐代杜甫即有“四更山吐月”的诗句,显然是受到了它的启示。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诗人、文学家 阴铿 《渡青草湖》

南朝·陈·阴铿《渡青草湖》。青草湖:又名巴丘潮,在洞庭湖南,水涨则与洞庭湖相接。逗:停止。度鸟:此指飞度青草湖的鸟。危樯(qiāng墙):挂风帆的桅杆。这两句大意是:行舟越驶越远,就像停在远树边不动了;飞鸟难于一气飞度青草湖,中途常在帆船的桅杆上休息。以上两句写作者在青草湖中所见之景,现可用来形容湖面的广阔。

树荆棘得刺,树桃李得萌。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树:种植。荆棘:泛指丛生的有剌植物。这两句大意是:种荆棘就得挨扎受刺,植桃李就能乘凉得荫。~是从刘向《说苑·复恩》“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实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一段话简化而来。在原书中说明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表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它和平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话”意思相近。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 《乐府诗》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乐府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严霜:浓霜,寒霜。庭兰:庭院中的兰草。这两句大意是:寒冷的秋风摧残着树木,使它枝叶凋落,厚厚的白霜凝结在院中的兰草上。这两句可用以描写深秋景色,也可用以表现悲凉肃杀的气氛。

分明峰头树,倒插秋江底。 ——唐代诗人 岑参 《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三室旧庐》

见唐·岑参《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三室旧庐》。分明:明明。这两句大意是:明明是山头的树木,却一棵棵倒插在满江秋水的江底。这两句写秋天的江水清澈见底,宛如一面明镜,所以从岸上向江水中看去,就呈现出倒插树木的景象。这种景象,显得奇异,然而又极为逼真。可用来描写清澄的江水。

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 《辽城望月》 树名言

见李世民《辽城望月》。这两句大意是:月亮掩映于云层之中,光辉暂时隐匿;朵朵鲜花隔着树影,看上去好似被缀在枝头一样。天上“光暂隐”,地下“花如缀”,像轻纱笼罩一般地朦朦胧胧。可用来描写朦胧月色和月光下的鲜花。

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 ——唐朝诗人 李贺 《感讽》

见李贺《感讽》其三。月午:午夜之月。这两句大意是:夜半时分,明月中天,树影也看不见了,山上一片雪白,宛如已经天明。午夜时分,明月当空,月光直照,不见树影,上下一白,所以才有天亮的感觉,这就写出了午夜之月独具的特色,一别于初升之月和将沉之月。其现察之细致,写景之精妙,值得学习。

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 ——唐代诗人 李白 《晓晴》

见李白《晓晴》。这两句大意是:(一夜透雨,拂晓天晴,)鱼在涨满了的青水池中欢悦地跳跃,树因夜雨而湿绿凝重,黄莺在低垂的枝叶里动听地啼鸣。白鱼在青水池中拔刺刺地跳,溅起浪花,泛起涟漪;黄莺在绿树枝上娇滴滴地啼,似吟似唱,余音袅袅。洗涤过的空气像池水那样清新,雨润过的绿枝儿流青滴翠。两句十字,既具诗情,又有画意。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唐代诗人 杜牧 《题扬州禅智寺》

见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暮霭(ǎi矮):傍晚的云气。这两句大意是:暮霭从幽深的树林生出,云气渐渐弥漫开来;斜阳缓缓地西沉,余辉逐渐从小楼上消失。诗句从色彩明暗的变化中写出禅智寺的静境。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透过深树暮霭,看到一抹斜辉逐渐在小楼上梢失,环境显得更加幽暗,更加静谧。这种通过色彩的对比变化来写静境的方法值得学习,也可直接引用诗句来描绘山林日暮。

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 ——春秋时期史学家,盲人 左丘明 《左传·哀公元年》 树的名言

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这两句大意是:修养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断增长,消除疾病的最好方法治得彻底干净。春秋时代,吴越进行战争,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派人与吴国议和,以争取时间,积蓄力量,复仇雪耻。当时吴王夫差想答应吴国的请求,谋臣伍员坚决反对,说“~”,若违天意而长寇雠,一旦吴国强大起来将后悔。“去疾莫如尽”后世演化为“除恶务尽”的成语,说明对坏人坏事务必斩草除根,切不可姑息养奸,留下无穷的后患。

植桂不在多,种德如种树。 ——宋代诗人 洪梦炎
友谊是一棵可以庇荫的树。 ——英国诗人 柯尔律治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代诗人 孟浩然
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风暴使橡树的根扎得更深。 ——威尔士诗人 牧师 赫伯特 树名言
从不树敌的人也不会有知己。 ——英国诗人 丁尼生 《兰斯洛和埃莱恩》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元代曲作家 白朴 《天净沙·秋》

元·白朴《天净沙·秋》。这两句大意是:孤零零的村落笼罩在落日的残霞中,缕缕轻烟,棵棵老树,点点寒鸦,交织成一幅凄凉的图画。此条写村野日暮凄凉之景,与“枯藤老树昏鸦”有异曲同工之妙。那落日中飘着炊烟的孤村,那夕阳下投宿老树的寒鸦,都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

树至德于生前,流遗爱于身后。 ——唐代史学家 吴兢
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树的名言
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市。 ——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 王莽
快马先死,宝刀先钝,良木先伐。 ——管理培训专家 余世维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唐代诗人 张籍 《忆远》

唐·张籍《忆远》。这两句大意是:我只羡慕门前那两棵并立的柳树,无论何时它们的枝叶都是相依不离的。《忆远》全诗是:“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行人久别,离家万里,归期无日,又值日暮之时,此时此刻,怎能不叫依门盼归的思妇触景生情呢?她不知多少次倚门远望,却总是不见远方归人的身影,只见眼前双柳依偎,难怪她要羡慕了。

青蘋一点微微发,万树千枝和根拔。 ——元代剧作家 吴昌龄 《张天师》 树名言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青蘋:即浮萍。和:连。这两句大意是:微风起于青蘋之末,但增大后可以把千万棵大树连根拔掉。此二句起于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蹷石伐木,梢杀林莽”。以此二句形容风势由小到大,说明积少成多的道理,十分恰切。

涌金门外柳垂金,三日不来成绿荫。 ——元代学者 贡性之 《涌金门见柳》

元·贡性之《涌金门见柳》涌金门:在今杭州市。柳垂金:未长叶的垂下的柳条呈金黄色。诗句用夸张手法写春柳的生长迅速。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 无名氏 《杂诗》

无名氏《杂诗》这两句大意是:今夜家乡又该是梨花满树,明月一溪吧?可惜我在他乡无缘领略了。如此良辰美景不知有没人去欣赏,可不要使佳宵空度,辜负了良辰美景啊!这是一首怀乡诗。全诗是:“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当是一位滞留长安,暮春未归的读书人,想到故多春夜的美丽风景而写了这首诗,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怀念故乡月夜风景之美却无缘回乡时,可借此名句表思乡之情。

黄金丝挂粉墙头,动似颠狂静似愁。 ——唐代诗人 姚合 《杨柳枝词》

唐·姚合《杨柳枝词》。颠狂:放荡不羁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柳枝像是黄金丝条挂在粉墙的墙头上,它摆动起来,样子像是非常放荡,静止下来时,却像正在痴痴地发愁。想象垂柳如人,有人的形态,有人的感情,比拟手法运用得很出色。可用来写垂柳。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唐代诗人 吴融 《桃花》 树的名言

唐·吴融《桃花》。和娇:温柔娇艳。烂漫:颜色鲜丽。丹:红。灼:明亮。这两句大意是:满树娇艳的红花鲜丽灿烂,万枝千条丹彩流溢,明亮灼目,渲染出一派融融的春色。这两句突出桃花盛开时鲜艳明丽的色彩来烘托烂漫的春光,使人仿佛见到繁花满枝,万树流丹的壮观景象,可用于描写桃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色。

长忆洞庭千万树,照山横浦夕阳中。 ——唐代诗人 吴融 《红树》

唐·吴融《红树》。横浦:遍布水滨。这两句大意是:经常忆念洞庭湖畔那成千上万火红的枫树,在夕阳的余辉下,光彩映山红,丹影染水滨。千万枫树与夕阳余辉相映成趣,红光一片,夕阳可“照山”,红枫也可“照山”;晚霞可映水,丹叶也可把湖水染红。可用来描写夕照中洞庭湖畔的枫树林。枫叶千枝复万枝。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唐代诗人 韦应物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怜:爱。黄鹂:黄莺。这两句大意是:我独爱空旷幽静的西涧,青草丰茂,碧色满眼,夹涧的山上,不时从树丛深处传来黄莺的啼鸣。诗句写诗人游西涧时的所见所闻。葱茏的丰草给西涧增添了勃勃生机,而黄莺啼啭,空谷传音,把西涧衬托得更加清幽,无怪诗人“独怜”而流连忘返了。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山不见人。 ——唐代诗人 王维 《桃源行》

唐·王维《桃源行》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坐:因为。 见人:遇到路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唐代诗人 王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庭院当中。地白:指月光满地。这两句大意是:庭院中满地月光,树上栖息着乌鸦;寒冷的露水,无声无息地浸湿了桂花。这两句含蕴丰富,意境优美:“地白”二字,把空明澄净的如水月色表现得很充分;鸦栖、声无表现了月夜的静谧、闲适;“冷露”状秋夜的凉爽凄清;“湿”字很有生气,仿佛桂花被冷露滋润过,馥郁的香气清凉可闻。可用于描写庭院中的清秋夜景,其用词的精确可资借鉴。

云山一一看皆美,竹树萧萧画不成。 ——唐朝大臣,文学家 苏颋 《扈从鄠杜闻奉呈刑部尚书舅崔黄门马常侍》 树名言

唐·苏颋(tǐng挺)《扈从鄠杜闻奉呈刑部尚书舅崔黄门马常侍》。扈从:随从皇帝出巡。鄠(hù户)、杜;皆为古地名,在唐时京城长安附近。萧萧,稀疏的样子。画不成:谓美丽得无法用绘画来表现。这两句大意是:这里天上的一朵朵白云,地上的一座座青山,无一不美,到处是疏朗的青竹绿树,美丽得简直无法用画笔来描绘。原作是一首应制诗,表现扈从皇帝巡游的盛况,有歌功颂德之意。然而“~”两句描写长安附近的自然景物,笔调清丽。可用来描写春夏之间的郊野风光。

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 ——唐代诗人,道学家 施肩吾 《效古词》

唐·施肩吾《效古词》。了:完。这两句大意是:一个小女孩正在画眉,忽然看见山雀儿绕着树飞,她看得入迷,竟忘记了画眉还未画完。注意力易转移不易集中,是少儿的心理特征。这个小姑娘本来正在画眉,却被一只小山雀把注意力吸引过去。画眉的事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作者留给读者的是一个手拿眉笔,画了半截黛眉,不对妆镜,只看山雀的娇憨小姑娘。应学习作者用传神之笔描写人物的方法。

蟠桃树上日欲出,白榆枝畔星无多。 ——唐代诗人,道学家 施肩吾 《望晓词》

唐·施肩吾《望晓词》。蟠(pán盘)桃树:古代神话中的桃树,生于东海仙山之上,此处指东方。白榆:传说日落桑榆间,此处指西方。这两句大意是:东方太阳将要升起,西天星辰多已隐没。诗人巧用神话传说作材料,使诗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可用来描写黎明晓色。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唐代诗人 钱起 《山花》

唐·钱起《山花》。坞(wù务):四面高而中央低的山地。这两句大意是:山花红似火,照明了山坞,烧红了溪水,满树满枝都很迷人。以火光比喻烂漫的山花,可“照坞”,能“烧溪”,而且“树树枝枝”无不迷人。比喻自然贴切,想象合情合理,运用叠字也增强了表达效果。可用来描写烂漫的山花。

干耸一条青玉直,叶铺千叠绿云低。 ——唐代诗人 骆浚 《题度支杂事典庭中柏树》 树的名言

唐·骆浚《题度支杂事典庭中柏树》。这两句大意是:柏树笔直的树干,好像矗立起一条青色玉石;柏树铺开千层树叶,好像一片低垂的绿云。以“青玉”比柏树干,以“绿云”比柏树叶,都很形象。用来描写高大挺拔、苍翠葱茏的大柏树,十分恰切。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秋词二首》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之二。这两句大意是:在山明水净的清秋,夜里忽降一场轻霜,几树枫叶大都变成深红,间或还有一两枝浅黄。山水明净清白,树色深红浅黄,以这两句吟咏秋色,不仅色彩浓淡有致,而且富于闲雅的情韵。可用于描写秋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病树:诗人自喻。这两句大意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并作诗相赠。白颇为刘的遭遇抱不平。对此,刘在酬诗中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同时又不因屡遭挫折,仕途蹉跎而忧伤,思想相当达观。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用以说明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没落的事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发展规律。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唐代诗人 李商隐 《月》

唐·李商隐《月》。这两句大意是:月光经过流水,穿过楼台,凡是她接触到的地方,都是一片明亮,远处的人和树都朦朦胧胧地隐藏在清白的月色中。诗句由近及远,写出了月光照映下的景物:近处的流水、楼台是明亮清晰的,远方的人和树虽然也被笼罩在清白的月色中,却是若隐若现、影影绰绰的。近处的明亮和远方的朦胧,共同构成了优美的夜色。“过”、“穿”、“藏”、“带”等动词的连用,使静态的月色具有了动的情致,特别是“藏”字写出了远方月色的朦胧美,极有韵味。这种化静为动的写景方法可以借鉴。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唐代诗人 李商隐 《题小松》

唐·李商隐《题小松》。这两句大意是:桃李盛开时,小松不为人们所重,无人在它面前留连;几场风雪之后,草木凋零摇落,小松却开始长得郁郁葱葱,引起了人们的注重。此二句赞美了松树的优良品性。在繁花盛开之际,它自甘寂寞,不与桃李争春;在雪压冰封之时,它不畏严寒,长得郁郁葱葱。可以此颂扬松树,或借以赞美品德高尚的人。

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唐代诗人 李山甫 《松》 树名言

唐·李山甫《松》。孤标:本指独立的标帜,这里形容孤松清峻突出。长啸:指风吹松树发出的声音。这两句大意是:百尺高的孤松耸立在皑皑白雪中,寒风里传来松涛的呼啸声。此二句极写青松的英挺:孤松高耸于风雪中,显得愈发浓郁苍翠,也更能显示出它耐寒的本性;北风凛冽,卷地而起,孤松迎之以一声长啸,大有向虐风饕雪挑战之意。以此描写松树的风貌和秉性,十分相宜。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唐代诗人 李群玉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书院二小松》。细韵:轻微而和谐的声音。这两句大意是:从此可以在静静窗边听到松树细微而和谐的声音,那声音宛似琴声,长伴室内的读书人。将窗前松声喻为缕缕琴声,而且十分有情地“长伴读书人”,想象新奇,意境优美。可用来描写庭院里的小松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代诗人 贺知章 《咏柳》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青绿色的宝石,比喻春柳青翠碧绿。丝绦(tāo涛):丝织的带子。这两句大意是:高高的柳树就像用名贵的碧玉妆扮而成,低垂的柳枝就像万条绿色的丝带迎风飘舞。两句极写春柳之美,以“碧玉”喻其色泽,以“丝绦”喻其轻软,十分确切,万条垂柳在春风中袅袅起舞的形态,描绘得十分形象,可用以形容春柳。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代文学家 韩愈 《晚春》

唐·韩愈《晚春》。归:归去。斗:争。芳菲:指花草芬芳美盛。这两句大意是:花草树木仿佛知道春天不久将要归去,因而千方百计地显露出自己的姹紫嫣红,似乎有意在争奇斗妍。这两句虽表现晚春之景,仍写得热烈秾艳,没有一丝感伤情绪。可引用描写三春郊游时的所见所感,后一句还可用于形容其它各种五彩缤纷的场面。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唐朝后期军事将领 高骈 《山亭夏日》 树的名言

唐·高骈《山亭夏日》。这两句大意是:绿树的阴影非常浓密,夏日的白天特别漫长,楼台的倒影清晰地映入了平静的池塘。漫长的夏日,晴空无云,骄阳似火,浓密的绿荫显得特别可贵,楼台的倒影看来也分外清幽。两句写出了夏天的特征性景物,可用以描写晴日夏景。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唐代诗人 杜甫 《饮中八仙歌》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觞(shāng伤):酒杯。白眼:相传晋朝阮籍能作青白跟,看到庸俗的人,只用白眼看他。玉树:崔宗之倜傥洒脱,英俊风流,故用玉树摇曳,比喻他潇洒的醉态。这两句大意是:举杯饮酒,白眼望天。醉酒后摇摇晃晃不能自持,宛如玉树迎风摇曳。这两句写唐朝名士崔宗之睥睨一切的神态,诗句不仅写崔宗之的醉态,也写出了他的个性。这首《八仙歌》写了八个嗜酒豪饮人物,但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写出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多样而又统一,这是须要本领的。写醉态,《饮中八仙歌》可作参考。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唐代诗人 杜甫 《秋兴八首》

唐·杜甫《秋兴八首》之一。玉露:露的美称,露凝结成霜后呈白色,故称为玉露。巫山:山名,在四川、湖北两省交界处,长江贯穿其间。巫峡:长征三峡之一,在巫山下,以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著名。萧森:阴森晦暗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寒露使枫林的红叶凋残,巫山巫峡的气象显得阴森萧瑟。巫山巫峡,山高谷深,平时就十分幽暗阴沉,到了深秋,在阴森中又凭添了一种萧条冷落,气象十分肃杀。这两句原是渲染夔(kuí葵)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秋色的,现可用以表现长江巫峡附近的秋景。

晴川所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朝诗人 崔颢 《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晴川:太阳照耀下长江岸边时平川。历历:分明清晰的样子。萋萋(qī妻):绿草丰茂的样子。鹦鹉洲:长江中的一个小岛,在今湖北汉阳县东南,黄鹤楼的西北。诗为作者登临黄鹤楼的览景之作。这两句大意是:临窗远望,只见丽日青天,江边景色尽收眼底,汉阳城,鹦鹉洲上的芳草绿树历历在目,遍地青绿,满洲萋萋,一片风和日丽、树茂草盛的美景。诗句原为作者抒写由美景而触发的多愁。独用时可化用来描写江边晴川万里,芳草鲜美,江树茂盛的景色。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唐代诗人 岑参 《山房眷事二首》

唐·岑参《山房眷事二首》其二。这两句大意是:庭前的老树,不知道人世沧桑的变化,春天来时还依旧开放着往日的鲜花。这首诗全文是:“粱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是一首吊古之作。前两句极写梁园的萧条、冷落;此二句说庭园中的树木依旧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明明是庭园萧条,满目凄凉,为什么春花依旧盛开呢?这是因为庭树不知粱园颓败,游人散尽,还依循自然规律,在一片废墟之中任自开放当年的繁花。作者借无知之物寄寓对繁华已逝的感叹,同时也用繁花满枝无人观赏,反衬出梁园的凄凉、荒寂。可用以抒写世事多变的惆怅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