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瓷器与鉴定陶器一样,鉴定工作者必须熟悉各地区、各窑口或窑系瓷器的胎、釉、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如磁州窑白地绘黑彩,耀州窑刻划花,定窑印花,德化窑瓷塑。同时又不可忽视因技术交流、相互摹仿和时代艺术风格诸因素,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窑口的瓷器在器形、纹饰、釉彩等方面出现的相同和相近之处,如宋元之际形成的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龙泉窑系。另外还应注意到铜器、 漆木器、金属器以及绘画、 雕塑、织绣,对陶瓷的器形、装饰、纹样等方面的影响。善于对比瓷器的精与粗,取决原料和对原料的加工,也因成型工艺及窑炉焙烧诸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如南宋官窑瓷因瓷土含铁量高,便出现“紫口铁足”。明曹昭的《格古要论》说定窑瓷“土脉细,色白而滋润者贵,质粗而色黄者价低”。明永乐时的脱胎瓷,因瓷土质优,淘炼工细,坯体旋削技术高,窑炉温度和还原气氛适宜而萤白如蛋皮。因此观察胎质的精与粗及其变化,是鉴定工作的一个方面。不同的规律不同时代,不同窑口或窑系烧制的瓷器,大体符合器形演变的规律。琢器类的瓶、壶、罐由低矮向挺拔发 展,如鸡头壶:西晋时小头短颈、鼓腹平底;东晋则鸡冠、壶身加高,颈部加长,出现鸡尾形执柄;南朝冠与身更高,颈部较前更长,执柄高过壶口;隋代则鸡首昂起,挺胸作打鸣状,身更瘦长,柄端有龙形贴饰。圆器类碗、碟、盘的足部,由实饼向假圈足、再向经过抠旋的圈足演变。因此,分析瓷器器足的高、 低、 深、浅、撇、敛、施釉情况,掌握器形的演变规律,是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装烧方法不同,瓷器上留下的痕迹明显不同,如汝窑瓷因底部满釉支烧,留下细小的芝麻挣钉痕;定窑碗、碟因覆烧而芒口;叠烧的瓷器,则内底有支垫痕及刮釉涩圈。装烧方法留下的痕迹,是瓷器鉴定时不可忽略的佐证。收藏爱好者都知道每一件藏品是否能够收入囊中是要看缘分的)欢迎你的来电。 |
|
来自: 昵称19430816 > 《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