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真友书屋 2014-09-28


民间有一幅对联,“黑铁落红炉,打短钉,钉长船,游南北;弯竹剖直篾,扎圆箍,箍扁桶,装东西。”这下联说是就是篾匠。桃源是有名的竹乡,竹子面积达60多万亩。千百年来,老百姓的生活从来就没离开过竹子,大到修房盖屋架桥修路,小到头上戴的身上背的手里提的家里用的,篾匠自然也成为广大农村最为吃香的手艺人之一,几乎遍布每个乡村。


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和原材料的多样,许多传统的篾器已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慢慢淡出,篾匠作为手艺人也出现了没活可干的尴尬境地。今年80岁的向松柏,家住太平桥乡中心村,他从小跟父亲学篾匠手艺至今已有60多年,他过去编的竹器远近闻名,但现在耳朵听不见了,手脚也慢了,找他编竹器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他说,现在做篾匠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


今年80岁的向松柏,正在编织


修理竹节是破篾的第一步。


破竹是个力气活。像布店里撕布,要利索,所谓势如破竹就是这个意思吧。


先要把竹子打成小细条再开始破篾。他说,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是篾匠的基本功。


篾匠活的精细,全在手上。老把式破篾全凭手感,可以不用眼睛看。


他的老伴今年也有74岁了,儿女都住在县城,只有他们老俩口还住在老房子里。


做工一丝不苟,步步到位。


几根篾片在他手中飞来飞去,看得人眼花缭乱。


不到几分钟一个篓子就出型了。


不到几分钟一个篓子就出型了。


正在墟场上出售的各种竹织品。


他们照张像不容易,给俩老来张合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