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质信息论》第七章 空间与时间-1

 灵藏阁 2014-09-29
第七章 空间与时间

  7-1 什么是空间?什么是时间?
  空间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性(物质还有其他的存在性,如质量)。空间首先是单一物质体的一种存在性质,即单一物质体的广延性、可延展性;其次还是多个物质体的存在性质,即多个物质体的相对关系(位置与距离)的呈现、可(相对)运动性的表现。
  不同物体之间、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空间,事物与自身的关系表现为时间。这里事物也包括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事物自身不发生变化,则这个事物自身的时间是静止的,或者说没有时间。空间和时间的度量是相对的。由于认识主体本质上也是物质体,他本身有广延、有运动变化,他所认识的客体的空间和时间跟他自身的广延和运动变化以及他所利用的空间标准和时间标准(即爱因斯坦所说的量杆和时钟)有着相对关系。
  时间也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物质的变化性,即物质在变化中所呈现的性质,是物质与自身的相异中所呈现的性质。时间,来源于事物与其本身之间的判别,即事物的变化。“事物与其本身之间的判别”这个说法看似荒唐,但有了时间就不荒唐了。在消除了事物与其自身的差别的世界里,时间停止了。
  然而,在完全循环的变化中,也存在着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的情况,但是仍然有其他的对应物在显示着时间的流逝。钟表的指针转了一圈又回到那个位置,但太阳、月亮已不再是那个位置;地球绕太阳一周,又到了那个春天,但小孩已不再是那时的高度,大人也多了一点皱纹和白发。
  空间、时间是现象,不是实物,是实物的关系,有时也可以看作是关系所呈现出的实物的性质,但性质终究还是关系的呈现。
  空间和时间属于信息范畴,都属于信息范畴中的物关系范畴,并且都属于物关系范畴中的逻辑性关系范畴。莱布尼兹反对牛顿体系所假定的绝对时空,他指出,空间和时间只是关系概念,它们类似于“在什么上面”或“在什么之间”之类的概念,表达的仅仅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莱布尼兹的看法是对的。
  时间是事物变化或相对运动的表现,是运动变化中所产生的顺序关系。人们无法说时间是均匀或是不均匀的。只有当两个事物的变化具有某种不变的关系时,才能在这个不变的关系的意义上说时间是均匀的。由于运动变化具有相对性或具有相对的因素,所以时间也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时间。
  对于认识者来说,时间是对各种不同的事物的变化进行统一度量或比较所借助的一个平台性的概念,或者是对变化进行比较和度量的标准。
  不同事物的时间之所以可以相互度量,是因为这些事物的运动变化存在着协调性、一致性,可以进行比较,而不是彼此之间杂乱无章。事物运动变化的周期性就是这种协调性、一致性的表现。并且事物运动变化的周期性成为了人们对时间进行度量的标准,成为了时间的度量单位。
  既然时间是根据事物变化的周期不变性来度量,那么我们凭什么知道一种事物的变化就是周期不变的呢?它的周期又是靠什么度量出来的?它的周期不变性依靠什么来判断呢?答案是靠多种事物的周期之间的固定比例关系判断出来。如果两种事物的变化周期是变化不定的,那么这两种周期进行比较的话,是无法找到两者之间的固定比例的;反之,如果两个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的周期是不变的,那么两个过程的周期之间就会有一个固定的比例,例如地球的自转周期与钟表时针的旋转周期之比总是2,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的比例总是365.24,两个钟表的时针的旋转周期之比总是1,由此我们就可以判断这四个过程都是周期不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如果你周围的所有事物都一起变慢或变快,那么我们是无法觉察到的。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你处于同一运动参照系(不管是惯性系还是加速系)的事物的变化周期都是同时快或同时慢,这样的变快或变慢你是觉察不到的。你能觉察到的是不同的参照系的各种过程的快慢变化,因为那个参照系的快慢变化跟你所在的参照系的快慢变化不同步。
  空间是对事物的存在进行比较、度量的一个标准。时间和空间不是平等的,事物不能没有空间,没有空间的话就等于事物不存在(除非世界上只有“一”,没有“多”);但是事物可以没有时间,只要事物不发生运动变化。当然,对物质的存在进行比较、度量仅靠空间这一个标准是不够的,它至少还需要一个标准,这就是人们在发现空间之后很久才发现的“质量”。
  “物质”可定义为“具有空间性质和质量性质的存在”。实际上信息也具有空间性质,但是信息不具有质量性质,质量性质是物质所特有的,所以我在本书的第一章定义“物质”这个概念时采用了最简化的定义,即“物质是有质量的存在”。
  单个物自体的空间就是它本身所在之处。多个物自体拥有一个共同空间,这个共同空间是由各个物自体的质量、相对速度、相对距离决定的。因此,空间都是相对的,有限物质的空间都是相对的。
  距离和相对方位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关系(A到B的距离与B到A的距离是同一的,“A在B的上方”与“B在A的下方”是同一的),大小形状是事物内部诸因素之间的统一性关系。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同一性关系和统一性关系的表象,或者说是虚像。运动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非同一性关系(不同的惯性状态),变化是事物内部诸因素之间的统一性的非同一性关系(这种统一性发生了与自身的相异),或者说事物与自身的非同一性关系。空间作为事物的性质,它是距离、方位、大小、形状的表象,或者说是虚像。时间作为事物的性质,它是运动和变化的表象,或者说是虚像。我们说的空间关系实际上指的是距离、方位、大小、形状这些关系,我们说的时间关系指的是运动、变化关系。这样的表述才符合空间、时间原本的概念。“事物”既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信息,或者是物质与信息的混合体。根据前面所讲,物质具有空间性,运动变化的物质具有时间性,这个我们可以理解。那么信息的空间性和时间性指的是什么呢?信息的空间性指的是信息载体的空间性,信息的时间性指的是信息变化的时间性。
  既然时间、空间只不过是物质的关系或性质,那么时间、空间就不是脱离物质而独自在存在的。离开了物质,无所谓时间、空间。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广延性,更本质地说,它是物质的多和异的性质,有了多和异才有了距离。时间则是物质的多和物质状态的异所呈现的性质,有了状态的异才有了相对运动。
  康德的二律背反中的第一组问题,就是世界在时间上有无开端、空间上是有限还是无限。要回答“时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时间是什么。时间无非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现象,或者说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个标识。康德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都是经典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是错误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正确的时间观念是:如果事物没有变化的话,它就是没有时间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没有事物的运动变化,当然也就没有时间,因此我们说时间是有起点的。时间将来也会有终点,所有的事物都会进入某种不变的状态:或收缩于大爆炸前的那种原点,或发散到各物的距离远到完全互不相干的状态,后者也是一种静止不变的状态。时间既然有起点也有终点,当然它就是有限的了。正确的空间观念是:如果没有了物质存在,就是没有空间的。永恒的或无限的时间观和无限的空间观只存在于人的思维想象中,没有现实基础。
 
 7-2 时空观的基础

  时间与空间是自然哲学的基本问题,时空观是自然哲学的基本观。自古以来,时空观就是自然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在牛顿理论中,只有相对的空间参照系,没有绝对的空间参照系,而物体的位置只是相对于参照系而言,因而物体只有相对的位置,没有绝对的位置;在不考虑“第一推动”的情况下,这个理论中也只相对的时间参照系,没有绝对的时间参照系,“时刻”只有相对性,没有绝对性。牛顿理论是人类对时空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不仅不存在绝对位置和绝对时刻,也不存在绝对距离和绝对时间,这是人类对时空认识的的第二次飞跃。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又实现了人类对时空认识的第三次飞跃,那就是时空的绝对平直性也被消除了,时空与物质的分布有关,人类不可能找到绝对平直的时空。
  时空观的形成是人类认识整个客观世界的基础。
  时空观的形成是以一些基本概念的形成为基础的。在新的时空观中,空间和时间不能脱离开物质能量及其运动而存在,空间和时间只能是物质能量的存在和运动的表现。
  一物与他物的基本关系有两种:一个是空间结构,即位置关系(包括距离关系和方向关系,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矢量空间关系);另一个是力,即作用关系。本质上,空间是一物与他物的逻辑关系,力是一物与他物的物质因果关系。时间是物自体自身的变化及一物与他物的关系的变化(物关系的变化)的表现,更进一步讲,就是物自体与自身的不同、物关系与自身的不同的表现。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能量存在和运动的表现,并体现着物质能量在存在和运动中的关系,属于物关系范畴并进而属于信息范畴。空间和时间统一于物质、能量、信息之中。本节以人类对事物的概念为基础讨论人类的时空观。
  人类最基本的空间概念是点、线、面、体,最“规则”最基本的空间概念是点、直线、平面、体。这四类概念来源于物质存在的四种维度,即零维、一维、二维、三维。较高的维度可以由与之相邻的较低的维度来生成,生成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运动生成法,即一个点的运动轨迹生成线,一条线的运动轨迹生成面,一个面的运动轨迹生成体,一个体的运动轨迹仍然是体,空间不可能超出三维。另一个方法是空间填充生成法,两点之间用点填充就形成线,两线之间用线填充就形成面,两面之间用面填充就形成体,两体之间用体填充仍然是体。
  点、线、面、体这四类概念只能从人对具体物质的认识中产生出来,而不是先验地存在的。欧几里德几何的直线和平面概念建立在其第五公设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严格地建立在具体的物质形式之上。第五公设表述为“过直线外一点能作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第五公设的成立只能以想象的“绝对平面”为前提,而不能在具体的物质形式上完整地严格地得到证实。欧几里德本人也发现了第五公设的不坚实性,曾努力想法把它作为一条定理,并用公理和前四条公设来证明它,但是他没能成功,当然也不可能成功,因为这条公设是独立于前四条公设的。非欧几何的建立否定了欧几里德的“绝对平面”的客观现实性。公元一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梅内劳斯从地面测量和天文观测的实用需要出发建立了球面几何。十九世纪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从公设“在直线外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与该直线平行”出发建立了的双曲面几何。之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用流形的概念理解空间的实质,用微分弧长度的平方所确定的正定二次型理解度量,建立了黎曼空间的概念,把欧氏几何、非欧几何包进了他的体系之中。非欧几何打破了空间的绝对唯一性,它们跟欧氏几何一起构筑了与复杂的客观物质世界相对应的比较完整的几何学大厦。

  人类的点的概念来源于物质个体所处的位置。
  人类的线的概念来源于许多物质个体按一种顺序排列的宏观形式。
  人类的直线概念来源于从某一点通往无穷远处的力线或两点之间的最强力线,这是几何学与物质关系的本质联系。力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是物质、能量分布不均衡的表现。人类的直线概念还来源于另一种现象,这就是光束。 起初人们认为光在一种媒质中的运动路线是直线,后来人们发现光在不均匀媒质中的运动路线是弯曲的,于是开始认为光在均匀媒质中的运动路线才是直线。广义相对论问世以后人们又发现光的运动路线还要受引力场的影响,这时人们才认识到光在惯性系(不受引力场的作用)的均匀媒质中的运动路线是直线。 把视线方向上的所有点连接起来定义直线的方法依据的是“光行路线是直线”这一观念。用拉紧的绳线来定义直线的方法所依据的是“两点间的最强力线是直线”这一观念。这两种观念实际上是来源于同一种客观事实,即物质的运动总是选择最便捷的途径,遵循简约律(参见《终极规律论》中的“简约律”),在物质运动不受外来干扰的情况下,这种最便捷的途径就是理想的直线。光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行进。这里的“不受干扰”只能是理想的情况,这里的直线是欧几里德几何中的理想直线,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光在非同向的引力场中走的是曲线;在较弱的引力场(例如地球重力场)中光行路线在小范围内接近于欧几里德几何的理想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严格地说,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直线和射线,只存在线段,线段是直线上的一个有限部分,有两个端点。
  人类的垂直概念来源于力线与等位线或等位面的相交。
  人类的等距概念由直线概念和物质同位概念推出。设一条直线L上有两点A、B ,另一条直线L'上有两点A',B',如果移动直线L',能够使A 点与A'点重合(即同位)且B点与B'点重合(同位),则我们说线段AB与线段A'B'等距(等长)。
  长度概念由等距概念和线段概念确定。以某一条线段AB为基准单位,测定线段CD 上的与AB 等距的线段个数,就可确定CD 的长度(以AB 为单位),长度是相对于测量单位而言的。
  人类对两点间的距离概念来源于这两点间的最强力线,这样的力线只有一条。距离由线段长度和自由度(方向性)确定。
  人类的平行概念由直线概念、垂直概念和等距概念推出。
  人类的空间概念由物质存在的同位性和物质运动的自由度来确定。由同位性来度量,由运动的自由度表明延伸方向。空间是许许多多“距离”构筑而成的。
  空间概念是建立在距离概念上的,距离至少是两个单体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单体内部不含两个以上的要素,那么这一个单体就没有空间。只有把这个单体与其他的单体相比较(发生关系)时,它才有空间的意义、广延的意义。
  人类的时间概念由事件(即物质现象)的同时性和熵增大方向确定。时间是由两个以上事件(事件实际上是事物及其变化过程)同时性来定义的,单向的时间是由两个以上事件的同时性和大量物质运动的总体状态的不可逆性来定义的,由同时性(一般利用谐振周期的稳定性)来度量,由不可逆性表明方向。
  同时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变化及变化状态的对应性。对应性有两种:一种是关联对应,即两个事物的变化存在着因果关系,如“一叶知秋”,指某些植物的生荣衰亡的变化与气候的变化有对应关系,这里面有内在的物质因果关系使两者相关联;当第一个人进入会场时,会场里就有了人,“进入会场”与“会场有人”这两个事件的对应性是由逻辑因果关系联系着的。另一种对应是非关联对应,如2011年日本宫城大地震发生时,我家的钟表的指针指在13点46分,“日本地震”与“我家钟表的指针状态”没有任何关联,但两者有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关于物质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的内容参见《终极规律论》第七章“物质因果律和逻辑因果律”)
  无论具有同时性的两个事物有没有关联,认识者对同时性的判断必须在物质的相互作用中进行,例如,两个事件中的事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在不同的时刻作用于我们的眼睛,我们会作出对这两个事件的前后性的判断。
  多体系统中时间的单向性,即熵变化方向的单向性可由概率论推导出来,也就是说,时间的单向性即熵变化方向的单向性有着逻辑基础,任何试图回到过去或跨越未来的想法都是试图打破概率论的逻辑结构,是不可能成功的。
  不同位置的同时性只有在约化去光速之后才有意义,才能成立。因为“事件”信息是以某一速度向人的感官运动的,这个运动速度最大为光速。信息被人接收到的时刻,才是人感觉到事件发生的时刻。所以如果感觉到不同地点的两事件同时发生,一定要约化掉信息的传递速度(最大为光速)才有意义。如果两个物体之间具有空间距离的话,这两个物体的同时性对于不同的观察者来说是不一样的。这两个物体的距离越小,两者的同时性对于不同的观察者的差异也就越小。如果两个物体的距离为零,它们两个的同时性对于任意的观察者都没有差别。
  不同时刻的同位性只有在约化去位置(即参照系)的运动速度后才有意义,才能成立。假设在地球上有一点A,比如东经100度北纬30度处,张三于某日早晨六点在A点停留过,李四在早晨八点在A点停留过。如果我们说张三和李四曾去过同一位置,那么我们一定是约化去了地球运动的速度,太阳系运动的速度,等等。
  速度(还有加速度)表现的是空间与时间之间的关系。速度是物质相对运动的空间与时间之比,速度大则空时比大,速度小则空时比小。光是宇宙间空时比最大的物质运动。质量与时空的关系是通过加速度建立起来的,物质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显示了空时比的变化,也显示了物质相对于自身的变化。
  以上这些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尤其是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前面我们说过,物关系包括存在关系、同异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数量关系、作用关系等。那么,我们反过来可以说,空间、时间都是物质的关系。空间是物自体与物自体之间相互存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一起是物自体与物自体之间相互运动的关系。
  另一方面,空间、时间还是物质的性质。空间是物自体的延展、距离、方向关系的呈现。时间是物自体的运动、变化关系的呈现。
  因此,空间、时间既是物质的关系,又是物质的性质,但首先是物质的关系。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这种说法同样适用于数。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物质能量在微观结构上是量子化的,那么作为物质能量的存在和运动表现形式的时空在微观结构上也是量子化的。因为时空作为物质能量的表现形式和属性,其微观结构也只能依赖于物质能量的微观结构,不会有什么独立的微观结构。作为时空的度量依据的同时性和同位性实质上是物质的同时性和同位性,对于时空的微观结构的测量实质上就是对物质能量的微观结构的测量。
7-3 时空的相对性
  在相对论之前,人们知道存在着两种对事物的衡量标准,一个是相对衡量标准,如多、少,大、小,长、短,深、浅等;另一种是绝对衡量标准,即度量衡,如米、秒、克等。前者是对任意两事物的对比中产生的,后者是在把许多个事物与一个确定的事物进行对比中产生的。相对论揭示了绝对标准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那个被作为统一标准的被认为确定的事物其实也是不固定的,它会随着对比关系的不同而不同。
  人类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认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观测结果具有相对性了。两个处于同一惯性系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到不同的客观经验。比如,我在一个人的前面能看到这个人的脸,而你站在这个人的后面只能看到他的头发和后背;一个处于惯性系中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观察一个变化着的事物也会得到不同的客观经验。
  自伽利略开始,人类对时空的认识取得过几次重要进步。伽利略和牛顿阐明了物体的空间是相对的,跟参照系有关;但是在相对论之前人们的空间、时间概念都是理想的概念,对空间长度和时间的度量存在着绝对均匀的理想标准,空间的平直性存在着绝对平直的度量标准。这种绝对标准适用于任何人,适用于任何参照系。相对论破除了这种理想标准,因为这种理想标准毫无根据,没有任何现实性。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的度量是相对的,跟不同的参照系的相对速度有关;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空间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可以不是平直的,跟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有关,更进一步说,跟受力有关,跟引力场有关。而速度、加速度都是表示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的量,加速度是表示空间对时间的二次关系的量,因而空间的性质跟空间对时间的二次关系有关。
  在物质世界里,质量(能量)是守恒量(参见《终极规律论》第六章“逻辑守恒律”),物质粒子的个数在粒子不发生分裂或合并的情况下,或者说在个体的质量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才是守恒的。至于时间和空间,它们不是严格守恒的,它们只在某些条件下才守恒。相对论正是在否认了空间时间守恒性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
  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就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类时空观只能以上一节的基本概念为基础,而不是凭个人想象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和空间是抽象的,时间就好像是均匀流动的河水,空间概念是建立在设想的欧几里德几何基础上的无限大的容体。爱因斯坦第一个真正认清了时间和空间的真实面目,按照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时间”就是我们利用自己的钟表来度量的东西,“空间”就是我们利用自己的量杆来度量的东西。用钟表度量实际上就是将钟表的指针状态与事件的过程进行比较,就是利用了两个事件的同时性;用量杆度量就是将量杆与空间某距离进行逐段比较,就是利用了量杆与距离上每一段长度的同位性。对于时空的相对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已经认识到了。亚里士多德说:“既然时间是运动和运动存在的尺度,而时间计量运动是通过确定一个用以计量整个运动的运动来实现的,正如肘尺之计量长度是通过将一肘长规定为一个计量全长用的单位实现的那样。”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129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这个“用以计量整个运动的运动”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时钟的运动,这里的“肘尺”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量杆。
  爱因斯坦在澄清了空间和时间概念之后,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第一次把空间、时间与物质的质量联系了起来。距离的长短要用量杆来度量,只有在量杆的长短不变的情况下,量出来的线段才是欧几里德几何的线段,也就是说欧几里德几何空间是基准不发生变化的空间。同样,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是由运行速度不变的钟表来度量的。而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量杆和时钟,任何量杆的长度和任何时钟的速度在不同的惯性系中是不一样的,在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中也是不一样的。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的这些观点都得到了证实。
  按照广义相对论,欧几里德空间(平直空间)就是没有物质相互作用的空间,即没有力的空间。
  运动在时空上有最大极限,这就是光的运动,光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光运动的空间时间比是绝对恒定的,又是相对恒定的。相对恒定,就是说光速恒定必然是相对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存在而言,没有绝对的参照物,也不能没有参照物;绝对恒定,就是说任何光束相对于做任何运动的任何物体,速度恒定,这种恒定是以物体在不同运动中的时空变化为基础的。在光的运动中,绝对与相对得到了统一,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建立在这个统一之上。
  【如果你以光速运动,那么在你看来,跟你不同向的光的速度是多少呢?答案是没有速度。因为在你以光速运动时,你的时间是停止的(狭义相对论已经告诉我们了),这意味着你是没有时间概念的,而速度概念是建立在时间概念上,没有时间概念当然也就没有速度概念。如果你以光速运动,不仅你看到的光没有速度,你看到的所有物体都没有速度。当然,我们的这个假设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以光速运动的物质只能是完全自由态的物质,不能是我们这样的凝聚态的物质。常人的观念是时间是均匀流逝的,速度是可相加的,这种观念是他们不能理解狭义相对论的原因。】
  时间和空间的度量是相对的,但在现实世界中,时间和空间同物质一起都是绝对地存在着的。质量是物质的内部本质特征,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外部特征。在外部特征方面,空间是物质的存在特征,空间和时间一起构成物质的运动特征。物理学中有三个最基本的量纲:质量的量纲、长度的量纲(即空间的量纲)和时间的量纲。其中质量的量纲是表征物质内在要素的量纲,而空间的量纲和时间的量纲是表征物质存在及运动变化形式的量纲。空间和时间的绝对存在表明了物质运动的绝对存在,运动的绝对存在表明了物质差异的绝对存在。时空的存在变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是,人类认识世界只能依赖于上述的一系列基本概念。人类认识的时空观是相对的,这种时空观具有坚实的立足点,真正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严密的逻辑论证。绝对的时空观没有立足点,只是凭空的想象,因而是站不住脚的。寻找一个绝对的参照系并以此来建立普适的物理体系是不会成功的也是毫无意义的。相对论就是以严密的普适的形式确定了什么样的关系式反映着不依赖于参照系的世界结构。
  相对论,说到底,是重新审视了对自然事物的度量问题。在牛顿力学中,存在着度量的绝对标准,爱因斯坦经过考察和思考,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客观的度量标准,观察者使用的度量标准必然地跟观察者本身的状态有关,随着观察者状态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观察者,或同一个观察者在自己的状态变化的前后,不可能运用统一的绝对的客观标准。
  一个不变的物体,从它本身来说是没有时间的。从不变的物体来看其他变化的事物,当然是看不到那些事物的变化过程的,看到的就象量子跃变一样。如果从变化着的物体来看这个不变的物体,它是在时间流中静止的。如果我们人类想要观察到事物不经过时间而发生变化,比如“超距传物”这样的怪现象,我们自己(包括我们自己的每个组成部分)的状态必须是绝对静止的。
  对于时间相对性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个是时间产生的相对性。在只有一个物自体的情况下,是没有变化、没有运动的,当然也是没有时间的。在有多个物自体的情况下,不同的物自体有相对运动,这些物自体所组成的系统有变化,这样就有了时间。
  另一个是时间流逝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在于不同的系统变化过程的对应性上。我们知道时间的测量就是以两个系统的对应性来进行的,用时钟测量蜡烛燃烧的时间就是把时钟系统的变化与蜡烛燃烧系统的变化进行对应来进行的。我们在地球上测量宇宙飞船上的时间快慢就是把地球上的时钟系统的变化与飞船上的时钟系统的变化进行对应,或者把地球上人体的生物节律与飞船上人体的生物节律进行对应。
  相对论只是从上述的第二个方面对时间进行了解释,而没有从时间的产生上进行解释。第一个方面的解释才是本质性的解释,第二种解释实际上应该以第一种解释为基础的。
  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只有在这两个事件发生相互关联的情况下才有意义,才能进行比较。而这种比较必然是通过分别来自这两个事件的两个要素的同时性才能得出。这两个要素的同时性则必然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决定的和判断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