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郡县的取名,一般概括位四种说法:山川说、人名说、瑞应说、物产说。 就余姚命名来说,瑞应说似乎并无关系。关于物产说,只是在古方志《越绝书》上提到“越人谓盐曰余”,“余”即“盐”,余姚历来是盛产盐之地,又临姚江,故名。此说依据不是很足。 至于人名说,古籍中也提到一些,如“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姚乃其属邑,故云余姚。”此说早在东汉就被人置疑,当时的学者应劭所认为“无取 剩下的只有山川说。较早的地理书籍《山海经》记载:“又东四百里曰句余(唐代之后改称之为四明山)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晋代郭璞说:“(此山)今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水经注》也说:“江水又东经余姚县故城南……因其句余山以名县。山在余姚之南,句章之北也。”至于“姚”字,得于姚水,即姚江。 由此可知,余姚之名取自句余山之“余”,姚江之“姚”,合山水之名而称。清代所编余姚方志,及黄宗羲的《四明山志》都推崇此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