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东南快报:福建文艺高级讲习班“小说闽军”的培养者

 昵称14979747 2014-09-24

     本月上旬,由福建文学杂志社和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八届福建文艺高级讲习班在漳州举办,来自福建各地市的30余位作者参加了本届讲习班。

    本届讲习班邀请了《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小说家余岱宗;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林蔚文;《文艺报》编委、总编室主任徐忠志等专家为学员们授课。

    讲习班旨在挖掘和培养福建本土的中青年创作人才,讲习班学员也因此呈现出年轻化的特色,本届讲习班邀请了更多的年轻写作者,80后与90后的学员占到学员总数近三分之二,创历届之最。他们之中,有高校教师,也有高校在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年轻写作者的参与,使讲习班变得更加活泼和富有朝气。

    中年学员、《原乡》作者叶子:

    作家在动笔创作的时候是孤独的,他需要与人同行、与大千世界进行思想碰撞,一个从不交流的作家必然走向固步自封。半年前,一部名为《原乡》的电视剧在央视1套热播,福州是该剧的重要拍摄地点,剧中出现了诸多福州元素,台湾演员以闽南话对白,更让不少福建观众倍感亲切。

    在《原乡》热播之际,海峡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了同名长篇小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是第一部两岸作家共同创作、联合署名的长篇小说,填补了国内出版界的空白。来自台湾的作者是著名编剧、作家陈文贵;来自福建的作者是漳州籍青年女作家叶子,而叶子正是本届讲习班的学员。

    叶子与讲习班还有一些渊源,十六年前,她在长泰参加福建文学笔会时,就与余岱宗相识。余岱宗受邀为本届讲习班的学员们授课,叶子说,她既是来听课的,也是来与新旧朋友们欢聚的。“多年未见,看见老朋友彼此的白头发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儿。同时,认识了新朋友,文学路上彼此打气,给彼此温暖。”

    叶子出生于1976年,尽管她有相对丰富的创作经历,但她仍像学生一般认真听课,能如数家珍地说出老师们的授课内容。“这期讲习班,林蔚文老师讲的是乡土文化,林老师创作的《闽台民间熟语研究》对小说创作者很有实用价值。”叶子说,很多学员听了之后蠢蠢欲动,想向乡土文化的方向发展。

    徐忠志老师进行了精彩的小说文本分析,他提到的案例引起了学员们的热烈讨论。叶子回忆:“徐忠志老师上课时讲到一篇小说——一个人春节前在回乡班车上内急,只好要求下车,等他拉完屎,车开走了,他又气又急,因为他的年货和钱

    都在车上,就在这时,他看见远处的班车翻下了山崖,他转身对着自己的排泄物顶礼膜拜。徐老师说,他读到这里还不满足,还希望往下看,他觉得小说最好能‘翻三番’。究竟小说要翻几番,怎么翻?在讨论中学员受益匪浅。”

    “王干老师谈到小说的节奏时,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会出现剩女呢?因为这些女孩谈恋爱的节奏不对,要么太快要么太慢,可见节奏的重要性。”叶子说,王干老师生动的解读,使全场时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

    余岱宗教授则讲述了《从故事描绘到多重想象》,显示了他渊博的学养和深刻的洞察力。叶子说,听完余岱宗教授的讲座,她马上网购了《一位女士的画像》、《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等书籍进行阅读。“老师是你前行路上的旗帜,能让你在疲惫灰心的时候看到希望的一角,让你重新发现另一片天空。”

    “作家在动笔创作的时候是孤独的,他需要与人同行、与大千世界进行思想碰撞。一个从不交流的作家必然走向固步自封。”叶子说,她很珍惜类似的讲习班机会,每次讲习班她都会有收获。

    讲习班纯公益的性质、高质量的授课、文学性的交流,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踊跃报名参加。学员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银行职员,有的是乡镇基层干部,也有打工的工人。他们建立了QQ群、微信群等联系方式,他们在群里分享最新创作的作品,交流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互相鼓舞、互相打气,让彼此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青年学员、90后厦大文学博士游澜:

    虽然有60后、90后的划分,但文学是天然的纽带,我们有天然的亲切感,并不觉得生疏

    研究生毕业于福建师大文学院文艺学专业,今年9月将赴厦门大学攻读现当代文学博士的游澜,也是这届讲习班的年轻学员。让人略感惊讶的是,这位女文学博士,竟是一位生于1990年的90后。游澜说,讲习班有不少很成熟的写作者,尽管年轻学员中,有些学员并没有在纯文学性的刊物上频繁发表过作品,但主办方依然敞开大门,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式,让年轻学员得以有机会与老作家们共同交流,并聆听大师们的分享。

    “第一堂课,林蔚文老师讲的是乡土文化与文学创作,80后、90后这些群体,多成长于城市,更熟悉城市生活,对乡土并不十分重视。林蔚文老师长期做民间文化研究,深入民间艺人的生活,有很多这方面的图文资料。”游澜说,林蔚文的讲座引起了年轻学员们的重视。游澜出生于宁德屏南,虽然在县城长大,但对乡土的接触并不多。“我们的乡土观念可能比较淡薄,这是对我们的启发。”

    王干的讲座也让游澜获益颇多。“王干老师与老一辈的文人有深入的交流,他在课上让我们对汪曾祺的两篇小说进行文本分析,一篇是《岁寒三友》、一篇是《徙》,王干老师认为,这两篇小说是上乘境界的标杆,他想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好的作品。”

    前来授课的余岱宗是游澜研究生阶段的导师,“他授课非常风趣,很幽默,他的小说分析与传统的很不同,他对小说的悬念有另类的见解,他的讲解建立在大量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写作技巧进行深入剖析,对我们这些写作者很有益处。”

    作为90后的学员,游澜说,他们这个年纪的写作群体,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困惑。“曾有一位名家说,小说是属于成年人的,有着丰富阅历的人才写得起的。受限于我们的人生阅历和人生智慧,对年轻人来说,小说难以驾驭,我们大部分是在

    进行一种尝试。”

    但可喜的变化已经出现,王干是《小说选刊》的副主编,《小说选刊》作为纯文学性的刊物,几乎汇集了国内小说作品的精华。王干说,近年来,有越来越多80后写作者的小说作品被收入《小说选刊》,他认为,这种变化意味着,80后开始长大了,开始成熟了,开始有回忆了,80后写作者在慢慢进入成熟的写作状态。游澜说,“这种成熟的状态就是我们80后、90后的写作者想到达到的一种境界。”

    尽管学员们有年龄层次的划分,但学员们之间的交流并未因此受阻。游澜说,讲习班学员们建立的QQ群,并没有以年龄划分。“虽然说60后、70后、80后和90后的生活经历、生活方式不太相同,但文学是天然的纽带,它有天然的亲切感,我们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非常亲切,并不觉得生疏。”

    讲习班让年轻的学员们受到鼓舞。生于1987年的吕亦涵是闽南理工学院的教师,虽然教的是管理类的专业,但文学成了她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吕亦涵曾写过几部言情类的长篇小说,今年正在尝试现实题材的小说创作。“以前我认为,写作只是在宣泄自己的心情,在参加讲习班后,我意识到,写作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吕亦涵说,讲习班对她最大的影响是,她认识到真的需要静下心来多读一些书。她由此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都要抽出几个小时的时间读书。

    来自莆田学院的吴立晶是讲习班里年龄最小的学员,她出生于1991年。吴立晶学的是会计专业,参加讲习班,与有共同志趣的学员们交流,这让她意识到,尽管文学氛围在年轻的群体日渐式微,但仍然有一批忠实的爱好者、写作者在默默坚守,这让她看到了坚持文学的意义,并坚定了用心热爱文学的信心。

    讲习班做的就是“培土浇水”的工作,文学艺术创作不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写作者不可能一夜成名,讲习班以传统的方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培土浇水,虽然是最基础的,但却是最有效的。

    ——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林蔚文

    《福建文学》将继续为讲习班的学员们提供展示作品的舞台,共同营造更好的文学生态,为福建本土作家的成长服务。为了让作者与编者形成互动,《福建文学》还组织作者与编者开展了面对面的改稿会,进行点对点的指导和交流。

    针对大学生这个年轻的写作群体,《福建文学》将牵头为他们单独办班进行培训,挖掘新秀、扶持新秀、想方设法地为新秀们服务。

    ——福建文学杂志社社长曾章团

    福建文艺高级讲习班学员成“小说闽军”的中坚力量

    福建文艺高级讲习班开办于2006年,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了8届。福建文艺高级讲习班的举办,为福建文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艺人才力量。小说方面既培养了邱贵平、林朝晖、黄荣才、胡增官等一大批“小说闽军”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涌现出了如施伟、鸿琳、张遂涛等锋芒毕露的新锐作家。

    这一批的作家还有鸿笃、林筱聆、叶子、李相华、吴安钦、苏诗布、李迎春、唐宝洪、江启文等人,他们大多出生在1970年前后,既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又不乏创作的激情,正是出佳作的黄金时期,是“小说闽军”的中流砥柱。这些新锐作家以其各具风格的小说特色,为福建的小说创作增添了更多的新色彩和新活力,进一步壮大和发展了“小说闽军”的队伍力量。

    东快记者林鹏浩/文图由福建省文联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