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育“忠于职守”的行政文化2014年09月25日 21:10:35
来源:求是网 作者:吴皑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反“四风”正入佳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盘点收账、清风正气正成为新常态之际,应借风扬帆、乘势而为,在全社会大力培育以“忠于职守”为核心价值理念、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行政文化,巩固已有成果,将制度约束升华为全体干部的文化自觉。 “忠于职守”的行政文化的核心要义:该做的做到极致,不该做的丝毫不为。当前,通过反“四风”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但悖离“忠于职守”行政文化——为官“慢为、懒为、不为、乱为”之迹仍时有所见。诸如:马马虎虎、玩忽职守,因职责意识淡漠导致工作失误、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后果的事故屡屡发生;“差不多主义”盛行,对职守打折扣、搞变通,只讲差不多、不管差多少;“忠于上级”而非“忠于职守”,以“办好上司交办的差事”替代本职工作,以“听话”“好使”为选人用人标准,导致“公仆”变“家奴”;以权谋私、渎职失职,不给好处不办事、拿了好处乱办事,把岗位职守当作谋取一己之私的摇钱树,或迫于“人情文化”的压力,放弃职责和操守,成为乡愿陋俗的俘虏和潜规则的牺牲品……凡此种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成绩看作过去式,把问题当作进行时,多管齐下、倾力扭转。 把“忠于职守”理念内化于心。“忠于职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忠于职守”是公民的重要价值准则,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担任什么职务,都应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忠诚于自己的职业操守,以此为本分、为美德。正如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如果一个人是清洁工,那么他就应该像米开朗基罗绘画,像贝多芬谱曲,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以同样的心情打扫街道。他的工作如此出色,以至于天空和大地的居民都会对他注目赞美:‘瞧,这儿有一位伟大的清洁工,他的活儿干得真是无与伦比!’” 把“忠于职守”理念外化于形。“忠于职守”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实现的,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在各自岗位上勤勉工作:公务员廉洁奉公、法官秉公执法、军人保家卫国、商人诚信经营、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科技人员发明创造……唯有全体社会成员各守其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形成和谐、正义、活力、良善的美好社会。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岗位意识,在岗言岗、在岗爱岗、在岗为岗,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埋头苦干、积极奋进,成为本行业本岗位的行家里手、业务骨干,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把“忠于职守”理念固化为制。严明法纪,一方面,进一步明确干部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绩效考核办法,公开权力清单并使之可查询、可评价、可监督;另一方面,党纪、政纪、国法不能“粗枝大叶”,“牛栏关猫”不行,不能只是价值性倡导、原则性规定,应进一步对纪律要求和法律规范量化、细化、具体化、程序化;在违纪违法行为认定和纪律处罚、法律责任追究之间,形成明晰的因果关系,可操作、可执行、可监督、可问责。加紧清理整顿“法外之权”——特权,消除它对忠于职守的践踏,特别是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各种公共待遇,逐一清理,制定出标准和纪律,该量化的量化、该公开的公开、该压减的坚决压减,减少似是而非的灰色事项。切实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下看上、小看大,群众看干部、干部看领导,爱不爱岗、尽不尽职、负不负责,上级“动真格”,下级不敢“闹着玩”,“一把手”必须带好头、作榜样,所有干部应是监督的重点对象。 把“忠于职守”理念转化为力。不妨看看日本人是如何“忠于职守”的:以一款新车上的一只小马达制造为例,经耐尘、耐水、耐热、耐寒、耐撬、耐震等大大小小37项检测试验,试验项目的检测要求和所检测产品的性能的说明整整46页;第一批出厂检测“合格”的3000个马达,运抵日本后被查出7个不合格,项目负责人亲率电机专家远赴设在异国的工厂,通宵达旦查找原因;由于查不出原因,于是将负责出厂检测的25名员工悉数请到日本,让同一批人以相同方式,对“合格”马达再作同样复查,日方最后再检测,确保产品“绝对合格”!德国职业教育亦然:生产加工过程,必须严格按设计规范与操作规程办事,一个螺丝规定拧七圈半,就是七圈半,不多不少、一丝不苟!以国人眼中的“迂”“傻”“笨”诠释着他们的“忠于职守”或“职业精神。而且,从学习之始就刻意养成,迨至走上工作岗位,早已融入骨髓。其实,一个人只有敬畏职守、忠于职守,才会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保持进取的干劲、奋斗的热情,才会在精益求精的工作中享受快乐、收获幸福。退一万步讲,即便不喜欢目前的岗位和手头的工作,也应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这是做事的底线、做人的境界,是对己负责、对人负责,惟有如此,才能赢得尊重、成就自我。当一个人把一个简单技能练到一定境界时,就变成一门技术或技艺;当把这种技术或技艺练到炉火纯青时,就变成一门功夫;当把这种功夫练到登峰造极时,就变成一门绝招,就可立于不败。 (作者单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防空办公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