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的桥文化(18) 东团山铁路桥 篇(下)

(2009-12-22 19:24:45)
在这一篇章中,我们来到了吉林市古文化的中心帽儿山遗址。
这一遗址还同时包括东团山文化遗址。
东团山,吉林市的人都知道它的准确位置:它就在松花江东团山铁路桥东端南侧百余米处。
东团山遗址是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1949年前后,考古人员曾在此进行过多次调查,发现有青铜时代的西团山文化遗存、汉夫余、高句丽、渤海诸时期的文化遗存。表现为西团山文化遗存的,主要是生产、生活用的石器、陶器;表现为汉夫余遗存的,有南城子古城遗址。近年有人考证,夫余王国前期王城中的宫城即在南城子。在南城子内,曾采集到渤海国时期的建筑构件,如鸱吻、板瓦、简瓦、花纹转等。根据考证,这里曾是渤海独奏州之一涑州所在地。
东团山遗址,是研究吉林地区古文化、古城、古国最有代表性的实物资料。
图片1、2
这是在松花江东岸雾凇大桥工地附近的一座“无名桥”上看东团山。我们所见到的,是东团山的北坡。“无名桥”下的河流是嘎宜河。


图片3
这是在吉林乌喇主题公园看东团山。
东团山所展示的一面是西向。

图片4
这是在圣母洞的圣母园里看东团山。我们所面对的是东团山的南面。所说的“南城子”即由此开始。

图片5
东团山东侧山坡下,竖立着这样两块石碑。 南侧的石碑上刻记着:“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团山遗址 吉林省人民政府
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日公布 吉林市郊区人民政府立。”
北侧的石碑上刻记着:“东团山遗址
东团山遗址是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主要遗迹是原始社会文化遗存和土、石夯制的高句丽时期东团山山城(山城分为二道城垣),夯土而筑的渤海时期南城子平原城。出土过原始社会汉、高句丽、渤海、辽、金各时代文物多件。东团山遗址对研究我省历史有重要价值。”

图片6
在上面两块石碑的北向,还有两块新制的石碑。其中“东团山遗址”大字碑,立碑单位是吉林市人民政府。这块石碑北侧的那块石碑上,关于东团山遗址是这样刻记的:“东团山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帽儿山墓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址内有原始、汉、高句丽及渤海等不同时期的遗址遗迹,也曾出土过辽、金时代的文物。这处遗址对研究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有其重要价值。”
图片7、8、9
走过东团山再向东,也就是二十分钟的路程(步行),就来到了华山路上。在紧靠华山路的东向,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这两块石碑。南侧的石碑刻记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帽儿山墓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公布
吉林市人民政府立 ”。北侧的石碑上刻记着:“帽儿山墓地是我国东北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汉、魏时期墓群。其范围以帽儿山为中心,北起龙潭山麓、南至炮手口子一带、西至松花江右岸、东至裕民村附近,总面积为十五平方公里,墓葬总数达上万座。一九八五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多次考古挖掘,清理土坑木椁墓二百余座,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帽儿山遗址是一处重要的古代遗存,它的发现和挖掘,为我国边疆考古及古代夫余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
图片7中两块石碑后面的小山,就是帽儿山。帽儿山后的大山是双鸭山。



图片10
走进帽儿山。面对我们的,是帽儿山的西坡。

图片11
帽儿山的南坡。

图片12
翻过帽儿山,向东望去:远处的大山是双鸭山,山下是裕民村。这里,是帽儿山墓葬的东至地。

图片13
远处是龙潭山。是帽儿山墓葬的北起处。

图片14
帽儿山以西至松花江,这里都是先民们曾经生活的领地。

图片15
还有这东团山南麓起的南城子——

图片16
这幅图片中间的白塔是圣母山的教堂。这座81年历史的教堂,我们就以为很久远了。然而它周边的土地一直向南,直到炮手口子(江湾大桥)一带,在那更加久远的、已逝去的年代中曾是我们的先民活跃的热土。而我们现在所谓的城市中心,那时可能还是荒漠地带。斗转星移,我们这里变成了繁华都市,而那曾经演绎古代文明的江东,却成了如今待开发的热土......

图片17
这是汉·夫余时期的陶俑,南城子出土。

图片18
这是汉·夫余时期的陶豆,南城子出土。

图片19
这是汉·夫余时期的陶罐,南城子出土。

图片20
这是汉·夫余时期的花纹砖,南城子出土。

图片21
这是汉·夫余时期的木椁墓。

( 以上5幅文物图片均出自《吉林市志·图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