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猴石山遗址沿着依山势走向而修筑的砂石路东行,大约2公里的路程,我们又会看到一处古代遗址,这就是长蛇山遗址。
在地图上,是找不到这座长蛇山的。
然而,在同一个地点,我们在地图上可以看到一个类似的名称:长虫山。
到了这个长虫山之后,你就会发现此长虫山即是彼长蛇山。为什么这样确定?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在那个所谓长虫山的地方,当地村民告诉我说:“这就是长蛇山。”边说边用手指着那块石碑证明:“这不是有一块石碑吗?那上面说的清清楚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没有去过多考虑。只是寻思:在咱们东北人的话语里,“长虫”和“蛇”,指的是同一的动物。
长蛇山,是由南北相连的两座小山组成。山的东南面是开阔的冲积平原,西面仍是起伏的山丘。在山的北坡上可以见到七级阶梯状台地,每座宽约20——22米。台地上分布着30——40座房址,未曾发掘。遗址总面积约为三万平方米。
1957年、1962年和1963年,吉林省博物馆分别会同吉林省文物工作讲习班、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58级师生和吉林大学历史系师生对长蛇山遗址的南山头墓葬、房址等进行过发掘。
在所发掘的四座墓葬中,经过分析认定为两种结构:一种是西团山文化中常见的石棺墓,一种是比较少见的由石棺墓向土圹墓的过度型墓。
发掘的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制。房址的面积一般长7——8.5米、宽4.5——7米、深1.02——1.15米不等。室内居住面中央或稍偏处,有凹下的花岗岩石块围砌的保存火种的火塘一个。在室内还可发现炊事灶址和一些生活用具及生产工具。
在长蛇山遗址出土的文物,有石器和陶器。石器包括:斧、锛、凿、锄、刀、锤、矛、镞、网坠、环状器、研磨器、穿孔器、砥石、磨盘、装饰品等。制法以磨制为主,少量为琢制和打制。陶器包括:鼎、鬲、罐、甑、壶、盆、碗、杯、纺轮、网坠等。都是手制夹砂陶,陶色为红褐色或褐色,器表多为素面磨光。
长蛇山遗址文物,再现了当年这里的先民的生产和生活面貌。从出土的生产工具种类及数量看,当时的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同时还包括捕鱼和狩猎。人们长久地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氏族部落。平日里用鼎、鬲、甑蒸煮食物,用壶、罐盛水和装粮食,用盆、碗、杯进食,用纺轮纺线。
专家依据所出土的文物推断:长蛇山遗址的年代是在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长蛇山遗址出土的木炭的碳14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05年上、下85年。由此证明考古工作者对长蛇山遗址年代的推断是正确的。
长蛇山遗址是西团山文化中的一处典型遗址,1961年公布为吉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冬日里,来到长蛇山遗址,面对的是满山的厚厚积雪。只好在山头处拍下几幅图片,让朋友们看看。
待大地已是满眼绿色时,再回来仔细地瞧一瞧。说不定还能找到宝贝呢——文物属于国家,若是真的捡到了什么好玩意儿,把它交给文化部门,还能得到一个证书呢!
图片1
保护石碑记明:这里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2
石碑的铭文记载:长蛇山原始文化遗址所处的年代,距今大约二、三千年。

图片3
保护石碑在遗址的位置。图片右侧为长蛇山遗址的南山头。

图片4
长蛇山遗址南山山头之一部分。

图片5
放眼望向长蛇山。
二、三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富了西团山文化的内涵
图片6
拐过前面的山头,就到了猴石山遗址的地方。
考古资料表明:长蛇山遗址、猴石山遗址,这两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年代几乎是同时代的。若是如此,这一带应当是这两个部落的人常来常往之所在。
二、三千年之前,这里发生了什么有趣儿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