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的格式 楹联的格式是指对联构成的特殊方法。楹联也像谜语一样,其组合构成有一定的格式。为了所创作的对联有更为特别的效果,更能表达创作者的意思,创作者会采取一些别于一般对联的手段和方法。对联的格式大致可分为:修辞格、谐音格、回文格、嵌字格、字形格、谜语格等。 一、修辞格 修辞是汉语中为了表达意思的需要而采取的修饰语言文字、增加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表达更为准确、生动且鲜明有力的各种方法。一般来讲,汉语修辞包括对偶、排比、比喻、拟人、夸张、顶针、设问、双关等等。对联作为汉语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其创作过程中几乎采取了所有的汉语修辞手法,极尽语言文字技巧之能事。我们将对联的种种修辞方法统称为修辞格。 1.对偶格 构成对联最基础的修辞格式就是对偶辞格。对联必须句式对偶。对联可以说是汉语修辞学“积极修辞”中对偶辞格发展到极端的产物。对偶辞格是汉语和汉字特有的一种辞格,它是把通常为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似的字、词、词组、句子并列,用来表现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从内涵上说,它要求对偶的句子意义上的关联,也就是不能各说各的(无情对除外);从形式上说,它要求对偶的句子在组成结构上、组成形式上、用字用词上必须对称对等;从声律上说,它要求对偶的句子平仄相对、音律和谐。这就是说,上下联不能构成上述内涵、形式、音节三方面的严格对偶的,就不能算是对联,至少不能算是好对联或成功对联。 比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成都武侯祠联)上联指诸葛亮写了前后《出师表》用来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下联之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可以名扬千秋。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字词上,都是极其对仗的对偶句(但此联在平仄上有些问题)。可以这么说,所有对联都是对偶的,所以在此不多举例。 2.排比格 排比是汉语中用一连串(至少是三个以上)的内容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或一层层深入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修辞格用在对联中,当然不能再上下联之间使用,因为上下联只有两句构不成排比;而是用在长联或由分句组成的对联中,即如果上联由排比句组成,下联也应当对以排比句。 比如:著名道教对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下两种都是使用了排比句式。再如:“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三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是一副有名的长联,也大量使用了排比修辞格。再如郑板桥六十自寿联:“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也属排比之类。 3.比喻格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事物或意思,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包括明喻、暗喻、隐喻、借喻等名目。对联中写人或状物等也经常使用比喻发来修辞,称为比喻格。比喻格与用典中的某些词语典故不同,词语典故是出自某一书籍或某个故事或古人如此用过被后世尊为典故;而比喻则是没有这种历史的勾连,只是将有某些内在类似性质的事物作比,是一种积极修辞方法。 比如:“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这是人们在婚庆时经常使用的婚联。联中“比翼鸟”、“连理枝”等借喻喜结连理的新人,祝福他们百年和好,永结同心。“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是人们在祝寿时经常使用的寿联。连中用“东海长流水”、“南山不老松”来比喻寿星老人福寿绵长、松鹤遐龄。在寿联中比喻格也使用得比较频繁,比如:“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相传这是目前所见较早的一副寿联,载于北宋孙奕《履斋示儿篇》中,某夫人三月十四生日,故有人作此联贺之。联语立意精巧,笔致含蓄,比喻得法,诗味犹浓,韵味无穷。再如:“汉柏秦松精神;商彝夏鼎气概。”“兴家好似针挑土,败业犹如水推舟。”等等,都是较好的比喻格对联。 4.拟人格 拟人就是把没有生命的事物按有生命对待、把人之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对待,以便使得要表达的意思更加生动形象的修辞方法。相反,把有生命的事物按无生命事物对待、把人当作人之外的事物对待的修辞方法,叫做拟物。对联中也时拟人修辞方法,成为拟人格。 比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就是把“绿水”、“青山”这些自然界事物当作人看待,也可以“皱面”,也可以“白头”,正是因为用了拟人手法,使得对联生动形象,并极富于诗意,耐人寻味。再如:“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爆竹传笑语;腊梅吐幽香。”“风移兰气入;春逐鸟声来。”“绿柳舒眉欢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燕翻玉剪穿红雨;莺掷金梭破绿烟。”“鸟识新机随日至;燕寻旧主带春来。”等等,都是拟人对联。(图十二) (王文治书联) 5.夸张格 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或加深印象或强调语言的分量,使用一些夸大的字词来表达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就是夸张。夸张不是故意夸大其词,或不尊重事实,而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使用夸张修辞,称为夸张格。 比如:“聚来千亩雪;纺出万机云。”为纺织店楹联,虽属夸张,但颇切题。“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千年老树当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均是典型的夸张格写景对联。再如:“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名士,皆从之游。”这是渔洋山人王士祯的弟子殷誉庆赠他的一幅对联。王是清代康熙年间大诗人、文坛领袖,官居刑部尚书,又屡任科举主考,门生故吏极多。所以此联虽然内容善颂善祷,有些夸张,但按王氏当时地位和声誉,还是当得起的。 6.设问格 设问也是积极修辞手法的一种,就是通过设置问句的方法,来表达或强调一般陈述句不宜表达或表达不了的一种意思。设问的修辞手法包括疑问、反问等,在对联中也经常见到。这种方法称之为设问格。 比如:“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这是一副著名的寺庙楹联,就是用了设问格修辞。上联用反问,下联作回答。联句作者以其大无畏的无神论勇气,讽刺了那些善男信女前往寺庙求神拜佛的迷信行为。再如:“听鸟说甚?问花笑谁?”“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桃花尽日随流水;江月何年初照人?”“泪挥湘竹斑多少?魂断苍梧梦几何?”“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居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也都是使用设问格的著名联句。 7.顶针格 顶针是这样一种修辞方法,用前面句子或词语的结尾字词,作为下面句子或词语的开头,顶针连接,用来表达语气的连贯或语义的节奏。顶针现在多被用来做文字游戏使用,实际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用在对联中,称之为顶针格。 比如:“文章满纸,满纸丹心,丹心遭厄,奇冤绝古今;风雨同舟,同舟聆教,聆教难忘,心花慰英灵。”这是有人为文革中惨遭迫害、含冤而死的著名学者吴晗所作的挽联,上下联中,均是前三句顶针连接,环环相扣,表现了人们对死者的痛惜悲怀,加强了人们对迫害者的愤怒声讨。再如前面道教对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顶针格联句。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龙怒卷风风卷浪;月光射水水射天。”“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水,水落石出;溪水归河水,河水归江,江归海,海阔天空。”“黄花岗,岗花黄,黄照碧血,血染黄花留芳阁;绿水河,河水绿,绿映白塔,塔印绿水存真容。”“听雨,雨住,住听雨楼也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都是顶针格对联。 8.双关格 双关是指用词造句时表面上一个意思,而暗中却隐含着另外一层意思的修辞方法。所谓“一语双关”就是这个意思。在对联创作中,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顺着两种不同事物的制联方法叫做双关格。 比如:“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为竹器店楹联,联中“虚心”、“劲节”既是对竹子生性的如实描写,同时也暗含着店铺主人虚心学艺、品重气节的道德自许,是一副典型的双关格联语。再如:“不历几番锻炼;怎成一段锋芒。”这是刀具店楹联。同上联一样,联中的词语“锻炼”、“锋芒”,其原意是关于铁器制作和刀剑淬锋的,但同时这些词更多的时候是用其引伸义,即对人的磨砺和历练、才气和能力等。所以该联就有了一语双关的性质,既可做刀具店的招牌,又有对人教育的功能。再如:“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清风满地难容我;明月何时再照人。”“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扶桑白头翁有远志;淮山红孩儿不寄生。”“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一些用谐音造成的双关对联,也比比皆是。比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两舟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等等都是其类。 二、谐音格 谐音泛指汉语字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谐音本是音韵学上的术语,表示音近字相通。用在对联中,往往是利用字词的象声、同音、音近等特点,使得联语语意双关,作出表面意思与背后意思的不同效果的对联。其中包括使用多音字、同音字、象声词等,都可统称之为谐音格。 1.一字多音格。汉语中有许多字属于一字二音甚至一字多音。在对联中巧妙地使用一字多音,能使对联变得幽默谐趣,奇异特别,从而达到一种异样的效果。 比如:“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乍一看,怎么着副对联上下联一模一样呀?怎么读呀?原来,这是利用了该联中“好”字的一字二音(上声hǎo和去声hào),分别是美好、爱好两个意思,组成了这样一副奇特对联。上联这样读:“好(上声hǎo)读书不好(去声hào)读书”,下联这样读:“好(去声hào)读书不好(上声hǎo)读书”。这样该联的意思就是,当一个人年轻时耳聪目明、有好的读书条件时却不喜欢读书,而当年老时在喜好读书了却耳聋眼瞎没有了好的读书条件。也可以理解为,有的人(指富裕人家)有好的读书条件但不喜欢读书,而有的人(指贫苦人家)喜欢读书却没有读书的条件,形成强烈对比。不过从对联学的角度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成功对联,因为它既犯了对联同位同字的忌讳,平仄也不能声律和谐。 同样的例子再如:“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也是利用了“长”字的一字二音(cháng阳平和zhǎng上声),长短之“长”和生长之“长”,上联读为:“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zhǎng)”,下联读为:“长(zhǎng)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zhǎng)长(zhǎng)长(cháng)”。在前面讲叠音字时所举的一些例子,比如:“朝朝朝朝朝朝汐;长长长长长长消。”“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等联,也是此类。不过这种谐音对联近于文字游戏,内容意境都不足取。读者知晓其理即可,不宜沉迷于此。 2.异字同音格。与一字多音相反,汉语中同一读音中又有许多不同的汉字,即同音异字。如果制联者巧妙地将一字同音现象用在对联中,也能起到非同一般、妙趣横生的效果。 比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该联利用“荷”与“何”、“藕”与“偶”、“杏”与“幸”、“梅”与“媒”同音,造成了谐音双关的效果。既可以读为:“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因为有荷花表明位置就可以得到莲藕;有了杏子可吃就不需要吃青梅了。还可以读为:“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问:你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你的佳偶的?答:非常有幸(我们是自由恋爱的)不需要媒人介绍。 再如:“一担重泥(仲尼)拦子路;两堤(妇子)夫子笑颜回。”“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眼珠子,鼻孔子,朱子反在孔子上;眉先生,胡后生,先生不及后生长。”“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解缙)“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唐伯虎)“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伏羲抖乱神农草,伯夷叔齐(束齐);钟离失却吕公绦,寒山拾得。”都是利用一字同音的谐音手法,达到了隐喻、双关和谐趣的效果的对联。 3.谐音叠字格。汉语中异字同音现象多见,并不稀奇。但是如果把这些同音异字叠用在一起,就会造成一种奇异的双声叠韵效果。谐趣巧联中经常巧妙地使用这种方法,用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游戏娱乐目的。 比如:“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嫂扫乱柴,呼叔束;姨移破桶,叫姑箍。”“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扬子江头渡杨子;焦山洞里住椒山。”“移椅倚桐同观月;等灯登阁各攻书。”“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鸡站箕沿上,鸡压箕,翻箕扑鸡;驴系梨树下,驴挨梨,落梨打驴。”“尼姑沽酒,酒美价廉,尼姑宜沽;和尚上楼,楼高梯短,和尚何上。”“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麻姑吃蘑菇,蘑菇藓,麻姑仙。”“钜野皆田,即墨有秋皆即麦;密云不雨,通州无水不通舟。”等等,皆是谐音叠字格联。 4.谐音其他格。谐音格还有一些其他的名目,在此就不一一述及了。 比如:“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该联利用“当庆”、“且狂”两词的谐锣鼓之声的现象,把它们当作象声字使用,从而达到了节日里喜庆狂欢的气氛。再比如:“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联中以“楼”与“流”、“井”与“影”音近相谐,组成妙联。等等。 三、回文格 在古代诗词中,有的诗句正着顺读可以成文,为一种意思,反着倒读也可以成文,而作另外一种意思。这就叫做回文诗。回文诗作为一种文字游戏,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在对联创作中,也有这种参照回文诗格式形成正读倒读都可成联的对联,称之为回文联。 回文联又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回文联,也称为“倒顺联”。上联可以倒读成下联,即一句诗文正读倒读各成一句组成对联,且文句通顺,意思完整。比如:“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郎中王若俪;俪若王中郎。”“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贤出多福地;地福多出贤。”“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暮天遥对寒窗雾;雾窗寒对遥天暮。”“风送花香红满地;地满红香花送风。”“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水水山山。”“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这种回文联创作时除了要考虑字词对称之外,也一定要做到平仄上的平起仄收,这样倒读后才能仄起平收,做到平仄相对。平起平收或仄起仄收都是不行的。 第二种回文联,一副完整对联,上下联都可以正读或倒读,均能成联,意思完整。比如:“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是一副正读的对联,意思非常完整,对仗工切。而对其倒读则又成一联:“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同样也是意思完整,对仗工切。这样的对联,平仄要求也是首句平起仄收,这样才能做到不论是正读倒读都能平仄和谐。再比如:“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这幅对联倒着读就是:“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不过这这种对联比较少见。 第三种回文联,对联上下联句内回文,如一句五言联句,除了处于中间的第三字之外,第一与第五字、第二与第四字相同;如为七言联句,除了处于中间的第四字外,第一与第七、第二与第六、第三与第五字相同,这样对联上下联各句正读倒读形成的句子一样。比如:“火柴当柴火;油灯烧灯油。”“柳如是如柳;华来士来华。”“梦中情景情中梦;人似花儿花似人。”“处处飞花飞处处;潺潺碧水碧潺潺。”“处处红花红处处;重重绿树绿重重。”“处处飞花飞处处;声声笑语笑声声。”“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雪岭吹风吹岭雪;龙潭活水活潭龙。”“凤落梧桐梧落凤;珠联璧合璧联珠。”“静泉山上山泉静;清水塘里塘水清。”“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东京输油管油输京东。”“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西湖垂柳丝柳垂湖西。”这样的回文联,平仄要求则是首局仄起仄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正读倒读都能平仄和谐。 四、嵌字格 嵌字格是对联中经常使用的手法。它往往是把所要吟咏歌颂对象的名称或字眼,用不同的手法镶嵌在对联中的相应位置上,这样增加了对联的表现能力,达到醒目的效果。比如:“水流昼夜;帘挂古今。”(水帘洞联)“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题秋瑾)“韬略终须绘新图;奋起还得读良书。”(郭沫若题上海韬奋图书馆)“参出民间疾苦;议定治国方针。”(参议院门口)“土豪劣绅土崩瓦解;地痞流氓地磨草光。”(土地庙)“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讽刺民国总统)等等,都是成功的嵌字格对联。 嵌字格对联最早是使用在诗钟练习中。在出题时限定在七言联上下联中各嵌入一个字,以嵌入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要求分嵌在上下联之第一字位置,称“七·一”,也叫“一唱”;要求分嵌在第七字位置,称“七·七”,也叫“七唱”。所限的两个字必须一平一仄(即不得相黏)。从“一唱”到“七唱”,在各地诗社有时又美称为凤顶格、燕颔格、鸢肩格、蜂腰格、鹤膝格、凫胫格、雁足格等格。现在对联学界仍在沿用这些称谓。 在对联上下联中相同位置分别嵌入不同字词称为“竖嵌”。竖嵌的样式颇多,简单地分有首嵌、腹嵌和尾嵌三种。详细的分法则依照诗钟嵌字名目,可以概括为13种格。借助动物形体部位,将这些嵌字格予以十分形象生动的命名。 1.鹤顶格。鹤顶格又称“冠头格”、“凤顶格”、“丹顶格”、“顶头格”、“藏头格”等,是把要镶嵌的文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上下联语开头即第一个字位置的格式。运用鹤顶格能使所镶嵌的文字突出显眼,所以这一种嵌字方法是人们最常用的嵌字格。如:“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这是清初时有人写的一副楹联,当时反清复明的斗争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作者有意在这副联语之首镶嵌“明”、“清”两字,一褒一贬,显而易见。再如:“桂子飘香清肺腑;林荫夹道悦宾朋。”也是将“桂林”二字分嵌的鹤顶格例子。 2.燕颔格。燕颔格是把所要镶嵌的文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在上下联语第二字的位置。如:“修竹千竿,横拖直扫,扫金扫银扫国币;小轩一角,日煮夜烹,烹鱼烹肉烹民膏。”刘竹轩任反动县长时,因其生活荒淫,作恶多端,日积民愤,某文人将其名“竹轩”分别镶嵌于上下联第二字的位置,用语直切地痛加揭露贬斥之。再如:“丹桂虬枝欺鬼斧;琼林洞府仗神工。”也是将“桂林”二字分嵌的燕颔格例子。 3.鸢肩格。鸢肩格将所要镶嵌的文字,按前后顺序镶嵌于上下联语的第三字。如:“调将翠黛眉偷画;吟到荷花口有香。”这是某位文人为一名叫“翠荷”的女子所题楹联,作者将其名字巧嵌于上下联的第三字,语显新奇。再如:“喜斟桂洒延嘉客;笑饮林泉涤俗襟。”也是将“桂林”二字分嵌的鸢肩格例子。 4.蜂腰格。蜂腰格是将要镶嵌的文字,按前后顺序镶嵌于上下联语中间的一种镶嵌格式,其具体字数随联语字数不同而不同。如:“莫学芙蓉空有面;应笑芬芳发自心。”这是1940年郭沫若写给侄媳魏蓉芳的楹联。联语巧嵌“蓉芳”二字,并富有哲理。再如:“森然八桂甲天下;宛尔千林隐洞中。”也是将“桂林”二字分嵌的蜂腰格例子。 5.鹤膝格。鹤膝格又称作鹤尾格,是指把所要镶嵌的文字,按前后顺序镶嵌在上下联语第五字的一种格式。如:“鸭摸螺蛳张瘪口;狗咬皮条扬偏头。”这副楹联表面上是描写鸭吃田螺和狗咬皮条的形态,实为张、杨二人互相戏谑而作的联语,上联嵌张,下联嵌杨(杨扬同音),互相打趣、斗智。再如:“吟诗共醉桂花洒;览胜同披林壑风。”也是将“桂林”二字分嵌的鹤膝格例子。 6.凫胫格。凫胫格,又叫雁翎格,是把要镶嵌的文字,按前后顺序镶嵌在上下联的第六字。如:“泗水文章流紫水;尼山木铎振荆山。”太平天国首领之一冯云山筹划起义时,曾在广西桂平紫荆山以教私塾为掩护,他运用凫胫格的形式将“紫荆”二字嵌于联中,并将这副楹联书写在孔子牌位两旁,以展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再如:“此地常招折桂手;今朝独有植林心。”也是将“桂林”二字分嵌的凫胫格例子。 7.雁足格。雁足格,又谓之“藏尾格”、“凤尾格”、“脱靴格”等,是把要镶嵌的文字,按前后顺序镶嵌在上下联语末尾的一种格式。因为它的位置比较突出显眼,所以同鹤顶格一样运用者颇多。如:“士不忘丧其元;公胡为改其度。”李元度系曾国藩的部将,屡为太平军所击败。在衢州一役,李军伤亡惨重,有人将其名嵌于联尾,作此联以嘲讽之。再如:“拿云有志攀丹桂;射月无弓挂绿林。”也是将“桂林”二字分嵌的雁足格例子。 8.魁斗格。所谓魁斗格,是将所要镶嵌的文字,按前后顺序嵌于上联的联首和下联的联尾的一种镶嵌格式。如:“小楼一夜听春雨;大院四边降彩虹。”此联既暗隐人名“小虹”于联中,又描绘了春天多雨、雨后的景象,颇具情趣。 9.蝉联格。蝉联格与魁斗格相反,是将所要镶嵌的文字,按前后顺序嵌于上联的联尾和下联的联首。如:“香如兰蕙温如玉;云想衣裳花想容。”此联镶人名“玉云”于联尾联首,虽系相赠之戏作,但比喻、手法的巧用,使联语颇富浪漫色彩。 10.云泥格。所谓云泥格,是指将所要镶嵌的文字,按前后顺序镶嵌于上联的第二字和下联的倒数第二字的一种镶嵌格式。如:“饮酒愿人容我醉;怡情与子赏花开。”此联一说饮酒,一道赏花,“酒、花”二字分嵌于上下联中,更能加深读者对联意的理解。 11.碎锦格。与上所述诸格镶嵌顺序不同,碎锦格是将所要镶嵌的字,不拘次序地镶嵌在上下联的适当位置中,且上下联镶嵌的字,也不一定要相对或相等。如:“四壁图书三尽剑;半车行李一张琴。”该联交叉镶嵌“张三李四”,不愧碎锦格之佳作。 12.晦明格。所谓晦明格,是指将所要镶嵌的文字,在上联暗示,下联明嵌;或者上联明嵌,下联暗示的一种镶嵌格式。如刘振威先生所作一联:“携酒与鱼游赤壁;随蜂伴蝶赏东篱。”上联明嵌一“酒”字,下联借“蜂”、“蝶”、“东篱”隐示一“花”字,一明一晦,令人回味。 为了方便人们记住这些嵌字格名称,有人总结了记忆的方法:“一顶二颔三肩四腰五膝六胫七足,魁斗捺、蝉联撇、云泥藏头匿尾。碎锦乱七八糟,晦明一明一暗。”可谓有心之仁人,令人不胜敬意! 13.横嵌格。不过上面所举的嵌字联格,只是将所嵌文字镶嵌在上下两联中的“竖嵌”格,而“横嵌”则是将要镶嵌的文字分拆以后镶嵌在一联之内的做法,不过“横嵌”格比较少见。上面所举只是“竖嵌”格中各嵌一个字的情况,是一种简单的常用的嵌字方法。此外还有将两个字、数个字或词语与词组嵌入对联者,不再举例。 14.综合嵌格。综合嵌格是将上述几种镶嵌方法的综合运用。比如:“韩愈送穷,刘伶醉酒;江淹作赋,王粲登楼。”这是广东潮州韩江酒楼的楹联,分别在上下联的首尾之处镶嵌了“韩江酒楼”四个字,且用了四个历史名人作典故,唐韩愈有《送穷文》名篇,晋刘伶嗜酒闻名天下,五代南朝梁江淹长于作赋,汉末建安七子一王粲有《登楼赋》传世。精巧奇绝,无与伦比,是嵌字格对联中的佳作名联。从大格局来说,联中运用整嵌和坚嵌两种方法,而具体来说,对联不露痕迹兼收了鹤顶格和雁尾格组成“韩江酒楼”这四个字。 除了上举常见的两字分嵌上下联中相同位置的嵌字格外,还有递嵌、叠嵌、暗嵌、对嵌、顺嵌、反嵌等多种嵌字方法。 14.递嵌格。递嵌是将一个字词按顺序分别在上下联中横嵌一部分,使上下联横嵌名合称起来才成系统的方式。比如:“[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这是一幅著名的讽刺性对联,在上下联中分别递嵌了“民国”“总统”两个字四个字。 15.叠嵌格。叠嵌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词交叉重叠地镶嵌于联语中的一种方式。比如:“[冬]夜灯下,[夏]候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春秋一作四季之春秋,一作书名中的《春秋》。“北西”一词也是这样。 16.暗嵌格。暗嵌格是指将要镶嵌之文字改变形式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比如:“[少目]焉能评文字;[欠金]岂可望功名。”[镶省钦二字]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脏受贿,录取不才,故有人作此联讽之。 17.对嵌格。对嵌是指在上下联中均重复镶嵌字词的一种镶嵌方式。比如:“[易君左]闲话扬州,惹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国府,联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联中上写联分别重复镶嵌了“易君左”和“林子超”两个人名,起到了讽刺作用。 18.单嵌格。顾名思义,单嵌就是只在上下联的一联中镶嵌字词的一种方式。比如:“人自玉堂来,使亦称仙原不俗;神从金马至,[民]能使[富]莫忧贫。”此联之在下联中镶嵌“富”“民”二字。 19.顺嵌格。顺嵌是指将名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比如:“苏东坡西游赤壁;湖南客小住黄州。”上下联中分别镶嵌了“苏东坡”“西游”“赤壁”、“湖南”“黄州”等词,与某些格式的集联有相似之处。再如:“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分别镶嵌了“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等六位现代文学家、艺术家,也同上举例子。 20.反嵌格。反嵌是指将名称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镶嵌,或称“乱嵌格”。比如:“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在上下联中,分别镶嵌了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方位字词,但并没有按正常的排列顺序来嵌,同样也是成功的嵌字格联。 上下联共嵌一字的,称合咏格,多为嵌两字的:比如魁斗格,一字嵌上句之首,一字嵌下句之末;蝉联格,一字嵌上句之末,一字嵌下句之首;四五卷帘格,一字嵌上句第五字,一字嵌下句第四字;三四辘轳格,一字嵌上句第三字,一字嵌下句第四字。嵌三字的,称鼎峙格,把三个字错踪嵌在两句中。鸿爪格,在一句的首末各嵌一字,在另一句的中部(第四字)嵌一字。押尾格,把三个字嵌在下句末第五、六、七字位置。嵌四字的,称双钩格,四字分嵌于上下句首尾。嵌五字的,称五杂俎格,把五字分嵌在上下句中。碎联格,把几个字(较常见是四个字)分嵌在上下句中;碎锦格,把几个字(较常见是四个字)的成语分嵌在上下句,成语中用字的次序维持不变。 至于所要镶嵌的文字内容,范围极其广泛,计有气节、姓字、数字、方位、药名、年号、名称等等,在此不予细论。 五、字形格 汉字字形因为具有象形意味,从而成为一种极具丰富表意性质的文字,甲骨钟鼎,纸书铅墨,上古之初,千万世之后,依旧鲜活如新,在世界文字之林中独树一帜。汉字字形在象形字的基础之上发展除了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等,这些不同类别的汉字都有其相宜的字形。汉字字形的林林总总,为在对联中使用汉字字形作联提供了有利条件。对联的字形格就是以汉字字形为基础,通过对汉字的重新组合和巧妙搭配,形成妙趣横生、极富谐趣的巧联妙对。字形格联往往是一些文字游戏,不太要求其内容的充实与否或意境的有无与高低。 字形格对联大致可分为拆字格、合字格、形近格、偏旁格、玻璃格等。 1.拆字格。对联中的拆字格,就是在上下联中,分别将两个汉字形体依顺序分拆成若干字,形成两个句子,组成一副对联。例句:“鸿为江边鸟;蚕是天下虫。”就是一副拆字联。上联是将“鸿”字拆作“江边鸟”三个字,下联是将“蚕”字拆作“天下虫”三个字。字词对仗,平仄相谐,在内容上也无可挑剔,“鸿”是鸟类,“蚕”为昆虫,是拆字联中的典型例子。再比如: “閒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一明分日月;五岳各丘山。”“踏破磊桥三块石;分开出路两重山。”“槐树千年成木鬼;岳阳万古为山丘。”“鸿是江边鸟,少水沙即现;蚕为天下虫,是土堤方成。”“墙上挂珠帘,你说是王家帘朱家帘?半夜生孩儿,我管他子时儿亥时儿。”“冻雨洒窗、东二点(冻)西三点(洒);分片切瓜、竖八刀(分)横七刀(切)。”都是拆字格联。 这些拆字联,也并全为内容无关的文字游戏,往往都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比如:“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说的就是中国人以对联智赚侵略者的故事。当年八国联军占领津京,清政府屈膝求和。据说在和会之上,某个号称“中国通”的洋大人,想借此羞辱一下中国人。他对清政府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于是他脱口念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的八个“王”字,指代八国联军,嘿嘿冷笑,自为得计。在场的八国联军代表听了翻译,都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清政府谈判首席代表一时手足无措,表情尴尬,其他代表们也面面相觑,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愤愤不已。就在这时,只见清政府代表团中的一名年轻的书记员,挺身而出,铿锵答对:“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是古代传说中来自山林里的四种妖魔鬼怪,对句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鬼怪一样,侵犯我国领土主权所犯的罪行。中国代表听了,个个扬眉吐气。那位挑衅的洋大人听了,瞠目结舌,但又不得不点头称是,对句甚佳。但他自己话已出口,就不得已向中国书记员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窘态狼狈,引起在场所有人的哄堂大笑。该对联对仗工稳,而且都是利用了拆字格,尤其是那位年轻博学的书记员,在这样关键的场合不畏强权,利用自己的文学修养撰出对联,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嚣张气焰,大长国人志气,令人尊敬。 2.合字格。与拆字联恰恰相反,合字格是在对联上下联中将字与字组合,或将字与偏旁部首组合形成两个新字,形成两个句子,组成对联。例句:“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就是一个典型的合字联。 再如:“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目尚賞,賞风賞月賞秋香。”“三女为姦,二女皆从一女起;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三个土头考老者;五家王子弄琵琶。”“四维羅夕夕多,羅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弓长张又又双,张生求红娘,男单女成双。”“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鍾(鐘)。”“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为柴;长巾帐内女子好,少女更妙。”“鸟入风中,衔去虫而作凤;马来芦(蘆)畔,吃尽草以为驴(驢)。”“屑小欺大乃谓尖;愚犬称王便是狂。”“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木门闲可至,两山出大小尖峰。”“四维罗马各骆,罗上骆下罗骑骆;言者诸豕者猪,诸前猪後诸牵猪。”“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千里重意若,永言咏黄鹤,士心志未已。”“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日送僧归古寺;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等等,都是一些合字格联。 但在一些字形联中,拆字格和合字格并不都是单独使用的,往往是两种手法并用于一联之中,从而形成更为精巧奇妙的对联。比如:“或入園中,逐出老袁还我國;余行道上,义无回首瞻前途。”“骑奇马,张长弓,单戈成戰;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上下联两句各分别由拆字格与合字格组成。而“棗棘为薪,截竖开横成四束;阊门启户,移多补少作双间。”则是上联为拆字格,下联则是拆字格与合字格并行。“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上联为拆字联,下联则不是,也能相对。 一些有拆字格与合字格形成的联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比如:“妙人儿(兒)倪家少女”一句,以其精巧雅致,历来有人属对,比如有“武士心志在止戈”、“大言者诸葛一人”、“钟山寺峙立金童”等等。近年来我师范曾教授对以“悟言者诸法吾心”,拆字、合字均极自然,且内容有思想、有意境,可谓后来居上。 3.偏旁格。严格说来,汉字以字形的组合特征而分为单体字与合体字。所谓单体为“文”,合体为“字”,单体字、合体字总称为“文字”。单体“文”外,汉字中的合体“字”多有两个获两个以上偏旁组成。而不同的偏旁和相同的偏旁,都是可以作为字形联的素材而进入对联创作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偏旁格联。 偏旁格对联主要是相同偏旁联。这也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时,上下联都用相同偏旁的字组成句子,形成对联,这些对联书写出来,文字结构相同,字形大致相似,别具意味。比如:“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荷花茎藕蓬莲苔;芙蓉芍药蕊芬芳。”“逢迎远近逍遥过;进退连还运道通。”“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迅速游逍遥。”都是这类的对联,分别以三点水、宝盖头、草字头、走之儿等偏旁的字组成对联。 第二种情况有所分别,即上联也一种偏旁的字组成句子,下联则用另外一种偏旁的字组成句子,形成对联,左右相对,但同一句中文字结构相同,字形相似,也是一种趣味。比如:“嗟叹嚎啕哽咽喉;泪滴湘江流满海。”“驱骚驶驽骜马骤;植檀栽桂森木榮。”“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迷途逝远返回达道游逍遥。” 相比而言,第二种类型比第一种类型更符合对联异类对应的要求,且能做出有意境有思想内容的佳联来。比如:“大木森森,松柏集梧桐杨柳;细水淼淼,溪流汇湖海江河。”据说,此联是元时南宋遗民黄某隐居浙东山中,日与树木相对,溪水盘桓,遂作此联。上联“大木森森”含七个木字,故接以七个带木字旁之字,形成句子;下联“细水淼淼”含七个水字,故接以七个带水字旁之字,属对上联。字词对仗工巧,且有意境蕴含其中,作者以“松柏”、“溪流”自比,为松柏高贵之质但不厌弃其他木类,为溪流弱水而不放弃汇成江河的远志。与此联雷同的是:“六木森森,桃李杏梅松柏;四山出出,岱崋嵩岳崑崙。”两者相比,前者为佳,后者颇有败笔。“六木森森”实含七木非六木也,“四山处处”实含五山非四山也;“桃李杏梅松柏”固然是六木,但“岱崋嵩岳崑崙”是六山也并非四山。最重要的是,后者纯粹是文字堆砌而已,在内容上远不及前者之有境界。 还有一种情况,是将不同偏旁的字组成上联,下联则按同样的顺序属对以不同偏旁的字组成下联。比如:“氷(冰的异体字)凉酒,一点水,二点水,三点水;丁香花,百字头,千字头,万字头。”就是不同偏旁组成的拆字联。再如五行联“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则是不同偏旁对联。前已讲述,兹不再赘。 4.玻璃格。在浩渺汉字中,有一些字字形成左右对称之美,即以该字中轴为线观察,笔画左右伸展方向相反,距离相等。如果将这种字写在透明之上,从反面看此类字,与正面看效果一样,仍是此字。这类字形对称的字被称之为“玻璃字”。如‘日’,‘出’,‘天’,‘山’、“东”、“南”、“西”、“北”、“日”、“本”、“人”、“水”、“晶”等字,都是玻璃字。据称,清代吴山尊首创利用对称字写作对联,并刻意用篆体字书写在质地透明的平板玻璃上面,造成一种字字笔画表里如一、正反相同的效果,让人无论从哪面看都可以毫不费事地识读出来,此种对联后被称作“玻璃联”。这也纯粹是一种文字游戏,但颇能启人巧思,有益智力。 比如梁章钜《楹联丛话续编》中所记的吴山尊学士“玻璃联”:“金简玉册自上古;青山白云同素心。”横额“幽兰小室”。这些字以今天楷书或印刷体宋字看来,字形并不完全对称,比如“简”、“玉”、“册”、“自”、“上”、“青”、“白”、“云”、“同”等,但是如果用小篆、大篆或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字形来写的话,那么这些字都是非常典型的“玻璃字”。所以要制作“玻璃联”,必须首先了解古文字,或者至少对篆书字体比较熟悉才行。 5.形近格 汉字中有许多汉字是字形相近的,相差也只是一点两画之间,不注意就很容易认错。对联中也有一格,就是利用字形相近的字作对联,以显示其对联的奇巧和思维的缜密。 从前有个财主,父子二人都通过贿赂买通考官,居然都中了进士。老财主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正巧,有个博学的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被秀才将“士”改成“土”,“夫”改成“失”,“人”改成“夫”,这样对联就改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这就是一个利用形近字进行的改字联。 “辈辇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菅管为官,个个多存草草心。”“伊尹;阮元。”“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笔;己已连踪,足下何不双挑。”等等,都是形近格。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范曾教授曾作一副干支对联:“戊戌成绅哗之代;甲申由寇变而名。”内容涉及到了两个历史事件,“戊戌变法”和“甲申易代”,“戊戌”对“甲申”,不仅是干支对,而且“戊戌成”对“甲申由”,分别是三个字形相近的汉字属对,而成典型的字形对,思精意巧,妙趣无穷。 6.字形其他格 字形格对联中,还有其他形式的对联,可以归之为其他格。 有加字格,比如“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这是关于对联才子解缙的故事,详见后文。再如:“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行节俭事(早行节俭事);过淡泊年(不过淡泊年)。”等,都是通过后来加字,改变了联句的意思。往往这些对联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故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看。 又有减字格,例如:“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相传这是一个马虎的秀才,同时给办丧事和办喜事的两家写对联,结果把丧联当作婚联给了办喜事这家贴上了。有人读出来一看坏了,多亏新娘读书识字又机敏,把原联上下联各撕下一字,就成婚联:“流水夕阳千古;春露秋霜百年。” 还有一种形式的对联不好归类,权且放在这里。就是歧义联,通过不同的断句方法,可以得出不同意思的对联。比如:“明日逢春好不晦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终年倒运,少有余财)”(祝枝山)“此地安能常住(此地安,能常住);其人好不伤悲(其人好,不伤悲)。”这些对联的故事,在此也不能备述。 六、谜语格 谜语是汉语中一种为世人喜闻乐见的智力游戏,以谜面作隐语,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以供人们猜测。人们把谜语引入对联创作之中,就成为谜语联。谜语联与谜语一样,基本上属于文字游戏,实用性不及其它类联,但其娱乐性、趣味性却更强。所以一些好的谜语联也倍受世人喜爱,世代相传,耐人寻味。 比如清代著名联家纪晓岚就曾作了这样一幅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狸狗仿佛,既非家禽,也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关于“猜谜”的谜语联。作者在上下联中分别采用了析字、合字、隐目、白描等手法,将谜底巧妙地串于上下联中:上联前半部射颜色“青”,下半部射犬犹旁“犭”,合起来射“猜”字;下联前半部射言字旁“讠”,下半部射迷路的“迷”字,合起来射“谜”。这样上下联合起来的谜底就是“猜谜”二字。对仗工切,精才巧思,令人叹赏不已。 谜语联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上下联共射一物。比如:“明月半依云脚下;残花双落马蹄前。”另有一版本作:“新月一钩云脚下;残花两瓣马蹄前。”这是一个以字形组合构成的字谜联。上下联和在一起所射的谜底是“熊”字。作者将对联与谜语两种文学语言艺术的特点融为一体,把文字的笔划、结构,巧妙地藏进联语内,谜趣盎然,对仗工整,自然流畅,毫无做作之感,俨然是一副美妙的风景佳联。如果抛开谜语不讲,只把此联当作一幅普通对联来欣赏,也是一幅成功的联语。再如,“雄鸡、鲤鱼、猪婆肉;香菇、木耳、曲子耙。”上下联所列都是温补的“大发”食品,谜底意指“开门大发”。“兵书三卷桥边授;忍字百篇家内藏。”(谜底为“张”)等等,都是上下联共射一物的谜语联。 关于这种共射一物的谜语联,还有一个关于纪晓岚的故事。相传乾隆皇帝当年在乾清宫开千叟宴,赴宴者达3900多人,其中一老叟141岁。乾隆与纪晓岚出联相贺,就对成了一副谜语联:“花甲重逢,多加三七岁月(乾隆);古稀双庆,再增一度春秋(纪昀)。”这是一副数字谜联。按干支纪年法计算,一个花甲为60年,花甲重逢即为120年,三七岁月即21年,正好是141岁。可以说,对句是相当难的,可纪晓岚信手拈来,俗语“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即七十岁,古稀双庆即140岁,更多一度春秋,也正好是141岁。对得天衣无缝,堪称千古妙联。 谜语联更多的是另一种情况,上联单独为谜,下联也单独为谜,各射一物,共射二物。比如:“白蛇渡江,头顶一轮红日;乌龙卧壁,身披万点金星。”这即是一副射物谜联,上下联各射一物,分别为“油灯”和“杆秤”。灯草未燃时为白色,入油中犹如“白蛇过江”,点燃后火苗成红色,像一轮红日。杆秤属黑色,挂于墙上,好似“乌龙卧壁”,秤星点点,闪烁万点金星。作者将静态变成了动态,构思巧妙,比喻恰当,字字珠玑,令人拍案。 如果按照射覆方法的不同,谜语联又可分成物事谜联、文字谜联和隐字谜联。 物事谜联之所射谜底为物为事,这与普通的谜语有类似之处。比如:“鲁肃遣子问路;阳明笑启东窗。”(上联谜底:敬请指导;下联谜底:欢迎光临。)“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箫;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上联谜底:吹火筒。下联谜底:弹棉花。)“字写三秋离北塞;路通一线到鹏图。”(上联隐“雁”;下联隐“指南针”。)“数声吹起湘江月;一枕招来巫峡云。”(上联隐“笛”;下联隐“梦”。)“一肩风雪三千里;两眼乾坤十二时。”(上联隐“轿夫”;下联隐“猫”。)等等。 文字谜联是指用汉字的拆分和组合而形成新字的谜语对联,这与谜语中的字谜有相似之处。比如:“你共人女边着子;怎知我门里添心。”(上联谜底:好。下联谜底:闷。)“口中含玉确如玉;台下有心实无心。”(上联谜底:国;下联谜底:怠。)“日落香残免去凡心一点;炉熄火尽务把意马牢栓。”(上联谜底:秃。下联谜底:驴。)等等。 隐字谜联,也称缺字联,即用隐缺一字或数字的方法,来表达一种隐含的意义的谜语对联。比如:“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对联上下联各为一个成语,“逢凶化吉”故意隐“吉”字,下联“起死回生”故意隐“生”字,用来嘲讽一个名叫“吉生”的庸医。再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上联隐“八”,意为“忘八”;下联隐“耻”,意为无耻。“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上联隐“一”,意为“缺一(衣)”。下联隐“十”,意为“少十(食)”。“君子之交淡如;醉翁之意不在。”上联隐“水”;下联隐“酒”。 再如,1898年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亡命日本,组织保皇党,反对民主革命,逐步走向反动。1900年维新志士唐才常在汉口组织自立军,准备起兵勤王,事败被杀。当时传说,自立军未能按时起义与康有为贪污华侨捐款有关。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康有为回国出任孔教会会长,主张以孔教为国教,坚决反对共和。1917年张勋复辟时,康有为心急火燎地赶到北京出版社任溥仪小朝廷的弼德院院长,复辟失败后,又仓皇出逃。时人十分看不起他,有人撰联云:“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此联既是嵌字联,用屐足格,将康有为大名嵌于上下联末字;又是隐字联,而且还用典,上句出自《礼记·中庸》:“国家将亡,必有妖孽。”隐“妖孽”二字;下句典出《论语·宪问》:“老而不死是为贼。”隐一“贼”字。这副对联,用典隐字嵌名,骂康有为是妖孽、是贼。 在“诗钟”格式里有所谓不露字面的“笼纱格”,与隐字谜联相似,把题目中所限的两个字分别在上下句中表现出来,但不露出字面。如林有赓作的笼纱格《春·手》“急潮带雨无人渡,流水听松为我挥”,用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和“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显出“春”和“手”字。另外还有“晦明格”,两字中的一个明嵌于句中,另一个暗含在另一句中,因为少见,兹不多言。 与隐字谜联颇有类似之处的,是所谓歇后语联。歇后语联是将汉语俗语中的歇后语用在对联之中,上联用歇后语,下联也用结构文字相同的歇后语与之相对,形成俚俗谐趣的对联。只不过隐字谜联是将谜底隐缺不露,而歇后语联将歇后部分完全带出,显而不隐。比如:“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艄公捋橹——打拱作揖讨船钱。”“稻草扎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马过木桥——蹄打鼓;鸡啄铜盆——嘴敲锣。”“开花芝麻——步步高;出土甘蔗——节节甜。”“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清水池中洗和尚——水浸葫芦。”“廪生抹围裙——斯文扫地;屠户戴顶子——杀气冲天。”“强盗画喜容——贼形难看;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牛马行雪地——两行蚌壳团鱼。”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