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新课程备课

 桑庄镇中心校 2014-09-29

浅谈新课程备课
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性的一环。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要求,收到应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在此浅谈一下对新课程备课的几点看法。
一是备课的目标要有实效。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传统备课一是目标不明确,如很多教师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或多边活动的过程。
二是备课的形式贴近实际。传统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照抄照搬参考资料,把每个过程每句话都在备课本上写出来,“备课”实际成了“背课”。这样的备课形式显然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的宗旨是相悖的,只能是教师出力不讨好。新课标的备课内容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的不同而异。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有平行班的,应大力倡导“集体备课”的方式,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
三是备课的评价要有利于发展。传统备课评价对每个教师、每门课程的备课要求几乎都是一样的。如“环节”都要有“目标要求”、“重难点”、“教具”、“教学过程”等,缺一项就视为不合格,这样做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学科特点,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按照“课改”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体现学科的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是备课的过程要谨慎、认真。长期以来,所有的学校把教学研究的重点都放在“课堂教学及其评价”上,而对备课的研究则相对忽视。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因此,教师应花大力气研究备课,倡导和实施有效备课,切忌盲目备课,这样就能达到“磨力不误砍柴工”。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探索出符合“课改”要求的备课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