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声电影一百年

 百眼通 2014-09-23

100年前,托马斯·爱迪生宣布了他的一项最新发明:有声电影。一些经过挑选的观众被邀请到新泽西州西奥兰治的爱迪生实验室,观看把留声机的声音和电影摄影机上的图像联系起来的电影机。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电影,终于进入了有声时代。

初战告捷

从1895年诞生后,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伟大的哑巴”。为了弥补这个“哑巴”的缺憾,人们想了种种办法让它“说话”。刚开始 ,电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时候让配音演员站在幕后说话。这种方法采用了一段时间就被淘汰了。后来,有人想出一个办法:在电影放映现场进行音乐伴奏。这个办法比较受欢迎,曾风行了将近30年,直到有声电影产生才结束。

爱迪生的贡献在于他在同一时间里把声音和图像同时记录下来。通过运用一台既可留声又可摄影的机器,爱迪生可以让演员在拍摄过程中自由地来回走动,而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他把新发明称为“维它风”。

华纳兄弟对在电影院里用扩音器来代替现场管弦乐队的方法很感兴趣。在他们初期摄制的有声片中,用“维它风”弄出的声响还只限于一些音乐和一些喧闹的声音。华纳公司当时正处于濒临破产的状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这家公司决定采用一家实验室的新技术,冒险摄制一部真正的有声电影。

1927年10月6日,纽约的观众在观看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歌王》时,突然听到主角开口说了话:“等一下,等一下,你们还什么也没听到呢?”这句话标志着电影新时代的到来。这部影片的收入达到了500万美元。

这部电影使用的是腊盘发声技术,也是最早成熟的一种有声电影技术——将声音刻录在唱盘上,放映时与影片同步播放,为电影配音。这也是世界上有声电影最初问世时采用的方法。到1930年,华纳兄弟采用了制作更方便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也是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片上发声技术。

望风披靡

电影声音的出现,为电影艺术拓展了新的表现空间。美国观众争先恐后地来观看这些音乐片,他们对于唱词和歌手嘴唇动作完全一致的现象感到十分惊奇,但另一方面,这种新的技术却受到卓别林、爱森斯坦等默片艺术大师贬斥。

因为担心声音的出现会影响到观众对画面和演员表演的关注,威胁到默片时代已经颇有成就的电影的独特艺术品格,这几位默片大师还曾联合发表了一篇有名的反对有声片的宣言《有声电影声明》。由于当时的录音技术还十分不完善,创作者在片中毫无原则地加入大量声音,使整部片子充斥着无聊唠叨的对白和莫名其妙的音响。这些毫无艺术美感可言的声音很快就使观众感到荒谬和厌倦,而且也造成了电影美学的倒退。

然而,一些新入市场的电影大亨仍看好有声电影的前途。霍华德·休斯1926年买入125家戏院的控制权开展电影事业,他制作的最有名的影片是空战片《地狱天使》。摄制过程中,他亲自带领数十架飞机在洛杉矶附近找云层当背景。杀青后,却因有声电影的出现不敢在市场上推出。休斯决定,全片除了保留空战部分配音响效果,全部另选角色重拍成有声电影。新的拍摄开始试用华纳兄弟所采用的“片上发声”技术,即把声纹与胶片制作在一起。

休斯重拍的片子在1930年5月完成并上映,虽然影评不佳,但大受观众欢迎,戏院放映打破纪录,之后在世界各地陆续演了20年,回收了800万美元。

休斯的成功证明,有声电影终究是历史大潮发展所向。到1930年,好莱坞电影中只剩下5%还是默片。1936年,卓别林略带悲情地出品了他的最后一部默片《摩登时代》,标志着默片的寿终正寝。

中国有声电影初啼

1926年夏,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摄制的有声短片流入上海,独霸中国电影市场。有志的中国影人心有不甘,奔走呼号:打破西方影业的垄断,自力更生,创造中国有声电影!1930年,由中国电影“开山鼻祖”郑正秋和著名导演、制片人张石川等创办的明星影片公司开始从事国产有声电影的研究。

彼时,“腊盘发声”和“片上发声”两种技术都已投入使用。但由于成本和技术水平的原因,《歌女红牡丹》采用的是成本低廉、制作简单的腊盘发声方法,因而,它实际上应该称作是中国第一部“腊盘发声”的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等主演。影片公映时盛况空前,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轰动,还发行到菲律宾和印尼等国。但严格地说,《歌女红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声片”,因为它只注意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看起来只有人说话或唱戏时有声,其他周围事物都是静悄悄的。这当然也是初期有声电影的通病。

当年,一些电影公司开始试制“片上发声”的有声片。那是由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公司合制的《雨过天晴》和天一公司拍摄的《歌场春色》。这两部影片都是租用国外的设备,并由外国人参与协助制作完成的。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制的录音设备拍摄了《春潮》一片,成为中国第一部用国产录音设备制作的片上发声的有声电影。

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在有声电影问世后,许多电影公司仍然在继续摄制默片,这形成了国内早期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长期并存的特殊现象。直至1936年,默片才终于停止拍摄,中国电影从无声向有声的转变彻底完成。有声电影还捧红了一大批影星,除了因《歌女红牡丹》而大红大紫的女影星胡蝶以外,“金嗓子”周璇当然也全赖电影的声音才能成名。

后标准时代的声音革命

此后电影的发声形态与工业标准都已基本确立,技术革命开始集中于电影院的设备。其中最重要的是杜比实验室的技术,先后发明了杜比降噪系统、杜比环绕声系统等多项技术,对电影音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比技术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杜比AC-3 环绕声系统。全独立的前置左、前置右、中置、左环绕、右环绕和超重低音6个声道,也就是5.1声道的压缩编码成两个声道,记录在电影胶片或影碟上,在播放时再通过解码器还原成6个声道进行播放,大大提升了观看电影的声音享受。

在此基础上,今天最时尚的IMAX影院中,专门为IMAX影院设计的Sonics声源均衡喇叭系统使影院内每个地方的音量和音质几乎完全相同,观众无论坐在哪儿都能享受同样质量的音响效果,为了使声音传播畅通无阻,银幕上还有成千上万个小孔,这给观众带来了完美的音响体验。(丁敏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