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小人”的好教材

 谢楚军 2014-09-29

我看有关美国南北战争的电影,发现在辽阔的草原上,双方士兵甚至连战壕也不需要,就面对面拉开阵势对射。我当时就想不通,这哪像战争啊?就是拳击赛嘛,只是比拳击赛残酷得多,双方都要付出部分人的生命代价。为什么不学学中国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呢?什么分割包围呀,迂回侧击呀,围魏救赵呀,釜底抽薪呀,暗度陈仓呀,等等,而且在战场上不择手段施展阴谋诡计并不受道德的谴责啊。

俺读历史不多,就有限的历史资料分析,从这场战争双方的动机来看,觉得他们都是捍卫一种价值观而战。既然是为捍卫价值观而战,就君子坦荡荡,没有必要那么躲躲闪闪,当双方的对立变得由谈判而不可调和时,就找一个开阔地带公平地干一场,由信仰的力量去决定胜负而不是由阴谋诡计去决定胜负。

一场惨烈的大战后,胜利属于北方的联邦军队。获胜的联邦军队无不欢欣鼓舞,到处准备宴席要好好庆祝但是,联邦军队总指挥格兰特将军得知之后,来到准备欢庆的战士中间语重心长地阻止道:“这场胜利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庆祝的,战士们,因为战争结束了,叛乱者重新成为了我们的同胞

格兰特将军的话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原来这一场战争无关正义只是一场家人的争执战场上淌着的都是自己同胞的鲜血;甚至,战争本身就是一场悲剧。成败都不值得庆贺,因为每一场胜利的背后必然流满血泪。
  此事之后,当联邦军队接受南方军队的投降时,气氛显得祥和甚至温馨。没有责骂和唾弃,没有侮辱和惩罚,两军的战士都以军礼向对方致敬。

南北战争后,美国国势日盛,几十年后,取代了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而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到现在仍然是世界上头号强国。

反观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战争,极尽阴谋诡计之能事,但从战争发起者的动机看,不是掠夺就是杀戮,用老百姓的累累白骨巩固自己的家天下,至于社会进步,老百姓的疾苦,全然不在战争狂人的考虑之列。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战乱不断,社会进步却甚微,同胞万骨枯的结果仅仅换取的是一将功成。不仅如此,还把同类相残的战绩当作所谓的辉煌。想起当年格兰特将军的“这场胜利没有什么值得庆祝的”这句振聋发聩的话,我就实在想不通同类相残的所谓战绩究竟辉在哪里?煌在哪里?

当今,很多国人热捧《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有些人还煞有介事地将其中的一些阴谋诡计推广到市场营销中去,获得了不少人的喝彩。我觉得那些人把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垃圾当作精华实在很滑稽,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现实中为什么小人遍地了。

一个简单的道理,难道外国人不懂《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吗?难道他们在战场上和市场上就比中国人蠢吗?别的不说,单就说产生于西方的《运筹学》和《博弈论》,不知道要比《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先进多少倍!

还有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如此神乎其神,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一直无法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呢?即使最后把侵略者赶出了国门,但自己付出了多大的民族牺牲,算过吗?窃以为,《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仅仅培养了中国人“内斗内行”的本事,至于外斗嘛,我就不说了。网上有不少博客认为,产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如此具有智慧的汉民族在元朝和清朝实际上就是亡了国,而且这两个外族入侵中原后杀人如麻,令人发指。

也许有人认为,不是很多报道说外国人很推崇《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么?这真是典型的“被骗子骗了还高兴帮骗子数钱”的心理,翻开中国近代史,看看哪个侵略者是用《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打进中国国门的?我猜想,洋人的推崇可能是因为这两本书里面的小聪明让他们大开眼界。

偶尔没事,翻翻《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及其解读本,马上就有一种感觉:实在是培养“小人”的好教材。

还有所谓的名著《三国演义》,可以作为培养“小人”的教辅读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