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快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空空如也屋 2014-09-25
2013年03月09日09:30

  “政府部门尚未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到"管文化"为主的角色转变。”3月5日,一进入政协小组讨论文艺组会场,一位委员的发言吸引了记者。他叫言恭达,是江苏省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会议一结束,记者就追着采访了他。

  “政府过多地直接办文化,占用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其结果是政府财政投入的增加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建立市场运作的机制,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体制瓶颈。”言恭达对记者说,当前,不少地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方面的配套政策不完善,机制也不够健全,渠道不够畅通,造成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的动力不足。为此,必须加快观念转变,留出更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领域的空间。

  言恭达认为,第一,文化管理部门要着力建立文化管理体制,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利用社会力量的市场化运作理顺供求关系,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提供方式、文化产品多样化,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

  第二,要制定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对于社会力量新建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化艺术场馆的,应根据建设投资额或建筑面积,给予资金补助或免税奖励。同时,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情况给予运行补助。还可通过采取资金补助、精神奖励等举措,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第三,要探索服务购买机制。对政府主办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可以通过招标采购、项目外包、授权等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的方式,委托社会机构承办,并规范跟踪管理,逐步加大委托社会承办的范围,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他同时建议,要完善社会捐赠激励机制,适当放宽公共文化慈善组织的登记条件,降低注册门槛。政府要制定对文化中介等组织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使用,提高他们的生存、创新和组织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