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八法之

 杏林图书馆742 2014-09-24
    补法,又称补益法,运用补益作用的方药,通过补养气血、阴阳、以达到扶佐正气,消除虚弱目的的治疗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指出了无论形或精,凡不足者皆当以补法施治。故本法之适应证为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之诸虚劳损证。
  临床上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别,故补法应用时亦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相应。补气,主要适用于气虚所致诸病;补血,主要适用于血虚所致诸病;补阴,主要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所致诸病;补阳,主要适用于阳虚证,尤其是心、脾、肾阳虚所致诸病。
  临床应用此四大补法时,一般常根据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情况之不同,又具体设立许多治法。如补血养心法、补益心脾法、益气健脾法、育阴滋肾法、滋补肝肾法、暖肾补阳法、补火温脾法等。
  补能扶正疗虚,但也不能滥用。凡邪气未退,或邪盛正虚者,均宜慎用或禁用,补能敛邪,以免造成“闭门留寇”或“误补益疾”之患。
 
 
补气法:
    补法之一。也称益气,是治疗气虚证的方法。
    人身五脏六腑之气,为肺所主,而来自中焦脾胃水谷的精气,由上焦开发,输布全身,所以气虚多责之肺、脾二脏。气虚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声低懒言、呼吸少气、面色苍白、自汗怕风、大便滑泄,脉弱或虚大。
    1、补中气,助健运用四君汤;升提下陷用补中益气汤。
    2、补卫气、固表敛汗用玉屏风散。
 
补血法:
    补法之一。也称养血。是治疗血虚证的方法。
    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短气、唇舌色淡、脉细等。
    代表方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补阳法:
    补法之一。也称助阳。是治疗阳虚证的方法。
    肾为阳气之本,故补阳多指补肾阳。症见腰膝酸冷、软弱无力、阳萎滑精、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弱等。
    代表方剂有:右归饮。
 
补阴法:
    又称滋阴、育阴、养阴、益阴。是治疗阴虚证的方法。
    1、心阴虚表现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弱而数等。治疗方剂有:补心丹。
    2、肝阳虚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耳聋、麻木、震颤、夜盲、舌干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数等。治疗方剂有:杞菊地黄丸。
    3、肺阴虚表现为:咳呛气逆、痰少质粘、痰中带血、午后低热、颧红、夜间盗汗、虚烦不眠、口干咽燥或音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疗方剂有:百合固金汤。
肾音虚表现为:腰酸腿软、遗精、头昏耳鸣、睡眠不熟、健忘、口干、舌红少苔,脉细等。治疗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左归饮。
 
气血双补法:
    补法之一。是用补气药与补血药并用治疗气血俱虚之症。气血俱虚多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舌质嫩淡,脉细弱。
    代表方有:八珍汤。
 
补肾纳气法:
    补法之一。治疗肾虚不能纳气的方法。
    气主于肺而根于肾,肾虚不能摄纳,则见气短气促、吸气困难等。
    常用药物有:党参、胡桃肉、补骨脂、山茱萸、五味子、熟地等药。
 
补脾益气法:
    又称补中益气。用健脾的办法治疗气虚证。是补气的基本方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之源,健脾即能加强其化源,达到补气的目的。
    代表方剂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益气生津法:
    补气法之一。气津并补的治法。气津两虚,表现为汗出过多,肢体怠倦、气短懒言、口干作渴、舌质红干、脉虚或细,用生脉散之属,以益气敛汗,养阴生津。
 
补脾摄血法:
    同补气摄血。是治疗脾不统血,气不摄血所致的出血证候的方法。
    1、如月经先期,血量较多,色淡质稀,脉虚弱无力;
    2、下血紫暗,或先便后血,脘腹隐痛,面色苍白,脉细弱;
    3、反复皮下出血,神疲乏力,头眩心悸,脉虚细弱;
    4、溃疡病呕血色淡,胃脘隐痛,时轻时重,肢冷畏寒,心悸气短,脉细弱。
    以上诸证,均可用归脾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