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 1921年在《半月》上发表《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一文,是迄今发现的巴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1927年1月至1928年12月在法国留学,创作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完成于1931年的《家》是巴金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与后来写成的《春》、《秋》,构成《激流三部曲》。巴金在20世纪30年代还创作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7年3月,巴金参加郑振铎\章靳以的文学月刊《文丛》,三人合作至郑\章前后去世。 抗战期间,巴金任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协会第一届执委,与茅盾等人创办抗战周刊《呐喊》。上海沦陷后,在广州、桂林、重庆、成都等地办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分社。由巴金主编的《文化生活丛刊》、《译文丛书》等,团结一大批文化人士,造就了一大批文学青年。40年代,巴金的主要著作有3部:《憩园》、《寒夜》、《第四病室》,构成了巴金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1952年至1953年,巴金两次赴抗美援朝战场采访,写下《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朝鲜战地的夜》等通讯、报告文学和《团圆》、《李海》等中短篇小说。 巴金晚年的主要作品有《随想录》、《再思录》。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历任中华全国文学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1981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至今 1907年家庭合影。左三是外婆怀抱着巴金,右三是巴金的母亲。
巴金的童年 是什么东西把我养育大?首先在我头脑里浮动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我的确是一个被人爱着的孩子。……我爱着一切的生物,我愿意擦干每张脸上的眼泪;我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 信仰 “我的心里怀着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青年巴金怀着这样的理想离开了成都,奔波于上海、南京、北京等地,一边读书求知,一边从事实际的社会运动。 我现在的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当的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 巴金与中国留学生詹剑峰(右)、桂丹华(中)合影,摄于1928年春天,是时巴金创作《灭亡》的时候。 1930年摄于杭州西湖,这是巴金首次游杭,于朋友们同舟湖上。共叙理想。巴金晚年仍在怀念,说他“仿佛在做一个美丽的梦”。 爱情 苦恋八年,爱情终于有了结果,一个旧家庭的叛臣逆子,终于筑起新的爱巢。战乱中建立的家,为寒夜孤旅客奉献了无限的春意。1945年,抗战胜利了,女儿小林也出生了。 她是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一个读者。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第一次同她见面。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一年我们两次在桂林像朋友似地住在一起。一九四四年我们在贵阳结婚。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对她的成长我应当负很大的责任 1939年萧珊摄于昆明,当时萧珊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书 1937年5月巴金与萧珊摄于苏州青阳港 1947年春天全家摄于上海复旦教工宿舍 1962年摄于巴金的书房。这家庭的气氛是那样的友爱,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满意的微笑。
灾难
|
|