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行学说

 wsy3347 2014-09-30
五 行 学 说

什么是五行,五行的特性是什么,图解五行相生相克

什么是五行呢?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古人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娃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要素构成的,简称五行。

    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

    五行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小河有滋润万物的能力和向下流的特性,五行属水;

    五行火的牲:火曰炎上,火具有湛热 上升的特性;

    五行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植物具有生长,生发的特性,五行属木;

    五行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剑和斧子都带有肃杀杀之气,是变革常用的武器;

    五行土的性格,土曰稼穑,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意思是说:木具有生发、调达舒畅的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金具有敛肃、变革的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相克”

     什么是五行,图解<a href=http://www./wuxingxiangkexiangsheng/ target=_blank>五行相生相克</a>

 

       什么是五行,图解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的产生过程

 天地还没有分开时被称之为“混沌”,世界如同还处于胚胎状态的生命一样,因此又被称之为“胚胎”。那时候,日月星辰还没有出现,世界上也没有阴阳、寒暑的分别。天上没有雨和露,没有风云、霜雪、雷霆闪电,处于迷茫幽暗的状态。地上没有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也不存在人类,一切还处于蒙昧的状态,在没有规律地运作着。这时,世界只是一团凝结在一起的气,称为“太易”。在太易(一片虚无)状态下,水出现了;在太初(有气无体)状态下,火出现了;在太始(有形无质)状态下,木出现了;在太素(有质无体)状态下,金出现了;在太极(形体兼具)状态下,土出现了。

    因此,水对应数字一,火对应数字二,木对应数字三,金对应数字四,土对应数字五。等到三元已经完备,混沌的状态开始变得分明,胚胎出现了变化。轻而清的气向上,成为了天;重而浊的气下沉,成为了地。清气和浊气相互承接,从而产生阴阳两仪。天地刚开始形成时,人的形态各异,有的是人形鸟嘴,有的是人头蛇身。那时候,人类还没有嗜好和欲望,没有姓名的称呼,没有邦国的概念,也没有君臣的分别。他们居住在巢穴里,承受风吹雨打,人与人之间没有亲近、疏远的观念,也没有父子尊卑的礼仪。那时的人类还没有学会种植,也不会用火,过着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坦荡自在,和睦安乐,不知道什么是忧愁。直到伏羲、神农、黄帝这些圣贤出现,人与人之间有了智慧和愚昧的分别,干是有了君臣、父子等身份的区别,礼乐衣冠的制度也由此而诞生。

    平等自在的生活制度被废弃后,奸诈自然产生了,妖怪纷纷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天在子时开始,地在丑时开始,人在寅时开始,由此确立了天地的公理。此后,万物生长,奸诈出现,妖怪四处横行。

论五行相生的关系及其原理

五行之间有一种相生关系,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河图》上记载:一、六两个数属水,位居北方;二、七两个数属火,位居南方;三、八两个数属木,位居东方;四、九两个数属金,位居西方;五、十两个数属土,位居中央。其中北方的水生东方的木,东方的木生南方的火,南方的火生中央的土,中央的土生西方的金,西方的金生北方的水,这就是五行之间相生关系的排列次序。

    《白虎通(义)》解释说:木之所以生火,是因为木生性温暖,火隐伏在其中,经过钻灼,火从中生出,所以木生火。火之所以生土,是因为火性炽热,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之后化为灰烬,灰烬其实就是土,所以火生土。土之所以生金,是因为金蕴含在石头之中,并且依附于山,津润而出,聚土成山,而山又一定会生出石头,所以土生金。金之所以生水,是因为少阴之气即金温润流泽,俨然流水,并且金一旦熔化也会变成水,所以金生水。水之所以生木,是因为水性温润,能够滋养树木,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论五行相生的四种关系变化

生在力量上有正常之生和非正常之生两种。从性质上看有同性相生与异性相生之别。

    正常之生与异常之生

    正常之生是主生方与受生方五行力量基本接近,能正常流通,主生方减力、受生方增力,但主生方减力并不受伤,变为一种正常流通反而有益。

    异常之生有两种情况,一种叫生多为克,表现为主生方力量非常强大,受生方力量明显弱于生方,双方力量相差悬殊,被生方反而不受生,不但不得益反而因生而受损,这就是命理书上说的:木多火塞、火多土焦、土多金埋、金多水浊、水多木漂。就像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好像是出于爱的目的,实际却害了孩子。联系实际,日干弱而印星旺,多是小时候长辈对自己娇生惯养,做事欠魄力,优柔寡断。

    另一种情况是子旺母衰,即主生方力量弱,受生方力量强大,主生方力量被受生方盗泄严重,元气大伤,命理上称盗泄,表现为:木多水缩,火多木焚,金多土虚,水多金沉,土多火晦。如同父母为子女操心伤透了脑筋,累垮了自己。

    同性之生和异性相生

    五行相生,同性相生力度小,异性相生力度大。用阴阳理论来看宇宙万物,阴表示无形的,阳表示有形的;阴表示思想、精神、内在的东西,阳表示身体、外在、实体的东西。“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如人类中,亲和力最大的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而同性之间的亲和力及为对方付出的程度与之不能相比。阴阳相生是情愿付出,而同性之生则不情愿。情愿给予才可能多给予,所以异性相生力度大,同性相生力度小。

论五行生克之间的关系变化

 五行相生表现为: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

    五行相克表现为: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

    生我者是我的父母;我生者是我的子孙;克制我者是官煞,被我克制者是我的妻子,和我平起平坐者是我的兄弟。

    旺盛的金经过火的冶炼,会成为器皿;旺盛的水得到土,就会形成池沼旺盛的火在水的洗涤下,二者才能相辅相成;旺盛的土得到木,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旺盛的木得到金,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金依赖土得以生,土太多了,金会被埋藏起来;土依赖火得以生,如果火太多了,土就会被烧焦;火依赖木得以生,如果木太多了,火就会变得炙热难忍;木依赖水得以生,如果水太多了,木就会在水上漂浮。

    金能生水,但金太多了,水就会变得浑浊;如果水太多了,金就会沉下去。水能生木,木盛水少。木能生火,如果火太多了,木就会燃烧起来。土依赖火得以生,但土太多就把火埋藏起来了。土能生金,但金太多了,土就会变质。

    金能克木,但木过硬的话,金就出现缺损;木能克土,但土太重,木就会被折断;土能克水,但水太多,土就会流走;水能克火,但火太任,水就变热了。火能克金,但金太多,火就灭了。

    金在最衰弱的时候遇到火,会被熔化;火在最衰弱的时候遇到水,会被浇灭;水在最衰弱的时候遇到土,会被淤塞;土在最衰弱的时候遇到木,会被倾陷; 木在最衰弱的时候遇到金,会被金砍断。

    金在最强大的时候遇到水,会挫败它的锋芒;水在最强大的时候遇到土,能将水势阻挡住;木在最强大的时候遇到火,能被消解顽劣;火在最强大的时候遇到土,能减弱它的火焰;土在最强大的时候遇到金,能将土害制伏。

    当自身遇到强鬼的时候,如果能得到其他事物的生化,就一定会转因为吉。比如,日干为甲木,遭到金土的伤害。如果时柱上有壬癸水,或者有申子辰相合成水局,就能化解凶险,转因为吉。其他的变化也都依此进行类推。

《命理探源》论五行旺相休囚死

五行在四季中旺相休囚死的情况如何呢?五行四季旺相休囚死情况见下表:

        旺相 休 囚 死
    春天 木 火 水 金土
    夏天 火 土 木 水金
    秋天 金 水 土 火木
    冬天 水 木 金 土火
    季月 土 金 火 木水

  旺、相、休、囚、死的含义是:

  旺:兴旺,盛壮。

  相:亚兴旺、盛壮。

  休:止息,休息;休美,美的极致。

  囚:由于衰落而陷入困境。

  死:因被克制而全无生气。

  命理家认为,五行在一年四季里分别处于旺、相、休、囚、死状态,具体情况如上表所示。

  《五行大义》说:五相在处于旺的状态时,其子均处于相的状态,这是因为其子正日趋强壮,能够辅助其父办理事务。当父母处于休的状态时,其子则旺气正盛,父母已经衰老,需要其子辅助,犹如远古时代免帝衰老把帝位禅让给舜,将国政委托给他,让他治理国家。被克者必死,因为克者旺气正盛,能够杀死被克者。最可畏惧的是处于囚的状态者,因为其子此时处于相的状态,有能力囚禁自己畏惧的仇敌。

  以上说法是由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生发出来的。

  《三命通会》说:具有盛德者适逢其时称为旺,如春天木旺,木旺则生火,那么火就是木之子,子继承父亲的事业,所以此时火为相。木依靠水而生,生我者就是父母,如今儿子因得时而得势,登上高明显赫之地,生我者也就是父母审时度势而引退,所以水为休。休的含义是休休然无事可做,是美的极致,火能克金,而金是木之鬼即金能克木,却被火所克制,不能施展其能,所以金为囚。火能生土,而土为木之财,则是隐藏不露的东西,由于草木此时已经萌芽,土气又开始散发,所以春木克土,土为死。夏天火旺,火生土则土为相,木生火则火为休,水克火则火为囚,火克金则金为死。

  季土旺——这里的“季”指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一个月,土生金则金为相,火生土则火为休,木克土则木为囚,土克水则水为死。秋季金旺,金生水则水为相,土生金则土为休,火克金则火为囚,金克木则木为死。冬季水旺,水生木则木为相,金生水则金为休,土克水则土为囚,水克火则火为死。夏天大旱,金石横流,水枯土焦;六月暑热之气大增,寒气绝灭;秋天金气盛旺,草木枯黄败落;冬天大寒大冷,水凝结而成冰,火气大减:看一看四季中的这些景象,五行的旺、相、休、囚、死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了。四季的秩序是节气盈满就更替,五行的天性是事功完成必倾覆,所以阳气达到极点就要下降,阴气达到极点便会上升,日到中天就偏斜,月到盈满就缺损,这是大自然的恒常之道。人生在天地之间,其生存之道与天道是一样的,也是势积必损,财聚必散,年少反衰,乐极生悲,这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人生在世,有盛有衰,有得有失,时荣时枯,时进时退,都逃不出阴阳互相转化的逻辑。

  这里的强弱,其实是表示盛衰的代名词。有强必有弱,有弱必有强,绝对没有强者始终强,弱者始终弱的道理。想要知道自己命运之荣枯,应当先辨明自己命运中五行的强弱;而想要明白五行强弱的含义,应当先懂得天干生、旺、死、绝的规律,尤其应当深知五行用事、四时休旺的道理,否则,用神无法确定,吉凶自然也就无断明。

《命理探源》论五行寄生十二宫

  命理家把五行寄生于其设定的十二宫中,分别表示五行在十二个月中从生长、兴旺到衰落、死亡的状态与过程。十二个月分别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宫为:长生、沐浴、冠带、临宫、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其中长生的“长”读zhang,长生即生长;临官又名“进禄”;墓,又名“库”;绝,又名“受气”、“胞”。

    这两个表既可以竖读,也可以横读。以“五阳干生旺死绝定局”为例,如果竖读,意思是天干甲在亥位处于长生状态,在子位处于沐浴状态,在丑位处于冠带状态,余类此。如果横读,意思是天干甲在亥位、丙在寅位、戌在寅位、庚在巳位、壬在申位,都是处于长生状态,余类此。

    沈孝瞻解释说:十天干从长生到胎、养,共分十二宫,其生命之气由盛旺走向衰退,再由衰退回复盛旺,把各个阶段划分开来,共分成十二个阶段,这就是十二宫的由来。而长生、沐浴等等名目,则是借以形容这十二个阶段不同状态的形容或比喻之词。长生就是出生的意思,这个阶段跟人刚刚出生的状态是一样的。沐浴犹如人出生之后,洗去身上的血污,跟植物幼苗脱离种子外壳开始茁壮成长颇为相似。冠带就像年长之后举行过加冠之礼,戴上成年人的帽子、穿上成年人的衣裳一样。临官则是成年之后可以做官为宦,治理百姓为喻.形容事业有成的状态。帝旺则是形容壮盛已经达到极点,可以出来辅佐帝王而大有作为。衰是形容盛极而必衰,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是走向灭亡的第一步。病是衰退加深加重。

五行寄生十二宫表 
    五行寄生十二宫表:

    死是气数已尽,灭亡了。墓是万物的一个生命周期终结,收

入库,就像埋藏于地下。绝是前一个生命周期气数已绝,新的生命周期正在蕴育。胎是新的生命之气已经聚积成胎。养犹如人胚胎已经形成,养育在母腹之中。从此新的生命又开始生长,循环无穷。

    《考原》说:五行之木长生于亥宫,火长生于寅宫,金长生于巳宫,水长生于申宫,土也长生于申而寄生于寅,各经由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胎、养十二宫,顺次经历十二地支,这就是所谓天道循环,生生不息。所以木正处在旺盛阶段而火已经生成,火正处在旺盛阶段而金已经生成,金正处在旺盛阶段而水已经生成,水正处在旺盛阶段而木已经生成。从长生开始往下顺推,幼小必定走向强壮,旺盛必定走向衰退,周而复始,循环无穷,这就是四季按春、夏、秋、冬交错运行,五行之气顺次布列的原因。至于土生于申而寄于寅,则是因为它在后天八卦里居于坤卦、艮卦之位,所以《易经》坤卦卦词说“万物皆致养焉”,艮卦卦词说“万物之所以成终而成始也”。

   《协纪辨方书》说:五行长生的含义,《考原》说得十分清楚,而对于土之所以生于寅、申的原因,则没有解释清楚。今天仔细考究起来,原因是这样的:水和土同生于申,申为坤,坤又为地,而地则是水、土凝结聚合而生成的。土之所以寄生于寅,是因为寅为孟春之月即春季的第一个月,这时天之气下降,地之气上升,于是天地亲和,草木开始萌芽生长。所以《洪范》家与众不同,认为土生于申宫,是五行的本体。阴阳家、选择家却认为土长生于寅宫,是五行的功能。土长生在寅宫,临官在巳宫,是因为土旺而金生,与木、火、水的情况相类似。如此说来,认为土生于寅宫,是比附五行相生的顺序,和认为在四季中土旺于夏秋之间,是顺应四季相生之序,都是从自然之理中来的,而不是凭空臆造的。此外还有阳干死阴干生,阳干在十二宫中顺推,阴干在十二宫中逆推的说法。甲木死于午,那么乙木就生于午;丙、戌死于酉,那么丁、巳就生于酉;庚金死于子,那么辛金就生于子;壬水死于卯,那么癸水就生于卯。这样的顺序,由长生而沐浴,依次推下去,五阳干和五阴干在十二个宫中都是逆向运转,阳死则阴生,阴死则阳生,这是阴阳二气性质不同所致。阳干临官,阴干则帝旺,阴干临宫,则阳干帝旺,这是四季的转化造成的。顺、逆、分、合之说,都有极为玄妙的道理,论十干就分阴阳,论五行就以阳统阴,都是天地自然之理,所以术数家都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其理论基础。

谈五行四季旺衰及旺相休囚死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五行在四时中有盛衰之别,各有其所旺的季节。

  干支五行所旺季节表

  五行  天干   地支   所旺的季节
   木   甲乙  寅卯辰    
   火   丙丁  巳午未    
   金   庚辛  申酉戌    
   水   壬癸  亥子丑    
   土   戊己  辰戌丑未  旺于四季

  表中言土“旺于四季”,意思是说土旺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最后一月,分别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

  正因为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每个季节都有一个五行处于“旺”的状态,其它的五行则分别处于“相”、“休”、“囚”、 “死”的状态,在命理学中称之为五行的 “旺相休囚死”。“旺”者王也,为一季之主宰,也为旺盛之意;“相”为次旺,相当于辅佐王的宰枏;“休”意为休然无事,也即退休、休致广囚”为衰落被囚;“死”指被克而毫无生气。就规律而言,通常为当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春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如春季木当令,故木旺;火为木生,故火相;木为水生,水为其母,木己长成旺势,母便可退居一旁,故水休;春木长势旺盛,金己无力伐克,故金囚;木克土,木势旺盛,为当令之王,故土死。五行在四季中的旺、相、休、囚、死的变化情况,可用下列两表来表示:

  四季        五 行 生 克 旺 相 休 囚 死 表

  季节  当令者   我生者   生我者   克我者   我克者
  春    木旺    火相     水休     金囚     土死
  夏    火旺    土相     木休     水囚     金死
  秋    金旺    水相     土休     火囚     木死
  冬    火旺    木相     金休     土囚     火死
  四季   土旺    金相     火休     木囚     水死
 
  上表以生克规律绘制而成,还可以五行为主线表现其在四季中所处的状态:

  五行在四季中状况变化表

  五行       四 季 中 的 变 化 状 况
   木    春旺   冬相  夏休   四季囚   秋死 
   火    夏旺   春相  四季休  秋囚    冬死
   土    四季旺夏相   秋休   冬囚    春死
   金    秋旺  四季相  冬休   春囚    夏死
   水    冬旺   秋相   春休   夏囚   四季死

  在推命实践中,一个人的八字以木为主,为木命人,生当春季,即为当令得时,生于秋季或生于四季的最后一月就为囚,死而不得其时了。

  正因为五行在四季的运行中处于不同的状态,因而便有了宜忌吉凶的论说。袁树珊《命理探原》引述《穷通宝鉴》的内容,颇具权威性,为后世算命者多所采用。

       《命理探源》论五行用事
 阴阳五行家以旺、相、休、囚、死喻事物由盛转衰的过程,认为旺、相吉,休、囚凶。

  旺为当令之气;相为旺者之所生,间接有气;休为旺者之前气,表示功成身退之意;因为克我者无力之气,有时反而会被我所虏;死为我克之气,我当旺之时彼最弱,所以以死喻之。

  甲、乙、寅、卯年,木旺于春天;丙、丁、巳、午年,火旺于夏天;庚、辛、申、酉年,金旺于秋天;壬、癸、亥、子年,水旺于冬天;戌、己、辰、戌、丑、未年,土旺于四季的最后一个月。

  天干有五行属性,同样,地支也有五行属性:

  寅卯辰为木,巳午未为火,

  申酉戌为金,亥子丑为水,

  辰戌丑未为土。

  知道这一点,上文的意思就不难明白了。所谓“甲、乙、寅、卯,木旺于春”,意思是六十花甲子表中,天干与地支组合上带甲、乙、寅、卯的年份,木旺于春天。余类推。

  《神枢经》说:五行的兴旺,各有一定的季节,其中惟有土居于中央,从而贯通八方,造成居无定所,所以才在“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各旺十八天,全年共旺七十二天。

  《历例》说:立春木兴旺,立夏火兴旺,立秋金兴旺,立冬水兴旺,各兴旺七十二天,而土在“四立”之前各兴旺十八天,合计也是七十二天,这样五行总共兴旺三百六十天,恰好是一年的天数。一年就是这样形成的。

  《白虎通义》说:土为什么到每季的最后一个月才会兴旺呢?这是因为木没有土就不能生长,火没有土就不光亮,金没有土就不能成形,水没有土就不能高升,土能扶持和帮势微力衰者,一次次成就它们,所以五行要更加兴旺,是离不开土的。土的特点是兴旺于四季,位居中央,不固定在某个季节。

  沈新周说:春季木兴旺,夏季火兴旺,秋季金兴旺,冬季水兴旺,说的不是有形的木、火、金、水,而是木、火、金、水之气。

  醉醒子说:立春以后,阳木兴旺三十六天,以艮土也就是东北之土为分野,丙火戊土开始生长。惊蛰六天以后,阴木兴旺三十六天,癸水寄生其中。清明后十二天,戊土兴旺十八天,阳水归库即死亡,阴水返魂即开始复苏。夏季、秋季、冬季也是这样。另外,地支中所蕴藏的天干,只看月支中的天干,年支、月支、时支中的天干则不去管它,因为看人命以提纲为重,而月支是人命的提纲性因素。

五行相克与相制及天干相克规则

克不一定凶

    克是两种五行相战,力量接近,互相牵制,谁也克不倒谁。同性相克力度大,易克尽,因为二者有排斥性,就如仇人气场不合。异性相克力度小,因为异性之间有吸引力,好像情人之间的矛盾不具有敌我性。

    生与克不具有阶级性,需要生时生就是好,不需要生时生就是不好,需要克时克就是喜,不需要克时克就为忌。正常的生与克是相辅相成的,相生相克规律是维系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保障。生与克是对立统一的,就像一个国家,要有民主,民主就是生,但也要有法制和道德规范,这便是克,过分的民主和极端的法制都不能使社会秩序得以正常维护和发展,只有二者适度统一,社会才能井然有序。

    制就是要命

    制是在克的基础上又加大力度,就是要命,主克方力量非

常强大,被克方力量很小,被克方五行严重受伤,不能发挥作用。四柱中某五行被制服,此五行代表的人或事及身体部位往往有灾。如果主克方力量小而被克方力量非常强大,至使主克方受损严重,叫反克。命理表现为:木多金缺,水多土散,金多火熄,火多水干,土多木折。反克也是制,是使主克方失去生克权。

    一般来说,三个克(耗)一个才能制住,这是指天干五行相克。在地支中,如果主冲方有力,连冲带克,一个便可冲翻对方,只

冲不克一般需两个或三个才能冲败对方。若某五行有生源,要制住此五行需要切断其生源再克之,才能将其完全制服。

    某五行有根,干透支藏(本气根)需天克地冲,连根拔起才可以完全制服,只是干克或地支冲,不能制服。若某五行只干透或只支藏,干透无根为虚浮,很容易被制服,只要天干有克星,一个同性五行相克就可以将其制服。支藏一个冲便可冲败,当然得连冲带克,若只冲不克至少需要两个。    把握上而被制服的方式、原则,就可以断定是否有灾。用神被制服灾大,是自己的灾或与自己切身利益关系大的,对自己影响大的人、事、物有灾;若是忌仇神受制,灾则是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人、事、物有灾,且这个灾对日干影响不大。

    天干相克规则

    阳干克阳干、阴干克阴干,克力最重;阴干克阳干次之;阳干往往不克阴干,而作干合论。

    以庚甲为例,如庚见甲。庚为主克,甲为受克。受克者败尽无余,主克者虽胜也劳,两败俱伤。如庚年甲月相克,既两败俱伤。

    庚年甲日,有月柱间隔,克力较轻。年庚月甲,最为贴近,克力最重。

    日干本身逢克或耗,不作两败俱伤论。

    庚载申、甲载寅,或两庚两甲,势均力敌,克力也重。

    两庚一甲,一甲不敌一庚,逢两庚更如摧枯拉朽,战克反轻。

    两甲一庚,一甲不敌一庚,两甲则较劲,战克反重。

    一庚一甲,但甲木得时或得势,则庚难取胜,而甲不受创。两弱庚而一强甲,才成战局。

    庚年甲时,有月柱日柱间隔,地位愈远,克力愈轻。

    庚年壬月甲日,壬泄庚而生甲,有壬调解,庚甲似克而非克。

    庚年丙月甲日,丙火克庚,则庚甲不克。

    庚年甲月壬时,壬泄庚而生甲,但庚甲位置接近,仍作克论。

    庚年甲月丙时,丙庚远隔,不能相克。仍以金克木论。

    庚年甲月戊日,庚强则庚克甲,不成甲克戊。甲强则甲克戊,不成庚克甲。戊强则庚可克甲,甲不可克戊。

五行生克关系实际是四时循环变化的一种现象

五行的生克关系,实际是四时循环变化的一种现象,并不是真正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里的“生”实际是“进”的意思。我们知道四时、寒暖燥湿,是太阳对地球四时的阳光折射而造成的温度差。那么春与夏就存在温差,也就是阳太极中的少阳与老阳对立,就是说木不一定生火,木火相生是需要条件的。秋季与冬季存在温差,也就是阴太极球中的少阴与老阴对立,就是金水相生也存在必要的条件。必须知道所谓的五行相生,不是物质相生,而是气场的转化。要掌握木火相生、金水相生的条件,需要掌握气场顺逆与干支的阴阳属性。否则,就会时对时错,错了也找不到原因。所谓的干支属性,实际指的就是相同时间不同空间内的流通气场不同。因此,必须掌握好时间空间的对立影响,只有时空对立思维,才能真正领悟六十甲子的气场变化,掌握干支属性。学过世界地理的人应该知道,在地球上有寒带、热带、温带之分,地域的不同,决定着相同时间上的气场不同。那么六十甲子难道不对应世界上与中国内的各个气场空间吗?领悟这一点,就会发现,六十甲子之间的关系与五行时序的循环关系是两回事。

就时序而言,春天过后是夏天,夏季阳旺极而生阴,就是秋季,秋季过后就是冬季,冬季阴旺极而生阳,就是春天,这是四时五行的循环变化。如果把四时五行的循环变化照搬到干支的作用关系上,就会出现时验时不验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干支的重复组合,使它们的阴阳气场属性发生了质的改变,若再用五行的生克关系去套用,显然就不适用了。八字中有火,岁运遇到木就生火吗?肯定不是的。如果这么简单,就没有地支之间的刑冲合害了。为什么寅亥合,子卯论刑?为什么寅午戌会火局,而寅巳论刑?等等,这些作用关系都是由它们的阴阳性质决定的。我们在这里转变一下思维,以少阳木气、老阳火气、少阴金气、老阴水气四象为太极,再向下划分,是不是每一种独立的五行之气,都具有自己的五行之气呢?肯定有的,这就是干与支的重复组合而出现了它们自己独立的五行气场形式,因为这些必须要由干支的气与行决定。

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不去分清五行与干支关系的不同,在预测中的作用关系就会分不清。如果认为不管阴木、阳木,有木就生火;不管阳水、阴水,有水就生木,无条件地把五行时序循环的生克关系照搬到干支中去,必然会出现失误。先人用生克的形式来表达四时的交替变化,无疑是和后人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实际上在这里画了一个小圆圈,把我们圈在了里面,使我们永远不能

超越其范围。

五行相生是表示正时序的转化,而不是“生”的意思

五行相生是在表示正时序的转化,不是“生”的意思。五行之间的转化必须是在某一气旺极之时才能转化,并不是有了木就生火,有了金就生水。大家知道寅木为少阳之初,也就是正月之气,正月寒气犹存之时,怎么会马上就进入夏天呢?只不过相对冬天的子丑而言,寅比子丑的阳气旺了一点,位置上接近午火一点,但离真正的木化火还远着呢!就因为这样,才有了寅巳相刑的关系。寅木可以刑巳火,见了午火为什么不刑呢?寅木在什么情况下不生午火,也来灭火?在什么情况下生巳火,不刑巳火?什么情况下是木多火塞?什么时候论木火通明?等等,如果不去深思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就永远不能掌握术数预测的真机。若连最简单的五行、干支之间的关系都没有搞明白,又何谈预测!如果干支之间的关系与五行同样,何必画蛇添足再有干支呢?

五行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远打不破的时序循环。而干支的本质是在时间、空间的变化下的单独气场,这个气场并不能与月令的气场同步。六十甲子涵盖了相同时间下,所有不同空间内的阴阳气场。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同时间下,都是在夏季,全国乃至全球的气场并不是同步的。为什么?空间不同是气场不同的根本原因.而空间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必然,只有先确定空间的存在才是预测的前提。空间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干支作用的实质。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能对干支作用有一个正确的应用。

总而言之,五行之间的关系,不可以阴阳的关系同论。五行是阴阳二气的阶段变化,也就是说干支的阴阳二气的某一段,不是阴阳的全部。而干支是五行气场的阶段与空间变化,比五行的阶段变化更为细化,所以不要把五行的关系,照搬到干支上,这样就违背了阴阳变化的本意。

《黄帝内经》中对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的解释

对于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有其独到的见解,具体如下:对于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应该是近代易学发展的一个误区。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明白古人所说的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黄帝内经》言:物化为生,物极为变。生是变化的一种形式,是对某一点的接近。古人以生表示“进”,以克表示“退”。如果不明白“进退”之机而空谈生克,就会屡屡失误。不了解真相,必然进入误区。故命书言:进气不死则为生,退气不生则为克。

北方阴极生寒,寒为水。南方阳极生热,热为火。东方阳散以泄而生风,风为木。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为金。中央阴阳交而生温,温为土。其相生也所以相维,其相克也所以相制,此之谓有伦。

以五行代表春夏秋冬的名称,配合方位,出于天然。北方亥子丑,为冬季。南方巳午未,为夏季。东方寅卯辰,为春季。西方申酉戌,为秋季。春夏之交,木气未尽,火气已至,间杂之气为土。其余夏秋之间,秋冬之间,冬春之间相同。土气在两个节气的中间,而且夏季最旺,也就是土居中央的意思。这里必须提醒大家注意,五行出于阴阳,它是阴阳二气变化的过程。不管在任何情

况下,五行都不能违背阴阳的原则。

《子平真诠》阴阳生克章言:四时之运,相生而生,故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之序,循环迭运,而时行不匮。然而有生必有克,生而不克,则四时亦不成矣。克者,所以节而止之,使之收敛,以为发泄之机。故曰:“天地节而四时成”。

上文先贤指出,四时配合五行相互转化以生为进,千百年来易书岂止千本,都在相互转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大家都把它当作不可改变的五行生克关系,恰恰就是这个五行相生的关系,使千百年来的众多学易者,进入了总也难以超越的误区。上文指出:“四时之运,相生而生,……相生之序,循环迭运,而时行不匮”。大家一定要注意这里“相生而生”的用词,是先人用词不当,还是另有深意?

五行学说模型与宇宙生命问题复杂性

宇宙生命问题是“复杂性”问题,除了线性现象外,还有大量非线性现象,古人企图用简单的五行模型来描述生命的复杂性关系和非线性现象。五行的宇宙生命关系网是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胜复、制化编织而成的。五行生克反映宇宙生命运行的相互生发和制约关系,乘侮反映宇宙生命体内部的非平衡关系,胜复则反映这种非平衡状态下的一种自我复救的关系,亢害承制反映的不仅是两“行”之间而且是多行之间的生化制化关系,如此则构成一幅环环相连、立体、多维的宇宙生命关系网。值得指出的是,五行模型固然在解说生命、宇宙方面有合理的内涵,然而一切模型都含有非理性的因素。作为古代的一种思维模型,在认识宇宙生命时,往往有很多非理性的、机械的照搬和推想,从而与原型产生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发展或突破这种思维模型就成为中医如何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五行学说这个简单而有效的模型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五行模型是思维模型,而不是物质模型。

“模型”一词,起源于拉丁文Modulus,原意是样本、尺度、标准。科学意义上的“模型”是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用物质或思维的形式对原型进行模拟而形成的特定样态。模型可分为物质模型与思维模型两大类。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称为模型法。

物质模型是以某种程度、形式相似的模型实体去再现原型,它既可以是人工构造的(如地球仪、船模),也可以是从自然界获取的(如动物、植物标本)。物质模型是模拟实验赖以进行的物质手段。

思维模型不是认识的物质手段而是客体在人们思想中理想化、纯化的映象、摹写。思维模型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并且运用它在思维中进行逻辑推理、数学演算和“思想实验”,可分为形象的(唯象的)模型和符号的(标志性的)模型,前者是以理想的或想象的形态去近似地反映客体的一种思想形式,后者是借助于专门的符号、线条等,并按一定的形式组合起来去描述客体的一种形式。

五行学说是一种典型的思维模型,五行模型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型的最基本形式,它与阴阳、干支以及卦交、河洛的配合互补,即

组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型的代表一象数思维模型。

第二、五行表示的是关系实在、功能实在,而不是物质实体、形态实体。

虽然“五行”最早指“五材”,是五种物质实体,但当它一旦成为一种思维模型,一旦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并运用于中医及中国古代各门学科,它就不再是五种物质,不再是五种有形态结构的实体,而是变成了一种表迖关系、功能的实在。用中国传统术语说, “五行”巳不再是 “器”或“体”,而是“气”或“象”。

多数学者都以为“五行”(或“气”)是物质与功能的合一体,如李约瑟(J.Needham,1900-1995)解释:用 “要素” 或 “元素”(Element)这种名称来解说“行”字,我们总会觉得它于义不足。“行”字的来源……就有 “运动”的涵义。如陈梦家所说, 五“行”是五种强大力量的不停循环的运动,而不是消极无动性的基本(主要的)物质。

庞朴认为 “行”,即取其四通八达的名称意义,也取其流行、行用、行进的动词意义;两者兼而有之,遂由之更生发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来。

五 行 学 说

什么是五行,五行的特性是什么,图解五行相生相克

什么是五行呢?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古人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娃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要素构成的,简称五行。

    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

    五行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小河有滋润万物的能力和向下流的特性,五行属水;

    五行火的牲:火曰炎上,火具有湛热 上升的特性;

    五行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植物具有生长,生发的特性,五行属木;

    五行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剑和斧子都带有肃杀杀之气,是变革常用的武器;

    五行土的性格,土曰稼穑,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意思是说:木具有生发、调达舒畅的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金具有敛肃、变革的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相克”

     什么是五行,图解<a href=http://www./wuxingxiangkexiangsheng/ target=_blank>五行相生相克</a>

 

       什么是五行,图解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的产生过程

 天地还没有分开时被称之为“混沌”,世界如同还处于胚胎状态的生命一样,因此又被称之为“胚胎”。那时候,日月星辰还没有出现,世界上也没有阴阳、寒暑的分别。天上没有雨和露,没有风云、霜雪、雷霆闪电,处于迷茫幽暗的状态。地上没有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也不存在人类,一切还处于蒙昧的状态,在没有规律地运作着。这时,世界只是一团凝结在一起的气,称为“太易”。在太易(一片虚无)状态下,水出现了;在太初(有气无体)状态下,火出现了;在太始(有形无质)状态下,木出现了;在太素(有质无体)状态下,金出现了;在太极(形体兼具)状态下,土出现了。

    因此,水对应数字一,火对应数字二,木对应数字三,金对应数字四,土对应数字五。等到三元已经完备,混沌的状态开始变得分明,胚胎出现了变化。轻而清的气向上,成为了天;重而浊的气下沉,成为了地。清气和浊气相互承接,从而产生阴阳两仪。天地刚开始形成时,人的形态各异,有的是人形鸟嘴,有的是人头蛇身。那时候,人类还没有嗜好和欲望,没有姓名的称呼,没有邦国的概念,也没有君臣的分别。他们居住在巢穴里,承受风吹雨打,人与人之间没有亲近、疏远的观念,也没有父子尊卑的礼仪。那时的人类还没有学会种植,也不会用火,过着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坦荡自在,和睦安乐,不知道什么是忧愁。直到伏羲、神农、黄帝这些圣贤出现,人与人之间有了智慧和愚昧的分别,干是有了君臣、父子等身份的区别,礼乐衣冠的制度也由此而诞生。

    平等自在的生活制度被废弃后,奸诈自然产生了,妖怪纷纷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天在子时开始,地在丑时开始,人在寅时开始,由此确立了天地的公理。此后,万物生长,奸诈出现,妖怪四处横行。

论五行相生的关系及其原理

五行之间有一种相生关系,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河图》上记载:一、六两个数属水,位居北方;二、七两个数属火,位居南方;三、八两个数属木,位居东方;四、九两个数属金,位居西方;五、十两个数属土,位居中央。其中北方的水生东方的木,东方的木生南方的火,南方的火生中央的土,中央的土生西方的金,西方的金生北方的水,这就是五行之间相生关系的排列次序。

    《白虎通(义)》解释说:木之所以生火,是因为木生性温暖,火隐伏在其中,经过钻灼,火从中生出,所以木生火。火之所以生土,是因为火性炽热,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之后化为灰烬,灰烬其实就是土,所以火生土。土之所以生金,是因为金蕴含在石头之中,并且依附于山,津润而出,聚土成山,而山又一定会生出石头,所以土生金。金之所以生水,是因为少阴之气即金温润流泽,俨然流水,并且金一旦熔化也会变成水,所以金生水。水之所以生木,是因为水性温润,能够滋养树木,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论五行相生的四种关系变化

生在力量上有正常之生和非正常之生两种。从性质上看有同性相生与异性相生之别。

    正常之生与异常之生

    正常之生是主生方与受生方五行力量基本接近,能正常流通,主生方减力、受生方增力,但主生方减力并不受伤,变为一种正常流通反而有益。

    异常之生有两种情况,一种叫生多为克,表现为主生方力量非常强大,受生方力量明显弱于生方,双方力量相差悬殊,被生方反而不受生,不但不得益反而因生而受损,这就是命理书上说的:木多火塞、火多土焦、土多金埋、金多水浊、水多木漂。就像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好像是出于爱的目的,实际却害了孩子。联系实际,日干弱而印星旺,多是小时候长辈对自己娇生惯养,做事欠魄力,优柔寡断。

    另一种情况是子旺母衰,即主生方力量弱,受生方力量强大,主生方力量被受生方盗泄严重,元气大伤,命理上称盗泄,表现为:木多水缩,火多木焚,金多土虚,水多金沉,土多火晦。如同父母为子女操心伤透了脑筋,累垮了自己。

    同性之生和异性相生

    五行相生,同性相生力度小,异性相生力度大。用阴阳理论来看宇宙万物,阴表示无形的,阳表示有形的;阴表示思想、精神、内在的东西,阳表示身体、外在、实体的东西。“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如人类中,亲和力最大的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而同性之间的亲和力及为对方付出的程度与之不能相比。阴阳相生是情愿付出,而同性之生则不情愿。情愿给予才可能多给予,所以异性相生力度大,同性相生力度小。

论五行生克之间的关系变化

 五行相生表现为: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

    五行相克表现为: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

    生我者是我的父母;我生者是我的子孙;克制我者是官煞,被我克制者是我的妻子,和我平起平坐者是我的兄弟。

    旺盛的金经过火的冶炼,会成为器皿;旺盛的水得到土,就会形成池沼旺盛的火在水的洗涤下,二者才能相辅相成;旺盛的土得到木,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旺盛的木得到金,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金依赖土得以生,土太多了,金会被埋藏起来;土依赖火得以生,如果火太多了,土就会被烧焦;火依赖木得以生,如果木太多了,火就会变得炙热难忍;木依赖水得以生,如果水太多了,木就会在水上漂浮。

    金能生水,但金太多了,水就会变得浑浊;如果水太多了,金就会沉下去。水能生木,木盛水少。木能生火,如果火太多了,木就会燃烧起来。土依赖火得以生,但土太多就把火埋藏起来了。土能生金,但金太多了,土就会变质。

    金能克木,但木过硬的话,金就出现缺损;木能克土,但土太重,木就会被折断;土能克水,但水太多,土就会流走;水能克火,但火太任,水就变热了。火能克金,但金太多,火就灭了。

    金在最衰弱的时候遇到火,会被熔化;火在最衰弱的时候遇到水,会被浇灭;水在最衰弱的时候遇到土,会被淤塞;土在最衰弱的时候遇到木,会被倾陷; 木在最衰弱的时候遇到金,会被金砍断。

    金在最强大的时候遇到水,会挫败它的锋芒;水在最强大的时候遇到土,能将水势阻挡住;木在最强大的时候遇到火,能被消解顽劣;火在最强大的时候遇到土,能减弱它的火焰;土在最强大的时候遇到金,能将土害制伏。

    当自身遇到强鬼的时候,如果能得到其他事物的生化,就一定会转因为吉。比如,日干为甲木,遭到金土的伤害。如果时柱上有壬癸水,或者有申子辰相合成水局,就能化解凶险,转因为吉。其他的变化也都依此进行类推。

《命理探源》论五行旺相休囚死

五行在四季中旺相休囚死的情况如何呢?五行四季旺相休囚死情况见下表:

        旺相 休 囚 死
    春天 木 火 水 金土
    夏天 火 土 木 水金
    秋天 金 水 土 火木
    冬天 水 木 金 土火
    季月 土 金 火 木水

  旺、相、休、囚、死的含义是:

  旺:兴旺,盛壮。

  相:亚兴旺、盛壮。

  休:止息,休息;休美,美的极致。

  囚:由于衰落而陷入困境。

  死:因被克制而全无生气。

  命理家认为,五行在一年四季里分别处于旺、相、休、囚、死状态,具体情况如上表所示。

  《五行大义》说:五相在处于旺的状态时,其子均处于相的状态,这是因为其子正日趋强壮,能够辅助其父办理事务。当父母处于休的状态时,其子则旺气正盛,父母已经衰老,需要其子辅助,犹如远古时代免帝衰老把帝位禅让给舜,将国政委托给他,让他治理国家。被克者必死,因为克者旺气正盛,能够杀死被克者。最可畏惧的是处于囚的状态者,因为其子此时处于相的状态,有能力囚禁自己畏惧的仇敌。

  以上说法是由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生发出来的。

  《三命通会》说:具有盛德者适逢其时称为旺,如春天木旺,木旺则生火,那么火就是木之子,子继承父亲的事业,所以此时火为相。木依靠水而生,生我者就是父母,如今儿子因得时而得势,登上高明显赫之地,生我者也就是父母审时度势而引退,所以水为休。休的含义是休休然无事可做,是美的极致,火能克金,而金是木之鬼即金能克木,却被火所克制,不能施展其能,所以金为囚。火能生土,而土为木之财,则是隐藏不露的东西,由于草木此时已经萌芽,土气又开始散发,所以春木克土,土为死。夏天火旺,火生土则土为相,木生火则火为休,水克火则火为囚,火克金则金为死。

  季土旺——这里的“季”指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一个月,土生金则金为相,火生土则火为休,木克土则木为囚,土克水则水为死。秋季金旺,金生水则水为相,土生金则土为休,火克金则火为囚,金克木则木为死。冬季水旺,水生木则木为相,金生水则金为休,土克水则土为囚,水克火则火为死。夏天大旱,金石横流,水枯土焦;六月暑热之气大增,寒气绝灭;秋天金气盛旺,草木枯黄败落;冬天大寒大冷,水凝结而成冰,火气大减:看一看四季中的这些景象,五行的旺、相、休、囚、死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了。四季的秩序是节气盈满就更替,五行的天性是事功完成必倾覆,所以阳气达到极点就要下降,阴气达到极点便会上升,日到中天就偏斜,月到盈满就缺损,这是大自然的恒常之道。人生在天地之间,其生存之道与天道是一样的,也是势积必损,财聚必散,年少反衰,乐极生悲,这也是人之常情。

  所以人生在世,有盛有衰,有得有失,时荣时枯,时进时退,都逃不出阴阳互相转化的逻辑。

  这里的强弱,其实是表示盛衰的代名词。有强必有弱,有弱必有强,绝对没有强者始终强,弱者始终弱的道理。想要知道自己命运之荣枯,应当先辨明自己命运中五行的强弱;而想要明白五行强弱的含义,应当先懂得天干生、旺、死、绝的规律,尤其应当深知五行用事、四时休旺的道理,否则,用神无法确定,吉凶自然也就无断明。

《命理探源》论五行寄生十二宫

  命理家把五行寄生于其设定的十二宫中,分别表示五行在十二个月中从生长、兴旺到衰落、死亡的状态与过程。十二个月分别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宫为:长生、沐浴、冠带、临宫、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其中长生的“长”读zhang,长生即生长;临官又名“进禄”;墓,又名“库”;绝,又名“受气”、“胞”。

    这两个表既可以竖读,也可以横读。以“五阳干生旺死绝定局”为例,如果竖读,意思是天干甲在亥位处于长生状态,在子位处于沐浴状态,在丑位处于冠带状态,余类此。如果横读,意思是天干甲在亥位、丙在寅位、戌在寅位、庚在巳位、壬在申位,都是处于长生状态,余类此。

    沈孝瞻解释说:十天干从长生到胎、养,共分十二宫,其生命之气由盛旺走向衰退,再由衰退回复盛旺,把各个阶段划分开来,共分成十二个阶段,这就是十二宫的由来。而长生、沐浴等等名目,则是借以形容这十二个阶段不同状态的形容或比喻之词。长生就是出生的意思,这个阶段跟人刚刚出生的状态是一样的。沐浴犹如人出生之后,洗去身上的血污,跟植物幼苗脱离种子外壳开始茁壮成长颇为相似。冠带就像年长之后举行过加冠之礼,戴上成年人的帽子、穿上成年人的衣裳一样。临官则是成年之后可以做官为宦,治理百姓为喻.形容事业有成的状态。帝旺则是形容壮盛已经达到极点,可以出来辅佐帝王而大有作为。衰是形容盛极而必衰,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是走向灭亡的第一步。病是衰退加深加重。

五行寄生十二宫表 
    五行寄生十二宫表:

    死是气数已尽,灭亡了。墓是万物的一个生命周期终结,收

入库,就像埋藏于地下。绝是前一个生命周期气数已绝,新的生命周期正在蕴育。胎是新的生命之气已经聚积成胎。养犹如人胚胎已经形成,养育在母腹之中。从此新的生命又开始生长,循环无穷。

    《考原》说:五行之木长生于亥宫,火长生于寅宫,金长生于巳宫,水长生于申宫,土也长生于申而寄生于寅,各经由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胎、养十二宫,顺次经历十二地支,这就是所谓天道循环,生生不息。所以木正处在旺盛阶段而火已经生成,火正处在旺盛阶段而金已经生成,金正处在旺盛阶段而水已经生成,水正处在旺盛阶段而木已经生成。从长生开始往下顺推,幼小必定走向强壮,旺盛必定走向衰退,周而复始,循环无穷,这就是四季按春、夏、秋、冬交错运行,五行之气顺次布列的原因。至于土生于申而寄于寅,则是因为它在后天八卦里居于坤卦、艮卦之位,所以《易经》坤卦卦词说“万物皆致养焉”,艮卦卦词说“万物之所以成终而成始也”。

   《协纪辨方书》说:五行长生的含义,《考原》说得十分清楚,而对于土之所以生于寅、申的原因,则没有解释清楚。今天仔细考究起来,原因是这样的:水和土同生于申,申为坤,坤又为地,而地则是水、土凝结聚合而生成的。土之所以寄生于寅,是因为寅为孟春之月即春季的第一个月,这时天之气下降,地之气上升,于是天地亲和,草木开始萌芽生长。所以《洪范》家与众不同,认为土生于申宫,是五行的本体。阴阳家、选择家却认为土长生于寅宫,是五行的功能。土长生在寅宫,临官在巳宫,是因为土旺而金生,与木、火、水的情况相类似。如此说来,认为土生于寅宫,是比附五行相生的顺序,和认为在四季中土旺于夏秋之间,是顺应四季相生之序,都是从自然之理中来的,而不是凭空臆造的。此外还有阳干死阴干生,阳干在十二宫中顺推,阴干在十二宫中逆推的说法。甲木死于午,那么乙木就生于午;丙、戌死于酉,那么丁、巳就生于酉;庚金死于子,那么辛金就生于子;壬水死于卯,那么癸水就生于卯。这样的顺序,由长生而沐浴,依次推下去,五阳干和五阴干在十二个宫中都是逆向运转,阳死则阴生,阴死则阳生,这是阴阳二气性质不同所致。阳干临官,阴干则帝旺,阴干临宫,则阳干帝旺,这是四季的转化造成的。顺、逆、分、合之说,都有极为玄妙的道理,论十干就分阴阳,论五行就以阳统阴,都是天地自然之理,所以术数家都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其理论基础。

谈五行四季旺衰及旺相休囚死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五行在四时中有盛衰之别,各有其所旺的季节。

  干支五行所旺季节表

  五行  天干   地支   所旺的季节
   木   甲乙  寅卯辰    
   火   丙丁  巳午未    
   金   庚辛  申酉戌    
   水   壬癸  亥子丑    
   土   戊己  辰戌丑未  旺于四季

  表中言土“旺于四季”,意思是说土旺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最后一月,分别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

  正因为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每个季节都有一个五行处于“旺”的状态,其它的五行则分别处于“相”、“休”、“囚”、 “死”的状态,在命理学中称之为五行的 “旺相休囚死”。“旺”者王也,为一季之主宰,也为旺盛之意;“相”为次旺,相当于辅佐王的宰枏;“休”意为休然无事,也即退休、休致广囚”为衰落被囚;“死”指被克而毫无生气。就规律而言,通常为当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春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如春季木当令,故木旺;火为木生,故火相;木为水生,水为其母,木己长成旺势,母便可退居一旁,故水休;春木长势旺盛,金己无力伐克,故金囚;木克土,木势旺盛,为当令之王,故土死。五行在四季中的旺、相、休、囚、死的变化情况,可用下列两表来表示:

  四季        五 行 生 克 旺 相 休 囚 死 表

  季节  当令者   我生者   生我者   克我者   我克者
  春    木旺    火相     水休     金囚     土死
  夏    火旺    土相     木休     水囚     金死
  秋    金旺    水相     土休     火囚     木死
  冬    水旺    木相     金休     土囚     火死
  四季   土旺    金相     火休     木囚     水死
 
  上表以生克规律绘制而成,还可以五行为主线表现其在四季中所处的状态:

  五行在四季中状况变化表

  五行       四 季 中 的 变 化 状 况
   木    春旺   冬相  夏休   四季囚   秋死 
   火    夏旺   春相  四季休  秋囚    冬死
   土    四季旺夏相   秋休   冬囚    春死
   金    秋旺  四季相  冬休   春囚    夏死
   水    冬旺   秋相   春休   夏囚   四季死

  在推命实践中,一个人的八字以木为主,为木命人,生当春季,即为当令得时,生于秋季或生于四季的最后一月就为囚,死而不得其时了。

  正因为五行在四季的运行中处于不同的状态,因而便有了宜忌吉凶的论说。袁树珊《命理探原》引述《穷通宝鉴》的内容,颇具权威性,为后世算命者多所采用。

       《命理探源》论五行用事
 阴阳五行家以旺、相、休、囚、死喻事物由盛转衰的过程,认为旺、相吉,休、囚凶。

  旺为当令之气;相为旺者之所生,间接有气;休为旺者之前气,表示功成身退之意;因为克我者无力之气,有时反而会被我所虏;死为我克之气,我当旺之时彼最弱,所以以死喻之。

  甲、乙、寅、卯年,木旺于春天;丙、丁、巳、午年,火旺于夏天;庚、辛、申、酉年,金旺于秋天;壬、癸、亥、子年,水旺于冬天;戌、己、辰、戌、丑、未年,土旺于四季的最后一个月。

  天干有五行属性,同样,地支也有五行属性:

  寅卯辰为木,巳午未为火,

  申酉戌为金,亥子丑为水,

  辰戌丑未为土。

  知道这一点,上文的意思就不难明白了。所谓“甲、乙、寅、卯,木旺于春”,意思是六十花甲子表中,天干与地支组合上带甲、乙、寅、卯的年份,木旺于春天。余类推。

  《神枢经》说:五行的兴旺,各有一定的季节,其中惟有土居于中央,从而贯通八方,造成居无定所,所以才在“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各旺十八天,全年共旺七十二天。

  《历例》说:立春木兴旺,立夏火兴旺,立秋金兴旺,立冬水兴旺,各兴旺七十二天,而土在“四立”之前各兴旺十八天,合计也是七十二天,这样五行总共兴旺三百六十天,恰好是一年的天数。一年就是这样形成的。

  《白虎通义》说:土为什么到每季的最后一个月才会兴旺呢?这是因为木没有土就不能生长,火没有土就不光亮,金没有土就不能成形,水没有土就不能高升,土能扶持和帮势微力衰者,一次次成就它们,所以五行要更加兴旺,是离不开土的。土的特点是兴旺于四季,位居中央,不固定在某个季节。

  沈新周说:春季木兴旺,夏季火兴旺,秋季金兴旺,冬季水兴旺,说的不是有形的木、火、金、水,而是木、火、金、水之气。

  醉醒子说:立春以后,阳木兴旺三十六天,以艮土也就是东北之土为分野,丙火戊土开始生长。惊蛰六天以后,阴木兴旺三十六天,癸水寄生其中。清明后十二天,戊土兴旺十八天,阳水归库即死亡,阴水返魂即开始复苏。夏季、秋季、冬季也是这样。另外,地支中所蕴藏的天干,只看月支中的天干,年支、月支、时支中的天干则不去管它,因为看人命以提纲为重,而月支是人命的提纲性因素。

五行相克与相制及天干相克规则

克不一定凶

    克是两种五行相战,力量接近,互相牵制,谁也克不倒谁。同性相克力度大,易克尽,因为二者有排斥性,就如仇人气场不合。异性相克力度小,因为异性之间有吸引力,好像情人之间的矛盾不具有敌我性。

    生与克不具有阶级性,需要生时生就是好,不需要生时生就是不好,需要克时克就是喜,不需要克时克就为忌。正常的生与克是相辅相成的,相生相克规律是维系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保障。生与克是对立统一的,就像一个国家,要有民主,民主就是生,但也要有法制和道德规范,这便是克,过分的民主和极端的法制都不能使社会秩序得以正常维护和发展,只有二者适度统一,社会才能井然有序。

    制就是要命

    制是在克的基础上又加大力度,就是要命,主克方力量非

常强大,被克方力量很小,被克方五行严重受伤,不能发挥作用。四柱中某五行被制服,此五行代表的人或事及身体部位往往有灾。如果主克方力量小而被克方力量非常强大,至使主克方受损严重,叫反克。命理表现为:木多金缺,水多土散,金多火熄,火多水干,土多木折。反克也是制,是使主克方失去生克权。

    一般来说,三个克(耗)一个才能制住,这是指天干五行相克。在地支中,如果主冲方有力,连冲带克,一个便可冲翻对方,只

冲不克一般需两个或三个才能冲败对方。若某五行有生源,要制住此五行需要切断其生源再克之,才能将其完全制服。

    某五行有根,干透支藏(本气根)需天克地冲,连根拔起才可以完全制服,只是干克或地支冲,不能制服。若某五行只干透或只支藏,干透无根为虚浮,很容易被制服,只要天干有克星,一个同性五行相克就可以将其制服。支藏一个冲便可冲败,当然得连冲带克,若只冲不克至少需要两个。    把握上而被制服的方式、原则,就可以断定是否有灾。用神被制服灾大,是自己的灾或与自己切身利益关系大的,对自己影响大的人、事、物有灾;若是忌仇神受制,灾则是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人、事、物有灾,且这个灾对日干影响不大。

    天干相克规则

    阳干克阳干、阴干克阴干,克力最重;阴干克阳干次之;阳干往往不克阴干,而作干合论。

    以庚甲为例,如庚见甲。庚为主克,甲为受克。受克者败尽无余,主克者虽胜也劳,两败俱伤。如庚年甲月相克,既两败俱伤。

    庚年甲日,有月柱间隔,克力较轻。年庚月甲,最为贴近,克力最重。

    日干本身逢克或耗,不作两败俱伤论。

    庚载申、甲载寅,或两庚两甲,势均力敌,克力也重。

    两庚一甲,一甲不敌一庚,逢两庚更如摧枯拉朽,战克反轻。

    两甲一庚,一甲不敌一庚,两甲则较劲,战克反重。

    一庚一甲,但甲木得时或得势,则庚难取胜,而甲不受创。两弱庚而一强甲,才成战局。

    庚年甲时,有月柱日柱间隔,地位愈远,克力愈轻。

    庚年壬月甲日,壬泄庚而生甲,有壬调解,庚甲似克而非克。

    庚年丙月甲日,丙火克庚,则庚甲不克。

    庚年甲月壬时,壬泄庚而生甲,但庚甲位置接近,仍作克论。

    庚年甲月丙时,丙庚远隔,不能相克。仍以金克木论。

    庚年甲月戊日,庚强则庚克甲,不成甲克戊。甲强则甲克戊,不成庚克甲。戊强则庚可克甲,甲不可克戊。

五行生克关系实际是四时循环变化的一种现象

五行的生克关系,实际是四时循环变化的一种现象,并不是真正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里的“生”实际是“进”的意思。我们知道四时、寒暖燥湿,是太阳对地球四时的阳光折射而造成的温度差。那么春与夏就存在温差,也就是阳太极中的少阳与老阳对立,就是说木不一定生火,木火相生是需要条件的。秋季与冬季存在温差,也就是阴太极球中的少阴与老阴对立,就是金水相生也存在必要的条件。必须知道所谓的五行相生,不是物质相生,而是气场的转化。要掌握木火相生、金水相生的条件,需要掌握气场顺逆与干支的阴阳属性。否则,就会时对时错,错了也找不到原因。所谓的干支属性,实际指的就是相同时间不同空间内的流通气场不同。因此,必须掌握好时间空间的对立影响,只有时空对立思维,才能真正领悟六十甲子的气场变化,掌握干支属性。学过世界地理的人应该知道,在地球上有寒带、热带、温带之分,地域的不同,决定着相同时间上的气场不同。那么六十甲子难道不对应世界上与中国内的各个气场空间吗?领悟这一点,就会发现,六十甲子之间的关系与五行时序的循环关系是两回事。

就时序而言,春天过后是夏天,夏季阳旺极而生阴,就是秋季,秋季过后就是冬季,冬季阴旺极而生阳,就是春天,这是四时五行的循环变化。如果把四时五行的循环变化照搬到干支的作用关系上,就会出现时验时不验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干支的重复组合,使它们的阴阳气场属性发生了质的改变,若再用五行的生克关系去套用,显然就不适用了。八字中有火,岁运遇到木就生火吗?肯定不是的。如果这么简单,就没有地支之间的刑冲合害了。为什么寅亥合,子卯论刑?为什么寅午戌会火局,而寅巳论刑?等等,这些作用关系都是由它们的阴阳性质决定的。我们在这里转变一下思维,以少阳木气、老阳火气、少阴金气、老阴水气四象为太极,再向下划分,是不是每一种独立的五行之气,都具有自己的五行之气呢?肯定有的,这就是干与支的重复组合而出现了它们自己独立的五行气场形式,因为这些必须要由干支的气与行决定。

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不去分清五行与干支关系的不同,在预测中的作用关系就会分不清。如果认为不管阴木、阳木,有木就生火;不管阳水、阴水,有水就生木,无条件地把五行时序循环的生克关系照搬到干支中去,必然会出现失误。先人用生克的形式来表达四时的交替变化,无疑是和后人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实际上在这里画了一个小圆圈,把我们圈在了里面,使我们永远不能

超越其范围。

五行相生是表示正时序的转化,而不是“生”的意思

五行相生是在表示正时序的转化,不是“生”的意思。五行之间的转化必须是在某一气旺极之时才能转化,并不是有了木就生火,有了金就生水。大家知道寅木为少阳之初,也就是正月之气,正月寒气犹存之时,怎么会马上就进入夏天呢?只不过相对冬天的子丑而言,寅比子丑的阳气旺了一点,位置上接近午火一点,但离真正的木化火还远着呢!就因为这样,才有了寅巳相刑的关系。寅木可以刑巳火,见了午火为什么不刑呢?寅木在什么情况下不生午火,也来灭火?在什么情况下生巳火,不刑巳火?什么情况下是木多火塞?什么时候论木火通明?等等,如果不去深思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就永远不能掌握术数预测的真机。若连最简单的五行、干支之间的关系都没有搞明白,又何谈预测!如果干支之间的关系与五行同样,何必画蛇添足再有干支呢?

五行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远打不破的时序循环。而干支的本质是在时间、空间的变化下的单独气场,这个气场并不能与月令的气场同步。六十甲子涵盖了相同时间下,所有不同空间内的阴阳气场。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同时间下,都是在夏季,全国乃至全球的气场并不是同步的。为什么?空间不同是气场不同的根本原因.而空间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必然,只有先确定空间的存在才是预测的前提。空间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干支作用的实质。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能对干支作用有一个正确的应用。

总而言之,五行之间的关系,不可以阴阳的关系同论。五行是阴阳二气的阶段变化,也就是说干支的阴阳二气的某一段,不是阴阳的全部。而干支是五行气场的阶段与空间变化,比五行的阶段变化更为细化,所以不要把五行的关系,照搬到干支上,这样就违背了阴阳变化的本意。

《黄帝内经》中对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的解释

对于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有其独到的见解,具体如下:对于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应该是近代易学发展的一个误区。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明白古人所说的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黄帝内经》言:物化为生,物极为变。生是变化的一种形式,是对某一点的接近。古人以生表示“进”,以克表示“退”。如果不明白“进退”之机而空谈生克,就会屡屡失误。不了解真相,必然进入误区。故命书言:进气不死则为生,退气不生则为克。

北方阴极生寒,寒为水。南方阳极生热,热为火。东方阳散以泄而生风,风为木。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为金。中央阴阳交而生温,温为土。其相生也所以相维,其相克也所以相制,此之谓有伦。

以五行代表春夏秋冬的名称,配合方位,出于天然。北方亥子丑,为冬季。南方巳午未,为夏季。东方寅卯辰,为春季。西方申酉戌,为秋季。春夏之交,木气未尽,火气已至,间杂之气为土。其余夏秋之间,秋冬之间,冬春之间相同。土气在两个节气的中间,而且夏季最旺,也就是土居中央的意思。这里必须提醒大家注意,五行出于阴阳,它是阴阳二气变化的过程。不管在任何情

况下,五行都不能违背阴阳的原则。

《子平真诠》阴阳生克章言:四时之运,相生而生,故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之序,循环迭运,而时行不匮。然而有生必有克,生而不克,则四时亦不成矣。克者,所以节而止之,使之收敛,以为发泄之机。故曰:“天地节而四时成”。

上文先贤指出,四时配合五行相互转化以生为进,千百年来易书岂止千本,都在相互转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大家都把它当作不可改变的五行生克关系,恰恰就是这个五行相生的关系,使千百年来的众多学易者,进入了总也难以超越的误区。上文指出:“四时之运,相生而生,……相生之序,循环迭运,而时行不匮”。大家一定要注意这里“相生而生”的用词,是先人用词不当,还是另有深意?

五行学说模型与宇宙生命问题复杂性

宇宙生命问题是“复杂性”问题,除了线性现象外,还有大量非线性现象,古人企图用简单的五行模型来描述生命的复杂性关系和非线性现象。五行的宇宙生命关系网是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胜复、制化编织而成的。五行生克反映宇宙生命运行的相互生发和制约关系,乘侮反映宇宙生命体内部的非平衡关系,胜复则反映这种非平衡状态下的一种自我复救的关系,亢害承制反映的不仅是两“行”之间而且是多行之间的生化制化关系,如此则构成一幅环环相连、立体、多维的宇宙生命关系网。值得指出的是,五行模型固然在解说生命、宇宙方面有合理的内涵,然而一切模型都含有非理性的因素。作为古代的一种思维模型,在认识宇宙生命时,往往有很多非理性的、机械的照搬和推想,从而与原型产生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发展或突破这种思维模型就成为中医如何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认为五行学说这个简单而有效的模型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五行模型是思维模型,而不是物质模型。

“模型”一词,起源于拉丁文Modulus,原意是样本、尺度、标准。科学意义上的“模型”是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用物质或思维的形式对原型进行模拟而形成的特定样态。模型可分为物质模型与思维模型两大类。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称为模型法。

物质模型是以某种程度、形式相似的模型实体去再现原型,它既可以是人工构造的(如地球仪、船模),也可以是从自然界获取的(如动物、植物标本)。物质模型是模拟实验赖以进行的物质手段。

思维模型不是认识的物质手段而是客体在人们思想中理想化、纯化的映象、摹写。思维模型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并且运用它在思维中进行逻辑推理、数学演算和“思想实验”,可分为形象的(唯象的)模型和符号的(标志性的)模型,前者是以理想的或想象的形态去近似地反映客体的一种思想形式,后者是借助于专门的符号、线条等,并按一定的形式组合起来去描述客体的一种形式。

五行学说是一种典型的思维模型,五行模型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型的最基本形式,它与阴阳、干支以及卦交、河洛的配合互补,即

组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型的代表一象数思维模型。

第二、五行表示的是关系实在、功能实在,而不是物质实体、形态实体。

虽然“五行”最早指“五材”,是五种物质实体,但当它一旦成为一种思维模型,一旦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并运用于中医及中国古代各门学科,它就不再是五种物质,不再是五种有形态结构的实体,而是变成了一种表迖关系、功能的实在。用中国传统术语说, “五行”巳不再是 “器”或“体”,而是“气”或“象”。

多数学者都以为“五行”(或“气”)是物质与功能的合一体,如李约瑟(J.Needham,1900-1995)解释:用 “要素” 或 “元素”(Element)这种名称来解说“行”字,我们总会觉得它于义不足。“行”字的来源……就有 “运动”的涵义。如陈梦家所说, 五“行”是五种强大力量的不停循环的运动,而不是消极无动性的基本(主要的)物质。

庞朴认为 “行”,即取其四通八达的名称意义,也取其流行、行用、行进的动词意义;两者兼而有之,遂由之更生发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