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称课本打桂花配图有误 媒体拟邀学生体验

 玉阳山人LZK 2014-09-24
家长称课本打桂花配图有误 媒体拟邀学生体验

家长称课本打桂花配图有误 媒体拟邀学生体验

  杭州满觉陇桂农老唐昨日发消息到钱报微信订阅号西湖晓蛮腰:“西湖晓蛮腰啊,小学五年级课文《桂花雨》文字没问题,不过配图有一点点问题啊……”老唐说,插图里打桂花的办法,有点点粗暴,而且桂花最后都跌落到尘土里,不能吃了。

  有趣的发现。

  钱报记者联系了西湖景区农家茶楼协会会长胡公仰(满觉陇村书记)和协会秘书长骆菊梅,他们立刻发出一个邀请:“赶紧邀请杭州城里的伢儿来村里,到桂花林中去,体验真正的打桂花,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一定能有自己的发现。”

  五年级课文《桂花雨》的配图

  会不会有一点点误导小学生

  翻开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31页,低矮的村屋前方,一株桂树结了满树金花,两只母鸡带着3只“小绒球”啄米。红衣小姑娘和围裙妈妈面对面,抱着桂花树粗粗的树干,摇啊摇……

  这张插图配的是第七课《桂花雨》,讲的是作者儿时往事——台风之前,桂农母亲抢收桂花,阵阵桂花雨落,最后作者举家迁来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作者笔下的小山,想必就是满觉陇。满觉陇村民老唐认为,课文文字的问题倒不大:“我女儿正在读小学,她看到图后问我,我们村都是‘打桂花’,课文里头,怎么是‘摇桂花’?”

  翻开课文第32页,文中写道:“……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老唐认为,小孩抱着树干算是玩耍,“说课文的文字本身一定错,倒也不一定。”

  但是,老唐认为,课文的配图还是有一点点问题:“虽然也可以理解成是孩子和妈妈正在玩耍,但难免让学生们误解,桂花是这样收的。”

  面积18㎡的大纱帐

  必须撑在树下接桂花

  那么,桂花究竟怎样收?

  课文插图中,小朋友和大人抱着桂花树粗粗的树干摇啊摇,地面上也并没有铺跟树冠一样面积的纱帐。

  老唐说:“其实桂花是比较难摇下来的,而且这样操作会伤害桂花树;你再想想落到泥地里的桂花,脏兮兮,还怎么去做成糖桂花呢?”

  现实生活里的桂花是靠“敲”的,过程是这样的:满觉陇桂花农都是在清晨将至、天黑黑的时候,至少3人结成一队,扛着宽约3米,长约六七米的“纱帐”,背着2人高的长竹竿上山,一人使用长长的竹竿,轻轻敲树枝,另外两个人撑开纱帐,在树下接桂花……请注意,是“敲”字,桂花树,在满觉陇是传代的财富,桂农们都很珍惜,舍不得大力地打,不然枝条容易折断受伤、影响产量,所以,就更别提是像课文插图中那样子地摇树干啦,还不把桂农们心疼坏了。

  纱帐接牢敲落的桂花,防止把桂花弄脏。

  这个纱帐比平时在家用的蚊帐厚那么一点点,两端用竹竿固定,容易把持。按照拥有桂树数量的不同,满觉陇每户桂农家里,都有1~3个这样的大纱帐。

  天快亮的时候,桂花也打得差不多了,纱帐卷卷拢,树枝杂草抖抖掉,香喷桂花就被干干净净地带回家,桂花农欢乐收工。

  纸上得来终觉浅

  请小朋友去满觉陇打桂花

  就算课文配图没有丝毫失误,毕竟摇桂花比打桂花文艺多了,但杭州的小朋友们有没有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呢?

  所以呢,钱报小记打算邀请杭城五年级小学生去满觉陇现场体验打桂花,算是“须知此事要躬行”,孩子们可以看看生活,再看看课文配图,有点自己的感受!

  初定9月28日或29日,只要天公作美,就邀请微友们前往满觉陇,摸摸竹竿、捧捧纱帐,打桂花去。

  届时微信订阅号“西湖晓蛮腰”将提前1天通知时间地点,不限名额,不需报名,自行前往,满觉陇村会安排村民带队,钱报工作人员也将随行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