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色列国的经济发展概况

 悠悠世世 2014-09-26
 
2010年06月01日 22:20 凤凰网历史

一、创业维艰

     以色列国的经济发展,是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无名小国到经济强国,经过了若干风风雨雨,走过了一条条坎坷不平、困难多磨的道路。首先是,以色列国小地少,沙漠过半,耕地不多,干旱少雨,水源也极其有限;其次是,缺乏自然资源和能源,仅有一点碳酸钾、磷酸盐、溴、铜、铁、镁、锰、硫磺、石膏、石灰石、陶瓷粘土和玻璃沙等,土地十分贫瘠;第三,从开国伊始直至现在,就不断背着移民入境的大包袱,数百万人的吃、住、教育和安全等的财政负担;第四,阿以冲突,无岁无之,何况中东几次大战役,军费浩繁,大大耗用了国民的收入;第五,四境多垒,商贸上不能就近获得原料与市场,为了解决问题,不得不远道洽办,这势必增加时间、人力和远距离的运输费用。尽管如此,但以色列政府和犹太民族并没有为困难所折服,终于冒着艰险,排除万难,昂首挺胸地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发展情况

     以色列在建国后的最初25年中所取得的成就,曾经为世人所瞩目,并认为是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奇迹”之一,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已达10%。与此同时,还接纳了来自亚非欧美几大批犹太移民160余万,其中大部分是战后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难民;建立了现代化经济基础,主要是对交通、港口、水、电、通讯等工程进行扩建和技术更新;并按照犹太人传统,保证国民福利,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这种经济奇迹主要是来自充分利用多年获得的经援,对生产资料大量投资与安置好移民在生产上所取得效益的结果。

      但在1973年后,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及70年代全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发展速度放慢。虽然如此,在1973~1979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仍达到3.8%。1980年以后,略再下降,其增长率也达到3.1%。可是从1984年起便已开始复苏。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GNP)竟达350亿美元,人均约7800美元,在亚洲仅较中东一些石油国家和东亚的日本为低,相当于新加坡的经济实力,而达到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此后逐年上升,这当然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促使大量的犹太人移居扩土有很大关系,但与以色列国正确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现以国内生产总值(GDP)看(与国民生产总值“GNP”出入不大),——1990年增长6.0%,1991年为6.2%,1992年突增至6.7%,与世界列国相比算是较高的。当时韩国才5.8%,新加坡为4.8%,少数东亚国家几近这个百分数。1993年为了实现中东和平,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及其他边远地区都停止了犹太人定居点的建筑工程,再加上当年军火与水果出口不旺,国内两个国防大工业又接去年继续亏损,影响了当年国内总产值的递增而降为3.4%。虽然如此,但以色列的经济学家认为,“1993年是一个过渡年”,今后经济仍将持续增长,这一增长速度——6%~6.5%之间,至少能维持今后十年。

     理由是:1.1993年4月起,关闭了边境,切断了成千上万低工资阿拉伯人来以色列做工;2.住房建筑放慢,对经济增长影响是暂时现象,今后会让基础设施投资不断上升来弥补;3.最重要的因素是推进中东和平进程,这才是天大的好事。目前,首批和平效益已露端倪。如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及沙特阿拉伯都曾公开或私下表示,他们不再走第二次抵制以色列产品的老路;世界各地,尤其是远东、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都组织代表团竟相开辟通往特拉维夫的道路,以寻求贸易和投资环境;日本丰田、本田与德国的奔驰等汽车公司也放心地在和以色列人做生意;与此同时,以色列商人也开始周游阿拉伯世界找客户做销售和采购工作。冬去春来,以色列经济前景将会更好。

     1994年,真是“福”到家门,它的经济指标上升了,年增长率达6.5%;1995年效果更佳,国内生产总值为886亿美元,增长率是6.9%;如与20年前的1975年国内生产总值120亿美元比较,则已增长了7.4倍,排名在世界列国的前二十名。再从衡量一个国家全面经济实力的公认标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1975年为3400美元,而1995年达到15675美元(见《以色列通讯》1996年第1期),增长率为461%,这就与欧洲几个主要国家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了。德国、丹麦、瑞典、比利时等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万美元,英国目前与以色列差不多。如果中东和平进程一路顺风,以色列经济仍将继续繁荣下去。就目前而论,它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发达的12个国家之一了。

    以色列经济发展得既快又好,主要原因是它的政府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一条适合于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道路,使国家能从一片贫瘠地区建立起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科学技术而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就其经济性质和经济结构而论,属于混合经济,包括国家控制、合作经营及私人经营三大部分。以色列商贸企业,多属私人经营,其贸易额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则由国家垄断,如自然资源、国防军工、公路铁路、邮电、银行、电力、农田排灌、水利、绿化等。对于大资本私营企业,国家和地方政府及犹太代办处、犹太民族基金会也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全面干预。它们高度地控制各主要经济部门,并制定有关政策,如预算、投资、补贴、货币发行等等,以便进一步对这些部门施加影响。与此同时,以色列所拥有的合作经济,如“基布兹”、“莫沙夫”,以及以色列总工会和它的下属控股公司等也都对以色列的建立、犹太人的定居,与今日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历史的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工业生产

     以色列工业,二战前主要是些农具制造、修理和农产品加工作坊。在大战中为适应盟军的需要,加速发展轻工业,尤其是服装和罐头食品,从而刺激了当地的工业生产。以色列建国后的头十余年,就在此基础上着手发展传统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家具、化肥、制药、橡胶、塑料、五金制品和兴建供水、交通及能源基础设施。由于犹太民族素质高、生产缺乏最基本的原料,以色列工业自1967年起,便把力量集中在高增值制成品上,开发基于本国科学水平和技术革新的产品,计有电子医疗设备、农业技术、通讯设施、精制药品、太阳能产品、电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钻石加工等。这种作法,既满足了国内生产、生活需要,又带来了出口创汇效益。70年代后,它们的电子、光学和航空工程已成为以色列的主要工业。电脑滴灌设备、海水发电设备、太阳能照明装置、电脑程控图片编辑机等,不仅生产工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产品已属世界第一流产品。尤其是钻石加工工业,其出口各种磨光钻石和小宝石已跃居世界同行业之首。全国企业约1000多家,每年创汇达20多亿美元。到1990年,以色列主要工业品出口竟达94.6亿美元,占其主要出口商品总额的93.6%。而其中钻石出口一项就为32.36亿美元,竟占主要工业品出口总额的30.6%;电子、机械等高科技产品为33.37美元,占31.6%,成绩是非常显著的。以色列工业发展的特点,主要是重视和重用了人才。它依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把高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不搞封闭式经营,这就使成果容易出得快,而易达到精制的效果。国家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或以上,这一水平,比多数工业发达国家都高。所以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最快。由此也可知以色列是抓住了时机,及时把工业重点转移到发展高科技及高增值出口产业这一正确的方针轨道上。

     以色列工业生产的骨干主要是国营和半国营大型企业。后者多为中小型企业,在工业部门中所占比例也很大,它们由以色列总工会和“基布兹”来管理。“基布兹”工业发展也很快,其经济收入相当于其总收入的1/2。它们生产的产品范围也很广,产值已占全国工业总产值7%。至于私营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为数众多,堆沙成山,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二)农业生产

1.不毛之地出奇葩

       以色列土地贫瘠,水源缺乏,可耕地面积实在太少。建国之初,政府在农业上就很重视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50~60年代,当局对土地、牧地和全国等高线土地都进行了详细调查及利用普查,并严格制止城市建筑与农业争地,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些措施确实已收到一定的效果。尽管以色列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但经数十年辛苦经营,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现已占耕地总面积62.2%,人均灌溉面积达0.048公顷,在亚洲国家中名列第7位。以色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无论种植业或畜牧业,全都实行了机械化。因此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据统计,1990年农业人口为1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4.2%;而农业劳动力才7.5万人,占全国总劳动力4.3%。如与1975年相比,现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均已减少,可是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所生产的成果竟能养活61.3个没有种田的人。据统计,从1948年至今,以色列农业生产的增长已超过人口增长的3倍;食品由原来一半以上要靠进口,如今有95%已能自给,同时还可供出口。1990年全国农业人口创产值28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7%,其中农产品向欧美等国家出口就创汇6.55亿美元,将近1/4,所以有“欧洲冬季厨房”之称。

      以色列不仅出口农产品,还出口农业技术。在它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农业技术就占了1/3。每年平均有来自50个国家的6000多人到该国学习农业技术和传播技术;而它也派出过3000多名农业专家到世界各地传经送宝。

2.兴农之道靠什么

     以色列人数十年在他们那块贫瘠、荒芜的半沙漠土地上,创出了农业生产空前的奇迹,既解决了自己境内的国计民生,又提供了国际社会服务,引为世人尤其是当权的有关专家、学者所瞩目。其原因何在?主要经验是利用进步科技以发展农业。如搞滴灌工程,全部由电脑控制,用胶皮管将水肥送到植物根部,以减少水份的蒸发损失;其次是农业生产行业化,如生产花卉、水果、蔬菜,农民按各自的专业组织行会,以便打入国际市场和搞国内销售;第三,政府对个别农产品实行限价和亏损补贴,以上三点,基本上就是以色列兴农之道,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破除了“靠天吃饭”的旧风习。

(三)外经外贸

1.重视外贸与开发脑力资源

     以色列由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因素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经济既是一个以先进科技为基础的工业型经济,又是一个在原料、能源和产品销售市场严重依靠国际市场的外向型经济。因此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对外经外贸就非常重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出口贸易这方面。单以1995年为例,全年以色列国内生产总值为886亿美元,而商品进出口总额竟达459亿美元,占51.8%,占了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再看出口贸易,当年商品出口总额为179亿美元,占同期商品进出口总额39%,表面上出口低于进口,但横向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其贸易出口率还算是最高的,位居世界前几名。

    正因为以色列对出口贸易的重视,1958年政府成立了以色列出口协会(IsraelExportInstitue简称“IEI”)。该协会的成立,主要旨在促进以色列的出口贸易,为外国厂家、新闻界和商业团体提供接触以色列制造业、商业和新闻界的机会,扩大以色列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该协会目前设有四个工作部门,即:市场部、战略和销售数据库、出口服务部和展览部。它们服务热忱,忠于职守,在各部门工作人员竭诚努力下,数十年来该协会参与全国性的出口业务达90%以上。由于国家小,经济规模小,国内市场当然也相对的小,国家不能不靠扩大出口来推动其经济的增长。

     以政府向来都把大部分创造性资源用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出口贸易,所以工业产品的1/2都是用来出口,但要实现国家寻求的最佳增长率却仍嫌不够。可是历届政府都有一“绝招”:即重视人才,开发脑力资源。通过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相互合作,对教育、科研和生产的开发运作,以及对建立一个工业基础的承诺,已使以色列国内经济发展成了出口的可靠保证。以色列的企业家、制造商和研究人员均已公认国外市场为主要市场。看准国际市场的需求,利用他们聪明的头脑、革新的才干和专业技能制造出优质的出口商品——从复杂的光电系统到美味的健康食品。

2.灵活经商,利达“友好的篱笆”

    以色列的出口贸易,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其模式。与此同时,在对外经营方式上,也要看对象的不同而灵活多样。

     首先是时移则势易。在50年代,以色列的输出主要是劳务、农业初级产品、轻工产品和传统工业品。其中劳务占贸易额的2/5,包括国际民航企业、商船队、保险业、旅游业等的收入;商品输出占3/5,计有:农产品(各种水果和蔬菜)、工业品(磨光钻石、化学制品、轮胎、纺织品、机器、车轮、胶合板、水泥、纸张)以及加工食品等等的收入。自60年代直至90年代,以色列的出口商品构成变化就更大。首先是燃料、矿产品和金属制品的出口比重下降,由1960年占出口总额的4%下降至80年代末期的2%,其中尤其是燃料,到90年代基本不出口。其次是迅速发展工业,机械、运输设备、电子产品、军火武器大量增加出口,80年代中期,高科技产品出口,更大大压低了传统工业、工艺产品的比重,其出口额遥遥领先,达55.9%。其三是初级产品(主要是农产品)逐年降低了出口。1960年它占出口总额35%,到90年代还不到10%,其他如食品、纺织品、服装、皮革等出口也同样受到限制。不过农产品出口近年来在数量上虽有所下降,但由于价格的上浮,使其出口额又缓慢地呈上升趋势。

     其次是看对象经商。世人都说犹太人会做生意,其实更确切地说,他们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把买卖做活、做成。任何人做生意不是“会”与“不会”的问题,关键是他动不动脑筋的问题。生意、生意,本来就是要生“意”的。不动脑筋,还叫什么做生意。生意人只要思想不懒惰,把事做成,“人皆可以为尧舜”,又何必“除却巫山不是云”。以色列人之所以会经商,把外贸发展得很快,主要是方式灵活,方法多样。他们除一般贸易方式如来料加工、以货易货、联合生产产品、对出口产品进行补贴,以加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外,还以其世界领先技术和高科技产品,加上巧妙的工作方法打入抵制以色列商品进口的国家。如1989年以色列利用几十名专家到乌拉圭传授农业技术与市镇管理经验的时候,牵线搭桥,两国便签订农业、排灌、蔬菜和水果生产等合作项目,使以色列这类商品便打入了乌拉圭市场。早在1952年,阿拉伯联盟为抵制以色列商品曾设有一“禁运办事处”(常设机构),并派联络官驻在有关国家监视其是否与以色列有贸易往来。如果一旦发现有,阿盟各国都将一致与它断绝贸易关系。尽管如此,以色列在阿以冲突数十年风雨中,并未因此而使其外贸活动受到什么阻碍。相反的,就连阿拉伯联盟国家,以色列也很巧妙地和他们暗中做生意。最有趣的是以色列要把商品如新鲜蔬菜、水果、食品罐头等产品输送到阿拉伯各有关国家,还通过了与黎巴嫩、约旦接壤的边界,然后再转运到其他阿拉伯国家。这种公开的秘密外贸地下运输线,多年来从未中断。所以以色列把北部与黎巴嫩交接的边界称为“友好的篱笆”;而对东部与约旦分界的约旦河桥梁称为“开放的桥梁”。

3.势所必至,入超大于出超

     尽管以色列外贸出口发展很快,但进口不能令人乐观,每年会计表出现赤字,外贸呈现逆差,这却是一大问题。据《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50年逆差为2.67亿美元,1960年为3.39亿美元,1970年为13.37亿美元,1980年最高为41.47亿美元,1990年略有下降也达35.29亿美元。所以,以色列出口形势虽好,但也无法弥补其逆差。其所进口的物资,主要是些工农业和建筑业所需的原料、燃料、润滑油、生活消费品、轻工生产设备等。由此,可以看出国内资源贫乏,人口逐年增加,需要大量的生活物资、修房建筑材料,以及日用轻工业、机械工业和民用电子工业跟不上形势所造成。当然也存在有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太快,超过了以色列外贸出口的增长因素。

4.互利互惠,外贸伙伴一览

      以色列的外贸伙伴最主要的是欧洲共同体国家和美国。根据协定,双方可以在无限额、无关税的互惠条件下进行。1975年5月,以色列与欧共体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据此以色列的工业产品和部分农产品可以自由地进入欧共体国家市场。1985年4月,以色列和美国也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本国的工农业产品可分别享受免税和优惠关税待遇进入美国市场。除此而外,以色列也和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日本、芬兰、新西兰、挪威、瑞典、瑞士等发达国家建立了外贸关系,并享受了他们的普惠制优待。目前,以色列商品出口地区,36%运往欧洲共同体;6%运往欧洲其他地区;30%运往美国;15%运往亚洲。至于进口,有52%是来自欧洲共同体;15%来自美国;33%是来自欧、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西欧、东欧、北欧、印度、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韩国、泰国等)。

     这样,以色列的货物既可免税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又可吸引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者、企业家、投资商来以色列寻找互利市场与合作发展的机会。与外国实业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往往能发挥以色列公司在创新和外国公司在大规模生产及市场渗透方面的优势。现在开展的合资项目已涉及许多领域,计有:电子、计算机软件、医疗设备、印刷和计算机制图等,并且其中很多具体项目已得到国与国间双方机构的支持和援助。如以色列·美国工业研究发展基金会,它的基金是由两国政府资助,并向美以合资企业提供资本,发挥基金应有的作用,此其一例。又如1995年4月,美国罗伊·迪斯尼的私人投资公司沙姆罗克控股公司曾花费2.52亿美元,买下了以色列最大的工业公司库尔工业公司22.5%的控股权,这是一家外国私人企业对以色列经济的最大投资。

     同年先后在以宣布投资的还有美国计算机芯片制造公司英特尔公司在以色列南部建一座耗资16亿美元的半导体工厂,这是迄今为止,以色列所获得的最大一笔外国私人投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与死海工程公司签署了一项投资6亿美元建造一座镁加工厂的谅解备忘录;美国富豪公司已购买以色列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梅卡维姆公司50%的股份;美国设在英国的玛奇公司以3亿美元购买了兰内特公司;美国设在瑞士的雀巢公司已获得了对以色列最大的食品公司奥赛姆公司10%股份的购买权。以色列莱曼兄弟公司总裁罗恩·卢巴什说:目前“欧洲的一些大公司都以相当规模的投资在以色列积极经营;所有的欧洲大银行都在以色列设了营业机构,亚洲的银行也在陆续到来。发展得最快的是合并或兼并,而且已经宣布合并与兼并的企业只不过是冰山之巅。”

    也许读者要问,以色列在当前外贸活动中,为什么会招徕不少外企来投资、建厂、办企业,或积极合作从事经贸活动?笔者认为:第一,以色列与阿拉伯邻国签署了和平协议,愿意逐步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在经济上搞改革、开放政策,把过去曾经由国家支配的经济继续予以“松绑”,减少对它们的控制,欢迎外企来与它合作,或独办,总之使外企放心,眼光放远;第二,以色列有很多高科技公司均属世界第一流,像电信和数据通信领域,已占据世界市场80%。美国沙姆罗克公司之所以买下以色列库尔工业公司22.5%的控股权,原因就是器重该公司的电信、化工、电子和建材的生产技术。以色列的高科技,从数量上说虽不能与阿尔卡特尔、西门子、或AT&T这样的大公司相比,但从它的技术质量上看,却在全球同类公司中居于领先地位,是“信得过”能吸引客户的“说明书”;第三,经济实力强大,而股本市场薄弱,这正是投资赚大钱的好机会。过去5年,以色列经济实际增长了33%。据预测,今后以色列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仍将稳步增长,所以从1992年起,以色列的股票市场价格不断上升,这就大大地刺激了外国投资者的兴趣。虽然阿以时有小冲突,有限的巴勒斯坦自治亦未能终止反以色列的恐怖主义活动,但也未能阻止国际金融界和企业界对以色列经济进行巨额股本的投资。

    所以1995年10月,以色列财政部长阿伯拉罕·肖哈特当美国英特尔公司宣布要在以色列南部建一座投资16亿美元的半导体工厂协议时说:“??这表达了对以色列经济和对以色列本身的信心。??这里是拥有能够吸引这类项目的人力和技术的地方。”英国海外公司P&O公司董事长洛德·斯特林1995年访问以色列时也曾说:“很多实业界人士把以色列看作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杠杆,我们正在展望今后二三十年的前景。”因此外国金融界、企业界,也包括政府和私人当前去以色列投资,一方面表明他们看准和抓住了赚大钱的时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以色列外经外贸宏观经济政策的吸引力。

(四)第三产业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是否发达,突出的标志就是看它的第三产业是否繁荣和兴盛。这是因为它首先给人以直观的第一个印象。进入20世纪以来,经济发达的国家,其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唯独第三产业人才兴旺,扶摇直上。其所创造出的净产值均已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总和,以色列国也不例外。它的第三产业也特别发达。进入90年代,这个门类所用劳动力为全国总劳动力的一半,其产值已约占国内净产值的60%。以色列的第三产业如此繁荣,这当然是与犹太人善于经商和从事其他传统劳务有很大关系。鉴于第三产业比较形象化,与社会文明、人文习俗的关系非常直接,笔者在本书第七章以后(含第七章)各章,均将陆续有所提及。为避免重复,兹从略。

(五)军费与外债

1.军费开支庞大

     以色列自建国以来,阿以冲突,迄未停息。加上中经五次战争,致使军费开支庞大,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大障碍。1967年以前,军事开支约占国民生产总值8~10%;从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初,军费突增,占国民生产总值25·7%。尤其是在1967、1973、1982年几次战争期间,军费开支高占国民生产总值30~40%,这样庞大的军费开支,将国家预算和国民生产总值基本耗用了1/3以上,远远超过西方国家水平。这势必降低民用工农业生产预算而扩大军工生产,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由于阿以冲突,巴勒斯坦局势紧张,旅游人数减少,极大地影响外汇收入,严重时期,如巴勒斯坦人起义(1987年12月开始)的数年间。一些工厂停产,企业关门,欧共体与以色列进口商品协定被冻结,促使以色列经济再度恶化,损失达20亿美元。近数年来,尤其是海湾战争以后,军费开支和国际预算虽有所降低,但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15%,给以色列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压力。自此政府决定继续按协议推进中东和平进程,看来这是摆脱困扰,扫除经济发展障碍必由之路。

2.外债负担不小

    以色列是世界上外债最多的国家之一,它每年支付利息和防务开支约占国家预算2/3。国际收支经常不平衡,总是入不敷出。如1980~1985年,外债平均每年在210亿美元以上,人均负担5500美元,位居世界各国之首。1987年以色列外债逾250亿美元(其中净外债为192亿美元),还本付息开支33亿美元,外债占国民生产总值57%,但比1984年占80%有所下降。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情况的好转,外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亦在逐步减轻,差强人意。

三、同中国经贸合作的新开端

(一)两国政府重视双边经贸关系

     以中经贸,1955年初双方曾有所接触,但因当时国际形势和各自处境不同而没有继续发展。进入80年代,以色列联合发展公司率先于其他海外企业打入了中国市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同中国的一些省市签订了不少合同。在向中国发展方面行动迟缓的日本贸易公司等,简直不能同联合发展公司同一而语。

     1992年1月以中正式建交后,两国政府通过一系列高级互访和签订经贸协定,实现经贸关系正常化。1992年10月,双方签署了互相给予贸易最惠国地位的贸易协议。联合经贸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以促进双边经济关系。在访问过中国的以方官员中,有已故总理拉宾(1993年10月)、工贸部长哈里什(1994年3月),以及财政部长、能源部长、交通部长、科学技术部长、经济计划部长、农业部长和旅游部长。而中国官员出访以色列的,有外经贸部长吴仪(1995年9月)、副总理邹家华、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以及计委副主任、农业部长、水利部长和卫生部长等。在过去三年中,以中双方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和协议来保护投资,避免双重征税,以促进电讯、农业、建筑、海关、能源及卫生领域的合作。它包括1995年4月签订旨在帮助以色列向中国出口产品和技术进行融资的中以财政协定书。

(二)合办农场革新农业的示范开端

     在北京建立的中以合作示范农场,是近期双边政府合作中的一个新事例。它建在距北京城区50公里的通州境内永乐店,占地面积1.8万公顷,主要从事旱季田间作物、蔬菜和水果生产,品种丰富多样以及优质花卉。这与中国政府提高大中城市郊区蔬菜、水果作物产量的“菜篮子”计划相一致。该农场由双方政府共同投资,中国负责提供所需一切基础设施,例如土地、水电、能源、劳力,以及地方供应和管理;以色列负责向中国提供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根据明确的时间表和分阶段发展计划,已经制订出详细的种植计划,以确保农业技术能及时和准确地传授给合格的管理与专业人员。

    该计划中以色列方面的全部投入均由“英沙夫”提供,以色列外交部国际合作中心管理,由以方国营公司“阿格瑞代夫”负责完成;中国方面则由农业部负责管理该项目的中方事宜,并由北京市农场局具体实施。该农场创建不到一年,其示范效应已引起关注。兹略举一例,其中形似樱桃的西红柿,在连栋大型温室里,挂在10米高的枝茎上,对参观者来说,犹如沙漠里见到了绿洲一样惊奇。这个由以色列航空运来的西红柿种子,头年11月份入地,第二年2月中旬至6月底为采摘期,盛果期比一般西红柿要长两个多月。大拇指大的“樱桃”西红柿,鲜红欲滴,食味发甜,肉多汁少。它是高产作物,亩产达3000多公斤。由于物以稀而见珍,故京城里的王府饭店、长城饭店和“希尔顿”每天登门求购作西餐配料。当然,这种优质、高产、经济效益好的西红柿产品,除了是因为它品种优良其有先天优势外,还应看到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滴灌设备的使用。既满足了植物对水分的需要,同时也节约了用水,控制了地温和空气中的湿度。现该示范农场已开始向北京市场提供各种品种的蔬菜。

(三)以中经贸发展迅速可喜

    以中在贸易方面,发展也很迅速。据中方统计:1994年双边贸易达2.5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63%。1995年1~9月,双边贸易达2.08亿美元,比1994年同期增长24%。以色列向中国出口主要是高技术设备——电讯、医疗、农业等设备和化工产品。中国向以色列出口的主要有纺织品、鞋、食品、化工品、轻工业品和机械设备。总计1995年两国贸易总额达3.06亿美元,在1994年基础上又增加了22.4%。

近数年由于中国胜利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取得显著成就,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均增长率达12%。这样持续快速增长,使我国提前五年实现了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曾引起国际社会所关注,尤其是国际商界和实业家,正日益把中国视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以色列经济界人士也非常渴望与中国建立起互利的经贸关系。行动快的现已有许多以色列第一流大公司正活跃在中国的市场上。他们中有以色列最大的电子公司,即“塔迪兰”公司、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ECI电讯公司、Elscint和Mennen医疗设备公司、SolelBoneh(建筑与工程)、死海Bromi、海法化工和“Koor”贸易公司等等15家,其他一些公司也有当地的代理人为之工作。

     至于中以合资公司的建立,也是促进双边贸易的主要方式。双方已经在不同领域建立起数家合资公司,计有上海Cvalim公司(生光电缆)、天津Elbit公司(生产电讯与有线电视设备)、Sino-tran-Zim(联合航运)、EisenLubao(食用油)、北京Regal(房地产开发)、北京Tedea(电讯)??等10家,还有许多项目正在洽谈中。至于在天津地区建立以色列高科技工业园区的计划,双方政府均同意也正在洽谈中。

综上所述,中以经贸的前景是良好的。双方的经济具有互补性:以色列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中国则可向以色列出口受公众欢迎的产品及劳动力。一旦中东和平进程发展喜人,中国公司亦能在日益开放的中东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走向21世纪的中以双边贸易,今后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和欣欣向荣,不卜可知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