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作文全部秘诀就是一个“悟”字!老师必须得讲,讲方法,讲技巧,讲自己在写作这条长路上辛辛苦苦摸索到的经验……老师讲得再好,学生或因缺少“悟性”而不去“悟”,或因害怕吃苦而不肯“悟”,都是令老师寒心的事。笔者是幸运的,总能与一批又一批有灵性而又肯吃苦的学生们友好地相处!李茉多有“悟”性啊!老师讲,有一类文章的开头,可以适当地“调动”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高山,山泉,飞瀑,小溪;蓝天,流云,星光,白鸽;大地,鲜花,微风,骏马……让它们无偿地为我们的文章增色增光增辉。李沫就“懂”了,于是,有了这篇考场作文的漂亮开头。老师讲,写议论文,在运用事实论据时,得学会分类。事实论据,按时间分,可分为两小类,即历史的,现实的;写作时应该“古今并重”;文章中一个历史上事例都没有,给老师的感觉是“孤陋寡闻”,一个现实的例子都没有,老师又会顿感,这孩子不关注现实生活。按地域分,可分为外国的,本国的;写作时应该“中外并举”;文章中全是外国的人名和事例,就很不妙,容易被说成“崇洋媚外”,一个都没有也不好,容易被认定,这孩子心胸不开阔,知识面狭窄。按详略分,可分为具体的,概括的;具体的可使文章具有深度与力度,概括的事例的妙处太多太多。首先,可以“以少胜多”;还记得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里了吗》?文章中有一个“论证小单元”,概括性事例的运用是何等纯熟啊:“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二十四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在就是中国的脊梁。”记得在讲相关知识时,笔者甚至不怕“冒天下之大不韪”,说“‘概括性事例’的最大妙处就在于可以‘以假乱真’,弥补大家论据严重匮乏的遗憾!”李茉就懂了,于是有了这篇考场作文中的几近完美的主体。老师讲写议论文,结尾时,可以“喊口号”!因为再也没有比“口号”更能鼓动鼓舞人心的东西了,因为不让“喊口号”,文章就没有结尾;没有结尾的文章叫“残卷”!“残卷”太可怕了。“浓绿万株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在就要“喊口号”之前,来上点铺垫,再来上点铺垫,于是喊出文章中的“最强音”……李茉也还是懂了,她知道老师“决不是烟囱里招手,把大家往黑道里引”,老师是“窗外挥手”:“来吧,孩子们,窗外阳光明媚,春风骀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