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小时候家里的很多生活用品都是用竹子做的,扫帚、菜篮子、筲箕、撮箕、箩筐、背篓、筛子、簸箕、蒸笼... 而如今很多生活用品已经完全被塑料品、铁制品等所取代,篾匠也已经渐渐淡出丹阳街头。不过就在珥陵南街(老水果市场旁),就还有这样一位老篾匠。 师傅是珥陵护国大队的,15岁就开始了这门手艺,到现在做篾匠已经整整50年了。原本在云林供销社、行宫供销社做过,现在在珥陵南街有了自己的小店面,也20年了。店铺就十来平,里面堆满了各种竹制品和工具。 “近期不怎么编新竹器了,年底了,要修补的竹器很多,背篼、箩篼、筲箕、席子...尤其是蒸笼,有好几个,都是要修好准备蒸馒头的。”师傅说,他用的是安徽广德的竹子,结实! 做篾匠工序多,裁料、剖竹、剖篾、剖丝篾、编织。剖出的不同篾片,根据编织的需要进行撕篾。所谓撕篾,就是将篾片开层,把篾片剔成薄薄的篾条或者篾丝。撕篾后,开始刮篾,刮去每条竹篾上的毛刺边棱。 编织工序也很讲究:定型、固边、编篾、锁口等等,每一步都有讲究,环环相扣。 一姐去的时候,师傅正在修补一个竹筛。只见篾条在师傅手里乖巧听话,或拉或穿,纵横交织,上下翻飞。 边框编后,再用稍厚实些的竹片沿边沿绷住,这样更结实耐用。 这样一个竹筛,就修好啦~ 师傅的手部必须来个特写,几十年直接接触竹子,手部全是裂纹。“习惯了,不觉得疼。” 说到手艺,师傅还是颇为自信“老顾客挺多,连白塔、里庄那边的人都让我做。本来有3个徒弟,现在都改行了,做这行的人不多了。” 修补间隙,师傅就跟附近的老人家聊聊天。冬天了,下午来晒太阳的老人挺多,或端着茶杯聆听、或侃侃而谈,日色似乎在这个时候慢下来了... 如今,从事传统竹编手艺的人已不多。但是我们相信手工的灵气是机器无法代替的,纵然时光流逝,传统的竹制品在市场上依然有自己一席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