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千万别走进死胡同

 幸福快乐的成长 2014-09-29

最近从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两件事:

事情A是我从央视新闻频道看到的----浙江一所小学四年级某班打扫教室卫生,画面中有小学生但更多的是成年人。记着采访这些成年人,发现大部分人的身份是父母,还有几个是家长花钱请来的钟点工。记者追问这些家长为啥要亲自到学校替孩子打扫卫生,众口一词云:孩子在家也没让干过这些活,他们不会干。

事情B是我从青岛电视台5频道一相亲栏目看到的----一个30多岁的离婚男人来相亲,他的个人条件是这样的:出租车司机,离异,自己带一个孩子。每天早上先出去跑2个小时再回家给孩子做饭,一个月挣得不多,周末还要停下运营赶好几个场去送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他希望能通过这档相亲栏目找到一个伴侣。

我为啥要说这两件事?他们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

对于事情A,我不知道青岛有没有。求证各位家长朋友,青岛是不是没有这样的事吧?希望没有。想想我们小时候,轮班制日打扫教室卫生,多么平常的一件事。可浙江的这些家长,真有闲工夫。如果你不上班有闲工夫也就罢了,可是,你这样真的是对你孩子好?起码,我是看不出来哪点对孩子好。不过,咱青岛的家长们也别因为没干过这件事就觉得自己好到哪里去了。我曾经在每天上班路上特意观察过小学生自己背书包的现象,我发现,真正自己背书包的小学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给背的。书包那么沉,早上时间又那么紧张,给孩子背个书包你用得着那么大惊小怪?或许,我错了?我知道错的肯定不是我,这点自信我还是有的。我能很强烈的感觉到,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很强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谁敢说自己不是如此?可是,怎么到了现实中就可以不按照道理去做?千万别告诉我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习惯成自然,意识和能力也都是在一次一次强化过程中才形成的。小时候不让干,长大了孩子也不会干和不愿意干。之所以还会出现期望和过程背道而驰,主要还是我们家长不是真正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对孩子好,因此就可以允许自己过分关注与呵护甚至是溺爱。

那什么才是真的对孩子好?先别着急,咱再来看事情B。说实话,对于那个开出租车的单亲爸爸,我真心祝福他能找到一个好伴侣。一个男人独自带孩子,又开出租车,不容易。可是,在给与最大的同情和祝福之后,我有一个问题要问他,那就是:学那么多的琴棋书画之类的东西真的有必要?看到这里,很多人一定会替他回答,完全有必要,别人都在学,咱不学岂不输在了起跑线?所以,太多家庭不管自己经济状况如何,都给孩子报了许多班,不是?当然,有的人会告诉我,孩子喜欢。很好,不过我想告诉你,孩子喜欢的事多了,孩子更喜欢玩,你为啥就不愿意了呢?

回到上段开始什么才是真的对孩子好这个问题。事情A我说它不好,是因为这种做法剥多了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东西自己管的体验、养成习惯、形成态度的过程;事情B我说它不好,是因为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其实,害处还远不止于此。

最大的危害,可能是你最终会发现,你收获的并不是你期望的。

你期望啥?你肯定期望孩子将来能有责任、能快乐、能发展的不错吧?先说责任,自己的事情都不干由家长包办代替,岂会有责任的种子埋在心底?现在的孩子为啥自我自私?难道不是我们家长的关注呵护过多造成的吗?看现在,多少年轻人为不干家务离婚?别说离婚率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虽然不赞同没有爱情的从一而终,但我也看不惯这种连老婆孩子都不能谦让和照顾的做法,这样的离婚,与所谓的追求幸福美满的婚姻无关。再说快乐,人生在世,难事够多了,快乐点可以让这一生更幸福一些。可是,很多人就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总给自己过多过大的压力,结果出现行为退化、适应障碍,甚至极端的那些例子,这个,有吧?再说发展,发展,难道真的与学的多有关?那些所谓特长,除了极个别能成名成家的外,大部分人是不是在陪绑?你问我学特长不好?我可没这么说哦,别误会。学点比不学好,我跟很多人是一个观点的。但,我的前提是学点,而不是像你那样学那么多。很多人明白一件事情,同一部电脑,如果你塞得东西多了,那运行起来就慢了,因此我们要经常清理电脑给它腾出空间,是不是?孩子的脑子是不是可以有此一比?你给他(她)装那么多,她那还没发育完善的脑子能接受得了?接受不了的结果是啥?就是不愿意学。可是我们很多家长一想到花那么多钱投入那么多时间,有几个在孩子不想学的时候愿意愉快接受这个现实?不接受?那就逼吧,很多人美其名曰培养坚持不放弃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吧?嘘!你知道你的逼,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会给你们的亲子关系带来什么?你知道将来的一切逆反和叛逆甚至对于学习的厌恶,均来自于此?

那咱不学了?别,学点,少学点,留出更多时间给孩子玩。记住,一定要让孩子们一起玩而不是跟你们玩。你们的玩,不吸引孩子,也对孩子的成长帮助少一些。我常说的话大家还记得吧?玩是儿童的天性,这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玩还是成长,啥成长?就是将来他走向社会所需要的那些内在素质。这时候有人会说了,你就忽悠吧。对,我是忽悠。但那些让你学这学那的不是忽悠?只是我们忽悠的出发点不一致罢了,他们忽悠你是让你掏更多的钱,而我忽悠你是切实为你好。形式逻辑上有这样两个词,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人生的充分条件是啥必要条件又是啥?琴棋书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能当饭吃,我这么说你不反对吧?所以只是人生的充分条件,可以让你在活得好的基础上更好点,没错吧?相反,情商(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协调、组织和领导能力),逆商(主观和客观的协调与适应、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胆商(果断决定大胆行动),这三者是不是我们立足社会求得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呢?而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是特长能给的?

说到底,这就是我一再强调的人的社会化问题。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社会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人的社会化过程,必须在社会活动的参与以及和伙伴的互动中才能完成的。千万别指望那个什么什么特长能够给你!

这,就是我说这两件事的目的。归纳本文,我希望大家能明白:1、人的社会化不是随年龄增长可以自然而然就完成的,更需要家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2、情商、逆商和胆商,才是人生完美幸福的必要条件,琴棋书画只是充分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