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胃肠炎一般治疗 方

 神医图书馆318 2014-09-28


急性胃肠炎一般治疗 方 


(1)卧床休息 
尽量卧床休息,口服葡萄糖一电解质液以补充体液的丢失。如果持续呕吐或明显脱水,则需静脉补充5%—10%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鼓励摄人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晶,以防止脱水或治疗轻微的脱水。     
(2)对症治疗 
必要时可注射止吐药:例如肌肉注射氯丙嚓25-100mg/日。止泻药:如思密达每次1袋,1日2-3次。     
(3)抗菌治疗 
抗菌素对本病的治疗作用是有争议的。对于感染性腹泻,可适当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素,如黄连素0.3g口服,1日3次或庆大霉素8万U口服,1日3次等。但应防止抗菌素滥用。对于已患有急性胃肠炎的病人要及时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和对症治疗: 
    (1)病情较轻的病人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一般可在1—2天内自愈。饮食要容易消化,如细面条、稀饭、发面馒头等,禁食生硬、辛辣饮食。 
    (2)中、重度的病人由于严重的呕吐和腹泻,可使胃肠道丢失大量液体,出现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如等渗或高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低钾血症,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所以应适当补充水分及电解质,还常需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常用的抗菌药物有: 
①复方磺胺甲基异哑唑(复方新诺明),每次服2片,每日服2次。 
②黄连素每次0.3克,每日服3次。 
③对于有败血症的病人要联合应用抗菌药,常用的有复方新诺明、氯霉素、氨苄青霉素、灭滴灵等,一般需要静脉给药,如有细菌培养及药敏报告,应更换敏感的抗菌药物。由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腹泻有促进毒素排出的作用,故止泻药应慎用。 
    (3)对于有传染性的急性胃肠炎患者要彻底治疗,大便培养3次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错迷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绝对卧床,因高热时,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弱,此时应减少活动。
(二)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三)入院后尽早留取大、小便标本及血培养送检。     
(四)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时鼓励病人每日饮水3000ml以上;对不能进食可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五)测量T、P、R:每4小时测量T、P、R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 
    (六)体温达38℃以上时行头部冷敷,体温达39.5℃时给予物理降温,行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后30分钟测量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七)体温骤退者,注意保暖,防出汗过多而导致虚脱。     (八)口腔护理:因发热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口内食物残渣易发酵致口腔溃疡。故对不能进食或昏迷病人行口腔护理日三次。 
    (九)皮肤护理:对出汗较多的病人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十)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在执行内科一般护理常规的基础上,增加适合造血系统疾病的规范护理内容,包括一般护理和常见临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