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阊胥路曾名大马路

 苏迷 2014-09-27
阊胥路曾名大马路
  “大马路”在哪里,也许一些老苏州也答不上来,但是只要一说阊胥路,大家就知道了。
  阊胥路曾名“大马路”,典出1980年10月《关于我市部分地名定名的请示报告》:“序号8,现名延安南路,原名大马路,方位老阊门口至泰让桥,定名阊胥路。”1982年正式改用今名。
  大马路曾是苏州古城的一条主干道,南北走向;南接位于城南盘门外京杭大运河边的青旸地,北通火车站。
  大马路原为弹石路面,1967年改为沥青路。路宽9-16米。1993年6月开始,从金门路向南至三香路1300米路段动工拓建,至12月5日建成通车。现阊胥路全长2594.3米,路宽32米。
  大马路北段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阊门。阊门上有城楼,外城门有吊桥。明清时期,阊门是带有瓮城的水陆城门。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水城门在陆城门以北,跨下塘街河。门外有聚龙桥。吴中才子唐伯虎曾写有一首描写苏州阊门胜景的诗。诗曰:“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早在明代,阊门就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地方。到了清代,熟悉苏州的曹雪芹又在《红楼梦》第一回里形容阊门:“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清末民初,阊门大马路和石路贯通,又给阊门带来了经济繁荣的新契机;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更使大马路日益繁华。那时,车马去火车站,阊门大马路是必经之路。日本“北原东洋堂”印制的清末苏州阊门大马路风景明信片,展现了20世纪初阊门大马路及其两侧的街景:街左侧的一边是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楼,右侧一边是中国传统风格的店铺客栈等。右侧前方,是“苏台旅馆”,路对面有一排西洋式小楼;来往的马车、黄包车和行人等络绎不绝。
  大马路南段有胥门。《苏州府志》云:“胥门,西门也,在阊门南,一曰姑胥门”。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时重修。胥门陆门原有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的瓮城,已于民国时期拆去。现存门洞由三道砖砌拱券组成,第二道与第一、第三道垂直相交砌筑。城门下,塑有伍子胥像。胥门古城墙为市级文保单位。
  璀璨的古城明珠古胥门,不仅有很多好听的老故事,而且是早期工商业发展时苏州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胥江更是苏州的繁华水道。清乾隆年间由徐扬绘制的《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细致地表现了明清时苏州胥门皇亭街、万年桥大街、枣市街人口密集和商业繁盛的情形。
  1860年,苏州城外商业区全部被战火摧毁。但是战后的万年桥地区得到了比较快的恢复,出现了鸿生火柴厂等近代工业企业和一批会馆、公所,以及不少木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