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熊部落方国与轩辕黄帝(三) 涿鹿论坛

 司敬雪书院 2014-09-23
轩辕黄帝与有熊国的振兴
 
    轩辕黄帝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缔造者,这几乎是所有中华儿女的一个共识。然而,对于这位文明始祖的研究和认识,却与他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迄今为止,虽然有的学者对轩辕黄帝的家族、思想以及治国方略进行了科学的研究。但是,就整体而言,对于轩辕黄帝的认识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甚至受许多神话传说及杂书附会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错误。笔者认为,涿鹿作为轩辕黄帝史事的主要发生地,科学的研究开发黄帝的史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根据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就轩辕黄帝及有熊部落方国的振兴作如下论述。 
    黄帝,少典之子,从其生母附宝姓姬,名轩辕。“黄帝”之“黄”是死后按其生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敬天,爱地,亲民之德所上的谥号:土色黄,故谥称“黄帝”。“黄”为谥号,“帝”是职称,“黄帝”联称为庙号。五帝时期,虽然母系社会早已结束,但随母姓的习惯依然延续。《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姓公孙”是一个失误。“公孙”作为复姓,是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很长的时间才出现的。      
    轩辕黄帝的出生地,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河图稽命征》在记载轩辕黄帝的出生地时说“附宝……生黄帝于青丘。”《春秋命历序》说黄帝“兴于穷山轩辕之丘”。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附宝“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因“居轩辕之丘故以为名,又以为号。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轩辕黄帝到底出生在那里呢?许多学者经过综合研究认为,有熊国都青丘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帝王世纪》说附宝“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完全是不着边际的臆度。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据《古史考》记,轩辕黄帝之父少典为有熊国君。《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春秋命历序》的记载,“轩辕,有熊之子也。有熊,少典之国号。子,其裔也。兴于穷山轩辕之丘。”依古史记载,轩辕黄帝是有熊部落方国之君少典之子。“少典”一称,既非国号,亦非真实的姓名,而是死后依其生前功德所谥的美称,即谥号。就帝王而言,这就是其庙号,是一种尊称。“少典”这一谥号所表达的涵义,即言其在生前执政施治之中,已经规范了一些人们的行为准则而小有典章制度。以上述分析,少典在这样一个不仅有了国都青丘,而且基本制度已确立的部落方国主政,他的妻子附宝一定会生活在国都青丘。所以,“附宝生黄帝于青丘”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了。 
    其二,根据史书及出土文物显示,少典主政有熊部落方国时,有熊国的地域并不包括寿丘一带。试想,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作为有熊国国君的少典,怎么会让自己的妻子千里迢迢跑到另一个方国的地盘去生育自己孩子。很显然,生黄帝于寿丘之说太过于不着边际。 
    其三,有的学者考证,皇甫谧的“寿丘”之说,是取自汉代神仙家之言。西汉方士公孙卿说黄帝成仙不死之后,许多神仙家就以黄帝长寿而将黄帝的出生地“青丘”说成是“寿丘”。后人又因山东有“寿丘”之邑,便按图索骥地将黄帝的出生地指往山东。“长于姬水”说是应用《国语·晋语》晋大夫司空季子的一种曲说。季子因为黄帝为姬姓,便说黄帝“以姬水成”。其实,季子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姬姓之源,出于少典所属之族世代与之通婚的西陵氏,黄帝的母亲附宝就是有熊国西陵氏之女。黄帝姓姬与姬水无任何关系。再者,史书已说黄帝“兴于穷山轩辕之丘”。他也不可能在未成年时远离父母“长于姬水”。 
    皇甫谧说黄帝“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是一种无知的说法。黄帝“轩辕”之名是因规定造车之制而得。青丘因为黄帝“轩辕”之名而称为轩辕之丘,并非黄帝因为轩辕之丘而得名“轩辕”。 
皇甫谧在其所著《帝王世纪》中,对中国上古史的各种解说,不分真伪,杂相连缀,并加以臆度而成书,一句话中竟出现了三处错误,实在是治学不严。 
    学者们对有熊国振兴的思想基础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伏羲“道”学是有熊国振兴的思想基础。中国古史《周易》等有“伏羲悟道”的记载。据史书记载和考古证实,伏羲时期由于地震,导致桑干河流域大同、张家口、涿鹿三个古湖的龙门山、鸡鸣山、军都山“门栏”断开而泄漏。《淮南子·览冥训》说包牺之世,“水浩洋而不息……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大量湖水的下泄,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存。此时,先民们不得不改变原先的生产生活方式,以适应变化了的自然条件。在大量的、成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积累了许多认识自然规律的经验,产生了的世界上最早的思想理论体系,即“道”。“道”是在没有文字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以图案性挂画形式传播的一种指导生产生活实践、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学问,也依其未有文字之前的八个图案性挂画称做“八卦”。发明文字之后,为便于学习和记忆,人们便注以文字,形成了一种以图案画为主体、以文字注解为辅的独特书籍。至于用八卦作为占卜的工具,那是夏商周之后的事,本文不再累述。 
    轩辕黄帝主政前期,有熊国依然实行的是后、帝双头领导体制。其“后”职由黄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姜榆罔(炎帝)担任,“帝”由姬轩辕(黄帝)担任。至此,伏羲“道”学至少在桑干河流域传承了两千多年,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完善,成为指导有熊国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轩辕黄帝主政后,十分重视伏羲“道”学的学习,他说:“播之于天下而不忘者,其唯道矣!”《绎史》辑《春秋内事》说:“黄帝师于风后。风后善于伏羲之道,故推演阴阳之事”;《庄子·在宥》也说:“黄帝立为天子……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闻至道之精”。依古史所载,黄帝师于风后等学习伏牺大道,以其理论来制定法律、制度、典章、伦理、道德、礼仪等,并在灵山聚 “十巫”、五台山设机构,研究天文、历法、音乐、医药、人体科学等。同时,积聚人才重撰古《易》,由《连山》而生《归藏》。伏羲“道”学的传播,使有熊国发展并拥有了其它方国所没有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生产方式。 
    有熊国的振兴离不开轩辕黄帝的治国方略。原始社会末期,部落在战争中不断兼并重组,从而形成了部落方国。部落方国的首领们为了生存,都会把如何领导、指挥战争作为他们的“天职”。从而忽视生产和经济建设,使社会财物奇缺,民不堪苦。而轩辕黄帝则采取了与其它部落方国不同的治国方略。 
    依历史记载,轩辕黄帝主政有熊国前期,采取“振兵而不伐”的战略,没有主动发动战争开疆拓土。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生产,关心百姓寒暖和建立有熊国内部社会秩序方面。据《史记》记载,“(黄帝)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此中,“顺天地之纪”者,是指组织天文观察研究,制定历法,教民依时耕作诸事;“幽明之占”者,指修订古《易》以成《归藏》,传播哲学道理诸事;“死生之说”是指与岐伯等研讨医学理论,提高防病治病医疗水平等事;“存亡之难”是指以哲理为指导,以论治国家,言存亡兴废之事;“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则是指黄帝重视发展农业、养殖业,在熊耳、龙门两山垦荒,派嫘祖养蚕,推动纺织业发展,改善人民衣饰等事;“节用水火材物”土石金玉之类,是指如管仲所言的封禁山川矿产资源,严禁滥加开采,避免资源浪费等事。 
    发展生产,振兵而不伐,便民富而国强;关心百姓疾苦,爱民亲民,使民心所向,便众志成城。由此,轩辕黄帝虽不战而威震四方,虽不言而天下归心。其周围部落方国或服黄、炎之德,或慑于有熊国强兵威,纷纷“咸来宾从”,使有熊国疆域迅速扩大。据《山海经》记载,轩辕黄帝主政有熊国初期,有熊国地域包括以熊耳山为中心的桑干河、汾河流域。若以现在地名而言,即北京至郑州以西,张家口至呼和浩特以南,河南省以北的地域,基本上与仰韶文化分布地域一致。而黄帝振兵不伐,使民富国强后迅速扩大的地域,包括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陕西及甘肃一部分,基本上与龙山文化分布的地域一致。 
    在当时的情况下,有熊国不仅国土面积相当广阔,而且有黄帝、炎帝、蚩尤、应龙、风后、力牧等一大批政治、军事领袖及科学技术人才,没有哪一个部落方国能与之抗衡。所以,轩辕黄帝并未考虑削平有熊国周围的大大小小部落方国,建立六合一统的国家。然而,轩辕黄帝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有熊国有序发展之时,国内先后发生了惊天动地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两战之后,轩辕黄帝明白了一个道理,重臣手中有兵可叛,同胞手中有兵可成祸患。国内君臣、同胞手足之间尚且如此,而有熊国周围有着许多部落方国,它们都拥有军事力量,不论是哪一个部落方国强大起来,都会威胁有熊国的安全。于是,“养性爱民,不好战伐”的黄帝决定“以战去战”,消除未来战争的隐患。“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神州一统的国家制度,开创了中华千古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