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点标题下方杏林耕者快速关注,后续精彩不断 本文属原创,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吴永刚 ◎ 编辑/吴永刚 每日一文,实难做到。繁忙的诊务已很难应对,更不要说码字了,偶尔一篇尚可,连篇累牍真得很难! 我现在理解了那么多临床大家穷其一生临证不辍,疗效卓著,终其了未给后人留下只言片语的经验,成为憾事!这里除了他们个人写作能力外,还有的是囿于时间上的问题,越是临床疗效好的医生其个人自由时间越少。真不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泯灭了多少临证大家的经验! 所以,对现有的临床大家采取跟随专职的写作班子进行现场记录,然后整理成医案,这样的医案不论结果如何?其诊疗过程是“高保真”的,对后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扯远了!今天上午应诊至下午2点30分结束头脑已昏昏然。今日治疗一例怪案,与以前治愈的一例患者相近,遂翻箱倒柜找出那本病历,因病情奇怪,至今记忆犹新,故简单总结如下: 温先生,男,46岁,金融,深圳福田区下步庙南区。 2008年12月30日 初诊。 【现病史】 本人自述患病已四年余。白天一切如常人,唯有到晚上才发病。每天入睡尚可,入眠后则因肚子(少腹)紧张(拘急)抽筋而致醒,然后必去卫生间排尿后方能缓解,若不排尿少腹拘急感就无法缓解,但排尿时尿量又很少。再次入眠又出现少腹拘急感,又要去排尿。每晚要如此反复四到六次。
另外,入眠后常梦中多餐,如果睡前转矢气(放屁),则梦中无就餐内容。睡眠质量很差。其间看过市内外各大医院的相关专科的专家,反复检查未能查出阳性的指征,都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定诊。病历积累很多,中西药物吃了很多,均未起效。患者自述症状明确,每晚在恐惧中度过,连续四年,身体每况愈下,心力憔悴。对该病治疗已缺乏自信,近日,经朋友介绍来此一试。 【医案】 该患碾转诊治四年有余,属久病痼疾。白日如常人,夜晚入眠发病,阴气当令,属阳气为病。少腹拘急为寒邪致病,尿频少当责之于肾阳。治以温肾缓急之法,真武汤加减试之。 制附子30(先煎) 炙甘草15 白术15 茯苓20 干姜15 白芍30 砂仁10 生牡蛎50 三剂水煎服 2009年1月3日 二诊。 上方三剂后,少腹拘急仍在,但发病次数(如厕尿频)减少(3次),已初露端倪,患者自信心大增,舌脉如前。上方制附子60(先煎) 白芍50,再进三剂。 2009年1月8日 三诊 上方药后,入眠少腹拘急感已明显缓解,发作次数仅2次,患者连呼神奇!惟夜尿少,梦里多餐仍在。舌脉如前。守方再进三剂,以观后效。 2009年1月16日 四诊 本次复诊,患者喜形于色,自述多年的入眠少腹拘急感消失,腹部已无不适。仍要起夜2次,梦中就餐感少,舌脉如前。为求尽愈,调方如下:制附子30 干姜20,加党参30 桂枝30。再进三剂善其后。后经追访,诸症消失,临床获愈。 【按】 该患就诊四次,十二剂中药治愈四年的怪症,个中道理值得探寻。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应该说很难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患者四年求医多次,反复的各种检查都无法给出明确的诊断,只能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来搪塞,这是现代医学的无奈。“存在就是科学的”,如此这般治疗该病临床痊愈,一定有其科学道理,只是现有的科技手段还无法揭示而已,科学的落后。我们不能说中医治好疑难病就是“超科学”,但起码不是“伪科学”“非科学”。它有其自身认知疾病的规律,本医案就是很好的例证。同时,提示我们若提高中医临证疗效一定把握中医传统诊病思路,否则中医西化则中医废矣!初诊对本案的考虑本人当时并未细究,辨证思路只考虑两点: 1、辨识阴阳。 该患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夜晚发病,白天如常人。《灵枢·营卫生会》:“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就阳气的循行阐述的非常的明确。夜晚阳气入于阴分,阴气当令。当阳虚之时,无阳以扶,则阳虚阴寒内盛而为患。白日阳气当令,阳虚得阳助则发病轻或不发病。所以,考虑该病是阳虚为患。 2、定位何经? 该患的主症是少腹拘急,就拘急而言,多为寒邪作祟。《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该患除少腹拘急症状外,白天如常人,并无其他明显的伴随症状,就六经辨证而言确实难以定位何经病变?太、少、厥阴经均有腹痛的症状。当时,突然想起真武汤证里有“腹痛”“闰动”症状。《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这个腹痛是由于肾阳虚,水气不化,阴寒之气相互博结而成。本案例虽无阳虚水泛之征,阴寒之气凝集倒是存在的。发作必入厕排尿方缓解,尿频而尿少则是肾的开合失司,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至于梦中就餐实难解释,也就只能随证治之。所以,考虑少阴寒化证。治以真武汤加减。 方中制附子、干姜、炙甘草取四逆之意,重用辛热附子相伍,大剂扶阳散阴寒而止痛。白术,茯苓原方补脾利水,本方是补脾土,土能覆火,以助扶阳。重用白芍酸收缓急止痛,这也是真武汤用白芍的三个重要功效之一。砂仁、生牡蛎二药,取潜镇、纳阳气于肾的之功效。如是则阳气复,阴寒散,则少腹拘急祛,诸症随之尽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