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不懂经济?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南山友 2022-09-02 发布于广东

一些人经常说毛主席不懂经济,要判断这一结论。就要看从1949年至1976年这段时期即“毛泽东时代“,国家的经济在毛泽东的领导之下取得了什么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巩固政权,保卫国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大国只能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

建国之初,国家建设百废待兴。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只有纺织业,采矿业和一些简单的加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但是经过27年的高速发展,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

1952年国民生产总值679.1亿元,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30%,农业占64%,1975年国民生产总值3039.5亿元,工业占72%,农业占28%。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工业总产值增长30倍。即使是一直被人“诟病”无人搞生产的十年,工业总产值也从1965年的1402亿元发展到1976年的3207亿元。

毛泽东时代,钢铁、化肥、原油等产量高速增加,还建立起规模庞大的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门类齐全的军工体系。建立的分布领域广泛的至少3千所科研院所,不仅为当时的工业打下基础,也为改革开放后对进口技术的消化吸收、技术国产化等作出重大贡献。

1976年中国的经济实力从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1976年第6位经济大国。

毛主席带领人民在经济方面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却被人称为"经济停滞不前”、“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是何道理?

光论当初革命早期的“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放农业生产力,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足以说明毛主席在经济方面的伟大贡献了!

到毛主席去世时,国家即无通货膨胀也无外债,1977年储有外汇23.45亿美元有黄金储备1280盎司。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还有一个显著的“以人为本”的色彩。那个时候的计划经济区别于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人不属于生产资料,不作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货币也不作为激励和购买劳动力的手段。工人不受剥削、压迫,是企业与工厂的主人。

在1960年,鞍钢向中央提交关于企业技术革新和生产创新报告,毛主席看后很高兴觉得此管理经验值得全国学习,将其上升到“宪法”高度,并批示概括为著名的“两参一改三结合”。两参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工人有管理、监督、参与企业运作的权力,工人与管理者平等,享受公平的待遇。其实这一核心与当初毛主席井冈山建军思想的“官兵平等”的制度异曲同工,鞍钢宪法的前身可以说就是井冈山根据地的企业。

不是只运行资本主义经济才是懂经济,以毛主席的智慧他不可能不懂这些概念。只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旦经济基础改变就将地动山摇。毛主席一生都是为了解放人民,为了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

这个世界也不仅仅只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在那辉煌的27年里,毛主席创建了适于人本经济发展的环境,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功,在那个年代,人人具有高度的主人翁的精神,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到极致,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坚固力量。

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某个文件而改变。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怀念伟人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同志逝世45周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