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世典藏 用图片讲述巴金老人的一个世纪

 tjhx0526 2014-09-30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
  
  1921年在《半月》上发表《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一文,是迄今发现的巴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1927年1月至1928年12月在法国留学,创作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完成于1931年的《家》是巴金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与后来写成的《春》、《秋》,构成《激流三部曲》。巴金在20世纪30年代还创作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7年3月,巴金参加郑振铎\章靳以的文学月刊《文丛》,三人合作至郑\章前后去世。
  
  抗战期间,巴金任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协会第一届执委,与茅盾等人创办抗战周刊《呐喊》。上海沦陷后,在广州、桂林、重庆、成都等地办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分社。由巴金主编的《文化生活丛刊》、《译文丛书》等,团结一大批文化人士,造就了一大批文学青年。40年代,巴金的主要著作有3部:《憩园》、《寒夜》、《第四病室》,构成了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1952年至1953年,巴金两次赴抗美援朝战场采访,写下《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朝鲜战地的夜》等通讯、报告文学和《团圆》、《李海》等中短篇小说。
  
  巴金晚年的主要作品有《随想录》、《再思录》。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历任中华全国文学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1981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至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07年家庭合影。左三是外婆怀抱着巴金,右三是巴金的母亲。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23年春天,巴金与三哥负岌东下,奔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临行前一张全家合影。后排右边为巴金,后排左一为大哥,中间为三哥。


  巴金的童年
  
  是什么东西把我养育大?首先在我头脑里浮动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我的确是一个被人爱着的孩子。……我爱着一切的生物,我愿意擦干每张脸上的眼泪;我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
  
  信仰
  
  “我的心里怀着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青年巴金怀着这样的理想离开了成都,奔波于上海、南京、北京等地,一边读书求知,一边从事实际的社会运动。
  
  我现在的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当的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巴金与中国留学生詹剑峰(右)、桂丹华(中)合影,摄于1928年春天,是时巴金创作《灭亡》的时候。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30年摄于杭州西湖,这是巴金首次游杭,于朋友们同舟湖上。共叙理想。巴金晚年仍在怀念,说他“仿佛在做一个美丽的梦”。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爱情
  
  苦恋八年,爱情终于有了结果,一个旧家庭的叛臣逆子,终于筑起新的爱巢。战乱中建立的家,为寒夜孤旅客奉献了无限的春意。1945年,抗战胜利了,女儿小林也出生了。
  
  她是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一个读者。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第一次同她见面。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一年我们两次在桂林像朋友似地住在一起。一九四四年我们在贵阳结婚。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对她的成长我应当负很大的责任
  
  1939年萧珊摄于昆明,当时萧珊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书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37年5月巴金与萧珊摄于苏州青阳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47年春天全家摄于上海复旦教工宿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62年摄于巴金的书房。这家庭的气氛是那样的友爱,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满意的微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灾难
  
  
  七十年代初,巴金被赶到“五七”干校劳动,白天承受精神折磨和繁重肉体折磨,晚上又时时噩梦萦绕,不得安睡。但此时的巴金已经逐渐清醒过来,对极左路线产生怀疑,期望着将来。
  
  萧珊却没等到这一天,她绝望了。1972年7月她因患癌症住院,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三年以后,巴金把萧珊的骨灰捧回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沉痛地说:“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并不是我不愿忘记,是血淋淋的魔影牢牢地抓住我不让我忘记。我完全给解除了武装,灾难怎样降临,悲剧怎样发生,我怎样扮演了自己憎恨地角色,一步一步走向深渊,这一切就像是昨天的事,我不曾灭亡,却几乎被折磨成一个废物。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巴金夫人萧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摄于萧珊追悼会上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晚年
  
  七十多岁老人又焕发出青春。《一封书信》发表了、翻译赫尔芩《往事与回想》第一卷出版了、《杨林同志》发表了、新的《创作回忆录》问世了。接着,他用他那支握得越来越颤抖的笔,熔铸了他几时年来的认真思考,终于写出了一部“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
  
  老人晚年的家庭生活又恢复了融融春情,两个妹妹与他相依为命,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孙女和外孙女承欢膝下。女儿担任《收获》的副主编;儿子在大学毕业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知名青年作家。巴金在晚年将一生积蓄的巨额稿酬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将数以万计的藏书分别捐给了学校和图书馆。他留给子女的,唯有一种高贵的人格和正义的信仰。
  
  巴金重新开始写作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巴金的骄傲:父与子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