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国电影业初遇有声片时的反应如出一辙的是,中国电影业也随即产生了连锁反应,关于电影是否需要声音的讨论占据了各大电影杂志的版面。有声电影的出现对于市场来说既已成为赚钱的手法和噱头,因此“百老汇的戏剧家,已渐渐占据了字幕编纂家的地位,百老汇的男女演员,也有驱策电影明星脱离影业的趋势,各电影院和许多电影企业家也都购买有声影片的机器和夺取开映的特权”。(4)就在东西方电影制作者和观众兴致盎然的在为电影“有声”与“无声”的好与坏展开争辩与摸索,以及中国电影“被动”接受声音的同时,面对不容乐观的电影业发展局面,电影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从事电影事业的人,谁不在天天感念到痛苦和艰难,尤其是从有了有声电影以后”,(5)可想而知,面对西方大批有声片的涌入,电影从业人员并不会兴高采烈地欢呼迎接,他们面临的是完全陌生的挑战和对于电影观念的重新思考,而这无疑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很艰难。此时,华北电影公司的经理罗明佑提出了“国片复兴”的口号,紧接着联华影业公司在1930 年成立。 另外,联华影业公司对于声音元素的挖掘和探索就是音乐歌曲的创作。在电影还处于无声状态的时候,从未有人设想过把音乐加入到电影之中,西方媒体曾这样评论:“中国电影工作者是在《璇宫艳史》在中国上映之后,才了解主题曲的雌性美丽有多大。现在,他们每一部片子都要加上主题曲,就算默片一样。”(26)但联华影业公司还是尽可能地完成了这样的设想,1930 年联华影业公司出品、“民新”拍摄的电影《野草闲花》就是一份“配音及局部真音之有声片”的作品。(27)尽管现在看来是一部没有对白的默片,“只在哑片当中,配设歌曲”,(28)但其中“风靡一时的《寻兄词》”(29)却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首电影歌曲,“曾由卡尔登乐队伴奏,由大中华唱片公司和新月唱片公司分别录音”,(30)也是第一张中国电影歌曲唱片。(31)孙瑜回忆“《野草闲花》在30 年代的初期把电影插曲和主题歌提到了重要的组成部分”,(32)这也为联华影业公司发展有声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广泛的口碑。既然要创作电影歌曲,那就需要有专业的音乐人才加入进来,随即他们开始为这份制片计划招兵买马,聘任“上海立音乐学院院长萧友梅博士,指导有声片音乐工作,黎锦晖先生担任歌曲之教练”,(33)另一个规划就是吸收黎锦晖的“明月社”并入联华影业公司,成立联华歌舞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