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怡海随笔《关于习书》

 草木之人66 2014-09-29

                                                                                                                                                                                                                                    关于习书和书坛的一些事

 

                        

                               文/何怡海


                             一、关于习书


凡使用汉字的华人,只要他不完全依靠电脑而坚持手写,实际上就是在无意识的练习书法,只是没有把写字当成艺术追求罢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书法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玄学,它是人们实际生活和交流中每天必用的工具。

 

但书法毕竟是一门艺术,要真想把写字升华到艺术高度,还得认认真真、循序渐进地下一番功夫不可。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天天写、只要刻苦就能写好。而任何门类的知与学问没有这么简单。勤奋与方法两者都不可少。我个人认为:习书之唯一正道


是——传统!离开几千年的传统书法艺术而独辟蹊径是不可思议的事。我过去接触过不少这样自作聪明的成人书法爱好者,他们每次总是拿一大叠的字给我看,美其名曰是请教我,但他们的来意我很清楚,只想听几句赞美的话,每次来我都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只是和和风


细语地提个醒:还是老老实实地在古代碑帖上下功夫好一些,那样会事半功倍。可十年甚至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并没有把我的忠告当回事,写的字仍然如故,毫无长进。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其中多数是在单位当领导的、或在办公室摇笔杆子的,自以为能写一手世俗认可的


钢笔字就是书法艺术了。他们的误区就在这!而且这些人一般比较固执、不懂装懂,不仅全身没有一个艺术细胞,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谦虚的细胞,但他们每每在教育下属时却振振有词:要“谦虚和不耻下问”,可他们自己好像不在被教育之列,领导吗,好像什么都懂。


这些人和事经历多了并渐渐使我清醒过来,现在我再遇上这样的“聪明人”,只能恭维几句:“写得好、写得好、写得真好...”然后打个拱手,人猿相揖别!


上面谈到学习传统,那么怎样才能从传统中学好书法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到书店去买一本自己很喜欢的古代碑帖(唐楷、魏碑、汉隶三者选其一),刚开始不宜写跳跃性太大和变化无穷的行草书,也不要贪多,买一本就行了。古代碑帖多如牛毛,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一


口吃不成胖子,先买一本回家亦步亦趋的临摹,有真行家指导更好,(主意这个“”字)如果没有就自己练,不要迷信行家与权威,不要轻易的凭一时冲动和兴趣去拜师,尤其不要轻率的拜那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老师,这是我的忠告,信不信由你!因为时下的艺术圈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充满铜臭的浮躁社会里,马价十倍的人和事一日数件!

 

临摹又分为实临和意临两种,初学者必须实临。实临就是原原本本地照着字帖的风格写,不渗入自己的主观想法。只有当达到一定水平和见多识广的时候才能意临。晚清书家何少基经常用意临的方法习帖,那是因为他的书法造诣极深,他只是在诸多的法帖中去吸收营养为

自己的创作服务。他“何体”书风的形成,其主要源头是籀篆、汉隶、魏碑和颜字。因此,一个流芳千古的书家成功是不容易的。

刚开始临摹,最忌讳的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前不久,有位朋友听了我的建议,去买了一本《九成宫》,第二天,她兴致勃勃的来到我的画室,将一大叠她临摹的欧字给我看,还十分不服气的说:“老师你说这本字至少要临半年,我昨日一天就把它搞定了”!当时我真


的晕了!我再看她写的字,这哪里是临摹呀?她只是将《九成宫》的文字内容用毛笔抄写了一遍。虽然隐隐约约有点欧楷味,但从用笔到间架结体还与纯正的欧楷相差十万八千里。由此使我想起了一组漫画描述的是:有一个书法爱好者,他第一天练楷书;第二天又改练行

书,第三天再改练草书,到了第四天他就成“家”了(结婚了)。题目是——书法家的诞生!很幽默、很搞笑!


当你选定一本字帖之后,就不要再三心二意、朝秦暮楚了。在临摹之前,最好是先读一道帖,什么叫读帖呢?读帖就是跟读书一样,仔细体会和理解其中的韵味,掌握本帖的整体风格、间架结构和笔墨特点。凡经过历史沉淀和遴选出来的每一个书法大师的作品都有其独特


之处,我们不要因为不合自己的口味而轻易、浅薄地否定其艺术魅力,只是自己没有读懂而已。临摹时最好是站着悬手写,这样不仅有利于书法功力的增长。而且能纵观书体之全局。尤其是临摹颜楷,不宜写得太小,直径8公分见方的大小适宜,写得太大了可能难以把握


字的间架结构,太小了有不能表现出颜真卿那种气势磅礴、雄强厚重的艺术风貌。当然如果写小楷,可以坐着写,但至少要悬腕,这样有利于练腕力,练的时间长了,就像习武一样,内在的功力在不知不觉中积蓄和增长,我们常夸奖某某某的书法功底很深,就是平常勤学苦练、日积月累的结果。小猫钓鱼是永远没有功力积蓄的。


在临帖过程中,要一边临一边记,也就是一边背贴,背贴当然不是背书,没有必要将字帖的文字内容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除非像《兰亭集序》这样的书、文兼优的字帖),背帖就是将本帖字的结构和用笔特点一一熟记于心,然后脱帖,即离开字帖照样能写出跟字帖风


格一样的字。然而,有些人学到这一步就急于跑江湖了,当然要去应付世俗和忽悠外行也可以了。但如果你还想在书法上有所成绩,只学了一本帖,这只是万里长征刚起步。就像要成为文学家、作家一样,你只读过一本书就想自己写书怎么可能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是攀登艺术之峰的不二法门。怕苦、怕累、怕麻烦、包括怕寂寞清贫,那就最好不要在文房四宝上浪费钱财与青春,干脆没有必要学习书法,或者把写字纯粹当成玩乐,也无所谓要按照艺术规律来写字,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样也挺好。生活吗?本来是丰富多彩的,各有各的追求和快乐,练习书法只是一部分人的追求与快乐。问题在于有些人他(她)又非常渴


望在书法艺术上有所造诣,但又不想按照严格的专业要求来训练自己,那就麻烦了。如同想当一名京剧名旦,又不想受一招一式的苛刻训练一样。都是不可思议的事。

 

书法又是分流派的,如果只学习了一种书体,只证明刚刚入门。要想将书法作为一生的艺术追求,最好是篆、隶、楷(魏碑)、行、草各种书体都去通读和涉入,按照自己的审美追求去重点选择几本相关的范本逐一临摹与领会。这就好比要成为武林高手和武学家,光只懂


一套民间拳术是不能敌手江湖的,对各路民间武术、内、外两家拳、国术甚至包括擒拿格斗与西洋拳法多多学习为好。习文练武其理相通。时下虽然浮躁,但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书林中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的妙笔高手也不乏其人,万不可凭一招一式而犯井底之蛙的幼稚错误。


前面所有的话,还只是谈到怎样习帖的问题。其实要真正成为有作为,而最终被后人和历史认可的一代大师,仅在古代碑帖上下功夫还不行。读书做学问和道德情操、人品性格等各方面的磨练与修养是不可缺少的。人无品不立,书(画)无格不高。格——即格调。无论书


与画,这个格调是作者思想灵魂的表现,是作者骨子里的东西,别人是模仿不出来的。个性魅力是无法复制的。如果没有文化、学问、修养做基础,写来写去,哪怕写一辈子,充其量只是一个书奴、字匠。为什么将书画收藏说成:“收藏的是文化,积累的是财富”呢?我们可以从中理解书画艺术的真正内涵及独特价值。

                   二、关于书坛的一些事

    时下的书坛如同世纪之初,一片混沌!现活着的学者欲著当代书史,可能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妄作主观之定论。我认为还是留给后人去写为好。因为中国的很多事情,只有时间和历史才是最公正、最清醒的裁判。在此,我只想对当代书坛作一个大概的分类,以飨读者——

    其一,我行我素类。根本不与古代碑帖交朋友,也不跟先贤对话,像孩童涂鸦,随心所欲地乱写乱画。业余爱好者居多,这类人总是徘徊在书道行门之外。

    其二,南郭先生类。某些本是南郭先生,却凭借其特殊地位与权力混到了“书画家”的行列,而且担任书协、美协主席、副主席、荣誉主席、顾问和理事的还大有人在。原因很简单,他们能为书协、美协搞到活动经费。“南郭先生类”的权力和地位像一把硕大的


雨伞,不怕风风雨雨,因为特权者本身就是呼风唤雨的“公孙胜”,他们要加入全国书协、美协会员就跟老百姓在大街上卖一瓶矿泉水解渴那么容易,而要出书、出画册、搞个人书画作品展览什么的,只要一声咳嗽,鞍前马后的、借机套近乎的是前呼后拥。因此在中


国,艺术是被权力和资本控股。这类人尤其喜好包装炒作并到处挥毫泼墨和“题字”。趋炎附势的捧场者和肉麻的吹捧者却又在私下倒戈怒骂:厚颜无耻、臭不要脸!有一个省委首脑退休后,他的垃圾字画所卖出的高价还超过了古代和近当代的大师,更有甚者,在大西洋


彼岸还被洋人捧为东方艺术的“国宝”。更滑稽搞笑的是,在全国十一届美展省内预展时,这位首长的一幅如同初学者水平的作品还被指定为——送选国展的作品,他来视察展厅时,拍着美协领导的肩膀说:“展览很成功,搞得很不错!”不过最后在国展上还是没有看到这张伟大的“杰作”,可见中国美协的评委们在这点上还是清醒的,值得表扬!


 无论布衣还是肉食者,退休后以书画为乐不仅无可非议还值得提倡,但问题是做人要明智清醒、客观实在。你使用毛笔才多久?别以为只要能杀得猪叫就是屠夫。隔行如隔山,你的官做得像“不倒翁”甚至春风得意,只证明你在“厚黑学”上有“天赋”,所谓“厚黑学”,我的理解是:厚颜无耻、黑心黑肺而沽名钓誉的邪学,它与光明磊落、浩然正气、纯


洁无暇的真善美之艺术是一对不可和谐的天敌!悠悠几千年的中国书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知多少人苦苦研究探索一辈子都没有成气候,历史上能够留下一点东西的精英屈指可数,身谢事衰的人和事层出不穷。


   其三,沽名钓誉类。其实这一类跟“南郭先生类”差不多,但他们的表现形式有点不同,所以另归一类。这类人中各个年龄层次的都有,其主要特征是花钱买荣誉。我们是否从生活中看见过这样的人,一天到晚拿着一些根本没有含金量、只能忽悠外行的《获奖证书》和吓死人的《聘书》到处闪耀,有“国家、香港、世界XXX艺术大赛金奖”、“香港甚至世界


XXX协会主席副主席、终身荣誉主席、顾问”、“世界铜奖艺术家”、“世界华人杰出艺术家”、“全球书画家联合会会长、副会长”、“中国甚至世界最具升值潜力的实力派艺术家”......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就只差没有“银河系XXX”、“太阳系XXX”、“宇宙XXX”了。要是外星人知道了也会自叹不如——地球人真胆大!其实这类人比“南郭先生类”


活得辛苦、艰难、猥琐得多,而“沽名钓誉类”的人多数是没有特权和光环的,只能一切靠自己去拼打。尤其有些职业书画家还得靠廉价地卖几张字画养家糊口,走正规的、专业的、权威的渠道去获取荣誉,犹如“蜀道之难”。因此从就业和民生的这个角度去看,又值得同情和理解。相比“南郭先生类”,他们仍属于“弱势群体”。但令人费解的是,其中还


不乏已退休的科级、局级领导干部,他们的退休工资足够能颐养天年了,根本不存在也不需要靠卖艺为生,可他们也偏偏往这个行业挤,似乎书画艺术是一条生财之道,又高雅、又轻松、又快乐地赚钱,在一张纸上胡乱涂鸦几笔,就可以变为几千上万的钞票,何乐而不为呢?谁会跟钱有仇呢?但毕竟他们的官职还是没有市府、省府、国府领导那么有磁场,加上


在位时又不会做人,不可一世的。退休后,门庭冷落是自然的事。说来也很可怜与悲哀,他们只能靠以花钱买些荣誉来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反差。你看看,我还是有本事的吗,谁说书画艺术博大精深?狗屁!我退休只有几年就获得了国家及世界级艺术家的荣誉,我的退休生活多丰富、多光彩?话又说回来,花钱买荣誉比花钱打牌、赌博还是要高雅得多,只是忽悠了那些脑壳进了水的收藏家!


   其四,走马观花类。短时期内临摹过一两本帖,但没有持之以恒。对某些古代碑帖也浏览过,但没有真正下功夫去研究,基本上没有通读和研究《中国书法史》,对中国书法史上的人物、事件、流派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来龙去脉只是一知半解。这个层面的所谓“书法家”最多。


   其五,传统包袱类。这类书家中老者偏多,只是一门心思学传统、临摹和默写古代碑帖。离开碑帖的风格,再也没有自己的语言了。传统并成为了他们的“包袱”。这类人也比较固执己见,基本不接受西方及现时代的各种全新的艺术信息与理论,他们知古却不通今;更谈不上有什么艺术前途,只是老有所乐而已。


   其六  昙花一现类。这类书家少壮派居多,从根本上否定传统,以流行书风来革传统文化之命。我看过几次流行书风展,如果作品不落款写上各自的大名,还真不知道是谁的作品。基本上是一个模式与套路:在字的造型结体上癫狂恣意的夸张;笔墨线条上无病呻


吟、矫揉造作的怪异;整体章法与通篇书体如癞蛤蟆爬街;审美取向上都狂态张溢、不可一世;其艺术灵魂都是西部牛仔式的自我陶醉。他们对有传统源头的书法创作与作品看成是“低格调”的匠气而不屑一顾。他们的初衷都是革新传统书法、追求自由个性。这个出发点


并没有错,但问题是,这些人都不愿意在传统上下苦功夫,以“标新立异”之实来掩盖自己“山间竹笋”之虚,达到抢夺中国书协评委们的视觉而沽名钓誉。君不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从来是历史向前发展的规律,悠悠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打一个句号,忘


本创新的艺术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艺术,他们忘记了“遗传与变异”的辩证关系。也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道理——当一大堆个性都张扬的作品挂到同一个展厅,反而都看不出谁的“个性”了。这好比满池塘的青蛙都想展现自己宏亮的“歌喉”,乱哄哄的叫了一晚,谁也


不会在意,人们照样进入甜蜜的梦乡。而到天明时,雄鸡一唱天下白。无论干什么行业,就要像雄鸡一样宁愿沉默一个通宵而一鸣醒人。在这类书家中,中国书协会员还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这种昙花一现类的祸根还在中国书协。不过也难怪那些评委们,面对成千上


万、眼花缭乱的书作,他们的视觉上也有审美疲劳,也有看昏头和看走眼的时候。因此,收藏家们千万不能以名气、地位与头衔来评判作品的优劣,到时候吃亏的还是你自己,冤枉花了一大笔钱收藏了一大堆垃圾股。不过我这样说也没有用,时下的收藏家们越来越财大气


粗、越来越自以为是、越来越浅薄势利!有谁会乐意去为朱耷、徐渭、黄宾虹、陈子庄、黄秋园...之类的原始股买单呢?

     其七,藏龙卧虎类。这类奇才在当今书坛甚少,多在民间藏着、隐者是也!一般不喜好也不善于炒作包装,淡泊名利、甚至与官场和世俗还有点格格不入。只晓得老老实实、孜孜矻矻地下功夫、做学问。不仅对中国古代各种碑帖深入研究与临摹,而且对中国书法史


上的各种人物事件、风格流派及对后世的影响如数家珍。同时在书法理论和美学思想都有较深的造诣,各方面的修养也储蓄在内,其书作不仅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同时个性语言已基本形成。这类人博古通今、兼容中外。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其八,书坛领袖类。是指在世和已故的当代书坛领袖及大师们,无论活着的还是仙逝的,他们都像一面永不退色的旗帜照耀着今人和后人。无斯人却无当代书史,有书史必有当代斯人——林散之(已故)、启功(已故)、沈鹏是也!

                                 (抛砖引玉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2010年10月16日于广州番禺海龙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