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做临床医生的时候,查房不带听诊器是不可思议的事。查房时,对每一个病人都要听一下心肺,有的还要量一下血压。这些简单的动作有时会有意外的发现。在神经内科转科的时候,有一次夜班查房,我在一名患者 胸骨左缘意外听到了心包摩擦音,那种猫抓样的粗糙杂音非常典型,是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的典型体征。听到这个杂音我非常兴奋,立即找到心内科的刘老师来确 认,仿佛发现了“不明病原体”似的。刘老师听后肯定我的判断,立即把患者转到心内科。可是第二天“第一听筒”老孙主任查房时,这个心包摩擦音消失了。心包摩擦音有时只持续几小时,是可能消失的。我沮丧的是,孙主任会不会因此否定我的听诊水平。刘老师说,不要紧,等等看。果然,后来的心脏彩超提示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使心包两层浆膜分开,摩擦音因而消失。如果不经常听诊,难以捕捉到这种转瞬即逝的心包摩擦音的。 现在的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外科医生,已经很少用听诊器了,他们过于依赖仪器检查。然而,仪器并不能代替视触扣听,因此而发生的离奇误诊、漏诊时有所闻。 一病人私自外出饮酒,神不知鬼不觉的回到病房,年轻医生发现时居然神志“消失”了。病人比较胖,医生体检发现呼吸心跳“停止”,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紧急抢救,一面叫来主任。主任一听心脏,活泼泼的跳着呢!这醉鬼没被按出肋骨骨折或气胸真是命大啊。 外科某重病人请会诊,会诊医生边体检边问血压多少。管床医生说,监护仪上看呗,“90/60”。不对呀,会诊医生听完心脏亲自一量,血压为零!于是立即抢救!幸而及时,病人捡回一条命。仪器并不总是可靠的。 老年骨折病人,咳嗽几天了,医生查房时总是当感冒。 直到患者家属要求拍片,医生才装模作样听了一下肺部,说有点啰音。片子一拍,一侧肺全白,重症肺炎啊。转到重症监护病房抢救。棒棒医生到监护病房给这个病 人体检,典型的肺实变体征啊:触诊病侧语颤增强,叩诊为浊音,听诊可闻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哪里是“有点啰音”这么简单,这是长期不用听诊器的结果。 不用听诊器,就像中医不切脉,算不上地道的医生。 (作者:棒棒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