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读者在网上交流

 jeola 2014-09-26

(2006-09-12 13:55:24)

    以下是2004年我在东方网与读者们进行的一次网络对话实录。希望以后能与读者们在博克中多沟通。

-------------------------------------------

    程乃珊:网友们你们好,很高兴今天在东方网作客,做为一个作家跟读者有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

    网友:同别的女作家相比,您浑身透出一股上海人的优越感,您同意吗?

 程乃珊: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城市生活过,而且我确实喜欢上海,上海是全中国最好的城市。如果你觉得这是我的优越感的话,那就是吧。

  网友:您觉得您文章中对上海动态的描绘,是一种纪录,还是一种诉说,或者说是一种构思?

  程乃珊:我觉得是一种纪录。

  网友:上海和香港,你更喜欢哪儿呢?能谈谈两个城市的异同吗?作家大多有自恋情结,你觉得是这样吗?

  程乃珊:其实我最怕这种很绝对的问题,就是非此即彼,因为上海和香港对我来说都是渊源深厚,我出生后十六个月就去了香港,然后十二岁回到了上海,90年的时候我做为一个作家又去了香港,断断续续生活了十年,又回到上海,所以我觉得上海和香港已经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我的事业在上海,上海成全了我的事业,我的家庭在上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对上海感情可能更深了。我觉得中国有了这两个城市了才使他在国际更能体现他的都市化和摩登风情。但是香港有150多年的殖民化,我们现在无形当中,现代化往往等同于西方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香港的现代化方面比上海更成熟些,但是香港的繁华其实是因为大批的上海的移民南下来带去的,所以香港的繁华应该拜谢当年上海繁华的南移。上海有50多年的沉默,但是现在上海已经起步了,我觉得一旦上海起步,他的发展潜力远非香港能比拟的。不一定是自恋情结,但肯定是他自己熟悉的,可能读者往往会有这种误解。

  网友:你是一个内心很细腻丰富,也很精致的作家,你也应该是很有创作潜力的作家。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你与王小鹰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是走在王安忆前面的。可近年来的你好象不怎么写小说了,尤其不写长篇小说了,那是什么原因呢?你目前或者以后,还有写小说的打算吗?

  程乃珊:其实我一直有写,我正在酝酿一部小说《曲终人不散》,我确实觉得近几年写长篇小说越来越难写,首先现在不同八十年代,读者本身的生活色彩缤纷,本身就是一部长篇小说,像八十年代很容易一炮而红的小说,现在越来越难了,但作为一个作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反响,现在能引起反响的小说的相对比较小,这也是另让我不敢下笔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非酝酿很成熟,体裁要很吸引人,所以于其出了小说无人问津,而不如充分酝酿,找到一个好的切合点。

  网友:看你现在的文章,大多是写一些随笔或者怀旧类的文章,尽管你的文章仍然精致,同时也使读者了解了许多上海风情。可与那个时期相比,你觉得自己现在的文学创作是成熟了还是有些媚俗?是你内心有这样的倾诉愿望,还是觉得这些文章可能有更大的阅读场?

  程乃珊: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内心有这样的一愿望,我从来不认为我的文章是怀旧的,因为怀旧是静止的,写旧上海的文章和上海的电视剧中间的细节就说明他们就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上海的历史,还有现在今天有很多的包括教育改革就根扎于上海历史文化的中间,所以我们要把今天的改革做好,就首先要了解他的根底和源头。我们上海的制造业的、服务业、就业、大学的改革,小的方面就是我们的休闲文化并不是横空出世的,他们不是无本之木,我觉得上海就是一个都会,都会不同于大城市,大城市就是面积大,人口多,而都会就需一个引领作用,所以我觉得我们爱一个城市,你就会自然而然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就更爱了,爱了就更想了解他。

  网友:很喜欢您笔下的老上海,让我们80年代出生的人非常向往,请问您最近还会有新的作品吗?非常期待!

  程乃珊:很谢谢,最近我写实的,我很喜欢做一些关于上海写实的文章,包括关于上海建设的散文,还有和上海有名画家贺有直的合作,他很提携我。还有我在准备一篇长篇小说。80年代是我的文学创造的黄金时代,我也希望新世纪是我另一个高风。

  网友:作为一个已经在香港定居的女作家,为什么却还依然会长期生活在上海呢,是出于写作的原因还是出于生存的原因呢?

  程乃珊:说是说我在香港定居,但是我经常来往上海的,现在近几天我一直在上海,写作的原因也有,生存的原因也有。另外还有我程乃珊:说是说我在香港定居,但是我经常来往上海的,现在近几天我一直在上海,写作的原因也有,生存的原因也有。另外还有我的上海的眷恋,特别现在对上海的关注都越来越热,就更促使我觉得上海大有可写的地方,而且只有人在上海对写上海才会更有利。的上海的眷恋,特别现在对上海的关注都越来越热,就更促使我觉得上海大有可写的地方,而且只有人在上海对写上海才会更有利。

  网友:你是怎样才走上写作这一条道路的啊?可以对老上海如此之了解让我好钦佩啊!可以谈谈你在写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请举例说明一下)。

  程乃珊:我觉得走上写作这个道路有很多因素,当然我从小比较写作的,好像在我的学生时代,我的作文在学校里就比较有小名气,如果将来能当个作家就好了,可是同时这个时代不可能有这个机会,但是我们幸运,这好赶上文学的春天,我的第一篇小说《妈妈教唱的歌》就是在上海文学发表的,当时我陪到几个很好的编辑老师。如果没有十年文化革命的那个阶段,可能不一定我会走上这条路。我从来没有分过老上海,新上海,上海就是上海,我们家四代都在上海,因为四代在上海,可能从小和长辈在一起,所以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即使是在文化革命,上海传统的上海生活对我影响很深,所以我们的亲戚的是很广的,所以越来越体会上海对我的影响很深。所以我觉得了解上海是从生活中来的,并非刻意的,但是现在我因为我要写上海,我要很认真的,不能屏着感性,要很有心的要去找一些理论依据。

  网友:程老师,我很小就爱读您的小说,非常之引人入胜,但自从您去了香港,我再也感受不到你作为海派女作家的味道了,希望您能考虑回到上海来住,好吗?

  程乃珊:谢谢你,我现在已经回到上海了。

  网友:看了《吾家有女初长成》,不知您的女儿现在情况如何了?

  程乃珊:谢谢你关心我的女儿,我女儿现在美国加洲,她现在有一周岁的儿子,她非常享受她的全职妈妈的生活。

  网友:上海的时尚、现代似乎过多的掩盖了古老的文化传统。你是如何看待上海的文化和历史底蕴的?

  程乃珊:我觉得文明的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其实不但但是上海,工业革命已经把古老的文明送进了博物馆,比如缝纫机的发明,他解决了速度和效益,这样就降低了产品的成本,造福广大平民,但是它也带走了女红文化,细致的手工缝纫,包括那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这种意境很淡然了,所以这是很无奈的,所以我为什么要是记录这些东西,就是让后代知道我们曾经有过的文化。

 网友:在过去,很多生活困难的人把文学看成了敲门砖,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可是你的生活并不困难,那么对你来说文学是什么呢?

  程乃珊:对我来说文化是一个爱好,是我一个寄托,文学创作令我觉得有一种成就感。

  网友:老上海的优雅已经被张爱玲和您及其他几位写尽了,您觉得现在的上海还有什么好写的吗?

 程乃珊:我觉得上海好写的东西太多了,上海一样有企业家,有外国人,有创造者。曾经上海人的方言中外国人等同于好的概念,比如,为了表示这个地方好,就说人家外国人都去那个地方,后来外国人在上海变成外宾,宾就是客人,和上海的生活完全不相干了,现在叫老外,现在外国人已经没有那种优越感,所以光一个外国人,就有那么多好写,所以现在可以大写特写的好多,比如动迁,比如出国,还有异国婚恋,这些都是上海的新话题,可以写的太多了。

  程乃珊:时间差不多了,很高兴和大家聊天,虽然彼此没有见过面,但是我能感觉到读者的那份关怀,所以我会更努力的写作。

              来源:文学会馆(2004310 15:5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