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行 学 说
什么是五行,五行的特性是什么,图解五行相生相克什么是五行呢?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古人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娃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要素构成的,简称五行。 五行的产生过程 论五行相生的关系及其原理五行之间有一种相生关系,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论五行相生的四种关系变化生在力量上有正常之生和非正常之生两种。从性质上看有同性相生与异性相生之别。 论五行生克之间的关系变化 《命理探源》论五行旺相休囚死五行在四季中旺相休囚死的情况如何呢?五行四季旺相休囚死情况见下表: 旺、相、休、囚、死的含义是: 旺:兴旺,盛壮。 相:亚兴旺、盛壮。 休:止息,休息;休美,美的极致。 囚:由于衰落而陷入困境。 死:因被克制而全无生气。 命理家认为,五行在一年四季里分别处于旺、相、休、囚、死状态,具体情况如上表所示。 《五行大义》说:五相在处于旺的状态时,其子均处于相的状态,这是因为其子正日趋强壮,能够辅助其父办理事务。当父母处于休的状态时,其子则旺气正盛,父母已经衰老,需要其子辅助,犹如远古时代免帝衰老把帝位禅让给舜,将国政委托给他,让他治理国家。被克者必死,因为克者旺气正盛,能够杀死被克者。最可畏惧的是处于囚的状态者,因为其子此时处于相的状态,有能力囚禁自己畏惧的仇敌。 以上说法是由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生发出来的。 《三命通会》说:具有盛德者适逢其时称为旺,如春天木旺,木旺则生火,那么火就是木之子,子继承父亲的事业,所以此时火为相。木依靠水而生,生我者就是父母,如今儿子因得时而得势,登上高明显赫之地,生我者也就是父母审时度势而引退,所以水为休。休的含义是休休然无事可做,是美的极致,火能克金,而金是木之鬼即金能克木,却被火所克制,不能施展其能,所以金为囚。火能生土,而土为木之财,则是隐藏不露的东西,由于草木此时已经萌芽,土气又开始散发,所以春木克土,土为死。夏天火旺,火生土则土为相,木生火则火为休,水克火则火为囚,火克金则金为死。 季土旺——这里的“季”指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一个月,土生金则金为相,火生土则火为休,木克土则木为囚,土克水则水为死。秋季金旺,金生水则水为相,土生金则土为休,火克金则火为囚,金克木则木为死。冬季水旺,水生木则木为相,金生水则金为休,土克水则土为囚,水克火则火为死。夏天大旱,金石横流,水枯土焦;六月暑热之气大增,寒气绝灭;秋天金气盛旺,草木枯黄败落;冬天大寒大冷,水凝结而成冰,火气大减:看一看四季中的这些景象,五行的旺、相、休、囚、死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了。四季的秩序是节气盈满就更替,五行的天性是事功完成必倾覆,所以阳气达到极点就要下降,阴气达到极点便会上升,日到中天就偏斜,月到盈满就缺损,这是大自然的恒常之道。人生在天地之间,其生存之道与天道是一样的,也是势积必损,财聚必散,年少反衰,乐极生悲,这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人生在世,有盛有衰,有得有失,时荣时枯,时进时退,都逃不出阴阳互相转化的逻辑。 这里的强弱,其实是表示盛衰的代名词。有强必有弱,有弱必有强,绝对没有强者始终强,弱者始终弱的道理。想要知道自己命运之荣枯,应当先辨明自己命运中五行的强弱;而想要明白五行强弱的含义,应当先懂得天干生、旺、死、绝的规律,尤其应当深知五行用事、四时休旺的道理,否则,用神无法确定,吉凶自然也就无断明。 《命理探源》论五行寄生十二宫
入库,就像埋藏于地下。绝是前一个生命周期气数已绝,新的生命周期正在蕴育。胎是新的生命之气已经聚积成胎。养犹如人胚胎已经形成,养育在母腹之中。从此新的生命又开始生长,循环无穷。 谈五行四季旺衰及旺相休囚死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五行在四时中有盛衰之别,各有其所旺的季节。 干支五行所旺季节表 五行 表中言土“旺于四季”,意思是说土旺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最后一月,分别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 正因为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每个季节都有一个五行处于“旺”的状态,其它的五行则分别处于“相”、“休”、“囚”、 “死”的状态,在命理学中称之为五行的 “旺相休囚死”。“旺”者王也,为一季之主宰,也为旺盛之意;“相”为次旺,相当于辅佐王的宰枏;“休”意为休然无事,也即退休、休致广囚”为衰落被囚;“死”指被克而毫无生气。就规律而言,通常为当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春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如春季木当令,故木旺;火为木生,故火相;木为水生,水为其母,木己长成旺势,母便可退居一旁,故水休;春木长势旺盛,金己无力伐克,故金囚;木克土,木势旺盛,为当令之王,故土死。五行在四季中的旺、相、休、囚、死的变化情况,可用下列两表来表示: 四季 季节 五行在四季中状况变化表 五行 在推命实践中,一个人的八字以木为主,为木命人,生当春季,即为当令得时,生于秋季或生于四季的最后一月就为囚,死而不得其时了。 正因为五行在四季的运行中处于不同的状态,因而便有了宜忌吉凶的论说。袁树珊《命理探原》引述《穷通宝鉴》的内容,颇具权威性,为后世算命者多所采用。
旺为当令之气;相为旺者之所生,间接有气;休为旺者之前气,表示功成身退之意;因为克我者无力之气,有时反而会被我所虏;死为我克之气,我当旺之时彼最弱,所以以死喻之。 甲、乙、寅、卯年,木旺于春天;丙、丁、巳、午年,火旺于夏天;庚、辛、申、酉年,金旺于秋天;壬、癸、亥、子年,水旺于冬天;戌、己、辰、戌、丑、未年,土旺于四季的最后一个月。 天干有五行属性,同样,地支也有五行属性: 寅卯辰为木,巳午未为火, 申酉戌为金,亥子丑为水, 辰戌丑未为土。 知道这一点,上文的意思就不难明白了。所谓“甲、乙、寅、卯,木旺于春”,意思是六十花甲子表中,天干与地支组合上带甲、乙、寅、卯的年份,木旺于春天。余类推。 《神枢经》说:五行的兴旺,各有一定的季节,其中惟有土居于中央,从而贯通八方,造成居无定所,所以才在“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各旺十八天,全年共旺七十二天。 《历例》说:立春木兴旺,立夏火兴旺,立秋金兴旺,立冬水兴旺,各兴旺七十二天,而土在“四立”之前各兴旺十八天,合计也是七十二天,这样五行总共兴旺三百六十天,恰好是一年的天数。一年就是这样形成的。 《白虎通义》说:土为什么到每季的最后一个月才会兴旺呢?这是因为木没有土就不能生长,火没有土就不光亮,金没有土就不能成形,水没有土就不能高升,土能扶持和帮势微力衰者,一次次成就它们,所以五行要更加兴旺,是离不开土的。土的特点是兴旺于四季,位居中央,不固定在某个季节。 沈新周说:春季木兴旺,夏季火兴旺,秋季金兴旺,冬季水兴旺,说的不是有形的木、火、金、水,而是木、火、金、水之气。 醉醒子说:立春以后,阳木兴旺三十六天,以艮土也就是东北之土为分野,丙火戊土开始生长。惊蛰六天以后,阴木兴旺三十六天,癸水寄生其中。清明后十二天,戊土兴旺十八天,阳水归库即死亡,阴水返魂即开始复苏。夏季、秋季、冬季也是这样。另外,地支中所蕴藏的天干,只看月支中的天干,年支、月支、时支中的天干则不去管它,因为看人命以提纲为重,而月支是人命的提纲性因素。 五行相克与相制及天干相克规则克不一定凶 常强大,被克方力量很小,被克方五行严重受伤,不能发挥作用。四柱中某五行被制服,此五行代表的人或事及身体部位往往有灾。如果主克方力量小而被克方力量非常强大,至使主克方受损严重,叫反克。命理表现为:木多金缺,水多土散,金多火熄,火多水干,土多木折。反克也是制,是使主克方失去生克权。 冲不克一般需两个或三个才能冲败对方。若某五行有生源,要制住此五行需要切断其生源再克之,才能将其完全制服。 五行生克关系实际是四时循环变化的一种现象五行的生克关系,实际是四时循环变化的一种现象,并不是真正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里的“生”实际是“进”的意思。我们知道四时、寒暖燥湿,是太阳对地球四时的阳光折射而造成的温度差。那么春与夏就存在温差,也就是阳太极中的少阳与老阳对立,就是说木不一定生火,木火相生是需要条件的。秋季与冬季存在温差,也就是阴太极球中的少阴与老阴对立,就是金水相生也存在必要的条件。必须知道所谓的五行相生,不是物质相生,而是气场的转化。要掌握木火相生、金水相生的条件,需要掌握气场顺逆与干支的阴阳属性。否则,就会时对时错,错了也找不到原因。所谓的干支属性,实际指的就是相同时间不同空间内的流通气场不同。因此,必须掌握好时间空间的对立影响,只有时空对立思维,才能真正领悟六十甲子的气场变化,掌握干支属性。学过世界地理的人应该知道,在地球上有寒带、热带、温带之分,地域的不同,决定着相同时间上的气场不同。那么六十甲子难道不对应世界上与中国内的各个气场空间吗?领悟这一点,就会发现,六十甲子之间的关系与五行时序的循环关系是两回事。 就时序而言,春天过后是夏天,夏季阳旺极而生阴,就是秋季,秋季过后就是冬季,冬季阴旺极而生阳,就是春天,这是四时五行的循环变化。如果把四时五行的循环变化照搬到干支的作用关系上,就会出现时验时不验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干支的重复组合,使它们的阴阳气场属性发生了质的改变,若再用五行的生克关系去套用,显然就不适用了。八字中有火,岁运遇到木就生火吗?肯定不是的。如果这么简单,就没有地支之间的刑冲合害了。为什么寅亥合,子卯论刑?为什么寅午戌会火局,而寅巳论刑?等等,这些作用关系都是由它们的阴阳性质决定的。我们在这里转变一下思维,以少阳木气、老阳火气、少阴金气、老阴水气四象为太极,再向下划分,是不是每一种独立的五行之气,都具有自己的五行之气呢?肯定有的,这就是干与支的重复组合而出现了它们自己独立的五行气场形式,因为这些必须要由干支的气与行决定。 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不去分清五行与干支关系的不同,在预测中的作用关系就会分不清。如果认为不管阴木、阳木,有木就生火;不管阳水、阴水,有水就生木,无条件地把五行时序循环的生克关系照搬到干支中去,必然会出现失误。先人用生克的形式来表达四时的交替变化,无疑是和后人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实际上在这里画了一个小圆圈,把我们圈在了里面,使我们永远不能 超越其范围。 五行相生是表示正时序的转化,而不是“生”的意思五行相生是在表示正时序的转化,不是“生”的意思。五行之间的转化必须是在某一气旺极之时才能转化,并不是有了木就生火,有了金就生水。大家知道寅木为少阳之初,也就是正月之气,正月寒气犹存之时,怎么会马上就进入夏天呢?只不过相对冬天的子丑而言,寅比子丑的阳气旺了一点,位置上接近午火一点,但离真正的木化火还远着呢!就因为这样,才有了寅巳相刑的关系。寅木可以刑巳火,见了午火为什么不刑呢?寅木在什么情况下不生午火,也来灭火?在什么情况下生巳火,不刑巳火?什么情况下是木多火塞?什么时候论木火通明?等等,如果不去深思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就永远不能掌握术数预测的真机。若连最简单的五行、干支之间的关系都没有搞明白,又何谈预测!如果干支之间的关系与五行同样,何必画蛇添足再有干支呢? 五行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远打不破的时序循环。而干支的本质是在时间、空间的变化下的单独气场,这个气场并不能与月令的气场同步。六十甲子涵盖了相同时间下,所有不同空间内的阴阳气场。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同时间下,都是在夏季,全国乃至全球的气场并不是同步的。为什么?空间不同是气场不同的根本原因.而空间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必然,只有先确定空间的存在才是预测的前提。空间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干支作用的实质。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能对干支作用有一个正确的应用。 总而言之,五行之间的关系,不可以阴阳的关系同论。五行是阴阳二气的阶段变化,也就是说干支的阴阳二气的某一段,不是阴阳的全部。而干支是五行气场的阶段与空间变化,比五行的阶段变化更为细化,所以不要把五行的关系,照搬到干支上,这样就违背了阴阳变化的本意。 《黄帝内经》中对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的解释对于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有其独到的见解,具体如下:对于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应该是近代易学发展的一个误区。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明白古人所说的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黄帝内经》言:物化为生,物极为变。生是变化的一种形式,是对某一点的接近。古人以生表示“进”,以克表示“退”。如果不明白“进退”之机而空谈生克,就会屡屡失误。不了解真相,必然进入误区。故命书言:进气不死则为生,退气不生则为克。 北方阴极生寒,寒为水。南方阳极生热,热为火。东方阳散以泄而生风,风为木。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为金。中央阴阳交而生温,温为土。其相生也所以相维,其相克也所以相制,此之谓有伦。 以五行代表春夏秋冬的名称,配合方位,出于天然。北方亥子丑,为冬季。南方巳午未,为夏季。东方寅卯辰,为春季。西方申酉戌,为秋季。春夏之交,木气未尽,火气已至,间杂之气为土。其余夏秋之间,秋冬之间,冬春之间相同。土气在两个节气的中间,而且夏季最旺,也就是土居中央的意思。这里必须提醒大家注意,五行出于阴阳,它是阴阳二气变化的过程。不管在任何情 况下,五行都不能违背阴阳的原则。 《子平真诠》阴阳生克章言:四时之运,相生而生,故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之序,循环迭运,而时行不匮。然而有生必有克,生而不克,则四时亦不成矣。克者,所以节而止之,使之收敛,以为发泄之机。故曰:“天地节而四时成”。 上文先贤指出,四时配合五行相互转化以生为进,千百年来易书岂止千本,都在相互转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大家都把它当作不可改变的五行生克关系,恰恰就是这个五行相生的关系,使千百年来的众多学易者,进入了总也难以超越的误区。上文指出:“四时之运,相生而生,……相生之序,循环迭运,而时行不匮”。大家一定要注意这里“相生而生”的用词,是先人用词不当,还是另有深意? 五行学说模型与宇宙生命问题复杂性宇宙生命问题是“复杂性”问题,除了线性现象外,还有大量非线性现象,古人企图用简单的五行模型来描述生命的复杂性关系和非线性现象。五行的宇宙生命关系网是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胜复、制化编织而成的。五行生克反映宇宙生命运行的相互生发和制约关系,乘侮反映宇宙生命体内部的非平衡关系,胜复则反映这种非平衡状态下的一种自我复救的关系,亢害承制反映的不仅是两“行”之间而且是多行之间的生化制化关系,如此则构成一幅环环相连、立体、多维的宇宙生命关系网。值得指出的是,五行模型固然在解说生命、宇宙方面有合理的内涵,然而一切模型都含有非理性的因素。作为古代的一种思维模型,在认识宇宙生命时,往往有很多非理性的、机械的照搬和推想,从而与原型产生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发展或突破这种思维模型就成为中医如何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五行学说这个简单而有效的模型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五行模型是思维模型,而不是物质模型。 “模型”一词,起源于拉丁文Modulus,原意是样本、尺度、标准。科学意义上的“模型”是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用物质或思维的形式对原型进行模拟而形成的特定样态。模型可分为物质模型与思维模型两大类。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称为模型法。 物质模型是以某种程度、形式相似的模型实体去再现原型,它既可以是人工构造的(如地球仪、船模),也可以是从自然界获取的(如动物、植物标本)。物质模型是模拟实验赖以进行的物质手段。 思维模型不是认识的物质手段而是客体在人们思想中理想化、纯化的映象、摹写。思维模型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并且运用它在思维中进行逻辑推理、数学演算和“思想实验”,可分为形象的(唯象的)模型和符号的(标志性的)模型,前者是以理想的或想象的形态去近似地反映客体的一种思想形式,后者是借助于专门的符号、线条等,并按一定的形式组合起来去描述客体的一种形式。 五行学说是一种典型的思维模型,五行模型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型的最基本形式,它与阴阳、干支以及卦交、河洛的配合互补,即 组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型的代表一象数思维模型。 第二、五行表示的是关系实在、功能实在,而不是物质实体、形态实体。 虽然“五行”最早指“五材”,是五种物质实体,但当它一旦成为一种思维模型,一旦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并运用于中医及中国古代各门学科,它就不再是五种物质,不再是五种有形态结构的实体,而是变成了一种表迖关系、功能的实在。用中国传统术语说, “五行”巳不再是 “器”或“体”,而是“气”或“象”。 多数学者都以为“五行”(或“气”)是物质与功能的合一体,如李约瑟(J.Needham,1900-1995)解释:用 “要素” 或 “元素”(Element)这种名称来解说“行”字,我们总会觉得它于义不足。“行”字的来源……就有 “运动”的涵义。如陈梦家所说, 五“行”是五种强大力量的不停循环的运动,而不是消极无动性的基本(主要的)物质。 庞朴认为 “行”,即取其四通八达的名称意义,也取其流行、行用、行进的动词意义;两者兼而有之,遂由之更生发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来。 五 行 学 说什么是五行,五行的特性是什么,图解五行相生相克什么是五行呢?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古人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娃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要素构成的,简称五行。 五行的产生过程 论五行相生的关系及其原理五行之间有一种相生关系,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论五行相生的四种关系变化生在力量上有正常之生和非正常之生两种。从性质上看有同性相生与异性相生之别。 论五行生克之间的关系变化 《命理探源》论五行旺相休囚死五行在四季中旺相休囚死的情况如何呢?五行四季旺相休囚死情况见下表: 旺、相、休、囚、死的含义是: 旺:兴旺,盛壮。 相:亚兴旺、盛壮。 休:止息,休息;休美,美的极致。 囚:由于衰落而陷入困境。 死:因被克制而全无生气。 命理家认为,五行在一年四季里分别处于旺、相、休、囚、死状态,具体情况如上表所示。 《五行大义》说:五相在处于旺的状态时,其子均处于相的状态,这是因为其子正日趋强壮,能够辅助其父办理事务。当父母处于休的状态时,其子则旺气正盛,父母已经衰老,需要其子辅助,犹如远古时代免帝衰老把帝位禅让给舜,将国政委托给他,让他治理国家。被克者必死,因为克者旺气正盛,能够杀死被克者。最可畏惧的是处于囚的状态者,因为其子此时处于相的状态,有能力囚禁自己畏惧的仇敌。 以上说法是由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生发出来的。 《三命通会》说:具有盛德者适逢其时称为旺,如春天木旺,木旺则生火,那么火就是木之子,子继承父亲的事业,所以此时火为相。木依靠水而生,生我者就是父母,如今儿子因得时而得势,登上高明显赫之地,生我者也就是父母审时度势而引退,所以水为休。休的含义是休休然无事可做,是美的极致,火能克金,而金是木之鬼即金能克木,却被火所克制,不能施展其能,所以金为囚。火能生土,而土为木之财,则是隐藏不露的东西,由于草木此时已经萌芽,土气又开始散发,所以春木克土,土为死。夏天火旺,火生土则土为相,木生火则火为休,水克火则火为囚,火克金则金为死。 季土旺——这里的“季”指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一个月,土生金则金为相,火生土则火为休,木克土则木为囚,土克水则水为死。秋季金旺,金生水则水为相,土生金则土为休,火克金则火为囚,金克木则木为死。冬季水旺,水生木则木为相,金生水则金为休,土克水则土为囚,水克火则火为死。夏天大旱,金石横流,水枯土焦;六月暑热之气大增,寒气绝灭;秋天金气盛旺,草木枯黄败落;冬天大寒大冷,水凝结而成冰,火气大减:看一看四季中的这些景象,五行的旺、相、休、囚、死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了。四季的秩序是节气盈满就更替,五行的天性是事功完成必倾覆,所以阳气达到极点就要下降,阴气达到极点便会上升,日到中天就偏斜,月到盈满就缺损,这是大自然的恒常之道。人生在天地之间,其生存之道与天道是一样的,也是势积必损,财聚必散,年少反衰,乐极生悲,这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人生在世,有盛有衰,有得有失,时荣时枯,时进时退,都逃不出阴阳互相转化的逻辑。 这里的强弱,其实是表示盛衰的代名词。有强必有弱,有弱必有强,绝对没有强者始终强,弱者始终弱的道理。想要知道自己命运之荣枯,应当先辨明自己命运中五行的强弱;而想要明白五行强弱的含义,应当先懂得天干生、旺、死、绝的规律,尤其应当深知五行用事、四时休旺的道理,否则,用神无法确定,吉凶自然也就无断明。 《命理探源》论五行寄生十二宫
入库,就像埋藏于地下。绝是前一个生命周期气数已绝,新的生命周期正在蕴育。胎是新的生命之气已经聚积成胎。养犹如人胚胎已经形成,养育在母腹之中。从此新的生命又开始生长,循环无穷。 谈五行四季旺衰及旺相休囚死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五行在四时中有盛衰之别,各有其所旺的季节。 干支五行所旺季节表 五行 表中言土“旺于四季”,意思是说土旺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最后一月,分别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 正因为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每个季节都有一个五行处于“旺”的状态,其它的五行则分别处于“相”、“休”、“囚”、 “死”的状态,在命理学中称之为五行的 “旺相休囚死”。“旺”者王也,为一季之主宰,也为旺盛之意;“相”为次旺,相当于辅佐王的宰枏;“休”意为休然无事,也即退休、休致广囚”为衰落被囚;“死”指被克而毫无生气。就规律而言,通常为当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春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如春季木当令,故木旺;火为木生,故火相;木为水生,水为其母,木己长成旺势,母便可退居一旁,故水休;春木长势旺盛,金己无力伐克,故金囚;木克土,木势旺盛,为当令之王,故土死。五行在四季中的旺、相、休、囚、死的变化情况,可用下列两表来表示: 四季 季节 五行在四季中状况变化表 五行 在推命实践中,一个人的八字以木为主,为木命人,生当春季,即为当令得时,生于秋季或生于四季的最后一月就为囚,死而不得其时了。 正因为五行在四季的运行中处于不同的状态,因而便有了宜忌吉凶的论说。袁树珊《命理探原》引述《穷通宝鉴》的内容,颇具权威性,为后世算命者多所采用。
旺为当令之气;相为旺者之所生,间接有气;休为旺者之前气,表示功成身退之意;因为克我者无力之气,有时反而会被我所虏;死为我克之气,我当旺之时彼最弱,所以以死喻之。 甲、乙、寅、卯年,木旺于春天;丙、丁、巳、午年,火旺于夏天;庚、辛、申、酉年,金旺于秋天;壬、癸、亥、子年,水旺于冬天;戌、己、辰、戌、丑、未年,土旺于四季的最后一个月。 天干有五行属性,同样,地支也有五行属性: 寅卯辰为木,巳午未为火, 申酉戌为金,亥子丑为水, 辰戌丑未为土。 知道这一点,上文的意思就不难明白了。所谓“甲、乙、寅、卯,木旺于春”,意思是六十花甲子表中,天干与地支组合上带甲、乙、寅、卯的年份,木旺于春天。余类推。 《神枢经》说:五行的兴旺,各有一定的季节,其中惟有土居于中央,从而贯通八方,造成居无定所,所以才在“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各旺十八天,全年共旺七十二天。 《历例》说:立春木兴旺,立夏火兴旺,立秋金兴旺,立冬水兴旺,各兴旺七十二天,而土在“四立”之前各兴旺十八天,合计也是七十二天,这样五行总共兴旺三百六十天,恰好是一年的天数。一年就是这样形成的。 《白虎通义》说:土为什么到每季的最后一个月才会兴旺呢?这是因为木没有土就不能生长,火没有土就不光亮,金没有土就不能成形,水没有土就不能高升,土能扶持和帮势微力衰者,一次次成就它们,所以五行要更加兴旺,是离不开土的。土的特点是兴旺于四季,位居中央,不固定在某个季节。 沈新周说:春季木兴旺,夏季火兴旺,秋季金兴旺,冬季水兴旺,说的不是有形的木、火、金、水,而是木、火、金、水之气。 醉醒子说:立春以后,阳木兴旺三十六天,以艮土也就是东北之土为分野,丙火戊土开始生长。惊蛰六天以后,阴木兴旺三十六天,癸水寄生其中。清明后十二天,戊土兴旺十八天,阳水归库即死亡,阴水返魂即开始复苏。夏季、秋季、冬季也是这样。另外,地支中所蕴藏的天干,只看月支中的天干,年支、月支、时支中的天干则不去管它,因为看人命以提纲为重,而月支是人命的提纲性因素。 五行相克与相制及天干相克规则克不一定凶 常强大,被克方力量很小,被克方五行严重受伤,不能发挥作用。四柱中某五行被制服,此五行代表的人或事及身体部位往往有灾。如果主克方力量小而被克方力量非常强大,至使主克方受损严重,叫反克。命理表现为:木多金缺,水多土散,金多火熄,火多水干,土多木折。反克也是制,是使主克方失去生克权。 冲不克一般需两个或三个才能冲败对方。若某五行有生源,要制住此五行需要切断其生源再克之,才能将其完全制服。 五行生克关系实际是四时循环变化的一种现象五行的生克关系,实际是四时循环变化的一种现象,并不是真正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里的“生”实际是“进”的意思。我们知道四时、寒暖燥湿,是太阳对地球四时的阳光折射而造成的温度差。那么春与夏就存在温差,也就是阳太极中的少阳与老阳对立,就是说木不一定生火,木火相生是需要条件的。秋季与冬季存在温差,也就是阴太极球中的少阴与老阴对立,就是金水相生也存在必要的条件。必须知道所谓的五行相生,不是物质相生,而是气场的转化。要掌握木火相生、金水相生的条件,需要掌握气场顺逆与干支的阴阳属性。否则,就会时对时错,错了也找不到原因。所谓的干支属性,实际指的就是相同时间不同空间内的流通气场不同。因此,必须掌握好时间空间的对立影响,只有时空对立思维,才能真正领悟六十甲子的气场变化,掌握干支属性。学过世界地理的人应该知道,在地球上有寒带、热带、温带之分,地域的不同,决定着相同时间上的气场不同。那么六十甲子难道不对应世界上与中国内的各个气场空间吗?领悟这一点,就会发现,六十甲子之间的关系与五行时序的循环关系是两回事。 就时序而言,春天过后是夏天,夏季阳旺极而生阴,就是秋季,秋季过后就是冬季,冬季阴旺极而生阳,就是春天,这是四时五行的循环变化。如果把四时五行的循环变化照搬到干支的作用关系上,就会出现时验时不验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干支的重复组合,使它们的阴阳气场属性发生了质的改变,若再用五行的生克关系去套用,显然就不适用了。八字中有火,岁运遇到木就生火吗?肯定不是的。如果这么简单,就没有地支之间的刑冲合害了。为什么寅亥合,子卯论刑?为什么寅午戌会火局,而寅巳论刑?等等,这些作用关系都是由它们的阴阳性质决定的。我们在这里转变一下思维,以少阳木气、老阳火气、少阴金气、老阴水气四象为太极,再向下划分,是不是每一种独立的五行之气,都具有自己的五行之气呢?肯定有的,这就是干与支的重复组合而出现了它们自己独立的五行气场形式,因为这些必须要由干支的气与行决定。 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不去分清五行与干支关系的不同,在预测中的作用关系就会分不清。如果认为不管阴木、阳木,有木就生火;不管阳水、阴水,有水就生木,无条件地把五行时序循环的生克关系照搬到干支中去,必然会出现失误。先人用生克的形式来表达四时的交替变化,无疑是和后人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实际上在这里画了一个小圆圈,把我们圈在了里面,使我们永远不能 超越其范围。 五行相生是表示正时序的转化,而不是“生”的意思五行相生是在表示正时序的转化,不是“生”的意思。五行之间的转化必须是在某一气旺极之时才能转化,并不是有了木就生火,有了金就生水。大家知道寅木为少阳之初,也就是正月之气,正月寒气犹存之时,怎么会马上就进入夏天呢?只不过相对冬天的子丑而言,寅比子丑的阳气旺了一点,位置上接近午火一点,但离真正的木化火还远着呢!就因为这样,才有了寅巳相刑的关系。寅木可以刑巳火,见了午火为什么不刑呢?寅木在什么情况下不生午火,也来灭火?在什么情况下生巳火,不刑巳火?什么情况下是木多火塞?什么时候论木火通明?等等,如果不去深思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就永远不能掌握术数预测的真机。若连最简单的五行、干支之间的关系都没有搞明白,又何谈预测!如果干支之间的关系与五行同样,何必画蛇添足再有干支呢? 五行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远打不破的时序循环。而干支的本质是在时间、空间的变化下的单独气场,这个气场并不能与月令的气场同步。六十甲子涵盖了相同时间下,所有不同空间内的阴阳气场。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同时间下,都是在夏季,全国乃至全球的气场并不是同步的。为什么?空间不同是气场不同的根本原因.而空间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必然,只有先确定空间的存在才是预测的前提。空间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干支作用的实质。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能对干支作用有一个正确的应用。 总而言之,五行之间的关系,不可以阴阳的关系同论。五行是阴阳二气的阶段变化,也就是说干支的阴阳二气的某一段,不是阴阳的全部。而干支是五行气场的阶段与空间变化,比五行的阶段变化更为细化,所以不要把五行的关系,照搬到干支上,这样就违背了阴阳变化的本意。 《黄帝内经》中对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的解释对于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有其独到的见解,具体如下:对于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应该是近代易学发展的一个误区。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明白古人所说的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黄帝内经》言:物化为生,物极为变。生是变化的一种形式,是对某一点的接近。古人以生表示“进”,以克表示“退”。如果不明白“进退”之机而空谈生克,就会屡屡失误。不了解真相,必然进入误区。故命书言:进气不死则为生,退气不生则为克。 北方阴极生寒,寒为水。南方阳极生热,热为火。东方阳散以泄而生风,风为木。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为金。中央阴阳交而生温,温为土。其相生也所以相维,其相克也所以相制,此之谓有伦。 以五行代表春夏秋冬的名称,配合方位,出于天然。北方亥子丑,为冬季。南方巳午未,为夏季。东方寅卯辰,为春季。西方申酉戌,为秋季。春夏之交,木气未尽,火气已至,间杂之气为土。其余夏秋之间,秋冬之间,冬春之间相同。土气在两个节气的中间,而且夏季最旺,也就是土居中央的意思。这里必须提醒大家注意,五行出于阴阳,它是阴阳二气变化的过程。不管在任何情 况下,五行都不能违背阴阳的原则。 《子平真诠》阴阳生克章言:四时之运,相生而生,故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之序,循环迭运,而时行不匮。然而有生必有克,生而不克,则四时亦不成矣。克者,所以节而止之,使之收敛,以为发泄之机。故曰:“天地节而四时成”。 上文先贤指出,四时配合五行相互转化以生为进,千百年来易书岂止千本,都在相互转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大家都把它当作不可改变的五行生克关系,恰恰就是这个五行相生的关系,使千百年来的众多学易者,进入了总也难以超越的误区。上文指出:“四时之运,相生而生,……相生之序,循环迭运,而时行不匮”。大家一定要注意这里“相生而生”的用词,是先人用词不当,还是另有深意? 五行学说模型与宇宙生命问题复杂性宇宙生命问题是“复杂性”问题,除了线性现象外,还有大量非线性现象,古人企图用简单的五行模型来描述生命的复杂性关系和非线性现象。五行的宇宙生命关系网是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胜复、制化编织而成的。五行生克反映宇宙生命运行的相互生发和制约关系,乘侮反映宇宙生命体内部的非平衡关系,胜复则反映这种非平衡状态下的一种自我复救的关系,亢害承制反映的不仅是两“行”之间而且是多行之间的生化制化关系,如此则构成一幅环环相连、立体、多维的宇宙生命关系网。值得指出的是,五行模型固然在解说生命、宇宙方面有合理的内涵,然而一切模型都含有非理性的因素。作为古代的一种思维模型,在认识宇宙生命时,往往有很多非理性的、机械的照搬和推想,从而与原型产生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发展或突破这种思维模型就成为中医如何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五行学说这个简单而有效的模型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五行模型是思维模型,而不是物质模型。 “模型”一词,起源于拉丁文Modulus,原意是样本、尺度、标准。科学意义上的“模型”是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用物质或思维的形式对原型进行模拟而形成的特定样态。模型可分为物质模型与思维模型两大类。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称为模型法。 物质模型是以某种程度、形式相似的模型实体去再现原型,它既可以是人工构造的(如地球仪、船模),也可以是从自然界获取的(如动物、植物标本)。物质模型是模拟实验赖以进行的物质手段。 思维模型不是认识的物质手段而是客体在人们思想中理想化、纯化的映象、摹写。思维模型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并且运用它在思维中进行逻辑推理、数学演算和“思想实验”,可分为形象的(唯象的)模型和符号的(标志性的)模型,前者是以理想的或想象的形态去近似地反映客体的一种思想形式,后者是借助于专门的符号、线条等,并按一定的形式组合起来去描述客体的一种形式。 五行学说是一种典型的思维模型,五行模型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型的最基本形式,它与阴阳、干支以及卦交、河洛的配合互补,即 组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型的代表一象数思维模型。 第二、五行表示的是关系实在、功能实在,而不是物质实体、形态实体。 虽然“五行”最早指“五材”,是五种物质实体,但当它一旦成为一种思维模型,一旦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并运用于中医及中国古代各门学科,它就不再是五种物质,不再是五种有形态结构的实体,而是变成了一种表迖关系、功能的实在。用中国传统术语说, “五行”巳不再是 “器”或“体”,而是“气”或“象”。 多数学者都以为“五行”(或“气”)是物质与功能的合一体,如李约瑟(J.Needham,1900-1995)解释:用 “要素” 或 “元素”(Element)这种名称来解说“行”字,我们总会觉得它于义不足。“行”字的来源……就有 “运动”的涵义。如陈梦家所说, 五“行”是五种强大力量的不停循环的运动,而不是消极无动性的基本(主要的)物质。 庞朴认为 “行”,即取其四通八达的名称意义,也取其流行、行用、行进的动词意义;两者兼而有之,遂由之更生发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